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机制砂加特细砂制备泵送混凝土

应用机制砂加特细砂制备泵送混凝土

一、机制砂加特细砂配制泵送混凝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夏勇,陈哲,吴春丽,麦俊明,罗新东[1](2022)在《特细骨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砂率、骨料级配、特细砂掺量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的影响,分析了利用特细砂配制混凝土产生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探讨了三膜厚度理论在特细骨料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过程中的可行性,同时对超细多金属尾矿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刘发民[2](2021)在《基于超细砂砂浆的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预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工民建及现代基础设施迅猛发展,混凝土产量迅速增加致使建筑用砂紧缺问题日益严重,而在我国主要的大河流域堆积着大量超细砂,若将其合理地应用到混凝土的制备中,可一定程度缓解中粗砂紧缺的现状;另外复杂多样的建筑形式对混凝土性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自密实混凝土(SCC)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典型代表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采用超细砂制备SCC,并针对超细砂泥粉含量过高、平均粒径较小等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与此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砂浆性能预测SCC工作性能的指导机制。具体过程为:先制备SCC基础砂浆并基于其性能对配比进行优化,再以不同配比的基础砂浆加以粗骨料制备SCC并测定其工作性能,最后建立砂浆性能表征值与SCC工作性能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实现以新拌砂浆性能表征值来预测SCC的工作性能。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木质素磺酸钙-聚羧酸复合型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变性能的作用效果,并通过对流变参数的讨论探究了超细砂筛分泥粉对减水剂饱和掺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型减水剂的减水率略低于单一聚羧酸减水剂,但在水泥净浆流变性能的保持能力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超细砂筛分泥粉对减水剂的饱和掺量影响较为明显,掺入4%的泥粉使减水剂的饱和掺量从0.5%增加到0.8%。(2)研究了细骨料级配、净浆膜厚、颗粒水膜厚度及矿物掺合料对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与超细砂混合使用可有效改善细骨料级配,当细度模数为2.9的机制砂替代使用量为40%时,新拌砂浆的综合性能表现最佳;净浆膜厚与颗粒水膜厚度对砂浆性能影响较大,以对砂浆流变参数影响情况为例,净浆膜厚从34.37μm增加到46.14μm时其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分别下降了64.1%和61.5%,颗粒水膜厚度从1.75μm增加到2.27μm时其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分别下降了62.3和48.7%;粉煤灰和矿粉等量替代水泥均可改善新拌砂浆性能,当掺量小于20%时,粉煤灰和矿粉的表现差异较小,当掺量大于20%时,矿粉表现出强于粉煤灰的减水能力。(3)研究了基于基础砂浆配比所制备的SCC工作性能,并建立砂浆性能表征值与SCC工作性能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砂浆屈服应力与扩展度及塑性粘度与T500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制备坍落扩展度大于600 mm,流动速度、间隙通过性及离析率均满足要求的SCC时,砂浆屈服应力的上限值为4.70Pa,塑性粘度的下限值为0.22 Pa·s,说明可通过对新拌砂浆流变参数的测定来预测SCC工作性能。砂浆触变性、稠度、流动度与SCC工作性能均有一定的关联性,但由于以上三种试验均为单点试验,不足以对砂浆的综合性能进行表征,想要通过以上任意一种试验结果实现对SCC工作性能的预测和指导,可辅助目测等方法来综合评价砂浆性能。

郁浩安[3](2021)在《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矿物掺合料及新型细骨料已逐渐成为商品混凝土的重要组分。将粉煤灰、矿渣、机制砂以及尾矿特细砂等掺入到混凝土中,不仅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文通过物理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粉煤灰、矿渣和尾矿混合砂等对水胶比分别为0.33、0.28、0.25的中高强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并对三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件分别进行回弹法、钻芯法、超声波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现场检测试验,验证四种检测方法在中高强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适用性。主要结论及创新成果如下:1.揭示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和易性能的影响因素。按优选设计的配方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基本满足泵送混凝土的要求;单掺粉煤灰混凝土较单掺矿渣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其保水性和粘聚性也优于单掺矿渣混凝土;矿渣的早期活性较粉煤灰高,水化较快,且矿渣保水性较差,使得矿渣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也较大;粉煤灰及矿渣的珠状颗粒形态效应和微集料填充效应共同作用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能。2.揭示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演变规律,建立了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混凝土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芯样抗压强度、回弹值和声速值在自然养护下随龄期发展而逐渐增大,在28d龄期之前增长较快,28d龄期之后增长变慢;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且标准养护明显优于自然养护;双掺粉煤灰-矿渣混凝土的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芯样抗压强度和回弹值要大于单掺粉煤灰或矿渣混凝土,在养护后期,粉煤灰的活性效应发挥作用使得单掺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增幅有所增大;矿物掺合料掺入方式对混凝土声速值的影响规律不显着;利用数学模型fcuc=Aln dt+B建立中高强混凝土在自然养护下的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与养护龄期的关系模型,拟合程度均较高。3.揭示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劣化规律。试验的持续进行会加剧混凝土在各种侵蚀环境中的破坏程度,直至混凝土完全丧失抵抗能力;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与水胶比呈负相关,降低水胶比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抗冻融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粉煤灰和矿渣在硬化混凝土中主要发挥微集料填充效应和火山灰效应,矿渣对于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保持和提高要优于粉煤灰,粉煤灰和矿渣双掺所带来的微集料填充效应和“水化叠加”效应可以极大地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利用数学模型dmc=αtλ建立中高强混凝土在加速碳化和自然碳化下的碳化深度预测模型,拟合程度均较高。4.得到回弹法、钻芯法、超声波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这四种检测方法检测中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测强模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测强模型进行拟合度分析、假设检验和误差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回弹法、钻芯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的相关性与精确度均较理想,适用于中高强混凝土的现场强度检测,而超声波法检测中高强混凝土测强模型的相关系数较小,拟合程度较低,表明仅凭声速值来评价混凝土的强度并不准确。5.建立中高强混凝土碳化深度与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耐蚀系数以及氯离子迁移系数之间的关系模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关系模型进行拟合度分析以及误差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各关系模型的相关系数均接近1,拟合程度均较高,且精确度也较理想,为基于碳化深度的混凝土寿命预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6.得到本试验中机制砂与尾矿特细砂的最佳掺配比例为7:3。依据此掺配比例将机制砂与尾矿特细砂混合可以得到级配效果良好的尾矿混合砂,以其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与天然砂混凝土较为接近。该论文有图72幅,表43个,参考文献108篇。

骆骏骅[4](2020)在《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产业在向着商品混凝土方向发展的同时,粉煤灰和矿渣等工业副产品作为改善混凝土性能的辅助胶凝材料被广泛利用,机制砂和特细砂等新型细骨料在天然砂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应运而生。本文通过物理试验研究、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由徐州地区常用配比和原材浇筑的商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进行全寿命可靠性分析,在响应混凝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研究常用无损检测技术在商品混凝土试件上的应用,间接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如下:1.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在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率方面,水胶比越小,坍落度损失率越大;水泥的矿物组成不同,则水泥的水化性能不同,水泥矿物组成中C3A和C4AF含量是影响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主要因素;粉煤灰和矿渣在混凝土拌合物形成初期主要发挥的是形态效应和微集料填充效应。机制砂与特细砂以合适比例混合能起到与天然中粗砂相近的良好级配效果。2.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在自然养护下随着龄期增长逐渐增大,在7d至14d龄期内强度增长最快,60d后混凝土强度增长幅度逐渐变小;水胶比越小,混凝土强度发展等级越高,标准养护下的混凝土强度增长幅度明显优于自然养护;粉煤灰和矿渣发挥的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界面效应对于混凝土后期强度发展的可行性是值得肯定的;机制砂与特细砂以合适比例混合可以发挥与天然砂相同的物理作用;利用数学模型建立自然养护下混凝土抗压强度与龄期和温度的关系模型,拟合程度较高。模型下,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实测抗压强度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而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更加明显。3.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在总材料固定的情况下,减小水胶比可以减缓碳化过程的进行,在水泥品种确定的情况下,单位体积水泥用量越大,混凝土碳化速率越小;减小水胶比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减小水胶比,优化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均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粉煤灰和矿渣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主要分为微集料界面效应和活性效应两方面,作为辅助胶凝材料降低了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增强了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试验循环周期的发展会加剧混凝土在各种侵蚀环境下的破坏,直至完全丧失抵抗能力。4.无损检测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抗压强度。混凝土水胶比越小,对应的回弹值越高,声速值越大;标准养护下的混凝土回弹值、声速值明显高于自然养护下混凝土的相应数值;粉煤灰和矿渣对回弹值变化、声速值变化的影响机理与对强度发展的影响机理相类似;混凝土的强度与回弹值之间存在某种正相关的关系,但回弹值并不能完全代表和用于评价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声速值对强度变化的反应不够敏感,仅用声速值反映和评价混凝土强度并不成立;国家统一测强曲线并不适用于徐州地区回弹法与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应该补充和完善符合本地情况的测强曲线。5.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市场调研评估徐州地区常见配比下商品混凝土的经济效益,探索混凝土生产和应用利益最大化的可行性措施。调整水泥强度等级,推广和应用粉煤灰和矿渣、机制砂和特细砂均能带动商品混凝土的经济效益发展。该论文有图49幅,表42个,参考文献118篇。

郑科[5](2019)在《机制砂在高速公路桥梁高标号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砂石作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及耐久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建筑交通等项目的大量开工,建筑河沙的供求越来越显得不足,加上各地的环境保护观念日益加大,对河沙的保护也越来越严,机制砂的使用成为了必然趋势。机制砂是通过制砂机等专业的制砂设备,粉碎后得到的人工砂石材料,与天然河沙相比,其颗粒表面粗糙、针片状多、棱角尖锐、吸水率高、级配较差,且含有一定数量石粉,因而机制砂混凝土的制备技术和性能都与天然砂混凝土有较大差别。本文以机制砂防腐蚀混凝土的配制和性能测试为基础,对比研究了机制砂与河沙在高速公路桥梁不同结构(灌注桩、墩承台、粱体)部位中的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以及耐久性能,并结合实体结构检测技术对粱体C50机制砂混凝土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采用花岗岩机制砂能够制备出面向桥梁不同使用结构的机制砂混凝土,与河砂混凝土相比,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如下:①力学性能方面:灌注桩、墩承台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略高于河砂混凝土,梁体C50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则略低于河砂混凝土。由于机制砂的棱角性,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折强度高于河砂混凝土,弹性模量与河砂混凝土相当。②体积稳定性方面:三种强度等级机制砂混凝土塑性收缩变形、干燥收缩变形和自身收缩变形与河砂混凝土基本相当。7d龄期加载和10d龄期加载的徐变度和徐变系数均低于河砂混凝土。③耐久性能方面: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冻性能均优于天然河砂混凝土。(2)采用雷打石隧道洞渣作为原材料制备的机制砂可以制备出满足现场预制梁施工性能要求的C50机制砂防腐蚀混凝土,力学性能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且机制砂混凝土预制粱外观质量良好,与天然河砂混凝土预制粱无明显差异。其力学性能指标和实体结构无损检测指标均优于现场采用河砂混凝土的预制梁,实现了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在桥梁高标号预应力梁中的应用。

刘登贤,桂根生,吴鑫,张旭[6](2017)在《掺特细砂C3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的制备及工程应用》文中提出结合工程实际,通过采用特细砂替代部分机制砂,调整细骨料的级配曲线,使用Ⅱ级风选粉煤灰、S95级磨细矿粉,以及高性能外加剂,在低胶凝材料用量的条件下,配制出大流动性、高保坍C3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经过原材料选择、工作性能评价、抗压强度测试等方面的研究,确定了掺特细砂的C3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结果表明,以特细砂替代部分机制砂能够改善混凝土性能,满足工程施工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意义。

杨灿,赵帆,王友奎[7](2015)在《机制砂和特细砂在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比研究了天然中砂与机制砂和特细砂的混合砂在泵送混凝土方面若干项的技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将机制砂和特细砂按适当比例混合,可以配制出满足施工泵送要求的混凝土。

张锦[8](2012)在《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预拌混凝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砂是建筑业中最常用的一种材料。随着建筑业的日益发展,对砂的需求量必然会不断增加。目前建筑上采用的砂绝大多数为天然砂,然而天然砂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正日益减少,这不能满足建筑用砂的需求。因此,迫切要求开采人工砂以替代天然砂在工程上的运用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人工砂的来源绝大多数是由岩石破碎而成的,人工砂的特性是由其母岩决定的。当前在工程上运用比较普遍的是石灰岩机制砂,对石灰岩机制砂的研究较深入,在工程上有较多成功的案例。我国花岗岩的储量也很丰富,但对花岗岩机制砂的研究较少,在工程上运用也不多。泉州位于我国闽南一带,花岗岩岩石丰富,花岗岩岩石的开采为闽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机制砂资源,满足了闽南一带建筑用砂的需求。本文以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为原料,从机制砂混凝土与天然砂混凝土的性能比较、不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混凝土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的建立与分析这三大主要部分进行试验研究,为该地区花岗岩机制砂在建筑上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通过试验分别对机制砂混凝土和易性、立方体抗压强度、早期收缩变形、抗氯离子渗透性进行测试研究,并与天然砂混凝土相关性能上做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用机制砂配出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且不发生离析、泌水;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一致的前提下,用机制砂配出的混凝土和易性明显比用天然砂配出的混凝土和易性好。(2)在相同坍落度下,用机制砂配出的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值明显高于用天然砂配出的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值。(3)早期收缩率在24h到92h内,中低强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率大于高强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率,但这段时间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率基本上趋于稳定不变的状态;与天然砂混凝土比较,24h到92h这段时间机制砂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率大。(4)在抗渗性方面,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越好。针对中强度等级混凝土做比较,天然砂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比较好。保持上述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不变,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和易性、立方体抗压强度、早期收缩变形、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低强混凝土和易性随石粉含量的增加逐渐变好,高强混凝土和易性随石粉含量的增加逐渐变差。(2)在适量的石粉含量范围内,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值是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石粉含量对低强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大,对中高强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小。(3)在24h到92h内,不同强度等级石粉含量的早期收缩率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4)石粉含量有利于提高中低强混凝土的抗渗性,但对高强混凝土的抗渗性起抑制作用。中低强混凝土抗渗性能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高强混凝土抗渗性能基本上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降低的幅度较小。(5)综合上述试验研究得出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机制砂中石粉的合理含量范围为:中低强在11%14%之间,高强在6%9%之间。本文采用闽南地区花岗岩破碎成的碎石和机制砂作为原材料,制作了非泵送混凝土试块和泵送混凝土试块,分别测试14d、28d、60d、90d、180d、360d混凝土试块的声速值、回弹值、碳化深度值和破损强度值,并选用指定的幂函数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14d360d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进一步用试验建立的测强曲线验证了现场实际工程的混凝土试件。此外,在系统分析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回弹值、碳化深度值和实测强度值随龄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龄期对回弹法测强曲线使用的影响,并提出了实际工程中28d强度推定值的误差修正值,为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强度非破损检验评定提供可靠的推断依据。

田景松[9](2010)在《铁尾矿砂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北京地区一种工业副产品——铁尾矿砂,堆存量巨大且还在迅速增加,各尾矿库即将库满,对环境保护构成巨大威胁。本课题以铁尾矿砂在大宗使用的混凝土中作为细集料应用,使其实现资源化利用为题开展研究。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工作,获得如下成果:1)铁尾矿砂属于特细砂,直接作为细集料配制水泥混凝土在技术上存在困难,通过借鉴特细砂混凝土低砂率的配制规律,同时采取适当掺加引气剂和调整矿物掺合料掺入比例等技术措施按照颗粒级配理论合理设计配合比,就可以克服该困难,配制出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符合要求的铁尾矿砂混凝土。2)将铁尾矿砂与机制砂混合组成混合砂,按照颗粒级配理论合理调整铁尾矿砂与机制砂的混合比例,也配制出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能够满足现代施工技术要求的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铁尾矿砂与机制砂的混合比例与混凝土强度等级存在一定对应关系。3)铁尾矿砂优化配制的铁尾矿砂混凝土和铁尾矿混合砂混凝土颗粒级配曲线符合Bolomey曲线(n=0.27,A=-4~8)。4)铁尾矿砂配制的C50自密实混凝土用于预制箱梁的工程应用实例及大量的C10~C50混凝土用于民用建筑的工程应用实例,表明铁尾矿砂配制的混凝土可以应用于不同种类的混凝土结构。5)铁尾矿砂中细粉主要是石粉,石粉在混凝土中的作用与天然砂中泥粉存在很大区别。初步提出铁尾矿砂的质量控制适宜的指标,主要包括细粉含量。铁尾矿砂在混凝土中的试验研究成果,已经指导铁尾矿砂在预拌混凝土中成功应用,目前已经应用约30万吨,工程应用效果良好;其中铁尾矿砂配制铁尾矿砂混凝土遵循的规律和采用的技术措施、铁尾矿砂与机制砂不同混合比例对应相应强度等级铁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的规律对于铁尾矿砂配制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铁尾矿砂质量控制指标的提出为铁尾矿砂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工艺、预拌混凝土企业的原材料指标控制提供了详尽的参数。铁尾矿砂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对减轻铁尾矿对于环境的危害、缓解天然砂短缺对于混凝土行业的冲击起到积极作用,还对其它金属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张向斌[10](2009)在《特细砂泵送混凝土收缩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中粗砂资源日渐匮乏,开发利用特细砂拌制混凝土已成为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研究大流动性特细砂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和收缩特性,对特细砂混凝土泵送施工及其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强度低、易开裂、收缩大等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安排试验,研究砂率、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减水剂掺量和骨料级配五个主要混凝土配制参数对强度的影响规律。提出适合泵送的特细砂混凝土配制参数取值范围及较优参数组合。在此基础上,采用平板试验法,分别从材料性能、配比参数和环境因素三方面研究了其对混凝土塑性收缩的影响;从配制参数、抗裂组分和外加剂三方面研究混凝土自由干燥收缩率和约束收缩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⑴影响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强度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减水剂掺量>砂率>粗骨料级配。利用特细砂配制泵送混凝土的有效途径是掺用粉煤灰和减水剂尽量减小水胶比。在试验选定的研究范围内,砂率和粗骨料级配则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显着,可根据混凝土可泵性等其它技术指标确定其合理取值范围。⑵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强度随着砂率的增大先升后降;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越大,混凝土强度愈低;减水剂由小增大的过程中,混凝土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优掺量为0.64%;当中石、小石均为50%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最高。(3)配制特细砂泵送混凝土水胶比取值范围宜为0.35~0.45,砂率宜为27%~31%,粉煤灰掺量宜在15%~25%。配制强度等级为C40、可泵性良好的特细砂泵送混凝土配制参数的最优组合为水胶比0.35、粉煤灰掺量15%、砂率31%、减水剂掺量1.0%,20~40㎜卵石占粗骨料总量的50%~75%。(4)粉煤灰在特细砂泵送混凝土中使用能使塑性收缩裂缝面积减小42.7%~57.9%。高效减水剂能使混凝土塑性裂缝面积减少23.0%~57.3%。聚丙烯纤维能使混凝土塑性裂缝面积分别减少11.8%~62.6%,且能使塑性裂缝细化。掺泵送剂、引气剂也能有效减小混凝土塑性收缩。(5)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存在临界砂率使混凝土塑性收缩较小,砂率由小增大的过程中,混凝土裂缝面积先减后增。砂率不能过大或过小,存在最优砂率。在试验范围内,砂率为27%时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塑性收缩最小。(6)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环境因素的主次顺序为表面温度>表面风速>环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混凝土浇筑温度。各环境因素之间对混凝土水分蒸发速率和裂缝面积的影响呈线性相关,交互效应不明显。(7)混凝土后期的干燥收缩随着水胶比的减小而增大。在特细砂泵送混凝土中掺加尽可能多的大粒径石子有利于混凝土抗裂性能。(8)掺用粉煤灰聚、聚丙烯纤维和膨胀剂能有效减少混凝土干燥收缩。90d龄期混凝土,掺粉煤灰比不掺粉煤灰混凝土自由干缩率降低13.6%~24.9%,约束收缩减小14.1%~25.8%;掺入纤维能减小自由干燥收缩18%~33%,减小约束收缩12%~24%;膨胀剂减小自由干燥收缩14%~23%,约束收缩10%~25%。(9)早强剂会增加混凝土干燥收缩,并且混凝土干燥收缩率在整个试验龄期内随着早强剂掺量的增加而增加。90d龄期掺加早强剂可增加自由干燥收缩率5%~12%,约束收缩率增加13%~24%。

二、机制砂加特细砂配制泵送混凝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制砂加特细砂配制泵送混凝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特细骨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特细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1 特细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影响因素
    1.2 三膜厚度理论在特细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作用的探讨
2 特细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1 特细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2.2 特细砂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2.3 特细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3 特细砂配制混凝土的经济效益
4 结论与展望

(2)基于超细砂砂浆的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超细砂资源现状
        1.1.2 流变学的应用及发展
        1.1.3 混凝土工作性能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变学在混凝土体系中的应用
        1.2.2 超细砂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矿物掺合料
        2.1.3 细骨料
        2.1.4 粗骨料
        2.1.5 减水剂
        2.1.6 拌合水
    2.2 试验方法
        2.2.1 砂石基本性能试验
        2.2.2 砂浆流变性试验
        2.2.3 砂浆触变性试验
        2.2.4 砂浆流动度试验
        2.2.5 砂浆稠度试验
        2.2.6 SCC工作性能试验
第3章 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变性能影响研究
    3.1 聚羧酸减水剂对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3.1.1 聚羧酸减水剂的饱和掺量
        3.1.2 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变参数经时变化的影响
    3.2 木质素磺酸钙-聚羧酸复合型减水剂对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3.2.1 木质素磺酸钙不同复合掺量对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3.2.2 复合型减水剂对净浆流变参数经时变化的影响
    3.3 泥粉对复合型减水剂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3.1 泥粉对复合型减水剂饱和掺量的影响
        3.3.2 不同减水剂掺量时泥粉对净浆流变参数经时变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细砂砂浆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细骨料级配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4.1.1 机制砂用量对砂浆流变性的影响
        4.1.2 机制砂用量对砂浆触变性的影响
        4.1.3 机制砂用量对砂浆流动度及稠度的影响
    4.2 净浆膜厚对砂浆流变性的影响
        4.2.1 净浆膜厚对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4.2.2 净浆膜厚对砂浆触变性的影响
        4.2.3 净浆膜厚对砂浆稠度及流动度的影响
    4.3 水膜厚度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4.3.1 水膜厚度对砂浆流变性的影响
        4.3.2 水膜厚度对砂浆触变性的影响
        4.3.3 水膜厚度对砂浆稠度及流动度的影响
    4.4 矿物掺合料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4.4.1 单掺矿物掺合料对砂浆流变性的影响
        4.4.2 单掺矿物掺合料对砂浆触变性的影响
        4.4.3 单掺矿物掺合料对砂浆稠度及流动度的影响
        4.4.4 不同矿物掺合料时砂浆性能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砂浆性能与SCC工作性能的关联性研究
    5.1 SCC工作性能测定及与砂浆性能表征值的关系
        5.1.1 SCC工作性能的测定结果分析
        5.1.2 新拌砂浆性能表征值与SCC工作性能的关联性分析
    5.2 粗骨料特性及砂浆富余系数与SCC工作性能的关系
        5.2.1 SCC工作性能的测定结果分析
        5.2.2 砂浆膜厚与SCC工作性能的关联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工作性能
    1.3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力学性能
    1.4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
    1.5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冻融性能
    1.6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1.7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1.8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案和原材料性能
    2.1 研究方案
    2.2 原材料性能
3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和易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案及过程
    3.2 和易性能
    3.3 中高强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性能研究
    4.1 试验方案及过程
    4.2 中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演变规律
    4.3 中高强混凝土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发展预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案及过程
    5.2 中高强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3 中高强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研究
    6.1 试验方案及过程
    6.2 中高强混凝土抗冻融性能劣化规律
    6.3 本章小结
7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7.1 试验方案及过程
    7.2 中高强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劣化规律
    7.3 本章小结
8 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
    8.1 试验方案及过程
    8.2 高强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综合性能分析评价
    9.1 原材性能
    9.2 和易性能
    9.3 抗压强度性能
    9.4 耐久性能
    9.5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粉煤灰、矿渣和混合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3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现状
    1.4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5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1.6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7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经济效益研究现状
    1.8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原材料性能和研究方案
    2.1 原材料性能
    2.2 研究方案
3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和易性
    3.3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规律与发展预测模型
    4.1 试验方案
    4.2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4.3 抗压强度发展预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抗碳化试验
    5.3 抗冻融试验
    5.4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5.5 耐久性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无损检测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抗压强度
    6.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原理与影响因素
    6.2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原理与影响因素
    6.3 试验方案
    6.4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6.5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6.6 本章小结
7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原材作用机理及经济效益分析
    7.1 混凝土原材作用机理
    7.2 经济效益分析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机制砂在高速公路桥梁高标号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标准规范
        1.2.2 机制砂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制砂资源及制备技术分析
    2.1 机制砂资源分析
        2.1.1 机制砂的基本概念
        2.1.2 机制砂与天然砂的区别
        2.1.3 机制砂料源的选取
    2.2 机制砂制备技术分析
        2.2.1 矿山开采
        2.2.2 除杂(土)处理
        2.2.3 破碎
        2.2.4 筛分
        2.2.5 除尘
        2.2.6 机制砂防离析措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标号机制砂混凝土配制及其性能研究
    3.1 混凝土原材料
    3.2 混凝土实验方法
        3.2.1 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
        3.2.2 力学性能试验
        3.2.3 收缩变形性能试验
        3.2.4 徐变性能试验
        3.2.5 耐久性试验
        3.2.6 实体结构测试
    3.3 机制砂防腐蚀混凝土耐久性评价指标
    3.4 机制砂防腐蚀掘凝土性能要求
    3.5 机制砂防腐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6 花岗岩机制砂防腐蚀混凝土性能
        3.6.1 拌和物工作性能
        3.6.2 力学性能
        3.6.3 体积稳定性
        3.6.4 耐久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制砂混凝土工程案例分析
    4.1 工程背景
    4.2 机制砂及其混凝土制备
        4.2.1 机制砂性能
        4.2.2 机制砂防腐蚀混凝土制备
    4.3 机制砂防腐蚀混凝土预制梁试验
        4.3.1 机制砂防腐蚀混凝土梁浇筑
        4.3.2 机制砂防腐蚀混凝土性能测试
        4.3.3 实体结构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掺特细砂C3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的制备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施工难点分析
3 原材料选择
    3.1 胶凝材料
    3.2 骨料
    3.3 外加剂
4 超高层泵送混凝土配制
    4.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1.1 粗细骨料的级配调整
        4.1.2 砂率
        4.1.3 水胶比
        4.1.4 胶凝材料
    4.2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4.2.1 胶凝材料用量的选择
        4.2.2 砂率的选择
        4.2.3 粗细骨料比例的选择
        4.2.4 掺合料比例的选择
        4.2.5 收缩性能研究
5 结语

(7)机制砂和特细砂在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主要原材料及基本性能
    1.1 水泥
    1.2 活性矿物掺和料
    1.3 细骨料和粗骨料
    1.4 外加剂
2 试验过程及方法
    2.1 混凝土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试验
    2.2 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
3 试验结果和分析
    3.1 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和抗渗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结论

(8)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预拌混凝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课题背景
        1.1.1 矿产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1.1.2 花岗岩的发展应用现状及其问题
    1.2 人工砂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人工砂的发展简介
        1.2.2 人工砂的来源及其特点
        1.2.3 人工砂的研究及在工程上的应用
        1.2.4 人工砂生产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1.3 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1.3.1 工作性能
        1.3.2 力学性能
        1.3.3 变形性能
        1.3.4 耐久性能
        1.3.5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影响
        1.3.6 减水剂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影响
    1.4 机制砂混凝土测强曲线的研究
        1.4.1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1.4.2 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在混凝土测强曲线建立中的运用
        1.4.3 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的影响因素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之处
第2章 试验方案设计、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方案设计
        2.1.1 试验方案
        2.1.2 试验配合比设计
    2.2 试验原材料
        2.2.1 水泥
        2.2.2 花岗岩碎石
        2.2.3 砂
        2.2.4 水
        2.2.5 外加剂
        2.2.6 粉煤灰
        2.2.7 磨细矿渣微粉
    2.3 试验方法
        2.3.1 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试验
        2.3.2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3.3 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试验
        2.3.4 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RCM 法)
        2.3.5 混凝土的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试验
第3章 花岗岩机制砂的性能检测与分析
    3.1 花岗岩机制砂的性能检测
        3.1.1 粗细程度
        3.1.2 颗粒级配
        3.1.3 泥块含量
        3.1.4 MB 值
        3.1.5 石粉含量
        3.1.6 表观密度
        3.1.7 堆积密度
        3.1.8 压碎指标值
        3.1.9 颗粒形貌
    3.2 现有生产状况以及目前存在问题
        3.2.1 现有生产状况
        3.2.2 目前存在问题
    3.3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第4章 机制砂混凝土与天然砂混凝土性能对比的试验研究
    4.1 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试验
        4.1.1 试验结果
        4.1.2 机理分析
    4.2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4.2.1 试验结果
        4.2.2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4.2.3 机理分析
    4.3 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试验
        4.3.1 试验结果
        4.3.2 机理分析
    4.4 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RCM 法)
        4.4.1 试验结果
        4.4.2 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5.1 石粉对新拌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的影响
        5.1.1 和易性的试验结果
        5.1.2 石粉对新拌混凝土和易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5.2 石粉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5.2.1 立方体抗压强度的试验结果
        5.2.2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5.2.3 石粉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影响的机理分析
    5.3 石粉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
        5.3.1 早期收缩变形的试验结果
        5.3.2 石粉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影响的机理分析
    5.4 石粉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5.4.1 抗氯离子渗透性的试验结果
        5.4.2 石粉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测强曲线的建立与分析
    6.1 试验概况
        6.1.1 试验原材料的选用
        6.1.2 混凝土配合比
        6.1.3 测试仪器的选用
    6.2 试验过程
        6.2.1 试块制作
        6.2.2 试块测试
    6.3 原始数据的处理及测强曲线的建立
        6.3.1 原始数据的处理
        6.3.2 测强曲线的建立
    6.4 对试验建立的测强曲线进行验证
        6.4.1 针对非泵送混凝土的回弹法和综合法测强曲线验证
        6.4.2 针对泵送混凝土的回弹法和综合法测强曲线验证
    6.5 回弹测试龄期对混凝土 28d 强度推定值的影响
        6.5.1 针对非泵送混凝土的回弹测试
        6.5.2 针对泵送混凝土的回弹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闽南地区回弹法检测非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附录 B 闽南地区回弹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附录 C 闽南地区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非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附录 D 闽南地区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铁尾矿砂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1.2 研究内容
第2章 铁尾矿砂材料性能研究
    2.1 资源状况调查
    2.2 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分析
    2.3 作为混凝土细集料的试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尾矿砂配制混凝土研究方案、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案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铁尾矿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4.1 试验原材料
    4.2 铁尾矿砂应用技术路线的研究
    4.3 铁尾矿砂混凝土试验研究
        4.3.1 配合比设计设计参数要求
        4.3.2 松散堆积密度试验
        4.3.3 设计铁尾矿砂混凝土配合比
        4.3.4 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
        4.3.5 配合比优化
    4.4 铁尾矿混合砂混凝土试验研究
        4.4.1 配合比设计参数要求
        4.4.2 配合比设计方法
        4.4.3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4.4.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4.5 工作性能
        4.4.6 力学性能
    4.5 混凝土全级配曲线研究
        4.5.1 传统理想级配曲线介绍
        4.5.2 铁尾矿砂混凝土级配曲线研究
        4.5.3 铁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级配曲线研究
    4.6 铁尾矿混合砂混凝土与天然砂混凝土的对比分析
        4.6.1 配合比
        4.6.2 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
        4.6.3 颗粒级配曲线分析
        4.6.4 成本分析
C60)混凝土试验研究'>4.7 高强度等级(>C60)混凝土试验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尾矿砂配制的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研究
    5.1 混凝土的外观颜色、容重等
    5.2 工作性能
    5.3 力学性能
    5.4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5.4.1 氯离子扩算系数(RCM 方法)试验
        5.4.2 库仑电量试验
    5.5 抗碳化性能
    5.6 抗冻融性能
        5.6.1 非引气混凝土
        5.6.2 引气混凝土
    5.7 干缩性能
    5.8 混凝土碱骨料反应AAR 判定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铁尾矿砂配制混凝土的工程应用研究
    6.1 铁尾矿砂配制混凝土的中试方案
    6.2 铁尾矿砂质量情况概述
    6.3 配合比设计思路
    6.4 工程应用及评定分析
        6.4.1 普通民建工程
        6.4.2 自密实混凝土在预制箱梁混凝土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铁尾矿砂质量控制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
    7.1 铁尾矿砂原材料质量控制指标
        7.1.1 混凝土试验
    7.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铁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准配合比
附录B 铁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准配合比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试验数据
附录C 混合砂理想级配颗粒分布与实测曲线颗粒分布
附录D 铁尾矿砂混凝土砂石理想级配曲线与实测颗粒分布曲线(砂率=40%)
附录E 铁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砂石理想级配曲线颗粒级配分布
附录F 原材料颗粒粒径分布
附录G 混凝土全级配理想级配曲线颗粒粒径分布与实测颗粒粒径分布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特细砂泵送混凝土收缩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特细砂混凝土产生及发展
        1.1.2 特细砂泵送混凝土技术特点
        1.1.3 特细砂泵送混凝土收缩特性研究的必要性
    1.2 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强度
        1.2.2 塑性收缩
        1.2.3 干燥收缩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3.1 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强度研究
        1.3.2 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塑性收缩研究
        1.3.3 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干燥收缩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骨料
        2.1.4 聚丙烯纤维
        2.1.5 外加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2.2.2 塑性收缩试验方法
        2.2.3 干燥收缩试验方法
第三章 特细砂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1 实验因子分析
        3.1.1 砂率
        3.1.2 水胶比
        3.1.3 粉煤灰掺量
        3.1.4 减水剂掺量
        3.1.5 粗骨料级配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设计方法选择
        3.2.2 试验安排及结果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回归模型建立与检验
        3.3.2 因素主次分析
        3.3.3 单因素效应分析
        3.3.4 两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3.3.5 最优组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塑性收缩研究
    4.1 材料对混凝土塑性收缩的影响
        4.1.1 粉煤灰
        4.1.2 泵送剂
        4.1.3 高效减水剂
        4.1.4 引气剂
        4.1.5 聚丙烯纤维
    4.2 配制参数对混凝土塑性收缩的影响
        4.2.1 砂细度模数
        4.2.2 砂率
        4.2.3 水胶比
    4.3 环境因素对混凝土塑性收缩的影响
        4.3.1 影响混凝土塑性开裂的环境因素分析
        4.3.2 环境因素耦合效应对塑性开裂的影响
    4.4 讨论与本章小结
        4.4.1 讨论
        4.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干燥收缩试验研究
    5.1 配制参数对干燥收缩的影响
        5.1.1 砂细度模数
        5.1.2 水胶比
        5.1.3 砂率
        5.1.4 骨料最大粒径
    5.2 几种抗裂组分对干燥收缩的影响
        5.2.1 粉煤灰
        5.2.2 聚丙烯纤维
        5.2.3 膨胀剂
        5.2.4 抗裂型防水剂
    5.3 外加剂对干燥收缩的影响
        5.3.1 早强减水剂
        5.3.2 引气剂
        5.3.3 泵送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关于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强度
        6.1.2 关于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塑性收缩问题
        6.1.3 关于特细砂泵送混凝土干燥收缩问题
    6.2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机制砂加特细砂配制泵送混凝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特细骨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探讨[J]. 夏勇,陈哲,吴春丽,麦俊明,罗新东. 广东建材, 2022(01)
  • [2]基于超细砂砂浆的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预测研究[D]. 刘发民.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D]. 郁浩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D]. 骆骏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机制砂在高速公路桥梁高标号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 郑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掺特细砂C3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的制备及工程应用[J]. 刘登贤,桂根生,吴鑫,张旭. 新型建筑材料, 2017(11)
  • [7]机制砂和特细砂在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 杨灿,赵帆,王友奎. 混凝土世界, 2015(09)
  • [8]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预拌混凝土关键技术的研究[D]. 张锦. 华侨大学, 2012(06)
  • [9]铁尾矿砂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研究[D]. 田景松. 清华大学, 2010(06)
  • [10]特细砂泵送混凝土收缩特性试验研究[D]. 张向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应用机制砂加特细砂制备泵送混凝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