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耦合沉降分析实验

计算机耦合沉降分析实验

一、计算机联用沉降分析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郑加强,张慧春,徐幼林,周宏平[1](2022)在《农药喷雾全过程性能分析及其测试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农林植物受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化学农药防治是消灭或控制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胁迫的最主要方法,而农药喷雾性能直接影响着病虫草害防治效果。通过农药喷雾全过程性能综合分析图,归纳了农药喷雾过程中的雾化性能、输运沉降性能和沉积性能。其中,雾化性能包括雾流锥角形状、射流贯穿长度、液膜破碎距离以及药液在线混合等喷雾宏观特性和雾滴变形、分裂、聚并、碰撞和雾滴尺寸、雾滴速度等喷雾微观特性;雾滴形成后到达靶标前的流场(电场)性能及其雾滴在流场(电场)中的行为是输运沉降性能的重要测试内容;雾滴到达靶标后包括浸润、持留、蒸发、弹跳、滑落等雾滴沉积性能。综述了农药喷雾性能综合测试方法、关键喷雾部件性能测试、雾化过程性能测试、输运过程喷雾流场及沉降性能测试、沉积过程雾滴运动行为测试、防治效果测试、农药残留测试等研究概况,提出了开展系列化喷雾性能标准试验系统研究、模块化田间喷雾性能测试仪研制、综合喷雾性能测试系统、农药喷雾模型与喷雾性能物理测试互动耦合、生物农药喷雾性能测试、农药残留快速智能化检测、根据靶标植物的表型特征调节农药用量的测试技术研究及智能化无人农场植保作业性能测试系统设计等建议,以形成系统化农药喷雾性能测试体系。

杨公标[2](2021)在《浅埋隧道与邻近地层空洞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地层变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浅埋隧道邻近地层空洞施工会加剧地层变形和破坏程度,极易引发地层过大变形甚至地面塌陷事故。本文以含空洞地层浅埋隧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地层空洞与浅埋隧道的力学相互作用机理、邻近空洞浅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规律和破坏特征,提出了空洞风险分区准则及计算方法,给出了地层空洞危害的工程防治措施。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建立了浅埋隧道邻近地层空洞施工的解析模型,克服了现有解析方法对重力因素考虑不足及隧道变形边界模式单一问题,并采用Schwarz交替原理考虑了隧道与地层空洞的相互影响。本文分别基于隧道变形边界条件和隧道原岩应力释放边界条件,建立了考虑地层空洞与隧道相互作用和被开挖土体重力因素影响的解析模型,据此可以分别从变形源头和受力源头考虑隧道开挖效应。综合运用复变函数方法和Schwarz交替原理对解析模型进行了理论求解,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迭代计算。从理论特点和编程角度对理论解的求解精度进行了讨论,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通过理论分析,从地层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以及地层空洞和隧道的变形、受力角度,揭示了地层空洞与隧道的力学相互作用机理,明确了地层空洞变形的力学原因及空洞变形与地层变形的内在联系。(2)研发了盾构隧道开挖三维相似模型试验系统,揭示了浅埋隧道施工扰动下含空洞地层的变形和破坏机制。基于自主研发的盾构隧道三维相似模型试验系统,模拟了含空洞地层浅埋隧道三维施工过程,研究了地层空洞与隧道相对位置和净距对地层变形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围岩压力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了隧道和空洞附近地层破坏特征及土压力拱形成过程。建立了考虑主要施工因素的盾构隧道三维施工精细化数值模型,通过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试验工况进行了拓展研究,获得了空洞形态、大小、与隧道相对位置及净距等因素对地层变形和地层塑性区发展的影响规律。(3)以塑性区贯通程度、空洞边界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地表沉降为判别指标,提出了浅埋隧道临近地层空洞施工的安全风险分区方法。针对邻近隧道施工影响下含空洞地层的受力、变形及稳定性特点,提出了以地层塑性区贯通程度、空洞边界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地表沉降为判别指标的地层空洞风险分区准则,并给出了相应的分区计算方法。采用隧道施工三维全过程数值模型,以空洞大小、与隧道相对位置及净距为变化因素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地层空洞风险划分为强风险区、弱风险区和无风险区。针对地层空洞问题提出了相应工程防治措施,并对不同工程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曾腾飞[3](2021)在《南疆盐渍土区道路路基水热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以阿拉尔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南疆地处天山以南喀喇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的重点建设区域,新疆阿拉尔市作为南疆中心城市,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区域地位。随着南疆阿拉尔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里程的不断增长,南疆盐渍土区域特殊的气候和工程地质环境,使得南疆阿拉尔市城区道路路基体内部的温度场、盐分场、水分场、应力场相互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场环境耦合环境作用体系,多场耦合环境作用是道路路基损伤破坏的主要原因,开展南疆盐渍土区道路路基水-盐-温多场环境作用的损伤破坏机理研究,研究路基水、盐、热分布特性。对南疆盐渍土区道路工程建设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论文主要开展如下研究工作:(1)开展南疆盐渍土区道路工程病害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南疆阿拉尔市城市道路路基结构损伤主要是季节性盐-冻胀作用及水盐干湿循环作用所致。主要表现为氯化物硫酸盐的水盐干湿循环作用和季节性的盐-冻融循环作用对路基材料中水泥基材料的损伤,路基土中的水盐介质在毛细作用下迁移积聚至路基承重基层及面层与结构材料发生侵蚀破坏,季节性冻融循环作用使路基结构发生盐胀-冻胀破坏,在持续的水盐干湿循环作用和季节性的盐胀-冻融循环作用及路面行车荷载共同作用下使路基路面结构发生损伤破坏。(2)开展南疆盐渍土区道路路基水-热分布特性监测试验。通过对阿拉尔市塔门路(胡杨大道与秋收大道连接段)道路施工路段设立监测断面,开展不同路基深度的水分、温度的监测试验研究以及对不同深度盐分的测定。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路基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路基结构层中温度梯度及温度的变化引起的水分的迁移和其相态、组分的变化所致。在季节性高低温冻融循环作用下,使得道路路基结构发生破坏,导致道路路面产生路面开裂、鼓包、沉陷等病害。(3)开展路基土一维土柱水-热特性试验研究。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对盐渍化路基土进行基本理化性质进行试验研究,测得塑限指数为18,液限指数为0.8,根据土的分类指标可得路基土的土性为软塑、粘土。干密度为1.69g/cm3,最佳含水率为18.25%。通过室内一维土柱单向冻结试验得知:在冻结时间、冷端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含盐量为10%时冻胀量相对较小;在冻结时间与冷端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含水率与最佳含水率的差值绝对值越大,冻胀量越大。单因素改变下,冻胀变形量与冷端温度、含盐量、含水率等因素有关。(4)通过对室内一维土柱试验的水热迁移问题开展数值模拟分析,采用多物理场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sics软件对路基水-热迁移进行数值模拟,并对路基土试验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拟的水分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与实际试验监测的水分场分布、温度场分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较好地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赵野[4](2021)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基桩负摩阻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由黄土湿陷引发的负摩阻力对基桩承载特性有着重要的负面影响,当前是以全部湿陷性土层饱和湿陷进行评价并以此获取基桩负摩阻力计算指标,然而西北地区的风电工程场地大多选择在风力较大的黄土梁峁上,天然降水量少且蒸发量大,由气候条件引起地基浸水程度与饱和浸水有一定的差异,由此引起的负摩阻力也会不同,故有必要对特殊环境下的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桩基础进行负摩阻力特性研究,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为优化桩基础设计提供依据。本论文依托大唐定边风电场基桩受力特性研究课题,依据场地环境条件,设计了模拟降水入渗和试坑浸水两种条件,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两种条件下基桩的沉降规律和负摩阻力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扩展研究由不同浸水量引起的桩周土湿陷发生时基桩的中性点位置变化和负摩阻力发生、发展规律;同时探究了竖向荷载与湿陷的次序对基桩负摩阻力的影响,为通过静载荷浸水试验获得更加准确的负摩阻力及中性点指标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降水条件只引起11%湿陷发生量,且桩顶沉降曲线为缓慢增长型,呈快速沉降和相对稳定沉降两个阶段变化特征,中性点深度为-14m,平均负摩阻力为15.7k Pa;饱和浸水条件下桩顶沉降随时间变化呈现出慢速沉降、快速沉降和稳定三阶段变化特征,中性点深度比降水条件下基桩略大,平均负摩阻力为降水条件下的2.4倍,故浸水条件引起的负摩阻力远小于饱和浸水条件。从受力角度看,虽然“先湿法”基桩的中性点稍深,最大下拉荷载量较大,但平均负摩阻力与“后湿法”基本相同;从浸水引起的附加沉降看,由于“后湿法”浸水是在已加荷载的基础上,基桩的桩顶附加沉降量比“先湿法”大约5倍,故采用“后湿法”更符合基桩实际受力情况且得到的结果更安全。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桩顶附加下沉量、中性点深度和平均负摩阻力均随湿陷发生程度呈幂函数发展趋势,因此湿陷程度发生越大对负摩阻力的影响越显着。

杨天琪[5](2021)在《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我国公路建设的规模体量不断扩大,对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与越南、缅甸、老挝相接壤,隔望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一带一路”连接交汇的重要战略节点,而在云南地区广泛分布着软土、红黏土、膨胀土等不良性质的特殊性土,对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依托云南省临清高速公路工程,对该项目河谷区软硬交错互层多层软土地基土体特性进行了2年的现场监测试验,采集实测数据两万余个,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路基沉降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性质变化特征针对云南省临清高速河谷地区多层软土地基软硬层反复交替沉积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该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地层成因、分布规律及工程性质;根据地层特征、工程性质把该地区软土地层分成了浅、深、夹层型三种地基类型;阐明了强夯垫层法、堆载预压法以及强夯垫层联合静压堆载法的加固机理。(2)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临清高速公路复杂沉积环境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10个典型监测断面沉降及固结变化规律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化规律及固结特征;通过静力触探试验评价了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对河谷区多层软基的加固效果;根据地基数据反馈,针对强夯垫层法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基施工工艺提出了改进建议;提出在深厚软基上进行工程建设应重视地基的侧移与稳定性问题。(3)模拟计算并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时空变化特征通过FLAC3D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了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的沉降形态特征;通过沉降-孔压曲线分析了软土地基的固结规律并推导了固结公式;建立了多种工况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基处理方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加固效果与适用性。(4)建模预测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发展趋势论述了沉降预测基本原理,对比分析了多种沉降预测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最适合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的Asaoka方法;修正了分层总和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发现数据样本的选取将显着影响沉降预测精度。

王宇哲[6](2021)在《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盾构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及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盾构法是地铁隧道建设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法之一,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预测是保障地铁安全建设的关键。我国的轨道交通目前仍处于大规模高速建设阶段,一方面密集的轨道交通建设对地层变形的预测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已有的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也为准确预测地层变形创造了条件。由于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响应具有多因素与非线性的特点,传统的理论与模型难以反映这一复杂的关系,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地层沉降的智能预测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但已有的机器学习沉降预测模型存在着泛化能力差、可解释性不强的问题。本文以成都地铁6号线区间工程为背景,引入了机器学习模型中的树模型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问题进行预测,在与多种算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法。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盾构隧道开挖引起地层变形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从盾构隧道掘进过程出发,全面分析总结盾构隧道开挖引起地层变形机理,重点分析地层水平变形规律及和地表沉降历时变化规律。从施工过程出发,建立相应的数值模型,分析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于地表沉降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基于地表沉降分析的预测模型的建模要素提取。收集整理3段盾构区间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及盾构参数,分析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并对影响地表沉降值大小的各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结果表明:区间地表沉降槽曲线基本符合高斯分布,沉降槽曲线宽度系数与隧道埋径比(H/D)呈负相关关系,地层损失与地层类型显着相关。沉降的历时发展曲线分布则主要与地层类型及注浆有关,不同的地层条件下沉降发展曲线差异明显,但基本符合沉降发展的四个阶段。通过对地表沉降影响要素的分析发现地层类型是影响沉降大小的主要因素,特殊周边环境会影响沉降值的分布,掘进参数主要反映盾构掘进状态。(3)沉降预测模型性能对比。考虑在地下工程中应用广泛的线性回归模型(LR)、BP神经网格模型(BPNN)、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以及两种树模型CART模型与XGBoost模型共五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对比了各模型在学习能力、泛化能力、可解释性上存在的差异,确定在地表沉降预测问题上的最优模型。以测试集预测误差为指标考量模型泛化能力,表现排名为XGBoost>CART>SVR>BPNN>LR,特别是在沉降值较大的少数测点,两种树模型预测效果好于其余三种模型,同时树模型也具有更好的可解释性。(4)提出沉降预测的分阶段动态预测模式。针对已有预测模型工程意义不明确的问题,考虑盾构隧道引起地表沉降存在时间效应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先验信息,提出沉降的分阶段预测模式,实现沉降的动态预测,优化了模型数据集。(5)基于贝叶斯方法实现预测模型的正则化优化。从XGBoost算法的正则化项出发,引入贝叶斯优化方法,实现了模型正则化参数的自动寻优,进一步提高了模型本身的泛化能力,优化后的模型对于地表沉降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林春明,张霞,赵雪培,李鑫,黄舒雅,江凯禧[7](2021)在《沉积岩石学的室内研究方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正确、高效地完成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内容,势必要求沉积岩石学的研究方法具多样性和先进性,并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作者着重阐述了沉积岩石学的室内研究方法,旨在为沉积岩石学研究者系统介绍合适的技术和手段。室内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矿物成分与结构分析、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其他实验方法。矿物成分与结构分析主要包括薄片鉴定、粒度分析、重矿物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微区矿物识别和元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热谱分析。无机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包括元素地球化学、风化强度的量化、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测年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包括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分析、镜质体分析、气相色谱分析和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分析、非生物标志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此外,沉积岩石学的室内研究方法还包括磁性矿物学、物理和数值模拟、岩石地球物理方法和地质大数据方法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是促进沉积岩石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乐德[8](2020)在《水流紊动对三峡库区黏性泥沙絮凝沉降形态及沉速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展水流紊动对细颗粒泥沙形态和沉速影响的试验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三峡库区的细颗粒泥沙的淤积特性对于库区水利调度、安全维护、航道治理、污染整治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原位实时测量粘性泥沙絮凝沉降形态与沉速的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够更好的研究泥沙运动的相关规律。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絮体分离室提高清晰度的图像采集、处理、分析系统并采用试验模拟的方法研究紊动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形态和沉速影响,分析粒子形态(本文中以粒径与分形维数来表征)随紊动剪切率变化规律,明确泥沙絮体沉速随紊动剪切率变化规律。取得了如下成果与结论:(1)针对需要模拟紊动条件下粘性泥沙絮凝沉降的问题本文研发了一种先进的、高清晰度与准确度的紊动絮凝沉降装置与图像采集系统,该装置与系统通过纵向振动格栅提供各向同性的均匀紊流,利用沉降装置中的絮体分离室分离泥沙絮体,减小背景值得干扰确保了图像采集系统的拍摄精度,实现了高清晰度的泥沙絮体原位观测,克服了泥沙絮体难以清晰观测的难点,为进一步图像处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2)设计了粒子示踪测速PTV(Particle Tracking Velocimetry)絮体图像处理分析系统,该系统是基于Imagej软件利用软件功能以及在此基础上二次开发得到的絮体粒径优化、分形维数以及沉速PTV算法计算程序,在静水非絮凝条件下验证了本系统计算值得准确性,实现了正确地同步测量分析泥沙沉降时的泥沙形态与沉速情况。(3)通过分析絮凝沉降试验中絮凝稳定态时长寿、忠县、奉节试验样沙粒径、分形维数随剪切率变化情况得到结论:(1)三峡库区粘性泥沙随剪切率变化情况是先增大,当剪切率增大到临界剪切率也就是20 s-1-25 s-1之间时粒径将会达到最大值然后粒径就会随剪切率增加而减小。(2)长寿、忠县、奉节三地的粘性泥沙絮凝稳定时絮凝度普遍在5.7-8.2之间,同时絮凝度也会随紊动剪切率先增加后降低,临界紊动剪切率也是20s-1-25 s-1。(3)长寿、忠县、奉节三地的粘性泥沙絮凝稳定时三维分形维数会先随剪切率快速增加达到一定值后趋于稳定或略有下降,其二维分形维数同样也是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4)絮体间分形维数随粒径增大而降低,大絮体的三维分形维数(空间密实程度)与二维分形维数(投影的规整程度)都随着粒径增加而降低。(4)在絮凝沉降试验中通过分析中值粒径平均沉速与平均沉速在絮凝稳定态随剪切率变化情况发现,在絮凝稳定态时泥沙絮体的平均沉速与中值粒径平均沉速会随剪切率增大而增大,直到达到临界剪切率后沉速又会随剪切率增大而减小,临界剪切率在20 s-1-25 s-1之间。总的来说本研究首先为后续粘性泥沙絮凝沉降形态与沉速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其次研究清楚了在粘性泥沙泥沙絮凝沉降时紊动对粒径、分形维数的影响以及粒径与分形维数改变后对沉速的影响。

钱星辰[9](2020)在《整体碳化加固法处理浅层软弱地基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依托江苏省交通厅科研基金“整体碳化技术加固高速公路浅层软弱地基应用研究”(2018T01),应用氧化镁整体碳化加固技术,选择常宜和宜长高速公路部分浅层软弱土地基,采用现场试验、长期监测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施工设备研发,结合现场试验、加固效果检测和路基荷载下的监测,形成了施工、监测和质量评价技术。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氧化镁整体碳化浅层软弱地基的施工工艺,研发了整体碳化的机械设备和整体碳化系统。该系统通过履带式挖掘机装配搅拌装置、固化剂供给装置、通气碳化装置,有效地对浅层软弱土体进行注料和搅拌,并在通气碳化数小时内完成对软弱地基加固。(2)通过氧化镁整体碳化浅层软弱地基的施工工艺研究,确定了从施工材料准备、软弱土体搅拌、通气系统布置、通气碳化等施工工艺,提出了成套氧化镁整体碳化加固浅层软弱地基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流程。(3)通过原位测试,研究了整体碳化法加固浅层软弱土的处治效果,结果表明:土体能在短时间的碳化后获得动回弹模量和地基承载力的提升。部分碳化区域动回弹模量达到了20MPa以上,现场各测点的地基承载力都超过了100k Pa,满足了工程建设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4)采用原位监测技术,对氧化镁整体碳化处理后路基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和土体应力进行了研究,路基荷载下累计沉降量在70mm以内,土体固结效果良好;碳化路基上各测点的土压力也在120天左右的时间回归到132k Pa左右。(5)结合施工工艺,分析不同碳化时间和通气管距下的碳化效果、碳化后的地基承载力、动回弹模量和长期沉降量等规律,提出了氧化镁整体碳化浅层软弱地基技术的质量控制方法。(6)对比传统的浅层软弱土地基处治方法,整体碳化固化法属于环境、资源友好型地基处理方法,处理单位立方淤泥质土的成本比传统的换填法可降低约17%,经济效益显着。

陈威[10](2020)在《北京地铁16号线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地表沉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铁隧道工程多数在中大型城市,城市建筑繁多,地铁施工环境复杂要求高超的工艺技术,且施工作业面几乎都在地下作业。其中大多数工程采用盾构法进行隧道开挖。在地铁施工过程中,盾构机的不断掘进会对地层产生扰动造成地层变形地表沉降,过大的沉降不仅仅会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而且还会造成邻近(构)建筑物、交通道路和地下管线等造成破坏。研究如何减小地铁隧道施工对围岩土体的扰动、稳定地层和减少地表沉降,对于类似地铁项目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结合砂卵石特殊地层空洞传递理论,结合盾构机在岩土体中掘进产生的相关作用,研究几种采用盾构法掘进地铁隧道的主要因素,并探究其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本文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法建立北京轨道交通16号线万寿寺国家图书区段地铁隧道掘进的本构模型,利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对模拟模型进行计算,并研究在不同覆土厚度、不同注浆强度及不同的掘进压力的影响下隧道围岩土体变形情况,绘制地表沉降历时曲线,找出其固有的变化规律,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经验。本文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通过大量的收集工程实测数据并阅读相关文献,对盾构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主要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依据砂卵石特殊地层的变形理论,阐述了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原因及其变形机理,根据大量的工程经验总结归纳了地层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2)整理分析北京轨道交通16号线万寿寺国家图书区间的水文地质情况及地表监测沉降数据。运用所收集的监测数据对Peck公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利用所搜集的工程实测断面沉降数据与回归后Peck公式进行数据比对分析。3)以北京轨道交通16号线万寿寺国家图书站盾构区间为研究的依托,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定义很难量化的参数为各项同性的等代层,根据工程实地勘探的水文地质报告建立计算机模拟试验的三维模型。按照实际项目工程设计的盾构法施工工序,在计算机上按照相同的施工功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盾构法施工对地层造成的影响并探究地表沉降规律。最后,将数值模拟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与实际工程监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模拟试验的合理性。4)利用数值模拟程序模拟计算不同参数下地表沉降曲线的特征。对比不同覆土厚度、不同掘进压力以及不同注浆强度下地铁隧道盾构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特征规律,探究各个因素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根据各个影响因素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该论文有图44幅,表9个,参考文献58篇。

二、计算机联用沉降分析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联用沉降分析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农药喷雾全过程性能分析及其测试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喷雾全过程性能分析
    1)雾化性能。
    2)输运沉降性能。
    3)沉积性能。
2 农药喷雾性能测试研究现状
    2.1 农药喷雾性能综合测试及喷雾机整机性能测试
    2.2 关键喷雾部件性能测试
        1)喷头设计及磨损测试:
        2)泵与风机:
        3)喷杆:
        4)喷雾控制系统:
    2.3 雾化性能测试
        1)混药效果测试:
        2)雾化机理测试:
        3)雾滴尺寸测试:
    2.4 输运沉降过程喷雾流场性能测试
        1)流场测试:
        2)电场分布与荷质比测试:
        3)飘移测试:
    2.5 沉积过程雾滴运动行为测试
        1)雾滴与靶标作用测试:
        2)雾滴覆盖性能测试:
    2.6 防治效果测试
        1)微生物农药存活率测试:
        2)作业质量与防治效果测试:
        3)农药安全使用(有效利用率):
    2.7 农药残留测试
3 喷雾性能测试技术研究展望
    1)系列化喷雾性能标准试验系统研究。
    2)模块化田间农药喷雾性能测试仪研制。
    3)农药喷雾模型与喷雾性能物理测试互动耦合研究。
    4)生物农药喷雾性能测试技术研究。
    5)农药残留快速智能化检测技术研究。
    6)根据靶标植物的表型特征调节农药用量的测试技术研究。
    7)智能化无人农场植保作业性能测试系统研究。
4 结 语

(2)浅埋隧道与邻近地层空洞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地层变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和破坏研究现状
        1.2.2 含空洞地层隧道施工引起的围岩变形和破坏研究
    1.3 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2 含空洞地层浅埋隧道位移边界复变函数解析
    2.1 引言
    2.2 复变函数理论
        2.2.1 应力和位移的复变函数表示
        2.2.2 边界条件的复变函数表示
        2.2.3 解析函数表达式
        2.2.4 保角映射
    2.3 Schwarz交替原理
        2.3.1 解析模型
        2.3.2 Schwarz交替法
    2.4 含空洞地层浅埋隧道变形边界条件下的求解过程
        2.4.1 浅埋隧道变形边界条件下的复变函数解
        2.4.2 空洞边界的附加面力
        2.4.3 空洞在附加面力作用下的求复变函数解
        2.4.4 隧道附加位移
        2.4.5 应力和位移计算公式
    2.5 解析解精度分析与验证
        2.5.1 解析解精度分析
        2.5.2 解析解验证
        2.5.3 解析解与数值解对比
    2.6 参数影响性分析
        2.6.1 地层沉降云图
        2.6.2 地表沉降结果分析
        2.6.3 空洞边界变形分析
        2.6.4 空洞边界应力分析
        2.6.5 隧道边界应力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含空洞地层浅埋隧道应力边界复变函数解析
    3.1 引言
    3.2 模型与求解方法
        3.2.1 解析模型
        3.2.2 求解方法
    3.3 隧道在初始重力场作用下的求解
        3.3.1 基本方程
        3.3.2 映射函数
        3.3.3 地表边界条件
        3.3.4 隧道边界条件
        3.3.5 系数方程组求解
    3.4 Schwarz迭代过程
    3.5 解析解精度分析与验证
        3.5.1 解析解精度分析
        3.5.2 解析解验证
        3.5.3 解析解与数值解比较
    3.6 结果分析
        3.6.1 隧道边界变形分析
        3.6.2 空洞边界变形分析
        3.6.3 地表沉降分析
        3.6.4 空洞边界应力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含空洞地层浅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模型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相似理论
        4.2.1 相似理论概述
        4.2.2 围岩相似条件
        4.2.3 模型盾构机相似条件
    4.3 隧道开挖模拟试验装置研制
        4.3.1 施工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3.2 模型盾构机研发
    4.4 地层相似材料研制
    4.5 模型试验方案及过程
        4.5.1 模型试验工况
        4.5.2 试验过程
        4.5.3 监测方案
    4.6 试验结果及分析
        4.6.1 地表历时沉降
        4.6.2 深部地层历时沉降
        4.6.3 围岩压力历时变化
        4.6.4 空洞对地表最终沉降的影响
        4.6.5 空洞对深层最终沉降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隧道施工引起的含空洞地层变形和破坏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模拟方法
        5.2.1 数值模拟方法
        5.2.2 数值模型
    5.3 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1 空洞形态影响分析
        5.4.2 空洞与隧道间距影响分析
        5.4.3 空洞尺寸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含空洞地层浅埋隧道施工风险分区及工程防治措施
    6.1 引言
    6.2 空洞风险分区准则及计算思路
        6.2.1 空洞风险分区准则
        6.2.2 计算思路及工况设计
    6.3 空洞风险分区结果
    6.4 地层空洞防治措施
        6.4.1 空洞超前探测
        6.4.2 工程处置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南疆盐渍土区道路路基水热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以阿拉尔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盐渍土路基水-热迁移研究现状
        1.2.2 冻土的水-热迁移研究现状
        1.2.3 冻土水-热耦合模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南疆盐渍土区道路工程病害-以阿拉尔市为例
    2.1 南疆盐渍土区特殊的环境作用
    2.2 南疆盐渍土区道路路基工程病害
        2.2.1 干湿循环作用所致水盐侵蚀破环
        2.2.2 盐冻融循环作用下所致的盐-冻胀变形破坏
        2.2.3 南疆盐渍土道路路基病害原因分析
第3章 路基水-热分布监测试验
    3.1 试验监测路段工程概况
        3.1.1 监测路段工程概况
        3.1.2 路基土盐胀性判定及盐-冻胀分析
        3.1.3 路基土腐蚀性评价
    3.2 试验路段监测断面设计
    3.3 试验监测方案
    3.4 试验监测结果分析
        3.4.1 温度场分析
        3.4.2 水分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路基土一维土柱水-热特性试验
    4.1 路基土样物理指标分析
        4.1.1 颗粒级配分析
        4.1.2 击实实验
    4.2 一维土柱水-热特性试验方案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方案及工况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冷端温度变化对水-热分布的影响
        4.3.2 含盐量变化对水-热分布的影响
        4.3.3 含水率变化对水-热分布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向冻结条件路基水-热耦合模型数值分析
    5.1 水-热耦合求解微分方程
        5.1.1 水-热耦合理论
        5.1.2 温度场控制方程
        5.1.3 相变动态平衡关系
    5.2 路基水-热耦合模型
    5.3 路基水-热耦合模型数值分析
        5.3.1 路基不同深度温度变化特性
        5.3.2 路基不同深度水分迁移变化特性
        5.3.3 路基不同深度未冻水含量变化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基桩负摩阻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桩负摩阻力理论基础
    2.1 负摩阻力衍生机制
    2.2 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2.3 湿陷性黄土基桩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降水和饱和湿陷条件下基桩负摩阻力特性
    3.1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3.2 现场试验方案
    3.3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3.3.1 桩顶沉降分析
        3.3.2 桩身轴力变化分析
        3.3.3 负摩阻力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竖向荷载与湿陷次序对基桩负摩阻力影响
    4.1 试验概况
    4.2 天然状态基桩竖向静载试验分析
    4.3 “先湿法”和“后湿法”基桩对比分析
        4.3.1 桩顶沉降分析
        4.3.2 轴力变化分析
        4.3.3 负摩阻力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湿陷发生程度对基桩负摩阻力影响数值分析
    5.1 FLAC 3D简介及理论基础
    5.2 模型建立与本构关系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数值模拟验证
        5.3.2 桩顶沉降分析
        5.3.3 负摩阻力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研究现状
        1.2.2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2.3 软土地基沉降分析与预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线路
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2.1 工程背景
        2.1.1 项目概况
        2.1.2 地层岩性
        2.1.3 区域地质构造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2.2.1 地层成因
        2.2.2 分布规律
        2.2.3 工程性质
    2.3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分析
        2.3.1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3.2 强夯垫层法加固机理
        2.3.3 堆载静压法加固机理
        2.3.4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现场监测试验
    3.1 软基处理段简介
    3.2 监测测点平面分布
    3.3 监测测点剖面分布
    3.4 检测元件的埋设与监测
        3.4.1 分层沉降监测
        3.4.2 孔隙水压力监测
        3.4.3 土压力监测
        3.4.4 侧向位移监测
    3.5 强夯垫层法设计参数与工艺
4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固结沉降变化特征分析
    4.1 强夯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规律研究
        4.1.1 软土地基在各阶段沉降形态特征研究
        4.1.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分层沉降规律研究
        4.1.3 沉降变化规律分析
    4.2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力与固结规律研究
        4.2.1 软土地基各阶段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4.2.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固结特征研究
        4.2.3 孔隙水压力变化与固结特征分析
    4.3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应力与加固效果研究
        4.3.1 软土地基各阶段土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4.3.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4.3.3 土压力与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4.4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土体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4.4.1 软土地基不同深度土层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4.4.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侧向位移对比分析
        4.4.3 侧向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数值分析
    5.1 FLAC3D软件综述
        5.1.1 FLAC3D软件简介
        5.1.2 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5.1.3 非线性动力反应数值分析方法
    5.2 强夯加固软基数值模型的建立与沉降分析
        5.2.1 模型建立
        5.2.2 强夯冲击荷载施加
        5.2.3 强夯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5.2.4 强夯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5.2.5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固结特征分析
        5.2.6 各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5.3 碎石桩加固软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5.3.1 碎石桩加固相关参数的确定
        5.3.2 碎石桩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5.3.3 碎石桩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5.3.4 碎石桩加固软基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5.4 天然软土地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5.4.1 模型建立
        5.4.2 天然软基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5 不同加固方法条件下软土地基沉降与固结特征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沉降预测
    6.1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6.1.1 分层总和法
        6.1.2 经验公式法
        6.1.3 Asaoka法
    6.2 临清高速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预测
        6.2.1 分层总和法的沉降预测与修正
        6.2.2 不同模型下软基沉降发展特征预测
        6.2.3 Asaoka法预测
    6.3 不同模型沉降预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盾构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及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响应及预测方法研究
        1.2.2 机器学习在地下工程领域应用研究
    1.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盾构隧道施工对地层扰动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基本情况
        2.1.2 地质条件
        2.1.3 工程特点
    2.2 盾构法施工对地层影响机理
        2.2.1 盾构施工对地层扰动过程
        2.2.2 盾构隧道施工开挖面稳定原理
        2.2.3 盾构隧道背后注浆原理
    2.3 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特征
        2.3.1 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时间变化特征
        2.3.2 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空间变化特征
    2.4 基于数值计算的地层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2.4.1 影响因素分类
        2.4.2 数值模型设计
        2.4.3 计算工况设定
        2.4.4 计算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地表沉降分析的建模要素提取
    3.1 监测布置方案
    3.2 沉降规律分析
        3.2.1 沉降值最大值统计分析
        3.2.2 沉降水平分布规律
        3.2.3 沉降发展趋势
    3.3 预测模型建模要素分析
        3.3.1 地层条件
        3.3.2 特殊周边环境
        3.3.3 盾构参数
        3.3.4 盾构参数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机器学习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设计及评价
    4.1 机器学习理论
        4.1.1 模型训练准则
        4.1.2 已有预测模型存在的问题
        4.1.3 机器学习模型搭建一般流程
    4.2 数据库构建
        4.2.1 特征选取
        4.2.2 环境因素参数化方法
        4.2.3 数据预处理
    4.3 基于机器学习的盾构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预测算法设计
        4.3.1 环境配置
        4.3.2 线性回归模型(LR)
        4.3.3 Bp神经网络(BPNN)
        4.3.4 支持向量回归(SVR)
        4.3.5 分类与回归树(CART)
        4.3.6 XGBoost
        4.3.7 结果汇总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XGBoost算法的沉降预测模型优化研究
    5.1 考虑沉降发展时间效应的数据集优化
        5.1.1 分阶段动态预测模式
        5.1.2 数据集提取
    5.2 基于贝叶斯算法的XGBoost模型优化
        5.2.1 XGBoost模型正则化参数
        5.2.2 贝叶斯优化原理
        5.2.3 贝叶斯优化实现
    5.3 优化XGBoost模型的应用
        5.3.1 模型构建
        5.3.2 模型预测结果对比与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沉积岩石学的室内研究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矿物成分与结构分析方法
    2.1 薄片鉴定
    2.2 粒度分析
    2.3 重矿物分析
    2.4 激光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
    2.5 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热谱分析
    2.6 微区矿物识别和元素分析
    2.7 阴极发光
3 无机地球化学方法
    3.1 元素地球化学
    3.2 风化强度的量化
    3.3 氧、碳、钙、镁、锶等稳定同位素分析
    3.4 同位素和光释光测年
        3.4.1 单颗粒稳定同位素测年
        3.4.2 加速器质谱放射性同位素碳测年
        3.4.3 光释光定年
4 有机地球化学方法
    4.1 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和干酪根元素分析
    4.2 镜质体分析
    4.3 气相色谱分析
    4.4 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分析
    4.5 非烃类标志化合物
    4.6 有机化合物稳定同位素组成
    4.7 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应用
5 其他实验方法
    5.1 物理和数值模拟
    5.2 岩石地球物理方法
    5.3 地质大数据方法
6 结论

(8)水流紊动对三峡库区黏性泥沙絮凝沉降形态及沉速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絮凝过程机理与影响因素
        1.2.2 紊动对粘性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
        1.2.3 紊动条件下粘性泥沙絮凝沉速、粒径以及分形维数测量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峡库区黏性泥沙样品采集及组分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长寿采样现场概况
        2.1.2 忠县采样现场概况
        2.1.3 奉节采样现场概况
    2.2 泥沙样品采集与处理
    2.3 泥沙样品特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絮凝沉降装置与絮体图像采集系统
    3.1 各向同性紊动絮凝沉降装置
        3.1.1 絮凝沉降柱
        3.1.2 振动格栅
        3.1.3 絮体分离室
        3.1.4 紊动强度控制器
        3.1.5 其他辅助设备水箱、水泵、电机
    3.2 絮体图像采集系统
        3.2.1 系统硬件与软件
        3.2.2 絮体照片采集
        3.2.3 精度标定
    3.3 小结
第四章 絮体图像处理分析方法
    4.1 图像预处理与软件
    4.2 絮体图像预处理
    4.3 絮体沉速计算
        4.3.1 PTV颗粒匹配
        4.3.2 最近邻粒子循环匹配
        4.3.3 沉速计算
    4.5 粒径与分形维数的计算
    4.6 基于Imagej的 PTV系统准确性检验
        4.6.1 阈值分割与粒径计算准确性检验
        4.6.2 沉速准确性验证
    4.7 小结
第五章 水流紊动对粘性泥沙絮体形态的影响
    5.1 试验设置
    5.2 絮体粒径变化试验结果
        5.2.1 粘性泥沙稳定态时各剪切率泥沙絮体级配发育状况
        5.2.2 粘性泥沙絮凝稳定态粒径与絮凝度随剪切力变化情况
    5.3 絮体分形维数变化试验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水流紊动对粘性泥沙絮凝沉速的影响
    6.1 试验设置
    6.2 絮凝稳定态沉降沉速在随剪切率变化趋势
    6.3 测量沉速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9)整体碳化加固法处理浅层软弱地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层软弱地基加固方法研究
        1.2.2 就地搅拌技术研究现状
        1.2.3 MgO碳化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2.4 加固效果检验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整体碳化法加固浅层软弱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
    2.1 场地概况及试验材料
        2.1.1 场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双向整体搅拌设备
        2.2.1 双向整体搅拌设备的研发
        2.2.2 双向整体搅拌系统的工作流程
    2.3 整体碳化设备
    2.4 整体碳化法加固浅层软弱地基单点试验
        2.4.1 单点试验方案
        2.4.2 单点试验温度和动力触探结果
        2.4.3 试验参数的确立
    2.5 整体碳化法加固浅层软弱地基试验流程
    2.6 加固效果检测方法
        2.6.1 原位测试方法
        2.6.2 长期质量监测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镁整体碳化法加固浅层软弱地基的固化效果评价
    3.1 测试方法
    3.2 地基动回弹特性
        3.2.1 测点布控
        3.2.2 水泥、石灰对照区动回弹特性
        3.2.3 碳化区动回弹特性
        3.2.4 整体回弹特性评价
    3.3 地基承载力特性
        3.3.1 水泥、石灰对照区地基承载力特性
        3.3.2 碳化区地基承载力特性
        3.3.3 场地整体地基承载力评价
    3.4 路基填筑过程中的沉降观测
        3.4.1 观测点布置
        3.4.2 沉降分析
    3.5 路基荷载下土压力监测
        3.5.1 观测点布置
        3.5.2 路基荷载下土压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体碳化法加固浅层软弱地基的质量控制和效益评价
    4.1 质量控制措施
        4.1.1 施工参数控制
        4.1.2 质量检测标准与方法
    4.2 碳化时间的控制
        4.2.1 碳化时间与动回弹模量关系分析
        4.2.2 碳化时间与地基承载力关系分析
    4.3 通气管距的控制
        4.3.1 通气管距与动回弹模量关系分析
        4.3.2 通气管距与地基承载力关系分析
    4.4 氧化镁整体碳化加固技术的效益评价分析
        4.4.1 经济效益分析
        4.4.2 环境效益
        4.4.3 社会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北京地铁16号线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地表沉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地铁盾构引起砂卵石地层沉降的理论分析
    2.1 盾构法介绍
    2.2 地表沉降表现形式
    2.3 砂卵石地层盾构引起的地层变形机理
    2.4 隧道盾构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主要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监测结果及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隧道盾构施工监控测量
    3.3 监测数据处理及分析
4 地表沉降数值模拟理论及建模
    4.1 数值模拟在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4.2 FLAC3D概述
    4.3 FLAC3D模型的选取
    4.4 模型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5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5.1 实际工程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2 不同条件下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数值模拟
    5.3 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控制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计算机联用沉降分析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农药喷雾全过程性能分析及其测试技术研究进展[J]. 郑加强,张慧春,徐幼林,周宏平. 林业工程学报, 2022
  • [2]浅埋隧道与邻近地层空洞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地层变形的影响[D]. 杨公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南疆盐渍土区道路路基水热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以阿拉尔市为例[D]. 曾腾飞. 塔里木大学, 2021
  • [4]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基桩负摩阻力特性研究[D]. 赵野. 兰州大学, 2021(09)
  • [5]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D]. 杨天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6]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盾构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及优化方法研究[D]. 王宇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7]沉积岩石学的室内研究方法综述[J]. 林春明,张霞,赵雪培,李鑫,黄舒雅,江凯禧. 古地理学报, 2021(02)
  • [8]水流紊动对三峡库区黏性泥沙絮凝沉降形态及沉速影响的试验研究[D]. 刘乐德.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整体碳化加固法处理浅层软弱地基试验研究[D]. 钱星辰.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北京地铁16号线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地表沉降规律研究[D]. 陈威.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计算机耦合沉降分析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