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甲磺酸帕珠沙星

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甲磺酸帕珠沙星

一、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甲磺酸帕珠沙星(论文文献综述)

于万大[1](2021)在《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配合常规治疗对绿脓杆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配合常规治疗对绿脓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绿脓杆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甲磺酸帕珠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压积(PCT)等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配合常规治疗绿脓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显着。

刘晓月,李月阳,陈秋燃,高欢[2](2020)在《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质子泵抑制剂配伍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质子泵抑制剂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室温(25℃)条件下考察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与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和注射用兰索拉唑配伍后放置0,2,4,6,8h的外观及pH值变化;采用HPLC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和溶血率。结果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和注射用兰索拉唑配伍后立即发生颜色变化并且随着配伍时间延长逐渐形成沉淀,配伍后溶液的pH值有明显变化,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含量分别降为83%,76%和83%,溶血率明显增加。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和注射用兰索拉唑存在配伍禁忌,因此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能与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同容器配制,如需联合使用时应在使用前后冲洗输液管路。

沈思齐,李冉冉,马媛媛,林海霞,陈笑艳[3](2020)在《LC-MS/MS法测定血浆及耳溢液中帕珠沙星:滴耳液药动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帕珠沙星滴耳液是一种治疗耳部炎症性感染的喹诺酮类局部使用制剂。本文建立了灵敏、快速的LC-MS/MS法测定人血浆及耳溢液中帕珠沙星浓度,用以评价帕珠沙星滴耳液的系统药动学及局部分布。人血浆样品及耳溢液样品均在蛋白沉淀法处理后通过HSS T3色谱柱(50 mm×2.1 mm, 1.8μm)分离,采用含0.1%甲酸的1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在0.55 mL·min-1的流速下进行梯度洗脱,以降低基质效应的影响。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测定,用于定量分析帕珠沙星和内标帕珠沙星-d4的离子对分别为m/z319.1→281.2和m/z 323.1→285.2。测定人血浆和耳溢液中帕珠沙星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 0~8.00 ng·mL-1和0.500~1 000 ng·mg-1。两种基质样品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文临床试验经江苏省人民医院及南京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及南京市第一医院进行。经过验证后的方法成功应用于3名患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受试者使用0.1%甲磺酸帕珠沙星滴耳液后的系统药动学及耳部药动学研究。

郑新羽[4](2020)在《多粘菌素B抑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增敏剂的发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广泛的机会性病原体,可导致多种医院获得性感染,容易出现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囊性纤维化患者中,引起的慢性感染往往伴随患者直至生命结束,引起极大比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细菌感染来说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治疗药物,然而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固有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和适应性耐药性,其引起的感染往往难以治疗耐药水平已随着抗菌剂的过度滥用快速发展。多粘菌素B(Polymyxin B,PB)作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威胁生命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临床实践中的使用增加,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临床分离株铜绿假单胞菌DK2已经表现出对PB严重耐药,MIC=512 μg/mL。克服PB敏感性降低最快速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将PB与增敏剂组合使用,实现PB的活性增强。基于此,我们在严重耐药DK2菌株上,筛选了 1348种老药对PB的增敏活性,幸运的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与氯硝柳胺对PB有显着的增敏活性,这是我们首次利用DK2菌株发现药物对PB的增敏作用。根据筛选得到的结果,我们分别开展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增敏PB对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的抑制作用研究以及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增敏PB对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抑制作用研究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工作中,本论文采用棋盘实验在DK2菌株上测试了 19个氟喹诺酮类药物对PB的增敏活性,得到12个具有增敏活性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吉米沙星对PB增敏活性最优,实现PB的MIC从512ηg/mL降低至0.125μg/mL,降低了 4096倍。除吉米沙星外,司帕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沙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也表现出较优的增敏作用,均将PB的MIC降至敏感点2 μg/mL以下。此外,在吉米沙星和粘菌素的组合中也观察到增敏作用,将粘菌素的MIC从1024 μg/mL降低至4 μg/mL,降低了 256倍。除DK2菌株,我们采用时间杀伤动力学实验考察了吉米沙星和PB的药物组合在敏感菌株PAOl和中度耐药菌株MPAO1上的增敏活性,结果显示吉米沙星与PB的药物组合在PAOl菌株中增敏活性较弱,仅在8h时表现出增敏作用,在MPAO1菌株中未观察到增敏活性。最后,NPN细胞外膜渗透性实验结果显示吉米沙星能够增加DK2菌株和PAO1菌株细胞外膜的渗透性,在DK2菌株中吉米沙星表现出显着优于阳性对照EDTA增加细胞外膜渗透性的能力,支持了吉米沙星和PB的增敏组合在DK2菌株中的最佳抗菌活性,该实验说明吉米沙星通过增加细胞膜渗透性增大细菌对PB的摄取,部分解释了增敏机制。以上这些结果为氟喹诺酮类药物与PB组合用药治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感染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同,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发现一类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其本身不影响DK2菌株的生长,同时能够显着增敏PB恢复对DK2菌株的敏感性。作为PB的增敏剂,氯硝柳胺仍存在增敏活性较弱、水溶性差、细胞毒性大、体内活性未知等不足,因此我们以氯硝柳胺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共设计合成得到38个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棋盘实验结果显示26个化合物对PB表现出增敏活性,19个化合物能将PB的MIC降低至耐药点8μg/mL以下,7个化合物能够将PB的MIC降低至敏感点2 μg/mL以下。我们得到增敏活性最优化合物B4,能在4μg/mL时将PB的MIC降至1 μg/mL,相比先导化合物氯硝柳胺增敏活性提高一倍。最优化合物B4对粘菌素的增敏活性也得到提升,在32 μg/mL时将粘菌素的MIC从1024 μg/mL降至1μg/mL,与相同浓度的先导化合物氯硝柳胺相比增敏活性提升了 8倍。除DK2菌株,我们采用时间杀伤动力学实验考察化合物B4与PB的药物组合在敏感菌株PAO1上的增敏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B4和PB的药物组合在PAO1菌株中的细菌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均表现出显着的生长抑制作用,该实验结果证实化合物B4相比氯硝柳胺在PAO1菌株上的增敏活性显着提高。我们采用秀丽隐杆线虫液体培养模型评价增敏组合的体内药效。线虫液体治疗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B4与PB的药物组合对PAO1感染线虫具有极其显着的治疗作用,能够将PAO1感染线虫的生存曲线恢复至正常线虫水平,表现出良好药效。人肾细胞293T细胞毒实验结果显示,最优化合物B4与先导化合物氯硝柳胺相比,细胞毒性降低24.8倍。此外,我们发现化合物B4对DK2菌株和PAO1菌株中群体感应系统信号分子C4-HSL的释放水平表现出抑制作用,并且在DK2菌株中的抑制作用更加显着,表明化合物B4对DK2菌株的群体感应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为DK2菌株的群体感应抑制剂,该结果也支持了化合物B4和PB的增敏组合在体外对DK2菌株中的最佳抗菌活性,以上这些实验结果表明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B4是具有潜力的多粘菌素B增敏剂,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以克服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多粘菌素B耐药性的价值。

巩佳威,曲晓宇,金芳,宋燕青[5](2020)在《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单磷酸阿糖腺苷配伍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考察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单磷酸阿糖腺苷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在25℃常温、25℃避光、4℃冷藏条件下分别考察2种药物配伍后0,2,4,6 h的外观、pH及含量变化。结果在25℃常温、25℃避光和4℃冷藏条件下,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单磷酸阿糖腺苷配伍后药物即发生白色浑浊,6 h内逐渐形成沉淀并增多; 0~6 h单磷酸阿糖腺苷含量无明显变化,而甲磺酸帕珠沙星含量下降(分别为71%,64%,61%),并随时间的增加含量持续下降。pH在混合时发生变化,0~6 h无明显变化。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单磷酸阿糖腺苷存在配伍禁忌。

汪鑫,陈蓉,晏菊姣[6](2019)在《甲磺酸帕珠沙星原料及注射剂中有关物质的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甲磺酸帕珠沙星原料及注射剂中主要有关物质进行定性研究。方法:采用LC-PDA-MS/MS、UPLC-TOF-MS及核磁共振仪(1H-NMR)对甲磺酸帕珠沙星原料及注射剂中主要杂质Ⅰ和Ⅱ进行结构解析与确证。结果:对甲磺酸帕珠沙星原料及注射剂中检出的2个主要杂质Ⅰ和Ⅱ进行了结构确证,并对其进行了溯源,确定其为原料药合成副产物。结论:本研究推断杂质Ⅰ和Ⅱ分别为甲磺酸帕珠沙星甲酯和甲磺酸帕珠沙星乙酯,为甲磺酸帕珠沙星原料及其注射剂工艺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晏菊姣,汪鑫,陈蓉,王珺[7](2019)在《不同厂家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中甘露醇的含量测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法测定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中甘露醇含量。方法采用依利特NH2色谱柱(4.6 mm×20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90:10),流速:1 mL·min-1,柱温:30℃。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90℃,空气流速:2.0 L·min-1。结果甘露醇在0.792~7.916μg内质量对数和峰面积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101.2%,RSD=2.1%(n=9)。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准确可靠,可用于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中辅料甘露醇含量的测定。

张月琴,贺翔鸽,阴正勤,王林农,李龙标,张虹,王勤美,吴建伟,王丽娅,赵东卿,贺燚,祝磊,李家臣,张俊杰[8](2019)在《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文中提出目的 评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于2008年3-10月在中国7家医院纳入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共520例520眼,采用3∶1的比例将患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90眼,采用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点眼;对照组130眼,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作为阳性对照。2个组均每日点眼4次,每次1~2滴,疗程均为7~14 d。分别于试验开始前及结束后收集各组患眼结膜囊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于用药前和用药后0、7和14 d对患眼症状和体征进行观察和评分,评价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点眼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意向性分析(ITT)证实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痊愈率分别为59.38%和60.47%,总有效率分别为88.80%和86.05%,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72)。临床可评价(CE)分析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痊愈率分别为63.48%和63.87%,总有效率分别为92.46%和88.24%,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意向性分析(MITT)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痊愈率分别为60.57%和62.07%,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和88.51%,校正中心效应后2个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物可评价分析(ME)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63.71%和63.41%,总有效率分别为93.44%和90.24%,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T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9.42%和90.80%,CE分析分别为90.11%和92.77%,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70;χ2=0.82,P=0.36)。用药后3、7和14 d,2个组患眼眼部不良反应(包括耐受性、烧灼感、刺痛感和眼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结论 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细菌性结膜炎与左氧氟沙星等效,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左氧氟沙星接近,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安全有效。

王瑜[9](2019)在《分光光度法测定冻干粉针剂和滴眼液中甲磺酸帕珠沙星》文中研究表明在硝酸溶液中,铁(Ⅲ)与甲磺酸帕珠沙星在室温下形成橙黄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70nm,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冻干粉针剂和滴眼液中甲磺酸帕珠沙星的含量。甲磺酸帕珠沙星的质量浓度在3.0~540.0mg·L-1内与其对应的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88mg·L-1。方法用于冻干粉针剂和滴眼液样品的分析,加标回收率为96.8%~101%,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为1.3%~1.4%。

李圩田[10](2019)在《氟代喹诺酮的结构修饰与抗菌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喹诺酮药物抗菌谱广、活性好,备受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青睐。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出现,找到更好的抗菌药物已迫在眉睫。本论文围绕喹诺酮的结构修饰及抗菌药理活性评价,进行了如下研究:一、DOTA修饰喹诺酮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活性评价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其表面携带大量的负电荷,可以富集细胞周围的金属离子。Mg2+通过影响细菌合成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细菌的分裂能力。DOTA作为金属离子螯合剂,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基于DOTA修饰的药物分子,不仅水溶性发生改变,同时可以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络合配位作用进一步增加细菌周围药物浓度从而影响细菌的活力。基于该种考虑,我们设计合成了 21个喹诺酮化合物,其中14个全新结构,水溶性DOTA修饰的化合物7个。活性数据表明:化合物 4c(MRSA,MIC:1.56μg/mL;MBC:6.25μg/mL)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没有细胞毒性,动物实验表明,4c体内活性优于上市药物美罗培南。二、小分子结构修饰巴洛沙星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活性评价我们基于药物代谢途径(乙酰化,甲基化,氨基酸化等)及杂环小分子(三氮唑、呋喃、噻吩等)基团,合成了 22个结构全新的小分子喹诺酮化合物,并通过HRMS,1HNMR,13CNMR结构表征。抗菌活性结果表明:2-e,3-e,4-e三个化合物对MRSA抗菌活性优于巴洛沙星,尤其是化合物2-e(MRSA,MIC:0.0195 μg/mL,MBC:0.039 μg/mL,P.aeruginnosa,MIC:0.039 μg/mL,MBC:0.078 μg/mL)对(MRSA,P.aeruginosa)的活性均优于母体化合物巴洛沙星,且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对红细胞没有溶血作用,形貌学研究也表明:2-e是一个很好的抗菌苗头化合物,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三、唾诺酮药物光动力抗菌的初步探索喹诺酮化合物在临床上具有光敏化毒、副作用,我们通过对比不同光照条件下司帕沙星(SPFX),加替沙星(GFLX)对MRSA、P.aeruginosa、Ecoli光动力研究,结果得出光动力手段的引入并不会损伤细胞,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GFLX和SPFX的抗菌活性,但提升能力有限,因而GFLX和SPFX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很弱的光毒性,相对安全。

二、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甲磺酸帕珠沙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甲磺酸帕珠沙星(论文提纲范文)

(1)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配合常规治疗对绿脓杆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2)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质子泵抑制剂配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
    2.1 配伍溶液的配制
    2.2 外观
    2.3 含量测定
        2.3.1 色谱条件
        2.3.2 溶液的制备
        2.3.3 线性范围
        2.3.4 仪器精密度试验
        2.3.5 回收率试验
        2.3.6重复性试验
        2.3.7 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和PPIs配伍输液稳定性结果
        2.3.8 溶血与凝聚试验
3 结果
    3.1 外观变化
    3.2 pH值变化
    3.3 含量测定
    3.4 溶血率测定
4 讨论

(3)LC-MS/MS法测定血浆及耳溢液中帕珠沙星:滴耳液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标准系列样品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结果
    1质谱分析
    2方法学验证
        2.1选择性
        2.2标准曲线
        2.3定量下限
        2.4准确度与精密度
        2.5基质效应
        2.6回收率
        2.7稳定性
    3药动学研究
讨论与结论

(4)多粘菌素B抑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增敏剂的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危害
    1.2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
        1.2.1 内在耐药性
        1.2.2 获得性耐药性
        1.2.3 适应性耐药性
    1.3 革兰氏阴性菌现有研发药物研究进展
        1.3.1 喹诺酮类抗菌剂
        1.3.2 氨基糖苷类抗菌剂
        1.3.3 碳青霉烯类抗菌剂
        1.3.4 头孢菌素类抗菌剂
        1.3.5 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剂
        1.3.6 四环素类抗菌剂
        1.3.7 β-内酰胺及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组合制剂
        1.3.8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1.4 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因子及生物膜
        1.4.1 绿脓菌素
        1.4.2 鼠李糖脂
        1.4.3 生物膜
    1.5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
    1.6 增敏剂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
        1.6.1 增敏剂的出现及发展
        1.6.2 增敏剂与药物的组合用药在抗感染治疗中的优势
    1.7 运用“老药库”发现PB的增敏剂
        1.7.1 多粘菌素B和粘菌素
        1.7.2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7.3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7.4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增敏剂的研究进展
        1.7.5 运用“老药库”发现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的PB增敏剂
第二章 氟喹诺酮类药物增敏PB抑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与研究策略
    2.2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增敏剂的活性研究
        2.2.1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DK2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及体外增敏活性测定
        2.2.2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CL的增敏活性评价
        2.2.3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其他铜绿假单胞菌株的体外增敏时间杀伤动力学实验
        2.2.4 NPN细胞外膜渗透性实验
    2.3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PB增敏剂的构效关系研究
    2.4 本章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最小抑菌浓度测试
        2.5.2 棋盘实验
        2.5.3 时间动力学杀伤实验
        2.5.4 NPN细胞外膜渗透性实验
第三章 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增敏PB对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抑制作用研究
    3.1 研究背景与研究策略
    3.2 基于氯硝柳胺结构的化合物设计
    3.3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
    3.4 化合物作为PB增敏剂的活性研究
        3.4.1 化合物对DK2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及体外增敏活性测定
        3.4.2 化合物水溶性测定
        3.4.3 化合物人肾上皮细胞293T细胞毒性实验
        3.4.4 化合物B4对PAO1的体外增敏时间杀伤动力学实验
        3.4.5 化合物B4和多粘菌素B组合用药救治铜绿假单胞菌线虫感染实验
        3.4.6 化合物B4对铜绿假单胞菌信号分子C4-HSL的影响测定
    3.5 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作为PB增敏剂的构效关系总结
    3.6 本章小结
    3.7 实验部分
        3.7.1 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3.7.2 药理实验部分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已发表文章
已发表专利
致谢
附录一

(5)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单磷酸阿糖腺苷配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方法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配伍溶液配制
    2.2 外观及p H变化
    2.3 含量测定
        2.3.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3.2 溶液制备
        2.3.3 方法学考察
    2.4 配伍输液稳定性考察
3 讨论

(6)甲磺酸帕珠沙星原料及注射剂中有关物质的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LC-PDA-MS/MS条件
        2.1.1 色谱条件
        2.1.2 质谱条件
    2.2 UPLC-TOF-MS条件
        2.2.1 色谱条件
        2.2.2 质谱条件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1 甲磺酸帕珠沙星制剂
        2.3.2 甲磺酸帕珠沙星原料
    2.4 色谱图与测定结果
        2.4.1 LC-PDA-MS/MS
        2.4.2 UPLC-TOF-MS
        2.4.3 杂质Ⅰ和Ⅱ的结构推测
    2.5 杂质Ⅰ和Ⅱ的结构解析
        2.5.1 杂质Ⅰ和Ⅱ的质谱裂解途径
        2.5.2 杂质Ⅰ和Ⅱ的来源分析
        2.5.3 杂质Ⅰ和Ⅱ的制备与结构确证
3 讨论

(7)不同厂家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中甘露醇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3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专属性实验
    2.4 线性关系实验
    2.5 精密度实验
    2.6 稳定性实验
    2.7 重复性实验
    2.8 准确度实验
    2.9 样品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方法的必要性
    3.2 方法实用性
    3.3 测定方法的选择

(9)分光光度法测定冻干粉针剂和滴眼液中甲磺酸帕珠沙星(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吸收光谱
    2.2 显色条件的选择
        2.2.1 铁 (Ⅲ) 溶液的用量
        2.2.2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
    2.3 干扰试验
    2.4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2.5 样品分析
    2.6 铁 (Ⅲ) -甲磺酸帕珠沙星的组成
        2.6.1 饱和法
        2.6.2 等摩尔连续变化法
    2.7 反应机理推断

(10)氟代喹诺酮的结构修饰与抗菌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喹诺酮抗菌药物综述
        1.1 喹诺酮抗菌药物发展概述
        1.2 喹诺酮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3 喹诺酮的不良反应及耐药原因
        1.4 喹诺酮结构修饰与活性
    2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DOTA修饰喹诺酮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活性评价
    1 DOTA修饰喹诺酮的设计思路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部分
        3.1 化学合成与表征
        3.2 生物活性评价
    4 结果与讨论
        4.1 抗菌活性评价研究
        4.2 化合物含量测定研究
        4.3 化合物水溶性性质研究
        4.4 ADMET的预测研究
        4.5 分子对接研究
        4.6 细胞毒性研究
        4.7 形貌学研究
        4.8 化合物4c体内活性研究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分子修饰喹诺酮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活性评价
    1 小分子修饰喹诺酮的设计思路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部分
        3.1 化学合成及表征
        3.2 生物活性评价
    4 结果与讨论
        4.1 抗菌活性评价研究
        4.2 化合物含量测定研究
        4.3 时间依赖性杀菌效果研究
        4.4 溶血性研究
        4.5 细胞毒性研究
        4.6 分子对接研究
        4.7 形貌学研究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喹诺酮药物光动力抗菌的初步探索
    1. 前言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菌株
        3.2 液体培养基的配置
        3.3 固体培养基的配置
        3.4 喹诺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吸光谱研究
        3.5 照射光波长的影响
        3.6 光照功率的影响
        3.7 GFLX、SPFX对3T3细胞毒性
    4 结果与讨论
        4.1 GFLX、SPFX的紫外吸光谱研究
        4.2 GFLX、SPFX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的抗菌MIC、MBC值
        4.3 GFLX抗菌MIC、MBC的值的能量依赖性
        4.4 GFLX在MIC值处不同光能量密度对MRSA的PACT作用结果
        4.5 SPFX、GFLX对3T3细胞毒性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1 化学合成及活性评价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词
附录二 化合物图谱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甲磺酸帕珠沙星(论文参考文献)

  • [1]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配合常规治疗对绿脓杆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J]. 于万大. 中国社区医师, 2021(23)
  • [2]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质子泵抑制剂配伍稳定性研究[J]. 刘晓月,李月阳,陈秋燃,高欢.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0(18)
  • [3]LC-MS/MS法测定血浆及耳溢液中帕珠沙星:滴耳液药动学研究[J]. 沈思齐,李冉冉,马媛媛,林海霞,陈笑艳. 药学学报, 2020(08)
  • [4]多粘菌素B抑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增敏剂的发现研究[D]. 郑新羽.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5]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单磷酸阿糖腺苷配伍稳定性研究[J]. 巩佳威,曲晓宇,金芳,宋燕青. 中国药业, 2020(01)
  • [6]甲磺酸帕珠沙星原料及注射剂中有关物质的定性研究[J]. 汪鑫,陈蓉,晏菊姣. 中国药师, 2019(12)
  • [7]不同厂家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中甘露醇的含量测定[J]. 晏菊姣,汪鑫,陈蓉,王珺. 医药导报, 2019(10)
  • [8]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J]. 张月琴,贺翔鸽,阴正勤,王林农,李龙标,张虹,王勤美,吴建伟,王丽娅,赵东卿,贺燚,祝磊,李家臣,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07)
  • [9]分光光度法测定冻干粉针剂和滴眼液中甲磺酸帕珠沙星[J]. 王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9(05)
  • [10]氟代喹诺酮的结构修饰与抗菌活性评价[D]. 李圩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甲磺酸帕珠沙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