经纵裂前胼胝体切除的巨大垂体腺瘤的显微应用解剖研究

经纵裂前胼胝体切除的巨大垂体腺瘤的显微应用解剖研究

一、经纵裂胼胝前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显微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传祥[1](2021)在《颅咽管瘤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咽管瘤不同手术入路的特点,复发因素对于手术全切率的影响以及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中,笔者收集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2016.01.01-2020.12.31进行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结果为颅咽管瘤的144例患者的资料。根据临床分型及肿瘤的生长方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手术中未能全切的患者,围手术期过后建议患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马刀),并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数据通过SPSS26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不同手术入路的特点、复发因素对于手术全切率的影响以及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案。结果:本研究一共收集了144颅咽管瘤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73例,女性例71例。发病年龄从3岁到84岁不等,平均发病年龄45.4岁。其中儿童患者12例,成人患者132例。原发性颅咽管瘤115例,复发性肿瘤29例。手术采用经蝶入路4例,翼点入路81例,额下入路9例,纵裂-终板入路38例,胼胝体-穹窿间入路12例。对主要采用的两种手术入路的全切率进行分析:81例翼点入路的患者肿瘤全切58人,全切率为71.6%。38例纵裂-终板入路的患者肿瘤全切25例,全切率为65.8%。比较两组全切率,统计分析显示(X2=0.415,P>0.05),两种手术入路全切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中其中原发性颅咽管瘤115例,肿瘤全切79例,全切率达68.7%。复发性颅咽管瘤29例,肿瘤全切9例,全切率达31.0%。比较两组全切率,统计分析显示(X2=13.822,P<0.05),复发组肿瘤的全切率明显低于原发组。本研究对于未能全切的患者积极建议患者行伽马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全切的患者不行放射治疗。将肿瘤全切组定义为A组,肿瘤次全切/大部切除术后辅以伽马刀放射治疗组这定义为B组,将肿瘤次全切/大部切除术后未辅以伽马刀放射治疗组定义为C组。对所有患者进行3-60个月不等的随访,一共有129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结果A组复发率为14.8%,B组复发率为27.6%,C组复发率为63.2%.通过统计分析(X2=19.438,P<0.05),即三组复发率存在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与B组复发率(X2=2.341,P>0.05)两组不存在差异。A组和C组(X2=19.719,P<0.05),B组和C组(X2=5.976,P<0.05)之间复发率均存在差异。结论:(1)颅咽管瘤的治疗首选显微外科治疗,全切肿瘤可以降低复发率。但追求全切不应以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为代价。(2)翼点入路和额部-纵裂入路是进行颅咽管瘤手术治疗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两种手术入路,两者的全切率无明显差异,都可实现对肿瘤的有效切除。(3)对于颅咽管瘤手术治疗未能做到全切者,为控制肿瘤的复发可采取伽马刀放射治疗,疗效显着。(4)复发颅咽管瘤相比于原发颅咽管瘤,手术全切率有所下降。

高贻宽[2](2020)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开颅手术夹闭瘤颈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如何减小开颅手术带来的伤害、寻求更为合适的手术入路成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热点,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研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而为优化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通过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以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分析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特征;2、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通过医院影像PACS系统内筛选的100例副鼻窦薄层CT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对额窦的结构特点、额窦气化分度、气化体积进行研究,进而科学掌握额窦的影像解剖学特征;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并经高年资手术医师在术前判断既能经翼点入路手术又能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手术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序号随机分为翼点入路组(简称翼点组)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组(简称微骨窗组),每组患者各30例。翼点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翼点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微骨窗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两组均在术前、术中对前交通动脉瘤进行精准定位,进而对瘤颈进行精准夹闭;对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解剖显微结构进行研究分析(1)尸头灌注良好,标本模型得以构建;(2)额外侧微骨窗入路颞肌的切开长度短、剥离程度小、入路位置基本不会引起额窦意外开放、不需要去除蝶骨嵴;(3)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均能良好地显露鞍区及周围结构;(4)三种不同的入路方式所显露的血管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脑前动脉A2: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1: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2: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大脑中动脉M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显露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翼点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眶上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8项,额外侧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2.额窦的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1)额窦的大小:左侧额窦的长度为(1.42±0.36)cm,宽度为(0.92±0.23)cm,右侧额窦的长度为(1.44±0.31)cm,宽度为(0.95±0.29.)(2)额窦的气化分度:左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21例(21.0%),Ⅱ度额窦49例(49.0%),Ⅲ度额窦30例30.0%);右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47例(47.0%),Ⅱ度额窦45例(45.0%),Ⅲ度额窦8例(8.0%)。(3)额窦气化容积:男性左侧额窦容积为(4.52±2.08)ml,右侧为(4.13±1.96)ml;女性左侧额窦容积为(2.68±1.76)ml,右侧为(2.52±1.82)m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额窦是副鼻窦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腔体,变异类型较为复杂,形态各异,额窦缺失及额窦气化过度均属于额窦发育异常,不同个体间额窦结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个体左右两侧的额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5)额窦CT影像能准确地反映额窦的位置、大小、形状、变异程度等解剖特征,通过术前详细阅读患者额窦CT影像,能在设计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方案时,有效避开额窦、减少额窦意外开放风险。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1)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年龄、男女比例、瘤体直径、瘤体指向等)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2)翼点组的手术时间为(95.23±2.05)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为(55.18±3.12)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翼点组中的出血量为(170.12±5.12)ml,微骨窗组中的出血量为(61.81±4.28)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翼点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8±1.15)万元,微骨窗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2±1.23)万元,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相差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翼点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12±3.42)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19±3.28)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翼点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翼点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6.6%;微骨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3.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颞肌萎缩,所占比例为3.3%,微骨窗组中无颞肌萎缩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翼点组及微骨窗组均无脑脊液漏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时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微骨窗组中无动脉瘤破裂,手术过程顺利,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翼点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11例,所占比例为36.7%,微骨窗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5例,所占比例为16.7%,微骨窗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着低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Fisher分级为Ⅲ级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率明显高于Fisher分级为Ⅰ/Ⅱ级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翼点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86.7%,微骨窗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96.7%。微骨窗组的预后效果明显高于翼点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学结构复杂,位置深、周围神经血管多,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是一种良好的入路形式,解剖显露良好,对机体创伤小。通过采集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术前运用3D-Slicer软件可重建额窦、蝶骨嵴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立体三维模型,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开额窦及重要神经血管,使术中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动脉瘤颈夹闭更精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曹玉魁[3](2017)在《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巨大垂体腺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术后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05月在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的42例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巨大垂体腺瘤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和影像学等资料证实。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将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中不同组别间的差异(按α=0.05,P<0.05为准规定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方法中,经鼻蝶入路手术9例;开颅入路手术33例,包括经额下入路手术25例、经额下联合额中回造瘘入路手术4例、翼点入路手术4例。结果男性28例(67.0%)、女性14例(33.0%);典型垂体腺瘤30例,男21例(70.0%)、女9例(30.0%);不典型垂体腺瘤12例,男性7例(58.3%)、女性5例(41.7%);分别对典型和不典型垂体腺瘤的男性、女性例数行χ2检验,χ2=0.525,P>0.05为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年龄18岁-75岁,平均年龄为51.33±15.46岁;分别对典型和不典型垂体腺瘤年龄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两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9.75±3.145和54.50±3.405岁,P为0.354>0.05为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病程1月-7年,分别对典型和不典型垂体腺瘤病程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两者的平均病程分别为21.63±4.94和11.17±4.11月,P为0.214>0.05为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术前行内分泌学检查,结果证实功能性垂体腺瘤18例(PRL腺瘤14例,GH腺瘤1例,ACTH腺瘤1例,TSH腺瘤2例),非功能性垂体腺瘤24例(24/42)。其中非典型垂体腺瘤12例(占28.6%),典型垂体腺瘤30例(占71.4%)。42例患者均为巨大垂体腺瘤,肿瘤直径为4.0cm-7.0cm,平均5.1±0.842cm;在影像学MR上均表现侵袭性,其中同时向鞍上、鞍下及双侧海绵窦3处侵袭8例(19%),向鞍上侵袭13例(31%),向鞍上及鞍下2处侵袭4例(10%),向鞍上及双侧海绵窦2处侵袭15例(36%),向鞍上及右侧海绵窦侵袭1例(2%),向鞍上及左侧海绵窦侵袭1例(2%)。其中,12不典型垂体腺瘤和16例功能性腺瘤(16/18)均至少侵袭鞍上、鞍下及鞍旁中的2处。总体手术全切率为59.5%(25/42),经鼻蝶入路22%(2/9),开颅手术69.7%(23/33),其中经额下入路72.0%(18/25),4例经额翼点入路1例全切、3例次全切,4例经额下联合额中回造瘘入路均全切。开颅手术和经鼻蝶手术全切率行行χ2检验,χ2=4.791,P<0.05,表示该比较存在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视力视野功能障碍术后20例短期内明显改善(20/38),头痛及头晕术后19例短期明显改善(19/25),恶心呕吐术后明显改善8例(8/9),术后脑积水明显改善24例。针对开颅入路手术与经鼻蝶入路手术术后短期视力视野障碍、头痛头晕和脑积水术后明显改善情况行χ2检验,其中视力视野障碍对比得χ2=0.985,P>0.05为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头痛头晕对比得χ2=5.376,P<0.05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脑积水改善对比得χ2=7.663,P<0.05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短期尿崩19例,予弥凝片对症处理后很快恢复;电解质紊乱16例(低钠10例、合并低钾低钠者6例),术后积极予以补充纠正同时嘱患者饮食补充后恢复;头痛头晕2例、颅内感染1例、术后瘤腔少量出血2例均予以相关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脑脊液漏2例(经鼻蝶1例、开颅1例)。无短期死亡的病例。梗阻性脑积水术后24例明显改善,术后行4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1例由于术后脑积水未明显改善伴随患者意识障碍逐渐加深,急诊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因脑积水不缓解伴症状未明显好转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期间复发5例。结论1.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巨大垂体腺瘤患者多为中年人,大部分为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功能性腺瘤中以泌乳素细胞腺瘤占最大比例,患者病程长症状重,临床特点复杂;肿瘤病变全切难度大易复发;开颅入路手术比经鼻蝶入路手术术后在部分症状的改善、全切率和脑积水的改善等方面的效果好。2.根据肿瘤生长特点和个体生理解剖特点个性化的选择手术入路方式。其中,术前不主张行脑室外引流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则依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来决定。3.术前准备要充分、术中操作需轻柔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须积极对症处理。

李爱军[4](2014)在《垂体柄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保护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垂体柄的显微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探讨尸颅标本的垂体柄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为蝶鞍区肿瘤经颅手术提供重要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17个甲醛固定的成年尸颅标本,浸入50℃热水中浸泡30min后,用清水、10%氨水及双氧水反复冲洗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然后经颈总动脉、椎动脉加压注入10%的红色明胶液。常规解剖方法锯下颅盖,切除大脑镰和颅顶硬脑膜,先切除垂体柄以上脑组织,观察视交叉、垂体柄的形态并测量长度。然后再切断视交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横断大脑脚,保留小脑幕下完整结构,取下端脑,在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垂体柄的位置、形态、走向和周围蛛网膜结构,以及与鞍膈孔、视交叉的关系,并测量记录。结果:标本中垂体柄呈褐色,长度为(9.4±2.6)mm,上粗下细,上端左右径为(3.4±0.6)mm,下端左右径为(2.4±0.5)mm,15例在垂体柄中点同一水平面较基底动脉细,2例与基底动脉等粗。冠状位观察14例垂体柄居中,2例下端轻度向右偏斜,1例向左偏斜。矢状位观察均自下丘脑底向前下倾斜,11例垂体柄较直,6例垂体柄前后迂曲,其中2例与鞍背关系密切,在鞍背处向后折曲成角。视交叉前缘位于鞍结节后上方(二者之间的距离2mm)1例(5.9%),位于鞍背上方2例(11.8%),第1间隙面积为(28.4±6.2mm2)。垂体柄周围有蛛网膜包绕,并有许多纤维小梁起固定作用。血管丰富,主要由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参与供血,共有垂体上动脉92条,平均每侧2.7(14)条,每侧垂体下动脉的出现率为100%。鞍膈孔多呈圆形,孔径为(7.1±1.6)mm,大于5mm的占94.1%。结论: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垂体柄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解剖学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解剖联系。垂体柄连于下丘脑和垂体之间,上粗下细,多数形态较直,位于鞍膈孔中间,周围有蛛网膜包被,有固定的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供血,这些结构的辨认可为手术中寻找和保护垂体柄提供帮助。手术中还要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判定垂体柄的位置,通过不同间隙的操作,沿蛛网膜界面锐性分离,减少牵拉,保护垂体动脉及穿支血管,有利于保护垂体柄的功能,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第二部分经颅鞍区肿瘤切除术中垂体柄的辨认与保护策略目的:总结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经验,探讨手术中对垂体柄辨认与保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均为经颅手术的患者。入组要求资料齐全,手术记录中对垂体柄描述详细。手术采用翼点入路34例,额底入路21例,眶上锁孔入路20例,纵裂入路35例(其中额底纵裂入路21例,纵裂终板入路9例,纵裂胼胝体入路5例)。术前通过颅脑MRI扫描,能明确判断垂体柄位置53例(其中位于肿瘤后方37例,上方9例,侧方7例),可能为垂体柄信号25例,32例未发现垂体柄信号。结果:垂体腺瘤47例,全切除42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垂体柄完好保留44例(93.6%),2例受肿瘤侵蚀部分保留,1例未发现。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7例,均短期纠正。并发尿崩34例,其中21例在术后12周恢复正常,10例在3月左右逐渐恢复。随访924月,持续性尿崩3例,需口服去氨加压素控制。颅咽管瘤38例,全切除32例,近全切除6例。垂体柄完好保留27例(73.7%),被肿瘤侵蚀垂体柄解剖保留2例,部分保留5例,未发现4例。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13例,出院时完全纠正。并发尿崩27例,其中10例在3周内恢复,7例3月左右恢复。随访348月,持续性尿崩10例,需口服去氨加压素控制。脑膜瘤25例,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2l例。垂体柄保留24例(96%),1例解剖保留。术后未发生电解质紊乱,仅5例出现短暂性尿崩,13周恢复。术前通过MRI判断垂体柄位置较为明确的53例,与手术中发现垂体柄的位置完全吻合。MRI显示可能为垂体柄信号的25例,有14例在手术中得到证实。无手术死亡。随访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各复发1例,均行伽玛刀治疗。结论:术前通过颅脑MRI扫描大多可明确或初步判定垂体柄的位置,手术中结合对下丘脑隆起的漏斗、鞍膈孔、表面静脉髓纹以及垂体上动脉等结构特征进一步辨认。垂体柄大多位于鞍区肿瘤后部,在分离肿瘤后壁时,应特别注意,一定要沿蛛网膜界面仔细锐性分离。颅咽管瘤后部有时与垂体柄粘连无法分离,必要时,需留存后部薄壁。垂体柄的保留率与肿瘤的性质直接相关(P=0.003),但在四种手术入路中无明显差异(P=0.850),超声吸引刀(CUSA)的使用对垂体柄保护有积极作用。垂体柄能否保留以及损伤程度,直接影响到术后尿崩症的发生率和恢复的时间。完好保留者出现尿崩大多在2周左右恢复,占发生尿崩总数的66.7%(34/51);垂体柄有破坏或解剖保留,尿崩时间长,大约在3月左右恢复;破坏严重或部分保留者,出现持续性尿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向,以及视交叉位置,选择手术入路。额底或额底纵裂入路适合肿瘤向前颅底和鞍上生长者,主要在第1间隙操作;当肿瘤突至视交叉后、第三脑室或视交叉前缘与鞍结节距离小于2mm,选择额底或纵裂终板入路,主要自第4间隙操作;眶上锁孔入路具有微创的特点,是额底入路的改良,随着技术的成熟,可以处理绝大部分鞍区病变,当肿瘤向一侧鞍旁生长突至颞叶内,不宜采用锁孔入路。肿瘤明显偏侧生长选翼点入路,主要在第2、3间隙操作,并可兼顾第1间隙。掌握娴熟的手术技巧,对垂体柄的辨认和保护,以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乃至病人预后起重要作用。

刘希光,李爱民,李宁,陈军,施辉,王富元[5](2013)在《经颅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显微手术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颅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显微手术策略。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7例巨大垂体腺瘤临床资料,其中经额下入路4例、经翼点入路和改良翼点入路6例、经前纵裂入路5例、经额下-胼胝体穹隆间联合入路2例、经额下-纵裂-蝶骨平台联合入路3例、经额下-纵裂联合入路5例和额部纵裂-终板2例,术中经鞍区不同解剖腔隙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供应垂体炳﹑视神经﹑视交叉和下丘脑的穿支动脉。结果 27例中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8例。视力好转19例,尿崩和电解质紊乱13例,经治疗得到控制;8例下丘脑功能损伤,无死亡病例。所有病例随访6~32个月,复发6例。结论合理的手术入路是巨大垂体腺瘤手术成功的前提,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可避免术中损伤、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黎玉珍[6](2013)在《眶上锁孔入路与单侧经额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目前鞍区肿瘤的手术方法中,眶上锁孔入路与单侧冠状切口经额入路的手术效果及预后,评价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2013年4月应用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6例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行单侧经额入路切除鞍区肿瘤9例类似病例,对肿瘤全切率、术后视觉功能及激素水平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同时,检索目前中文及外文数据库中有关眶上锁孔入路及单侧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文献资料,收集报道的手术病人的相关资料及上述手术结果相关数据,按眶上锁孔入路组及单侧经额入路组分别进行汇总,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资料,两组在肿瘤全切率、术后激素水平恢复及视觉功能改善情况基本相似;术后尿崩、垂体功能低下、低钠血症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眶上锁孔入路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平均住院日短于单侧经额入路组。检索相关文献资料,眶上锁孔入路组纳入23篇文献相关数据,共579例病人;单侧经额入路组纳入5篇文献相关数据,共103例病人。两组均以中、小型肿瘤为主(直径≤5cm)。文献报道眶上锁孔入路组以垂体瘤、侵犯海绵窦者为多,而单侧经额入路组以脑膜瘤、累及视神经管为多。两组在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基本相似。眶上锁孔入路组中,术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者为多,而单侧经额入路组中,术后激素水平部分恢复的比率更多。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中,均以尿崩及垂体功能减退为主。平均住院日以眶上锁孔入路组为短。结论对于中小型鞍区肿瘤,眶上锁孔入路可达到良好的手术疗效,且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术后恢复快,不失为鞍区肿瘤手术方式的选择之一。

崔敏[7](2013)在《215例垂体腺瘤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15例病例回顾分析,所有入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明确为垂体腺瘤、资料完整。统计资料内容包括有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鞍区MRI平扫+增强、鞍区薄层CT扫描、头颅CTA)、病理学检查结果、手术入路选择、肿瘤全切率、术后并发症、术后辅助处理、术后内分泌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临床特征:女性肿瘤质软的发生率86.3%(107/124),男性肿瘤质软的发生率68.1%(62/91),p<0.05;女性肿瘤质韧的发生率3.2%(4/124),男性肿瘤质韧的发生率15.4%(14/91),p<0.05;功能型腺瘤质软的发生率84.3%(113/134),无功能型腺瘤质软的发生率69.1%(56/81),p<0.0167;功能型腺瘤质韧的发生率5.2%(7/134),无功能型腺瘤质韧的发生率13.6%(11/81),p<0.0167。微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发生率4.7%(2/43),大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发生率18.9%(28/148),巨大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发生率54.2%(13/24),三种不同大小腺瘤的侵袭生长发生率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侵袭性腺瘤卒中的发生率20.9%(9/43),非侵袭腺瘤卒中的发生率9.3%(16/172),p<0.05;无功能型腺瘤卒中的发生率18.1%(19/81),功能型腺瘤卒中的发生率5.5%(6/134),p<0.05。手术结果:经蝶入路全切率82.0%(150/183),经颅入路全切率71.9%(23/32),p>0.05;微腺瘤全切率97.7%(42/43),大腺瘤全切率78.3%(116/148),巨大腺瘤全切率62.5%(15/24),微腺瘤全切率明显高于大腺瘤和巨大腺瘤(p<0.0167);质软的腺瘤全切率88.2%(149/169),质软韧混合的腺瘤全切率67.9%(19/28),质韧的腺瘤全切率27.8%(5/18),三种不同质地腺瘤的全切率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侵袭性腺瘤全切率55.8%(24/43),非侵袭性腺瘤全切率86.6%(149/172),p<0.05。结论:本组资料垂体腺瘤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表现以肿瘤压迫症状为主。女性及功能性肿瘤质地偏软,男性及无功能性肿瘤质地偏韧。肿瘤直径越大,越易出现侵袭性生长。无功能性及侵袭性生长肿瘤容易出现卒中。入路的选择是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关键,肿瘤大小、质地及生长方式影响手术效果。

张尚明[8](2011)在《数字化鞍区肿瘤模型的构建及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建鞍区肿瘤相关的解剖结构,通过观测构建的解剖图像,探讨肿瘤模型的构建方法和改进措施;通过与术中图像对比分析,探讨肿瘤模型在实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鞍区肿瘤中垂体腺瘤模型的观测,描述虚拟现实环境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的解剖导向标志,并根据观测结果模拟手术进程;对比实际手术所见,总结模型辅助下重要解剖结构的辨识方法,探讨其在该入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采集60例经MRI确诊为鞍区肿瘤的患者,术前行薄层CT、MRI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Dextroscope图像工作站,分割并重建蝶鞍、颈内动脉、Willis环及其分支、视神经及视交叉、脑组织和软组织等解剖结构,根据观察结果模拟各种鞍区手术入路,并与实际术中所见的解剖关系作对比。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对30例垂体腺瘤模型进行详细的研究,观测相应的解剖标志和肿瘤特征,模拟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最后,根据手术原则和观测结果实施手术,同时对比虚拟和术中所见。结果1.所有鞍区肿瘤模型均可清晰立体地显示骨质、颈内动脉、Willis环及分支、视神经及视交叉、脑室系统、肿瘤组织、脑组织和软组织等解剖结构与毗邻关系。较其他三维重建图像效果优秀,可随意角度和方位观测手术入路相应的解剖标志。2.构建模型所需影像序列必须为薄层断面图像,其中CT对于颅骨及皮肤,CTA对于脑血管,MRI-T1WI对于脑组织、视神经及脑室系统,MRI-T1WI对比增强序列对于肿瘤组织的图像提取优良。3.通过虚拟工具选择解剖标志和手术间隙,可模拟骨瓣开颅、肿瘤切除等操作,还可模拟术野的显露角度和范围,掌握术中保护视神经、Willis环、三脑室和脑干等结构的方案。4.在垂体腺瘤模型模拟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的具体应用中,以鼻小柱为标志,测量了其与鼻中隔骨软骨部、蝶窦开口的距离,测量了前鼻孔平面中点至蝶窦前壁最浅点的距离。以蝶窦开口下缘为标志,测量了其与蝶窦顶壁、下壁、外侧壁、后鼻孔上缘和鞍底的距离。以鞍底为标志,测量了其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视神经管、鞍结节和鞍背的距离。测量了鼻小柱-眉间连线与入路径线的角度。5.在VR环境下,通过入路视角,观察了鼻中隔、蝶嵴、蝶窦开口、蝶窦腔、鞍底等定位导向标志,评估了个体解剖和肿瘤的特征,成功模拟了手术,通过与实际手术对比,发现术中所见与术前模拟情况基本一致。结论1.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鞍区肿瘤进行模型构建,所建图像逼真、立体感强,可为术者提供额外的三维解剖信息,弥补二维断面图像的不足,为术前判断肿瘤的毗邻和入路解剖变异提供帮助。2. Dextroscope图像工作站提供的虚拟器械可在模型上重复演练手术操作,对患者无任何伤害。通过反复模拟,可探寻实际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与常规二维断面影像相比,立体化的模型图像简化了术者的思维综合过程,是常规临床手术规划的有效补充。3.所有鞍区肿瘤模型在VR环境下支持原状复原,虽然不能达到尸头标本的实际效果,但仍可展示鞍区的大体解剖形态,尤其是病理形态,可为青年医师提供学习鞍区病理解剖和手术的辅助工具,使医学生不再局限于常规的书本教材和动物模型,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4.通过立体观测鼻甲、鼻中隔、蝶窦前壁、蝶嵴、蝶窦中隔及鞍底的解剖位置,寻找个体化的解剖导向标志,如蝶嵴、蝶窦开口、鞍底中点等,可避免误入周围组织结构造成损伤。5. VR环境下通过立体观测蝶窦口、鞍底和肿瘤组织的解剖形态,可掌握蝶窦前壁和鞍底的个体化开窗范围,了解肿瘤组织的切除方位,避免损伤重要的解剖结构。

宗庆华[9](2010)在《经额纵裂入路及鞍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鞍区血管、神经众多,解剖结构复杂,又是颅内病变发生率最高且类型最集中的部位。本文通过对经额纵裂入路及鞍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一是为了通过经额纵裂入路研究观察到的解剖结构、显露范围、经额纵裂入路的的优点和应用范围,加深对经额纵裂入路的认识;二是为了通过对鞍区显微解剖学的观察、测量,研究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解剖学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解剖联系、解剖变异,为临床手术及手术入路提供参考,同时有利于术式的设计和改进。方法本实验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经红、蓝乳胶血管灌注的尸头标本模拟经额纵裂入路鞍区的手术,观察该入路中相关的解剖结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数据;完成手术入路后将所有标本沿眉弓及枕外粗隆上lcm连线锯开,逐层解剖,并在显微镜下对鞍区骨性结构、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并照相。结果经额纵裂入路对鞍区嗅神经、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及分支、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穿支等结构有较好的显露,并能显露深部的下丘脑和终板;显微镜下测量鸡冠至视交叉前缘、垂体柄、视神经管颅内口的距离分别为39.48±3.55mm、42.35±3.93mm、35.58±3.51mm;本组有5例标本发现了中床突,前、中、后床突之间常有韧带或骨性连接,3例存在骨性连接;鞍膈厚薄不一,厚的可达1mm,有些仅为一层透明的薄膜,10%的鞍膈缺如,鞍膈孔直径为5.20±1.08mm,40%的鞍膈孔直径大于5mm;80%的蝶窦为鞍型,20%的为鞍前型,未发现甲介型;垂体柄的位置有后置型和游离型,本组70%为后置型,30%为游离型;所有标本中的垂体上动脉均有一恒定的分支向视神经供血;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分为眼段、后交通段和脉络膜段,测量直径分别为7.63±0.75mm,3.78±0.67mm,3.39±0.82mm;大脑前动脉A1近段约3mm内和中段1/3处少有穿支发出,此二处可以作为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临时阻断部位;前交通动脉形态变异较大,其中简单型占80%,复杂型占20%,发出2~6支穿动脉,其直径为0.35±0.12mm,这些穿动脉向胼胝体、下丘脑、视交叉和终板等重要区域供血;本组标本每侧均发现有Heubner回返动脉,绝大多数回返动脉的起点在前交通动脉2mm的范围内;正常位视交叉前缘到鞍结节的距离为5.43±0.94mm,正常位视交叉占80%、前置位和后置位分别占10%,视交叉角的变异很大,一般在50°80°范围内,视交叉角大于100°的一般为前置型视交叉,间隙Ⅰ小,小于55°的一般为后置型视交叉,间隙Ⅰ较大;终板到额叶前端的距离为57.62±2.83mm,终板的面积50.92±2.89mm2。结论1.经额纵裂入路经大脑半球的自然间隙纵裂进入,不仅有利于术野的暴露,而且对脑组织的损伤最小;不需切开大脑皮层,无皮层损伤可能引起的癫痫、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经额纵裂入路不仅适用于切除鞍区及向上方、前上方扩展的病变,还可打开终板切除鞍区向三脑室生长的病变。3.经额纵裂入路能直视下显露三脑室的前下外侧壁,从而术中有效的保护下丘脑。4.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解剖学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解剖联系、解剖变异,为临床手术及手术入路提供参考,同时有利于术式的设计和改进。

韩奖励[10](2010)在《CT成像模拟眶上锁孔入路磨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露》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模拟眶上锁孔手术显露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影像上,研究去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露情况,为经眶上锁孔入路处理床突上段动脉瘤提供解剖学数据,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夹闭被前床突遮挡的床突上段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资料来源于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间检查的头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图像30例。利用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图像融合技术重建血管和颅骨影像。在影像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时颈内动脉和颅骨的显露情况后,测量去除前床突前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露长度;利用手工去骨方法去除双侧前床突后,再次测量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露长度;最后,比较去骨前后的测量结果。结果①去除前床突前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露长度为14.7±3.7mm;②去除前床突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露长度为30.6±4.1mm;③去除前床突前后的测量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去除前床突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增加显露的长度为15.8±3.5mm。结论①3D-CTA重建影像能够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对颅骨和颈内动脉的显露情况。②经眶上锁孔入路磨除同侧前床突能增加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露长度,手术中可以利用磨除前床突的方法控制载瘤动脉的近端,安全显露并夹闭部分被前床突遮挡的床突上段动脉瘤。

二、经纵裂胼胝前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显微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纵裂胼胝前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显微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颅咽管瘤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颅咽管瘤的发生学
        2.1.1 先天剩余学说
        2.1.2 鳞状上皮化生学说
    2.2 颅咽管瘤的病理特点
        2.2.1 造釉细胞型
        2.2.2 乳头型
    2.3 临床特点
        2.3.1 颅咽管瘤的临床分型
        2.3.2 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
        2.3.3 颅咽管瘤的影像学检查
        2.3.4 咽管瘤的实验室检查
    2.4 颅咽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4.1 诊断
        2.4.2 鉴别诊断
    2.5 颅咽管瘤的治疗方式
        2.5.1 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2.5.2 其他治疗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资料
        3.1.1 一般资料
        3.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3.1.3 病理学特征
        3.1.4 内分泌学检查
        3.1.5 影像学特征
    3.2 研究方法
        3.2.1 手术入路
        3.2.2 手术操作要点
        3.2.3 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估
        3.2.4 术后处理
        3.2.5 定期随访
        3.2.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144例颅咽管瘤患者所采用的手术入路的情况
    4.2 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4.3 两种主要的手术入路全切率的比较
    4.4 原发性肿瘤和复发性颅咽管瘤全切率的比较
    4.5 肿瘤的切除程度及放射治疗对复发率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5.1 颅咽管瘤的一般特点
    5.2 颅咽管瘤的治疗
        5.2.1 手术治疗
        5.2.2 放射治疗
        5.2.3 颅咽管瘤的化学治疗
    5.3 原发性颅咽管瘤和复发性颅咽管瘤全切率差异的讨论
    5.4 颅咽管瘤治疗方案的临床思维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略表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前交通动脉瘤及微骨窗入路相关简介
    1.1 前交通动脉瘤
        1.1.1 前交通动脉瘤定义特征
        1.1.2 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1.1.3 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诊断
        1.1.4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1.1.5 显微手术在前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
        1.1.6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并发症
    1.2 微骨窗入路手术
        1.2.1 微骨窗入路简介
        1.2.2 微骨窗入路的分类
        1.2.3 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简介
    1.3 讨论
二、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1.4 观察指标
    2.2 结果
        2.2.1 尸头灌注结果
        2.2.2 手术入路对比
        2.2.3 颞肌切开长度
        2.2.4 颅底显露范围
        2.2.5 血管显露长度分析
        2.2.6 手术显露分级
    2.3 讨论
三、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额窦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维扫描
        3.2.2 额窦气化分度
        3.2.3 额窦气化腔容积
        3.2.4 额窦的结构
        3.2.5 额窦CT影像
    3.3 讨论
四、3D-Slicer 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4.1 资料与方法
        4.1.1 一般资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手术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1.5 观察指标
    4.2 结果
        4.2.1 基本信息
        4.2.2 手术时间
        4.2.3 术中出血量
        4.2.4 治疗费用
        4.2.5 住院时间
        4.2.6 面神经额支损伤
        4.2.7 颞肌萎缩
        4.2.8 脑脊液漏
        4.2.9 前交通动脉瘤的夹闭效果
        4.2.10 并发症情况
        4.2.11 Fisher分级与术后并发症
        4.2.12 预后情况
    4.3 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3)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垂体柄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保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垂体柄的显微应用解剖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颅鞍区肿瘤切除术中垂体柄的辨认与保护策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期间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5)经颅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显微手术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一、临床资料
    二、影像学检查
    三、手术方法
    四、辅助治疗
结 果
讨 论

(6)眶上锁孔入路与单侧经额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中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215例垂体腺瘤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患者就诊时的主要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4 根据临床表现、激素测定及免疫组化结果分类
    1.5 肿瘤质地
    1.6 肿瘤生长方式
    1.7 肿瘤卒中
    1.8 肿瘤切除程度判断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肿瘤不同质地在不同分类中的发生率
    2.2 肿瘤不同生长方式在不同分类中的发生率
    2.3 肿瘤卒中在不同分类中的发生率
    2.4 手术结果
    2.5 术后并发症
    2.6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肿瘤临床表现
    3.2 关于肿瘤质地
    3.3 关于肿瘤侵袭
    3.4 关于肿瘤卒中
    3.5 关于手术治疗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数字化鞍区肿瘤模型的构建及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常用英汉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数字化鞍区肿瘤模型的构建与手术模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垂体腺瘤数字化模型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的手术模拟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经额纵裂入路及鞍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附表
论文部分 经额纵裂入路及鞍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纵裂入路在鞍区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致谢

(10)CT成像模拟眶上锁孔入路磨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汇简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锁孔手术
    1.2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
    1.3 3D-CTA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临床资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扫描参数设置
        2.2.2 图像采集
        2.2.3 图像后处理
        2.2.4 在影像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时的显露
        2.2.5 测量
        2.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眶上锁孔手术
        4.1.1 操作过程和解剖显露
        4.1.2 在处理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4.2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解剖及动脉瘤的处理
    4.3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4.4 问题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鞍区锁孔手术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经纵裂胼胝前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显微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咽管瘤治疗策略[D]. 吕传祥. 吉林大学, 2021(01)
  • [2]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D]. 高贻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D]. 曹玉魁. 郑州大学, 2017(02)
  • [4]垂体柄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保护策略[D]. 李爱军. 苏州大学, 2014(10)
  • [5]经颅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显微手术策略[J]. 刘希光,李爱民,李宁,陈军,施辉,王富元.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04)
  • [6]眶上锁孔入路与单侧经额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对比研究[D]. 黎玉珍.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7]215例垂体腺瘤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分析[D]. 崔敏. 重庆医科大学, 2013(03)
  • [8]数字化鞍区肿瘤模型的构建及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张尚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11(10)
  • [9]经额纵裂入路及鞍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D]. 宗庆华. 郑州大学, 2010(06)
  • [10]CT成像模拟眶上锁孔入路磨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露[D]. 韩奖励. 中南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经纵裂前胼胝体切除的巨大垂体腺瘤的显微应用解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