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佐剂增强 HBsAg 的免疫原性

脂质体佐剂增强 HBsAg 的免疫原性

一、脂质体佐剂能增强HBsAg的免疫原性(论文文献综述)

曹洪恩[1](2021)在《基于Tween 8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研究》文中提出对于常驻的传染性病原微生物,通过接种疫苗形成群体免疫从而产生免疫屏障是恢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唯一的办法。鼻腔黏膜免疫具有无需注射、施用方便和免疫效力高的特点,不仅能够诱导系统和黏膜免疫应答,而且还可以激发细胞免疫反应,已成为人们日益青睐的新接种途径。然而,由于重组蛋白和多肽抗原免疫原性弱以及鼻腔特殊的环境和结构特点,导致鼻用疫苗免疫活性低,需要开发新型鼻腔黏膜免疫佐剂,提高鼻用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本论文选择具有增强鼻腔给药作用或潜在免疫调节活性的表面活性剂与促进蛋白折叠的化学伴侣Tween80(T80)形成复配体系,将复配体系与模型抗原卵清蛋白(OVA)配伍,分析了 T80复合体系和OVA的相互作用;根据影响复配体系鼻腔黏膜免疫性能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OVA在复配体系中的结构稳定性优化选择了佐剂的组成;研究了 T80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和OVA模型疫苗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并将具有较强免疫性能的T80复配体系与存在免疫调节活性的硒碳纳米粒子(Se/C)和模拟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的二苄基二硒醚(DDSe)联用,实现了佐剂的协同免疫效应。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开发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以及易于生产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1.通过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得到了 T80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 30(B30)复配的2wt%T80/B30(4:6)小囊泡体系。T80/B30(4:6)总浓度低于cac时,T80/B30单体的烷基链与OVA残基非极性侧链及非极性侧链形成的疏水微区作用,使OVA的三级结构略有变化;T80/B30(4:6)总浓度在cac-cmc*之间时,T80/B30在OVA上的吸附对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不大;T80/B30(4:6)总浓度高于cmc*时,T80/B30混合胶束与OVA发生作用,对OVA的三级结构产生轻微的影响。2wt%T80/B30(4:6)小囊泡体系的粒径约为30nm,是疫苗佐剂的理想尺寸,且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和较小的接触角,有利于疫苗对鼻黏膜的润湿和铺展,OVA在该囊泡体系中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保持相对完整。2 wt%T80/B30(4:6)体系存在较好的溶血安全性,诱导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显着高于对照OVA(p<0.001),其免疫应答类型是Th2型,介导体液免疫反应。2.选择与第2章中B30疏水尾链相同,但聚氧乙烯链明显较长的聚氧乙烯-9-月桂醚(P9LE)与T80复配。当T80/P9LE(4:6)总浓度在cac-cmc*之间时,OVA的荧光强度随T80/P9LE浓度增加变化很小;当T80/P9LE(4:6)总浓度大于cmc*后,T80/P9LE混合胶束与OVA发生较弱的相互作用,使OVA三级结构发生微小的变化。通过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获得了 2 wt%T80/P9LE(4:6)混合胶束体系,OVA在该体系中的二级结构和三级均比较稳定,且其溶血活性相对较低,诱导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显着高于对照OVA(p<0.001),激发Th2型免疫应答。与第2章中2 wt%T80/B30(4:6)相比,虽然2 wt%T80/P9LE(4:6)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低于2 wt%T80/B30(4:6),但其溶血性明显好于2 wt%T80/B30(4:6),且对抗原蛋白结构的影响很小。3.根据鼻腔黏膜在生理pH条件下带负电荷的特点,引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通过优化组成得到了 0.5 wt%T80/CPC(8:2)混合胶束体系。T80/CPC(8:2)的总浓度低于cac时,T80/CPC单体主要通过静电作用与OVA结合,OVA的荧光强度略微降低。T80/CPC(8:2)总浓度大于cmc*后,T80/CPC混合胶束与OVA作用,使OVA的三级结构发生轻微的变化。0.5wt%T80/CPC(8:2)体系具有较低的溶血活性,经鼻腔免疫小鼠后,产生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显着高于对照OVA(p<0.001),与阳性对照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接近。该体系明显增强了细胞免疫,激发了略偏向Th2型的混合型免疫反应,可在鼻黏膜和肺部诱导高水平的OVA特异性sIgA抗体。0.5 wt%T80/CPC(8:2)诱导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与第2章中的2 wt%T80/B30(4:6)接近,但 sIgA 抗体水平显着高于 2 wt%T80/B30(4:6)(p<0.001)。4.将T80与阳离子电荷密度高、生活物相容性好的新型高分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PN320复配,通过组成的优化获得了 1 wt%T80/PN320(3:5)混合胶束体系。该体系与OVA复配后,Zeta电势约为20.31 mV,可在鼻腔黏膜较好地吸附,但又不会因过高的阳离子电荷密度产生细胞毒性;OVA在该体系中的α-螺旋结构是纯OVA的97.8%,荧光强度为纯OVA的85.1%(λex=295 nm),较好地保持了蛋白结构的完整性。1 wt%T80/PN320(3:5)溶血活性低,诱导的IgG抗体滴度略高于第2章的2 wt%T80/B30(4:6),明显高于第 3 章的 2 wt%T80/P9LE(4:6)(p<0.01),与第 4 章的 0.5 wt%T80/CPC(8:2)和CTB相近,免疫应答类型为略微偏向于Th2型的混合免疫反应。1 wt%T80/PN320(3:5)在鼻黏膜和肺部产生的sIgA抗体水平显着高于2wt%T80/B30(4:6)(p<0.001),是非常有潜力的鼻用疫苗佐剂。5.将论文中第2到第5章中具有优良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的T80复配体系与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的Se/C和模拟GSH-Px活性的DDSe混合,实现了佐剂的协同免疫作用。与Se/C混合后,2 wt%T80/B30(4:6)体系和1 wt%T80/PN320(3:5)体系的免疫性能明显增强。1 wt%T80/PN320(3:5)+Se/C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明显强于2 wt%T80/B30(4:6)+Se/C,与CTB接近,且Se/C的加入使1wt%T80/PN320(3:5)的免疫应答类型从略偏向于Th2型的混合免疫反应转为略偏向Th1型的混合免疫反应,有效地增强了细胞免疫应答。合成的Se/C新材料还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进一步拓展了佐剂的用途,如疫苗防腐和抗药性等。与DDSe联用后,0.5%T80/CPC(8:2)体系诱导的OVA特异性IgG和sIgA抗体水平显着提升,与CTB相近,且免疫应答类型从略偏向于Th2型的混合免疫反应转为略偏向Th1型的混合免疫反应,明显地增强了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反应。

邹勇娟[2](2020)在《颗粒引入对传统乳液佐剂效应的影响》文中指出开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爆发的有效手段。由于新型抗原的免疫原性弱,因此佐剂的开发成为了疫苗研发的重点之一。复合佐剂能够同时增强免疫强度和改变免疫类型,已成为疫苗佐剂研发的一大趋势。临床应用的乳液佐剂由于能够诱导良好的体液免疫获得了广泛关注,但不能胞内递送抗原,也无法诱导细胞免疫;而颗粒佐剂可有效被细胞内吞,能诱导良好的细胞免疫,但无法模拟天然病原体的柔性。因此,本论文提出将颗粒引入乳液佐剂中组成复合佐剂,经过合理设计可实现其细胞摄取和细胞内行为研究,从而实现颗粒-乳液复合佐剂的协同增效,并考察颗粒在乳液中的不同分布对免疫机制的影响。论文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发展壳聚糖基颗粒的制备技术,为颗粒-乳液复合佐剂研究提供多样化的颗粒材料。改进实验室的快速膜乳化-热固化技术、以及开发新型的单相凝胶成球技术,使用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制备得到了微米级和亚微米级的壳聚糖基颗粒。开发均质-热固化技术、优化壳聚糖-TPP离子胶凝法、优化纳米沉淀法,利用分子间的离子相互作用,制备得到了纳米级的壳聚糖颗粒。对壳聚糖颗粒的粒径大小、均一性、表面电荷以及亲疏水性进行表征,为颗粒引入乳液中构建稳定的颗粒-乳液复合佐剂提供了多样化的颗粒材料。2.将颗粒引入乳液内部,构建颗粒-乳液复合佐剂水包油包颗粒乳液(CSSE),其能模拟病原体的动态内吞过程,实现高效细胞摄取。CSSE乳液能够高效包埋颗粒和抗原。其与细胞膜接触时,外部应力和内部颗粒作用下发生明显形变,呈扁平状,从而增大与细胞膜的接触区域;同时颗粒在CSSE内吞过程中持续暴露以提供足够的摄取信号,从而显着增强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的摄取及活化。作为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疫苗佐剂,与商品化疫苗ISA206相比,CSSE乳液能够显着增强体液免疫反应及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免疫反应,具有明显的佐剂节省效应,是一种有潜力的、安全有效的兽用疫苗佐剂。3.将颗粒引入乳液界面,构建颗粒-乳液复合佐剂Pickering乳液(CSPE),其具有胞内向高分子稳定乳液转变的特征,实现高效可控的溶酶体逃逸,具有优异的细胞免疫。由于Pickering乳液的柔性,CSPE乳液在细胞膜表面发生应力形变,模拟天然病原体的变形性,促进了细胞对疫苗的高效摄取及细胞活化。在溶酶体的酸性条件下,CSPE乳液界面的壳聚糖颗粒向壳聚糖分子链转变,壳聚糖分子上的氨基质子化,利用乳液界面对颗粒的空间限域效应,实现了 CSPE乳液向分子链稳定的乳液转变,同时也实现了 CSPE乳液的质子累积效应。通过调节乳液上质子数目,实现了对溶酶体逃逸效率的调控。最终在高效的溶酶体逃逸和分子链稳定的乳液作用下,显着提高了抗原在细胞质内的交叉递呈。CSPE乳液能够显着促进细胞免疫应答尤其是CTL免疫应答,诱导Th1型免疫偏向,在EG7-OVA和B16-MUC1的预防性及治疗性肿瘤模型中均能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延长小鼠生存期。4.研究颗粒分布在乳液外-界面-内部对颗粒-乳液复合佐剂免疫机制及佐剂效应的影响。构建了由壳聚糖颗粒和角鲨烯乳液组成的颗粒-乳液复合佐剂,颗粒分别分布在乳液外部、乳液界面以及乳液内部。结果表明,颗粒分布在乳液内部和界面产生的抗原储库效应明显,APCs募集能力强,淋巴结协同递送能力强;注射部位的组织中,颗粒分布在乳液内部和界面分别分泌更多的Th2和Th1型细胞因子。结果表明,颗粒分布在乳液界面具有最佳的Th1型免疫偏向,颗粒分布在乳液内部具有最佳的Th2型免疫偏向,颗粒分布在乳液外部诱导的体液及细胞免疫效果均不及前两者。

王海刚[3](2019)在《CS-γ-PGA纳米凝胶在HBV疫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成为慢性HBV携带者。这一人群有更高的肝硬化和肝癌发病风险,每年超过100万人因此死亡。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临床上治疗慢性HBV感染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抗病毒治疗药物,如核苷类药物;另一类为免疫治疗药物,如α-干扰素(IFN-α)。这些治疗药物存在种类少、高耐药、低耐受、难以彻底清除病毒、停药后易复发、不良反应多等诸多问题。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epB)是当前防控HBV感染最好的方法。我国自从1992年实施新生儿HepB预防接种策略以来成效显着,儿童乙肝发病率、HBV携带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HepB应用中,一些不足也暴露出来。现有HepB为重组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弱,需要添加铝佐剂。铝佐剂HepB需要进行三次免疫才能诱导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耗时长、操作不利、易出现漏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有效推广。并且,铝佐剂HepB仅能够诱导体液免疫,诱导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接种现有铝佐剂HepB尚有大约5-10%的人群不能有效产生抗体,仍然存在高HBV感染风险。因此,有效诱导CD8+T细胞免疫与B细胞免疫可以获得比现有疫苗体液免疫更高级的免疫保护。而且,越来越多铝佐剂相关的副作用被报道,例如无菌性脓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筋膜炎、肉芽肿形成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等。因此,对现有HepB进行改良是非常必要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纳米技术在疫苗学中的应用呈指数增长,已形成了纳米疫苗学(nanovaccinology)。纳米制剂可从多个角度发挥免疫促进作用,促进抗原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诱导。另外,纳米制剂可以改变疫苗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次数等,从多方面改良现有疫苗制剂。纳米凝胶(nanogel,Ng)性质稳定,易制备,具有高含水量、高荷载能力。CS为天然来源的正电荷多糖化合物,无毒、生物可降解、无免疫原性,是广泛应用的药剂敷料。γ-PGA是天然存在的水溶性、生物可降解、无毒化合物。CS与γ-PGA有望制备高HBsAg载量纳米凝胶,促进HBsAg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另外,铝佐剂HepB不能有效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铝佐剂会抑制DCs的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分泌。IL-12能够显着促进NK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产生大量的IFN-γ,介导细胞免疫应答。也可以与B细胞相互作用,促进B细胞分化以及抗体产生。因此,IL-12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IL-12价格昂贵且易发生不良反应。IL-12质粒(pIL-12)结构稳定,相对容易构建,易于大规模生产。纳米凝胶可以提高pIL-12体内稳定性和转染效率。pIL-12有望作为佐剂用于HBsAg疫苗。研究目的:研究分两部分,分别观察了纳米凝胶能否作为HBsAg载体增强HBsAg疫苗免疫效果,以及pIL-12是否可以作为佐剂提高HBsAg疫苗免疫效果。研究方法:1.利用CS、γ-PGA分别制备HBsAg纳米凝胶及pIL-12纳米凝胶,对纳米凝胶进行理化性质考察。2.取C57BL/6J小鼠分别腿部肌肉注射不同制剂免疫,定时取外周血测定anti-HBs水平,观察不同制剂、不同免疫方案对免疫效果影响。3.对不同免疫方案C57BL/6J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pAAV/HBV1.2质粒进行攻击,定时测定攻击后小鼠血清HBsAg、anti-HBs水平,评价不同制剂免疫小鼠抗HBV感染能力。4.分别取肝脏、脾脏、淋巴结、外周血,提取淋巴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免疫细胞比例、绝对数及细胞因子表达,评价不同免疫方案对小鼠免疫功能、免疫记忆的影响。研究结果:一、单剂量正电荷HBsAg纳米凝胶诱导长效免疫防御HBV感染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调整CS与y-PGA 比例与加入顺序,可分别获得正电荷与负电荷纳米凝胶。正、负电荷纳米凝胶对HBsAg均有很好包封效率。2.HBsAg Ng(+)、HBsAg Ng(-)、市售乙肝疫苗三次免疫均能获得高水平anti-HBs表达,pAAV/HBV1.2质粒攻击后能够迅速清除病毒,恢复抗体表达,很好地预防HBV感染。3.单次免疫,仅HBsAg Ng(+)能够快速诱导HBsAg特异性抗体产生,对HBV感染发挥有效免疫防御作用,pAAV/HBV1.2质粒攻击后能够有效清除HBV感染、恢复抗体表达。HBsAg Ng(+)有望成为现有市售铝佐剂疫苗的改进。4.HBsAg Ng(+)能够促进DCs的成熟,并促进pAAV/HBV1.2质粒攻击后细胞免疫。与对照组相比,HBsAg Ng(+)组IFN-γ+CD8+T细胞比例显着上调、效应记忆T细胞比例显着增加。单剂量HBsAg Ng(+)免疫可以获得长效抗HBV感染保护。5.HBsAg Ng(+)、HBsAg Ng(-)三次免疫治疗CHB均可以显着促进HBsAg清除,增加IFN-γ+CD8+T细胞比例,但未观察到HBV特异性抗体产生。二、负电荷纳米凝胶荷载IL-12表达载体作为HBsAg疫苗佐剂诱导防御HBV感染免疫应答作用的研究1.研究采用诱导抗体水平较高的Ng(-)(pIL-12)进行。Ng(-)(pIL-12)对pIL-12有很好包封效率,肌肉注射能够有效促进IL-12分泌,增加小鼠血清IL-12p70水平。2.Ng(-)(pIL-12)佐剂联合HBsAg疫苗免疫效果具有剂量相关性。高剂量Ng(-)(pIL-12)(75 μg)佐剂联合HBsAg疫苗三次免疫能够有效诱导anti-HBs表达,但是可能不利于HBsAg疫苗免疫后细胞免疫诱导,脾脏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低剂量Ng(-)(pIL-12)佐剂(5μg)联合HBsAg疫苗免疫能够有效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次免疫能够快速清除HBV感染。3.5 pμg Ng(-)(μIL-12)佐剂联合HBsAg疫苗免疫能够促进具有交叉提呈功能的CD8α+/CD103+ DCs成熟。在接受pAAV/HBV 1.2质粒攻击后,5 μg Ng(-)(pIL-12)佐剂联合HBsAg疫苗免疫小鼠,脾脏CD8α+ DCs的比例、绝对数明显上调,CD8α+ DCs上CD40、CD80、CD86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CD103+DCs上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4.在接受ppAAV/HBV 1.2质粒攻击后,5 μg Ng(-)(pIL-12)佐剂联合HHsAg疫苗免疫小鼠体内巨噬细胞向M2极化受到抑制,高表达CD86,低表达M2型分子CD206。与对照组相比,5 μg Ng(-)(pIL-12)佐剂联合HBsAg疫苗组脾脏中MDSCs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些结果表明,5 μg Ng(-)(pIL-12)佐剂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HBV感染诱导的免疫抑制。5.5μg Ng(-)(pIL-12)佐剂有利于HBsAg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产生。与对照组相比,5μgNg(-)(pIL-12)佐剂联合HBsAg疫苗免疫组可以观察到外周血高水平的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并高表达活性分子CD69。在pAAV/HBV 1.2质粒攻击后,与对照组相比,5 μg Ng(-)(pIL-12)佐剂联合HBsAg疫苗组小鼠脾脏中CD4+T细胞以及抗原特异性CD11ahiCD49dhi CD4+T细胞比例及其绝对数明显增加。6.5 μg Ng(-)(pIL-12)佐剂联合HBsAg疫苗诱导机体产生抗HBV特异性CD8+T细胞。与对照组相比,5μg Ng(-)(pIL-12)佐剂联合HBsAg疫苗免疫可以明显增加外周血抗HBV特异性的CD11ahi CD8αlo T细胞比例,并促进抗原特异性CD11ahi CD8αlo终末分化为短寿命效应细胞(SLECs)。在接受pAAV/HBV 1.2质粒攻击后,5 μg Ng(-)(pIL-12)佐剂联合HBsAg疫苗组脾脏中CD8+T细胞以及CD11ahi CD8ααl0T细胞的绝对数明显增加,并低表达免疫抑制分子LAG-3、TIGIT,处于活化状态。同时,5 μg Ng(-)(pIL-12)佐剂联合HBsAg疫苗组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中SLECs比例明显增加,并高表达CD107a,低表达TIGIT,处于高度活化状态,有利于防止HBV再次感染。结论及研究意义:1.本研究证实,CS、y-PGA制备HBsAg Ng(+)单次免疫能够快速诱导抗HBV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以获得长效抗HBV感染保护。2.本研究证实,CS、y-PGA制备Ng(-)(pIL-12)对HBsAg疫苗具有剂量相关性佐剂效果。5μg Ng(-)(pIL-12)佐剂有利于HBsAg疫苗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快速清除HBV感染。这个过程中,APCs抗原提呈功能增强,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和CD8+ T细胞增加,并促进抗原特异性CDllahiCD8αlo终末分化为SLECs,有利于防止HBV再次感染。3.我们的研究为预防性疫苗以及治疗性疫苗研究提供新的佐剂选择,并提供使用方法参考。

赵祥月[4](2019)在《阳离子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考察DC-Chol和DOTAP在脂质体成膜前或成膜后不同阶段加入所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及免疫原性,筛选DC-Chol和DOTAP修饰脂质体疫苗的最佳制备方法,筛选修饰脂质体的DC-Chol和DOTAP的最佳用量;筛选SA在在脂质体成膜前加入所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及免疫原性,筛选SA修饰脂质体的最佳用量。[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联合冻融-冻干法分别制备中性脂质体、DC-Chol成膜前加入脂质体(DC-Chol剂量分别为250μg/鼠、500μg/鼠、750μg/鼠、900μg/鼠)、DOTAP成膜前加入脂质体(DOTAP剂量分别为450μg/鼠、600 μg/鼠、900 μg/鼠),腹腔免疫小鼠,以MTT法为指标,以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两种不同阳离子所修饰脂质体的最佳修饰用量;在最佳修饰用量的基础上,分别制备DC-Chol成膜前加入脂质体、DC-Chol成膜后加入脂质体、DOTAP成膜前加入脂质体、DOTAP成膜后加入脂质体,腹腔免疫小鼠,进行MTT实验,以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两种不同阳离子所修饰脂质体的最佳制备方法;以SA为电荷修饰物,采用薄膜分散联合冻融-冻干法分别制备SA与大豆磷脂摩尔比为2%、3%、4%、5%、10%的脂质体冻干粉,进行MTT实验,以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SA修饰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最佳用量;以激光粒度仪分别测定两种阳离子最佳制备方法和最佳修饰用量制备的脂质体疫苗的粒径和电位。以筛选出的最佳修饰用量和最佳制备方法制备脂质体,设计实验,分别免疫小鼠,于第7d、14d、28d通过MTT实验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标记实验来考察其免疫原性。[结果]通过MTT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了两种阳离子修饰脂质体疫苗的最佳制备方法为成膜后加入法,DC-Chol修饰脂质体的最佳用量为50Oμg/鼠,成膜后加入DC-Chol修饰的脂质体平均粒径约为2.2μm,zeta电位约为18.9mV;DOTAP修饰脂质体的最佳用量为600μg/鼠,成膜后加入DOTAP修饰的脂质体平均粒径约为2.2μm,zeta电位约为17.9mV;脂质体成膜前加入SA修饰脂质体的最佳用量为2%(摩尔比),所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约为733.9nm,zeta电位约为13.2mV。免疫相同周期时,脂质体成膜后加DOTAP和DC-Chol组分别与中性脂质体组、非脂质体疫苗原液组、PBS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脂质体成膜水化后加入DOTAP或DC-Chol制得的阳离子脂质体疫苗免疫原性强于中性脂质体疫苗;脂质体成膜水化后加入DOTAP组与脂质体成膜水化后加入DC-Chol组进行组间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阳离子脂质体免疫原性一致。[结论]成膜前或成膜后加入阳离子对两种阳离子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免疫原性并无显着性影响,但为加强实验过程的可操作性和简易性,选择成膜后加入阳离子作为制备阳离子修饰脂质体的最佳方法;DC-Chol修饰脂质体的最佳用量为500 μg/鼠;DOTAP修饰脂质体的最佳用量为600μg/鼠;在7d、14d、28d的免疫周期内,7d时疫苗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最高;在14d、28d时,阳离子修饰的脂质体疫苗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稍有降低,但与中性脂质体7d时的免疫原性一致,仍能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

刘振广[5](2018)在《灵芝多糖脂质体和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灵芝是担子菌纲多孔科灵芝属真菌,是我国传统的补益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灵芝多糖作为灵芝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调节免疫、抗衰老、抗肿瘤、保肝护肝、抗氧化和强心等作用。但灵芝多糖(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GLP)属于大分子多糖,在应用时存在体内代谢较快,作用时间短、靶向性弱、易聚集等不足。因此,为了提高灵芝多糖靶向性或延长其作用时间,对其新剂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脂质体是一种微小囊泡,它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磷脂双分子层。脂质体不仅能够有效递送药物,而且能作为疫苗递送系统。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具有两亲性脂质分散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含双连续水区和脂质区的闭合脂质双层“蜂窝状”结构,能够包封各种不同极性和剂量的药物,具有多样化的药物包裹性,具有很多应用功能,如保护药物活性、控制药物释放、靶向给药以及阻止药物分子间发生聚集等。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因其独特的内部结构能够有效地运载药物或抗原。将灵芝多糖包封于脂质体和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中,不仅可以利用脂质体和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的良好药物载体优势帮助灵芝多糖有效递送,还可以利用二者优点,弥补二者不足,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因此,本研究将灵芝多糖分别包封于脂质体和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中,制备成灵芝多糖脂质体(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 liposome,GLPL)和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 Cubosome,GLPC),对其质量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从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研究了其免疫增强作用和作用机理。试验分为以下八个部分:试验Ⅰ 灵芝多糖脂质体的制备及制备条件的优化为了得到包封率高的灵芝多糖脂质体,本试验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灵芝多糖脂质体并用响应曲面法优选GLPL制备的最佳条件。首先,以GLPL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考察了 4个单因素对GLPL制备的影响,筛选出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磷脂与吐温80的质量比、超声时间等对GLPL制备影响较大的3个单因素。然后,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包封率为响应值研究单因素试验筛选出的3个因素对GLPL制备的影响,经过优化后得到GLPL最佳制备条件为: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11:1,磷脂与吐温80质量比为10.5:1和超声时间为1 1min。在最佳制备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的GLPL的包封率实测平均值为71.43±0.49%,与包封率预测值相比,相对误差仅为1.6%。所制备的GLPL,经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形状呈类球形,大小均一;经过马尔文粒度分析仪测得粒径为164.3±9.2 nm。试验Ⅱ灵芝多糖脂质体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为了研究灵芝多糖脂质体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本试验将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脂质体单独或者与LPS或PHA同时加入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了 GLPL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和脾脏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单独或者协同LPS、PHA作用下,GLPL均能明显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在浓度为62.5μg/mL时,GLPL单独或者协同LPS、PH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最强,且显着好于GLP、BL及空白对照组;与GLP相比,GLPL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T淋巴细胞向CD4方向分化。试验表明GLP经过脂质体包封后对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和对脾脏淋巴细胞的分化得到明显增强。试验Ⅲ 灵芝多糖脂质体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为了研究灵芝多糖脂质体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分泌细胞因子等功能的影响,本试验将不同浓度的GLPL、GLP和空白脂质体加入到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荧光标记的大肠杆菌的能力和MHCⅡ分子表达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药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以及炎症因子NO、iNOS的影响。结果显示,GLPL能显着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表面MHCⅡ分子的表达,能显着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1β、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并通过促进iNOS的活性进一步促进NO的产生,且在一定浓度下,效果好于GLP。试验表明GLP经过脂质体包封后活化巨噬细胞的能力更强。试验Ⅳ 灵芝多糖脂质体对OVA免疫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为了研究灵芝多糖脂质体包封OVA后的质量评价和免疫增强作用,本试验首先采用冷冻复融法将OVA包封于GLPL中,分别测定在4℃和37℃保存时在不同时间点的脂质体中OVA的包封率和4℃保存时不同时间点的脂质体的粒径和分散系数。然后,将120只5周龄的BALB/c小鼠随机均分成6个组,分别皮下免疫含不同免疫增强剂的OVA,每周免疫一次,重复免疫三次。在首免后24h和48h,收集小鼠淋巴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在三免后14天,各组随机抽取4只,无菌取脾脏,分离脾淋巴细胞,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收集不同时间段的小鼠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OVA特异性IgG、IgG1、IgG2a以及细胞因子IFN-y、TNF-α、IL-4、IL-6的浓度。结果显示,GLPL包封抗原后在4℃保存时,包封率下降速度低于37℃保存时;其粒径和分散系数在28天内变化较小,稳定性较好;佐剂活性试验结果显示,GLPL能显着促进小鼠淋巴结中DCs的成熟,促进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小鼠体内OVA特异性抗体、IFN-γ、TNF-α和IL-4的水平以及IgG2a/IgG1的比值,且效果均好于GLP。试验表明GLP经过脂质体包封后不仅促进小鼠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活化脾脏淋巴细胞的能力增强,而且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也增强。试验Ⅴ 灵芝多糖脂质体对PCV-2苗免疫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为了研究灵芝多糖脂质体作为PCV-2苗佐剂的免疫增强作用,本试验将100只小鼠分成5组,分别免疫不同免疫增强剂的PCV-2疫苗,一周后二免。在一免后7、14和21天,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特异性IgG水平及抗体亚型IgG1、IgG2a、IgG2b、IgG3和细胞因子IL-4、IFN-γ、IL-17、IL-12p70和TNF-α的浓度;并在一免后的21天,采集小鼠脾脏,制作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脾脏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与GLP组和BL组相比,GLPL更能有效地促进小鼠产生PCV-2特异性IgG、抗体亚型IgG1.、IgG2a、IgG3及细胞因子IFN-γ、IL-17、IL-12p70和TNF-α;脾脏组织学结果显示,GLPL能够显着刺激小鼠脾脏脾小体的增大。试验表明GLPL作为PCV-2苗的免疫增强剂能够显着提高小鼠对PCV-2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且效果好于GLP。试验Ⅵ 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优选及质量评价为了制备稳定性良好和包封率高的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本试验对GLPC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筛选,比较了不同分散介质对GLPC质量的影响,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发现,乙醇分散法制备的GLPC包封率较高;以双蒸水为分散介质制备的GLPC更加稳定;所制备的GLPC平均包封率为89.5±3.51%,粒径分析发现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包封GLP后,GLPC的粒径发生了轻微的增大,小角X散射实验SAXS(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结果显示GLPC晶型为Pn3m。试验表明采用乙醇分散法制备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质量较好。试验Ⅶ 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对PCV-2苗免疫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为了探讨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作为PCV-2疫苗免疫增强剂的免疫增强作用,本试验分别将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灵芝多糖和空白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作为PCV-2的免疫增强剂,免疫小鼠,在一免后7、14和21天,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特异性IgG水平及抗体亚型IgG1、IgG2a、IgG2b、IgG3和细胞因子IL-4、IFN-γ、IL-17、IL-12p70和TNF-α的浓度;在一免后24h和48h,采集淋巴结,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淋巴结中DCs的成熟状态;在一免后7天,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了淋巴结中抗原的含量和中央记忆T细胞和效应记忆T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GLPC不仅能显着提高血清中PCV-2特异性IgG的水平和抗体亚型IgG1、IgG2a、IgG2b和IgG3的浓度,而且能够显着地促进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FN-γ、IL-17和TNF-α的分泌;同时,结果显示GLPC能够促进淋巴结中DCs的成熟,提高抗原从皮下到淋巴结的转运效率和中央记忆细胞与效应记忆细胞的比例,与GLP相比效果更好。试验表明GLPC能够显着地促进淋巴结中DCs的成熟和记忆T细胞的产生,从而提高机体对PCV-2产生更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试验Ⅷ修饰后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对小鼠免疫OVA的免疫增强作用为了将OVA吸附到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的表面并研究其佐剂作用机理,本试验首先将两种阳离子修饰物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按(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和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oly(diall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PDDAC)分别修饰到GLPC的表面,制备成阳离子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然后,将阳离子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作为OVA免疫增强剂,免疫小鼠,以GLPC为对照。在首免后24h和48h,收集小鼠淋巴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在三免后14天,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并计算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和淋巴细胞分化;在三免后14和28天,收集小鼠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特异性IgG、IgG1、IgG2a以及细胞因子IFN-y、TNF-α、IL-4、IL-6的浓度。在三免后28天,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小鼠脾脏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经过PDDAC 修饰的脂质立方液晶(PDDAC modified GLPC,PDDAC-GLPC)作为 OVA免疫增强剂同GLPC相比,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机体产生OVA特异性IgG,提高细胞因子的分泌和刺激脾脏CD4+和CD8+T细胞增殖,而且能明显地促进小鼠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效果好于GLPC。CTAB修饰的脂质立方液晶(CTAB modified GLPC,CTAB-GLPC)作为OVA免疫增强剂,除了在提高特异性IgG的效果与GLPC相比差异不显着外,其他方面效果均好于GLPC组。进一步经过对脾脏基因测序发现PDDAC-GLPC的免疫增强作用主要通过NOD样受体通路、PI3K-AT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互作和白细胞跨内皮迁移作用激活脾脏的免疫反应。试验表明PDDAC-GLPC能显着地促进淋巴结DCs的成熟和脾脏中4条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促进机体产生更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贾吉磊[6](2017)在《基于碳酸钙微球的乙肝疫苗佐剂构建及免疫增强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酸钙微球具有pH敏感特性而易于实现溶酶体逃逸来增强细胞免疫,并且钙离子能够促进免疫细胞活化,因此具备开发为疫苗佐剂的潜力。碳酸钙微球众多制备方法中最简单的是钙盐和碳酸盐参与的复分解法,但存在粒径不均一、重现性差,在无添加物的水溶液中难以得到小粒径微球等问题。针对此现状,本论文优化了复分解法制备碳酸钙微球的反应参数,进一步制备小粒径的碳酸钙微球,并考察其理化性质(表面电荷、粒径、剂型等)对佐剂活性的影响,分析作用机制,为无机纳微颗粒佐剂的合理设计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采用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系统优化反应参数,调控碳酸钙颗粒形态结构,在最优条件下制得了粒径均一、约4 μm的载抗原碳酸钙微球,再利用静电相互作用在微球表面镀层修饰鱼精蛋白和聚谷氨酸,得到不同表面电荷的碳酸钙微球,在动物水平考察其对免疫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及抗体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荷正电的镀层微球诱导更高水平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更好的佐剂效果。2)为了进一步制备小粒径碳酸钙微球,在上述最优制备条件基础上,采用了机械搅拌、均质和超声等不同的反应混合方法,在无添加物的情况下成功制得了粒径范围从1 μm到4 μm的碳酸钙微球,抗原装载率高、活性好。体外细胞水平免疫评价显示,与纯抗原和4 μm碳酸钙微球相比,1μm微球更易于被树突状细胞(DCs)摄取,促进DCs的成熟与活化,表达更多的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和CD83,并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同时,1μ 的碳酸钙微球在体内诱导优于铝佐剂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更好地保护机体。3)结合表面电荷和粒径效应的优势,利用超声混合方式和层层自组装镀层,设计制得了表面荷正电的小粒径载抗原碳酸钙微球。与纯抗原和未镀层微球相比,荷正电微球在注射部位停留时间适中,易于被DCs摄取,可提升抗原交叉提呈水平;在体内能够促进B细胞、CD4+和CD8+T细胞活化,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产生高水平抗体、活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4)为了进一步增强碳酸钙微球的佐剂效果,引入免疫刺激剂聚肌胞(Poly I:C),借助其带负电的特性,与鱼精蛋白在载抗原微球表面交替镀层,得到共携载HBsAg和Poly I:C的碳酸钙微球复合佐剂疫苗。细胞和动物水平评价结果显示,与纯抗原组、未添加Poly I:C微球组相比,复合佐剂能够促进DCs成熟和活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IL-1β;促进脾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因子(INF-γ和IL-6)的分泌。复合佐剂组疫苗促进CD8+ T细胞活化水平分别是纯抗原组、未添加Poly I:C微球组的3倍和2倍,诱导更高水平的CTL活化及杀伤能力,具有高效清除胞内感染的潜力。5)进一步以载抗原碳酸钙微球为模板,在其表面修饰多巴胺,再引入DC靶向分子Anti-DEC205,利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去除碳酸钙内核,得到装载HBsAg的DC靶向微囊。与纯抗原和碳酸钙微球组相比,DC靶向分子的引入可显着提升DCs对抗原的摄取,促进DCs表面共刺激分子以及MHCⅠ/Ⅱ分子的表达,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分泌,产生强有力的免疫记忆。与DC靶向碳酸钙微球相比,微囊能够诱导更高水平的抗原特异性IgG抗体,为机体提供更强的体液免疫保护效果。综上所述,本论文优化了在无添加物情况下利用复分解法制备碳酸钙微球的反应条件,研究了粒径、表面电荷、结合免疫刺激剂及靶向分子等对其佐剂效果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组合和设计,可构建安全高效的颗粒型佐剂疫苗,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郭晶晶[7](2014)在《ASP-1蛋白佐剂功能区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SP-1蛋白(Activation-associated secreted protein-1,活化相关的分泌蛋白)是人体寄生虫-盘尾丝虫分泌的一种非毒素类蛋白。研究发现ASP-1与多种模式抗原共同免疫时能诱导Th1型偏倚的Th1/Th2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佐剂活性。但重组表达的ASP-1全长蛋白存在稳定性差且免疫原性过强等问题,可能影响其佐剂活性作用发挥,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ASP-1蛋白的结构特征,设计佐剂活性功能区并进行重组表达,获得免疫原性弱同时保留ASP-1佐剂活性功能区的重组蛋白;并分析其对不同类型抗原的免疫增效作用和机制。研究方法: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SP-1的结构及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分析,设计功能区ASPPR,经密码子优化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利用Ni2+亲和层析纯化蛋白,以浓度梯度透析方法复性;对获得的ASPPR活性蛋白进行稳定性、免疫原性分析;并以蛋白(OVA、HBsAg)和多肽抗原(HIV四分支肽、HIV1-Pep5)为模式抗原进行动物实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水平,ELISPOT检测细胞免疫应答情况,系统评价ASPPR的佐剂活性。通过以流式细胞术为基础的结合试验,及体外激活小鼠脾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情况探讨其佐剂活性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设计了保留PR-1保守结构域的功能区ASPPR (10-153aa),其在大肠杆菌中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量为16kD,与ASP-1相比,ASPPR更容易复性,复性率是其3倍,且稳定性更好。ELISA检测发现小鼠血清中抗ASP-1抗体是抗ASPPR抗体的近30倍。体内研究表明,ASPPR可以显着提高蛋白和多肽类抗原的免疫原性,产生IgG抗体及其亚类水平和ASP-1组相似,且分泌IFN-3和IL-4的T细胞数量和ASP-1刺激组相当。ASPPR在体外优先结合小鼠的B细胞、巨噬细胞,并刺激小鼠脾细胞产生促炎症因子IFN-3、IL-6及调节性因子IL-10。研究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免疫原性弱同时保留佐剂活性的ASPPR蛋白。与ASP-1相比,ASPPR具有复性率高、稳定性好的特点。ASPPR显着增强机体产生Thl型偏倚的Th1/Th2型的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应答,其佐剂活性和ASP-1相似。ASPPR通过结合并激活B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FN-3、IL-6及IL-10)而发挥佐剂活性。并最终确定ASP-1的佐剂活性功能区位于35-153aa。本研究为深入探索ASP-1的佐剂活性功能区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潘慧[8](2013)在《新型WH1fungin多肽佐剂对乙肝表面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肝疫苗的理想佐剂能够促进机体对乙肝表面抗原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迄今为止,商业乙肝疫苗广为应用的是铝佐剂,但它只能以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免疫,且不能引发有效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WH1fungin是一种从芽孢杆菌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多肽,前期研究表明WH1fungin多肽具有佐剂的活性。本研究将WH1fungin多肽与乙肝表面抗原联用以多种方式免疫小鼠,研究其免疫佐剂效果。同时分别对每种免疫方式WH1fungin和抗原的免疫剂量及免疫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WH1fungin多肽及免疫原的免疫剂量研究。皮下注射的方式免疫昆明小鼠,WH1fungin佐剂的免疫剂量为1μg/只/次,乙肝表面抗原的免疫剂量与其效果成正相关关系,即在10μg到1μg间,抗原剂量减少,抗体效价逐渐降低。肌肉注射免疫时,乙肝表面抗原的免疫剂量为2μg/只/次时,抗体效价最高,显着高于1μg和0.5μg剂量组。滴鼻免疫时,WH1fungin佐剂的免疫剂量与免疫效果不成相关性,在100μg到1μg间,WH1fungin佐剂作用在50μg/只/次时最强;而乙肝表面抗原的免疫剂量与其效果则成正相关性,剂量降低会显着减弱其免疫效果。最佳免疫剂量为,皮下注射乙肝表面抗原10μg;肌肉注射乙肝表面抗原2μg;滴鼻免疫WH1fungin佐剂50μg,乙肝表面抗原20μg。2.WH1fungin多肽诱导抗体持续时间的研究。小鼠血清中抗HBsAg总IgG抗体效价持续检测结果显示,以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滴鼻这三种方式免疫小鼠时,与阳性对照组相比,WH1fungin佐剂均能长时间诱导抗HBsAg总IgG抗体的持续表达。3.特异性IgG抗体亚型的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亚型分析显示,以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的方式免疫小鼠时,WH1fungin佐剂组的IgGl和IgG2a均高于铝佐剂组,但WH1fungin佐剂组IgG的提高以IgG1亚型增加为主。以滴鼻的方式免疫小鼠时,WH1fungin佐剂组IgGl抗体效价明显高于CpG佐剂组,但CpG佐剂组IgG2a抗体效价高于WH1fungin佐剂组抗体效价。结果表明,以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滴鼻这三种方式免疫小鼠时,WH1fungin多肽偏向于诱导以Th2型为主的混合型Th1/Th2型体液免疫应答。4.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 T细胞内表达的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实验结果表明,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滴鼻免疫时,WH1fungin多肽均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且肌肉免疫时,WH1fungin多肽能显着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5.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的检测。肌肉免疫和鼻腔免疫时,WH1fungin均能够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肌肉免疫时效果更为显着,但皮下免疫时未检测到WH1fungin佐剂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6.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实验。MTT法检测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结果表明,以肌肉注射、鼻腔免疫这两种方式免疫小鼠时,在HBsAg刺激下,WH1fungin多肽促进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极显着;皮下注射时,WH1fungin多肽促进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显着。7.肺泡及小肠中IgA的检测。鼻腔免疫时,在WH1fungin佐剂组小鼠肺泡灌洗液和小肠灌洗液中均检测到特异性IgA抗体,这表明WH1fungin能够诱导粘膜免疫应答。综上所述,WH1fungin多肽作为一种新型佐剂与乙肝表面抗原联用时,可通过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滴鼻三种方式进行免疫,其中肌肉注射免疫能够显着提高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鼻腔免疫可诱发有效的粘膜免疫应答,同时也能够诱导Th2型体液免疫为主的Th1/Th2混合型系统免疫应答。

周晓晶[9](2012)在《以CpG ODN为佐剂的肝癌相关抗原对小鼠肝癌抑制作用研究》文中提出CpG ODN是一种新型免疫佐剂,能诱导Th1型免疫反应和抗原特异性的CD8+T细胞免疫反应,从而能有效的清除肿瘤细胞,这使CpG ODN有望成为肿瘤疫苗的理想佐剂。本室自行设计了一系列CpG ODN序列,经筛选得到了多条不同类型的有效序列,其中B型序列BW006和C型序列YWODN02的免疫刺激作用尤为突出,因此这两条序列被应用于多种肿瘤疫苗佐剂的研究。为有效地防治HBsAg阳性肝癌,我们尝试将重组HBsAg与BW006联合使用,并检测它们对HBsAg阳性肝癌的防治能力。在治疗性免疫中,我们发现BW006能有效地协助HBsAg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明显地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体内外实验显示,BW006能促进HBsAg诱导小鼠产生以IgG2a为主的特异性抗体、IFN-γ和IL-12,说明HBsAg与BW006联合使用有效地诱导了Th1型免疫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IFN-γ和IL-12促进了HBsAg特异性CTL反应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清除了肿瘤细胞。这些结果表明以BW006为佐剂的HBsAg或许能被开发成治疗HBsAg阳性肝癌的有效疫苗。此外,为了诱导更强的抗肝癌免疫反应,我们将YWODN02与TCL联合使用,并检测了他们对小鼠肝癌的治疗效果。在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中,我们发现YWODN02与TCL联合使用能够完全防止肿瘤的发生,使小鼠免受肝癌细胞的侵袭。这提示,C型CpG ODN的免疫刺激作用更强,或许能被应用于肿瘤疫苗佐剂的开发。

梁勇[10](2012)在《胸腺素α原/白介素2融合质粒的免疫佐剂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介素2(IL-2)是一种主要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常作为佐剂用于辅助治疗各种疾病,但IL-2在体内半衰期很短,常使用大剂量以达到治疗效果,而大量的IL-2会引起毒副作用。胸腺素α原(proTα)可以调节IL-2诱导的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性,降低单独使用IL-2时的毒副作用。基于此原因,周飞燕等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胸腺素α原/白介素2融合质粒(ProTα/IL-2),以期作为疫苗佐剂进行研究。本试验对ProTα/IL-2质粒作为分子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联合使用HBV DNA疫苗与ProTα/IL-2质粒,通过体内电转染的方式分别免疫Balb/C小鼠和HBV转基因小鼠,在不同的时期取小鼠血,进行体液免疫指标检测。HBV转基因小鼠试验中,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脾细胞进行细胞免疫指标检测。结果显示,Balb/C小鼠试验中增强免疫后,单独使用pS2·S抗体转阳率16/20,抗体OD450为免疫后14天(0.106±0.037)、28天(0.177±0.094)、35天(0.270±0.120)、42天(0.426±0.207)、49天(0.459±0.229)和56天(0.441±0.204),49天至56天抗体OD450开始呈下降趋势;联用ProTα/IL-2组抗体转阳率为20/20,抗体OD450为免疫后14天(0.213土0.140)、28天(0.456±0.148)、35天(0.616±0.122)、42天(0.697±0.089)、49天(0.806±0.113)和56天(0.862±0.129),仍有一定上升趋势。抗-HBs阳转时间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免疫7天,pS2·S组和pS2·S+ProTα/IL-2组均有小鼠发生抗体转阳,pS2·S组OD450为(0.111,0.106,0.056,0.069),pS2·S+ProTα/IL-2组(0.199,0.138,0.191,0.095);小鼠免疫6天,pS2·S+ProTα/IL-2组有2只小鼠发生抗-HBs阳转,OD450为0.106和0.120,pS2·S组未见小鼠发生抗-HBs阳转。HBV Tg小鼠试验中,联用proTα/IL-2与单独使用pS2·S相比,增强免疫后42天小鼠血清中HBsAg OD450下降值单独免疫pS2·S组为(0.048±0.010),联用ProTα/IL-2组为(0.134±0.016),差异明显。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联用ProTα/IL-2A570值为(0.353±0.024),单独使用pS2·S为(0.262±0.017),p<0.01;单独使用pS2·S组淋巴细胞转化率为1.355,联用proTα/IL-2组淋巴细胞转化率为1.526,p<0.05;诱使淋巴细胞产生IL-2,单独使用pS2·S组为(134.110±15.416)ng/L,联用proTα/IL-2组为(338.583±38.710)ng/L,p<0.01;诱使淋巴细胞产生IL-4,单独使用pS2·S组为(71.06±21.06)ng/L,联用ProTα/IL-2组为(166.03±32.82)ng/L,p<0.01;Elispot结果显示联用ProTα/IL-2诱生特异性IFN-γ细胞数为(365.707±41.150)个,单独使用pS2·S组为(72.323±29.022)个,p<0.01。结果显示,ProTα/IL-2可以诱使小鼠更快的产生抗体,同时延长产生抗体的时间,提高产生的抗体滴度;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能诱使淋巴细胞更多的产生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以上结果表明ProTα/IL-2能够显着提高pS2·S诱导的免疫效果。

二、脂质体佐剂能增强HBsAg的免疫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质体佐剂能增强HBsAg的免疫原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ween 8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疫苗与佐剂简述
        1.1.1 疫苗的作用
        1.1.2 疫苗的分类
        1.1.3 佐剂的作用
        1.1.4 佐剂的分类
    1.2 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两亲分子
        1.2.1 普通表面活性剂
        1.2.2 生物表面活性剂
        1.2.3 肺表面活性物质
        1.2.4 皂苷
        1.2.5 单磷酞脂A
    1.3 胶束佐剂系统
        1.3.1 γ-PGA
        1.3.2 两亲性聚酸酐
        1.3.3 阳离子两亲性聚合物
        1.3.4 POE-POP-POE
        1.3.5 其它两亲性聚合物
        1.3.6 混合胶束
    1.4 基于两亲分子的鼻腔黏膜佐剂系统
        1.4.1 两亲分子
        1.4.2 胶束
        1.4.3 囊泡
        1.4.4 乳液
        1.4.5 凝胶
    1.5 鼻腔黏膜免疫佐剂活性的优化
        1.5.1 尺寸
        1.5.2 形态
        1.5.3 表面电性
        1.5.4 表面亲疏水性
    1.6 含硒物质的保健、免疫调节功能和抗菌活性
        1.6.1 含硒物质的保健、免疫调节功能
        1.6.2 含硒材料的抗菌活性
    1.7 本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Tween 80/Brij 3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T80/B30复配体系和OVA模型疫苗的制备
        2.2.3 表面张力和接触角
        2.2.4 荧光光谱
        2.2.5 等温滴定量热
        2.2.6 三元相图的绘制
        2.2.7 粒径的测定
        2.2.8 冷冻蚀刻电镜
        2.2.9 圆二色光谱
        2.2.10 溶血活性
        2.2.11 免疫和样本采集
        2.2.12 ELISA检测OVA特异性抗体IgG、IgG1、IgG2a和sIgA
        2.2.13 体外细胞摄取
        2.2.14 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
        2.2.15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2.2.1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80/B30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2.3.2 T80/B30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2.3.3 T80/B30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2.3.4 T80/B3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2.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2.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2.3.7 T80/B30囊泡的免疫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ween 80/聚氧乙烯-9-月桂醚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80/P9LE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3.3.2 T80/P9LE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3.3.3 T80/P9LE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3.3.4 T80/P9LE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3.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3.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3.3.7 T80/P9LE混合胶束的免疫机理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ween 80/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80/CPC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4.3.2 T80/CPC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4.3.3 T80/CPC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4.3.4 T80/CPC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4.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4.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4.3.7 T80/CPC混合胶束的免疫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ween 80/PN32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实验动物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80/PN320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5.3.2 T80/PN320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5.3.3 T80/PN320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5.3.4 T80/PN32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5.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5.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5.3.7 T80/PN320混合胶束的免疫机理探讨
        5.3.8 不同Tween 80复配体系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Tween 80复配体系与含硒物质鼻腔黏膜免疫的协同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e/C的合成与表征
        6.3.2 T80复配体系与Se/C鼻腔黏膜免疫的协同效应
        6.3.3 免疫调节剂DDSe的合成与表征
        6.3.4 T80复配体系与DDSe鼻腔黏膜免疫的协同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颗粒引入对传统乳液佐剂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复合佐剂的研究进展
        1.1.1 以分子链为载体的复合佐剂体系
        1.1.2 以生物体为载体的复合佐剂体系
        1.1.3 以硬颗粒为载体的复合佐剂体系
        1.1.3.1 单相复合佐剂体系
        1.1.3.2 多相复合佐剂体系
        1.1.4 以柔性材料为载体的复合佐剂体系
    1.2 颗粒乳液复合佐剂体系的合理化设计
    1.3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标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目标
第2章 优化壳聚糖基颗粒的制备工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乳化交联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2.4 单相凝胶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2.5 离子胶凝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2.6 纳米沉淀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快速膜乳化-热固化法制备HTCC颗粒
        2.3.1.1 制备条件对膜乳化颗粒的影响
        2.3.1.2 不同粒径膜乳化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3.2 均质-热固化法制备壳聚糖颗粒
        2.3.3 单相凝胶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3.3.1 探索不同单相凝胶颗粒的制备条件
        2.3.3.2 干燥条件对单相凝胶颗粒的影响
        2.3.4 离子胶凝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3.5 纳米沉淀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包油包颗粒乳液制备及其佐剂效果考察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水包油包颗粒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3.2.4 疫苗制剂的制备
        3.2.5 免疫实验
        3.2.5.1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3.2.5.2 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3.2.5.3 检测淋巴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
        3.2.5.4 检测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
        3.2.6 CTL杀伤实验
        3.2.7 抗原摄取及APCs活化
        3.2.7.1 巨噬细胞提取及培养
        3.2.7.2 DC细胞提取及培养
        3.2.7.3 检测细胞摄取及活化
        3.2.7.4 检测细胞摄取过程
        3.2.8 小动物成像考察储库效应
        3.2.9 安全性评价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包油包颗粒乳液的表征
        3.3.2 CSSE乳液与APCs的作用情况
        3.3.3 注射部位抗原停留情况
        3.3.4 CSSE乳液的体液及细胞免疫效果评价
        3.3.5 CSSE乳液的安全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ickering乳液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CSPE乳液及其对照组的制备
        4.2.4 CSPE乳液及其对照组的表征
        4.2.5 小鼠指标实验
        4.2.6 小鼠肿瘤实验
        4.2.7 抗原储库效应
        4.2.8 注射部位APCs募集
        4.2.9 细胞摄取实验
        4.2.10 淋巴DC细胞活化实验
        4.2.11 溶酶体逃逸实验
        4.2.12 CSPE乳液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4.2.13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SPE乳液的优化及表征
        4.3.2 CSPE乳液对抗原的装载
        4.3.3 CSPE乳液促进抗原的摄取
        4.3.4 抗原储库效应
        4.3.5 注射部位抗原提呈细胞的募集
        4.3.6 淋巴结内DCs细胞的活化
        4.3.7 CSPE乳液的溶酶体逃逸
        4.3.7.1 溶酶体逃逸机理分析及逃逸效率
        4.3.7.2 调节乳滴上质子数目调控溶酶体逃逸
        4.3.8 优化的CSPE乳液体液及细胞免疫效果评价
        4.3.9 优化的CSPE乳液肿瘤效果评价
        4.3.9.1 预防性肿瘤免疫效果
        4.3.9.2 治疗性肿瘤免疫效果
        4.3.10 CSPE乳液安全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颗粒乳液结合方式对免疫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各疫苗制剂的制备及表征
        5.2.4 组织切片实验
        5.2.5 小动物成像实验
        5.2.6 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分泌
        5.2.7 注射部位APCs募集
        5.2.8 淋巴结内APCs数目及B细胞活化
        5.2.9 免疫效果评价实验
        5.2.10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各疫苗佐剂的表征
        5.3.2 各疫苗制剂中抗原的装载
        5.3.3 各疫苗制剂在注射部位的情况
        5.3.4 各疫苗制剂在淋巴结内的颗粒及乳液的数目
        5.3.5 针对OVA和乙肝抗原的免疫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期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CS-γ-PGA纳米凝胶在HBV疫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一部分: 纳米制剂在新型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1. 疫苗免疫学机理
        1.1. 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
        1.2. 抗原提呈
        1.3. PRRs
        1.4. 细胞因子
    2. 新型疫苗研究中常用纳米制剂
        2.1. 病毒样颗粒
        2.2. 纳米粒
        2.3. 脂质体
    3. 纳米制剂的佐剂效果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剂量正电荷HBsAg纳米凝胶诱导长效免疫防御HBV感染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HBsAg纳米凝胶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考察
        3.2. HBsAg纳米凝胶免疫效果考察
        3.3. HBsAg纳米凝胶制剂诱导抗HBV免疫防御机制
        3.4. 单剂量HBsAg纳米凝胶可诱导对HBV感染的长效防御
        3.5. HBsAg纳米凝胶在慢性HBV感染治疗中的作用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负电荷纳米凝胶荷载IL-12表达载体作为HBsAg疫苗佐剂诱导防御HBV感染免疫应答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荷载IL-12表达载体纳米凝胶(Ng(-)(pIL-12)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考察
        3.1.1. pIL-12纳米凝胶理化性质考察
        3.1.2. 肌肉注射Ng(-)(pIL-12)后血清中IL-12p70水平增加
        3.2. 高剂量Ng(-)(pIL-12)佐剂对HBsAg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3.2.1. 高剂量Ng(-)(pIL-12)佐剂对HBsAg疫苗预防HBV感染效果的影响
        3.2.2. 高剂量Ng(-)(pIL-12)佐剂对HBsAg疫苗诱导细胞免疫的影响
        3.2.3. 高剂量Ng(-)(pIL-12)佐剂对HBsAg疫苗诱导体液免疫的影响
        3.3. 低剂量Ng(-)(pIL-12)对HBsAg疫苗的佐剂效果及作用机制
        3.3.1. 低剂量Ng(-)(pIL-12)联合HBsAg疫苗免疫能够有效抵抗HBV感染
        3.3.2. 低剂量Ng(-)(pIL-12)佐剂促进APCs成熟
        3.3.3. 低剂量Ng(-)(pIL-12)佐剂有利于HBsAg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的产生
        3.3.4. 低剂量Ng(-)(pIL-12)佐剂有利于HBsAg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
    4.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及意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所获荣誉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4)阳离子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流感概述
    2. 流感病毒概述
    3. 流感疫苗及佐剂
    4. 课题依据
第二章 阳离子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及理化性质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DC-Chol阳离子修饰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用量筛选和加入方式筛选
        2.2 DOTAP阳离子修饰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用量筛选和加入方式筛选
        2.3 SA阳离子修饰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用量筛选
        2.4 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MTT)
        2.5 电荷修饰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粒径测定与电位测量
    3. 实验结果
        3.1 MTT法考察DC-Chol不同用量修饰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处方筛选结果
        3.2 DC-Chol不同加入方法制备DC-Chol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处方筛选结果
        3.3 MTT法考察DOTAP不同用量修饰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处方筛选结果
        3.4 DOTAP不同加入方法制备DOTAP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处方筛选结果
        3.5 MTT法考察SA不同用量修饰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处方筛选结果
        3.6 电荷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粒径测定和电位测量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DC-Chol和DOTAP阳离子修饰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免疫原性研究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脾淋巴细胞转换实验(MTT)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标记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3.2 T淋巴细胞表面标记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灵芝多糖脂质体和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疫苗佐剂
        1.1 佐剂在疫苗中的作用
        1.2 疫苗的免疫应答
        1.3 佐剂的免疫应答
    2 纳米粒作为疫苗或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
        2.1 脂质体
        2.2 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
        2.3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2.4 聚谷氨酸
    3 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3.1 中药多糖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3.2 中药多糖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3.3 中药多糖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灵芝多糖脂质体的制备及制备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灵芝多糖脂质体的制备
        2.2 灵芝多糖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2.3 灵芝多糖脂质体制备工艺的优化
        2.4 灵芝多糖脂质体粒径的测定和形态观察
    3 结果
        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2 BBD试验设计及分析
        3.3 响应面结果分析
        3.4 GLPL粒径以及电镜下的形态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灵芝多糖脂质体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2.2 脾脏淋巴细胞分化的检测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药物单独刺激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3.2 药物协同LPS刺激脾B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3.3 药物协同PHA刺激脾T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3.4 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化的作用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灵芝多糖脂质体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诱导、分离与培养
        2.2 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检测
        2.3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测定
        2.4 腹腔巨噬细胞表面分子MHCⅡ表达的测定
        2.5 NO含量以及iNOS活性的测定
        2.6 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灵芝多糖脂质体对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3.2 灵芝多糖脂质体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3.3 GLPL对巨噬细胞表面表达分子MHCⅡ表达的影响
        3.4 GLPL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5 GLPL对巨噬细胞NO产量的影响
        3.6 GLPL对巨噬细胞iNOS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灵芝多糖脂质体对OVA免疫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粒径稳定性的测定
        2.2 抗原包封率稳定性检测
        2.3 动物分组及免疫程序
        2.4 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DCs)表面分子的测定
        2.5 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2.6 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分化的测定
        2.7 血清中OVA特异性抗体及抗体亚型的测定
        2.8 细胞因子的测定
        2.9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OVA包封率的变化
        3.2 粒径及PDI的变化
        3.3 淋巴结中DCs的成熟
        3.4 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3.5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分化
        3.6 OVA特异性IgG及其亚型的变化
        3.7 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灵芝多糖脂质体对PCV-2苗免疫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疫苗配制
        2.2 动物分组及处理
        2.3 ELISA法测定PCV-2特异性IgG的浓度
        2.4 ELISA法测定IgG1、IgG2a、IgG2b和IgG3的浓度
        2.5 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2.6 脾脏组织学分析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GLPL对血清中PCV-2特异性IgG及抗体亚型含量的影响
        3.2 GLPL对血清中IL-4、IFN-γ、IL-17、IL-12p70和TNF-α含量的影响
        3.3 脾脏组织学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优选及质量评价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药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
        2.2 乙醇分散法中分散介质的优化
        2.3 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
        2.4 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2.5 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形态观察
        2.6 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小角X散射测定
    3 结果
        3.1 两种制备方法对GLPC包封率的影响
        3.2 乙醇分散法中不同分散介质对GLPC包封率和稳定性的影响
        3.3 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粒径及Zeta电势
        3.4 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表面形态
        3.5 GLPC小角X散射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对PCV-2苗免疫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疫苗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处理
        2.3 血清中PCV-2特异性IgG含量的测定
        2.4 血清中IgGl、IgG2a、IgG2b和IgG3浓度的测定
        2.5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测定
        2.6 淋巴结中记忆T细胞反应的检测
        2.7 检测淋巴结中抗原含量的检测
        2.8 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DCs)表面分子的测定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血清中PCV-2特异性抗体和抗体亚型的变化
        3.2 GLPC对血清中IL-4、IFN-γ、IL-17、IL-12p70和TNF-α含量的影响
        3.3 淋巴结中抗原量变化
        3.4 淋巴结中DCs的成熟
        3.5 淋巴结中记忆T细胞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修饰后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对OVA免疫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两种阳离子修饰灵芝多糖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2.2 两种修饰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对小鼠免疫OVA的免疫增强作用
        2.3 脾脏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修饰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的粒径、电势、OVA吸附率及SAXS分析
        3.2 两种修饰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3.3 小鼠脾脏基因表达情况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6)基于碳酸钙微球的乙肝疫苗佐剂构建及免疫增强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疫苗免疫学概述
        1.2.1 疫苗概述
        1.2.2 乙肝疫苗概述
        1.2.3 免疫系统概述
        1.2.4 免疫应答概述
    1.3 疫苗佐剂概述
        1.3.1 免疫刺激分子佐剂
        1.3.2 颗粒型佐剂
    1.4 颗粒的理化性质对佐剂效果的影响
        1.4.1 粒径
        1.4.2 表面电荷
        1.4.3 功能性分子的修饰
        1.4.4 其它因素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目标及策略
2 碳酸钙微球制备及表面电荷对免疫效果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2.3 碳酸钙微球的制备方法
        2.2.4 碳酸钙微球的性质表征
        2.2.5 微球对抗原的装载
        2.2.6 BMDCs的提取与培养
        2.2.7 碳酸钙微球的细胞毒性评价
        2.2.8 碳酸钙微球诱导BMDCs活化
        2.2.9 疫苗制剂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2.2.10 载HBsAg碳酸钙微球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效果
        2.2.11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碳酸钙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3.2 载抗原碳酸钙微球的制备
        2.3.3 载抗原碳酸钙微球对BMDCs的活化作用
        2.3.4 不同表面电荷的碳酸钙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3.5 脾细胞体外增殖
        2.3.6 脾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2.3.7 淋巴细胞活化
        2.3.8 血清抗体水平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粒径的碳酸钙微球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3 不同粒径的碳酸钙微球的制备
        3.2.4 碳酸钙微球形貌、粒径和结构表征
        3.2.5 碳酸钙微球包埋抗原
        3.2.6 碳酸钙微球包埋HBsAg的二级和三级结构测定
        3.2.7 BMDCs的提取与培养
        3.2.8 不同粒径的碳酸钙微球的细胞毒性评价
        3.2.9 BMDCs对载抗原碳酸钙微球的摄取
        3.2.10 碳酸钙微球诱导BMDCs的成熟和活化
        3.2.11 疫苗制剂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3.2.12 载HBsAg碳酸钙微球佐剂疫苗体内效果评价
        3.2.13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粒径的碳酸钙微球的制备
        3.3.2 不同粒径的碳酸钙微球的表征
        3.3.3 载抗原微球的制备及抗原稳定性检测
        3.3.4 BMDCs对抗原的摄取
        3.3.5 不同疫苗制剂诱导DCs活化和成熟
        3.3.6 脾细胞增殖和T/B淋巴细胞活化
        3.3.7 细胞因子水平
        3.3.8 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
        3.3.9 免疫记忆性
    3.4 本章小结
4 表面荷正电的小粒径碳酸钙微球的佐剂效应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3 表面荷正电的1μm载抗原碳酸钙微球的制备
        4.2.4 镀层小粒径碳酸钙微球的性质表征
        4.2.5 疫苗制剂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4.2.6 BMDCs的提取与培养
        4.2.7 镀层小粒径碳酸钙微球的细胞毒性和系统毒性评价
        4.2.8 抗原在BMDCs胞内定位
        4.2.9 抗原交叉提呈水平
        4.2.10 镀层小粒径碳酸钙微球诱导BMDCs的活化和成熟
        4.2.11 镀层小粒径碳酸钙微球佐剂的动物免疫效果评价
        4.2.12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镀层小粒径碳酸钙微球的制备
        4.3.2 微球的细胞毒性和系统毒性评价
        4.3.3 抗原在DCs胞内定位
        4.3.4 抗原的交叉提呈水平
        4.3.5 DCs的成熟与活化
        4.3.6 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
        4.3.7 T/B细胞活化
        4.3.8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4.3.9 免疫记忆性
        4.3.10 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共递送抗原和免疫刺激剂的碳酸钙微球复合佐剂构建与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5.2.3 共携载HBsAg和Poly I:C的微球制剂的制备与表征
        5.2.4 碳酸钙微球复合佐剂的细胞毒性和系统毒性评价
        5.2.5 复合佐剂诱导DCs成熟与活化
        5.2.6 动物实验免疫方案
        5.2.7 CCK-8法测定脾细胞增殖
        5.2.8 T/B淋巴细胞活化
        5.2.9 细胞因子分泌
        5.2.10 T细胞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
        5.2.11 B细胞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
        5.2.12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碳酸钙微球复合佐剂制备与表征
        5.3.2 BMDCs的成熟与活化
        5.3.3 脾细胞增殖水平
        5.3.4 T/B淋巴细胞活化
        5.3.5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5.3.6 T细胞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
        5.3.7 B细胞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以碳酸钙微球为模板的聚合物靶向微囊构建与评价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6.2.3 以碳酸钙微球为模板的聚合物微囊制备与表征
        6.2.4 多巴胺镀层微球及微囊的细胞毒性及系统毒性评价
        6.2.5 DCs对多巴胺靶向微囊的摄取
        6.2.6 多巴胺微囊诱导DCs成熟与活化
        6.2.7 动物实验免疫方案
        6.2.8 CCK-8法测定脾细胞增殖
        6.2.9 T/B淋巴细胞活化
        6.2.10 杀伤性T细胞活化
        6.2.11 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6.2.12 血清中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
        6.2.13 免疫记忆性考察
        6.2.14 统计分析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DC靶向多巴胺微囊的制备与表征
        6.3.2 DC靶向多巴胺微囊诱导DC成熟与活化
        6.3.3 脾细胞增殖水平
        6.3.4 T/B淋巴细胞活化
        6.3.5 杀伤性T细胞活化效应
        6.3.6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6.3.7 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
        6.3.8 免疫记忆性反应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总结
    7.3 今后工作建议
附录 主要符号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ASP-1蛋白佐剂功能区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2 ASP-1佐剂活性功能区ASPPR的设计、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ASP-1的预测分析及ASPPR的设计
        2.2.2 ASPPR在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表达及鉴定
        2.2.3 ASPPR蛋白特性分析
    2.3 讨论
3 ASPPR对不同类型抗原的免疫增效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以OVA为模式抗原的ASPPR免疫增效作用研究
        3.2.2 以重组蛋白HBsAg为模式抗原的ASPPR免疫增效作用研究
        3.2.3 以HIV四分支肽为模式抗原的ASPPR免疫增效作用研究
        3.2.4 以HIV1-Pep5多肽为模式抗原的ASPPR免疫增效作用研究
        3.2.5 ASPPR的作用机制研究
    3.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主要仪器设备
附录2 主要液体试剂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8)新型WH1fungin多肽佐剂对乙肝表面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佐剂
    1.2 佐剂的作用机制
    1.3 常见的佐剂
        1.3.1 弗氏佐剂
        1.3.2 铝佐剂
        1.3.3 脂质体
        1.3.4 皂角苷
        1.3.5 粘膜免疫佐剂
    1.4 乙肝疫苗
        1.4.1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1.4.2 肌注乙肝疫苗
        1.4.3 粘膜免疫乙肝疫苗
        1.4.3.1 粘膜免疫乙肝疫苗的应用前景
        1.4.3.2 口服乙肝疫苗
        1.4.3.3 鼻腔免疫乙肝疫苗
    1.5 环肽的研究现状
        1.5.1 环肽的概述
        1.5.2 环肽的功能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WH1fungin佐剂皮下免疫效果研究
        2.2.2 WH1fungin佐剂肌肉免疫效果研究
        2.2.3 WH1fungin佐剂鼻腔免疫效果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皮下注射免疫应答
        3.1.1 HBsAg皮下注射免疫的剂量效应
        3.1.2 血清抗原特异性IgG抗体效价的持续时间
        3.1.3 皮下免疫诱导产生的IgG抗体亚型
        3.1.4 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
        3.1.5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
        3.1.6 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增殖
    3.2 肌肉注射免疫佐剂激发免疫应答效果的检测
        3.2.1 HBsAg肌肉注射免疫的剂量效应
        3.2.2 血清抗原特异性IgG抗体效价的持续时间
        3.2.3 肌肉免疫诱导产生的IgG抗体亚型
        3.2.4 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
        3.2.5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
        3.2.6 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增殖
    3.3 鼻腔免疫激发的免疫应答
        3.3.1 HBsAg鼻腔免疫的剂量效应
        3.3.2 WH1fungin鼻腔免疫的剂量效应
        3.3.3 血清抗原特异性IgG抗体效价的持续时间
        3.3.4 鼻腔免疫诱导产生的IgG抗体亚型
        3.3.5 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
        3.3.6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
        3.3.7 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增殖
        3.3.8 肺泡灌洗液中的IgA
        3.3.9 小肠灌洗液中的IgA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以CpG ODN为佐剂的肝癌相关抗原对小鼠肝癌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肝癌概述
        1.2.2 CpG ODN 概述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H22 细胞株(小鼠肝癌细胞)
        2.1.2 ODNs
        2.1.3 抗体
        2.1.4 实验动物
        2.1.5 3 H-TdR 相关试剂
        2.1.6 相关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CpG ODN 及 HBsAg 的质量监控
        2.2.2 构建含有编码 HBsAg 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2.2.3 建立稳定表达 HBsAg 的小鼠肝癌细胞株
        2.2.4 CpG ODN 刺激免疫细胞增殖实验
        2.2.5 CpG ODN 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实验
        2.2.6 HBsAg 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2.2.7 Th1 型细胞因子的检测
        2.2.8 肿瘤接种及免疫
        2.2.9 CTL 杀伤实验
        2.2.10 TCL 的制备和鉴定
        2.2.11 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
        2.2.12 原位移植性肝癌接种及免疫
    2.3 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BW006 的质量监控
    3.2 BW006 的体外活性检测
        3.2.1 BW006 对人 PBMC 的免疫刺激作用
        3.2.2 BW006 对小鼠淋巴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
    3.3 HBsAg 质量监控
    3.4 BW006 协助 HBsAg 诱导小鼠产生 Th1 型免疫反应
    3.5 稳定表达 HBsAg 的小鼠肝癌细胞株的建立
        3.5.1 pcDNA3-HBsAg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3.5.2 稳定表达 HBsAg 的小鼠肝癌细胞株的建立
    3.6 BW006 与 HBsAg 联合应用对 HBsAg 阳性肝癌的抑制作用
        3.6.1 BW006 与 HBsAg 联合应用对小鼠 HBsAg 阳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3.6.2 BW006 协同 HBsAg 诱导小鼠产生 HBsAg 特异性的 CTL反应
        3.6.3 BW006 与 HBsAg 联合应用对小鼠 HBsAg 阳性肝癌的预防作用
    3.7 YWODN 02 与 TCL 联合应用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的抑制作用
        3.7.1 TCL 的制备
        3.7.2 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
        3.7.3 YWODN 02 与 TCL 联合应用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第4章 讨论
    4.1 探索 HBsAg+ BW006 对小鼠 HBsAg 肝癌的抑制作用
        4.1.1 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 HBsAg 的小鼠肝癌细胞株
        4.1.2 探讨 HBsAg+BW006 对小鼠 HBsAg 阳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4.1.3 探讨 HBsAg+BW006 对小鼠 HBsAg 阳性肝癌的预防作用
    4.2 初探 TCL+YWODN 02 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4.2.1 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
        4.2.2 YWODN 02 与 TCL 联合应用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初探
    4.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胸腺素α原/白介素2融合质粒的免疫佐剂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疫苗佐剂的研究概况
        1.1 免疫佐剂的作用
        1.2 免疫佐剂的分类
        1.3 免疫佐剂存在的问题
    2 电穿孔法
        2.1 电穿孔的作用原理和特点
        2.2 电穿孔在DNA疫苗中的应用
    3 胸腺素α原/白介素2融合质粒
        3.1 胸腺素α原的功能活性
        3.2 白介素2的功能活性
        3.3 胸腺素α原与白细胞介素-2的协同作用
        3.4 融合基因
        3.5 胸腺素α原/白细胞介素-2融合基因的研究进展
    4 本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材料
    1 主要仪器
    2 试验材料
        2.1 小鼠、质粒
        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溶液
第三章 实验方法
    1 质粒的制备
    2 Balb/C小鼠免疫试验
        2.1 动物免疫分组方法
        2.2 免疫注射
        2.3 小鼠取血
        2.4 小鼠血清表面抗体、抗原检测
        2.5 抗体阳转时间试验
    3 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试验
        3.1 免疫分组方式
        3.2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试验
        3.3 脾淋巴细胞转化率(SI)的测定
        3.4 Elisa法检测淋巴细胞诱生IL-2含量
        3.5 Elisa法检测淋巴细胞诱生IL-4含量
        3.6 Elispot检测淋巴细胞诱生IFN-γ细胞量
        3.7 数据分析与作图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1 与ProTα/IL-2联用免疫Balb/C小鼠后抗-HBs转阳率检测
    2 与ProTα/IL-2 联用抗-HBs阳转时间试验
    3 与ProTα/IL-2联用免疫HBV Tg小鼠后HBsAg检测
    4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与淋巴细胞转化率
    5 淋巴细胞转化率
    6 Elisa法检测淋巴细胞诱生的细胞因子IL-2
    7 Elisa法检测淋巴细胞诱生的细胞因子IL-4
    8 Elispot检测淋巴细胞诱生IFN-γ细胞数
第五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致谢

四、脂质体佐剂能增强HBsAg的免疫原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ween 8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研究[D]. 曹洪恩. 扬州大学, 2021
  • [2]颗粒引入对传统乳液佐剂效应的影响[D]. 邹勇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1)
  • [3]CS-γ-PGA纳米凝胶在HBV疫苗中的应用研究[D]. 王海刚. 山东大学, 2019(09)
  • [4]阳离子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D]. 赵祥月.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5]灵芝多糖脂质体和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D]. 刘振广.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基于碳酸钙微球的乙肝疫苗佐剂构建及免疫增强效果研究[D]. 贾吉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7(01)
  • [7]ASP-1蛋白佐剂功能区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增效作用研究[D]. 郭晶晶. 中南大学, 2014(03)
  • [8]新型WH1fungin多肽佐剂对乙肝表面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D]. 潘慧.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9]以CpG ODN为佐剂的肝癌相关抗原对小鼠肝癌抑制作用研究[D]. 周晓晶. 吉林大学, 2012(09)
  • [10]胸腺素α原/白介素2融合质粒的免疫佐剂效果研究[D]. 梁勇.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脂质体佐剂增强 HBsAg 的免疫原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