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农药通过我省鉴定

一种新型农药通过我省鉴定

一、一种新型农药通过我省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湖北省人民政府[1](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政发[2021]1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24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塑造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一、发展形势二、指导思想三、基本原则四、主要目标第二章构建全域科技创新新格局一、全力争创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二、高标准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李平[2](2020)在《甘肃会宁主要小杂粮病虫害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杂粮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旱区种植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旱作农业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和交换频繁,许多病虫害随农产品传播加快,小杂粮病虫害发生既有区域特殊性又有一般性,只有在了解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并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病虫害。本文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会宁县中川镇高陵村小杂粮种植基地的谷子、燕麦、糜子、荞麦以及豌豆等五种小杂粮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就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以期为会宁县小杂粮病虫害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会宁县中川镇高陵村小杂粮种植基地的谷子、燕麦、糜子、荞麦以及豌豆等五种小杂粮的主要病害共计13种,其中危害等级为Ⅳ级的共有5种,分别是:谷子白发病、谷瘟病、谷子炭疽病、豌豆根腐病以及荞麦立枯病;危害等级为Ⅲ级的共有5种,分别是:谷子黑穗病、燕麦黑穗病、糜子黑穗病、谷子叶斑病、豌豆叶斑病、荞麦霜霉病、燕麦锈病、糜子锈病、豌豆锈病以及豌豆白粉病;危害等级为Ⅱ级的共有3种,分别是:糜子褐斑病、豌豆病毒病以及谷子红叶病、糜子红叶病。2.会宁县中川镇高陵村小杂粮种植基地谷田,造成危害的主要害虫共有15种,其中蛀食害虫4种,食叶害虫6种,刺吸害虫2类,地下害虫3种;危害等级为Ⅳ级的主要害虫有4种,分别是高粱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栗灰螟(Chilo infuscatellus)、黏虫(Mythimna seperata)以及栗茎跳甲(Chaetocnema ingenua);危害等级为Ⅲ级的主要害虫有7种,分别是: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蝗虫(Locusta migratoria)、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金针虫(Elateridae Leach)以及蝼蛄(Gryllotalpa);危害等级为Ⅱ级的主要害虫有4种,分别是: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大螟(Sesamia inferens)、叶蝉类和飞虱类。对会宁县小杂粮种植基地谷田成株期造成危害的害虫主要是栗灰螟、黏虫、栗茎跳甲以及高粱条螟,其虫种比分别为:19.5%、14.3%、13.1%和9.2%,而这几种害虫对谷子会造成严重危害并对谷子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影响。3.对于谷子白发病可以通过控制侵染来源以及适时晚播来缓解病害的影响,对于谷瘟病可以通过及时处理病草,拾烧根茬并加强管理来缓解,对于燕麦炭疽病可以选用抗炭疽病品种,进行轮作种植且在收获后深翻土地来缓解,对于豌豆根腐病可以选用抗病品种来进行缓解,对于荞麦立枯病可以采用深耕轮作的方式来缓解。对于谷子黑穗病、燕麦黑穗病、糜子黑穗病可以选留无病种、轮作种植以及及时拔除病株、加强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缓解,对于谷子叶斑病、豌豆叶斑病可以通过对种子进行消毒、充分施肥以及高畦或起垄栽培来缓解,对于荞麦霜霉病可以采用轮作种植和加强田间管理的方式来缓解,对于燕麦锈病、糜子锈病、豌豆锈病可以加强栽培管理、消灭带病残体以及增施有机肥等来进行缓解,对于豌豆白粉病可以通过深翻土地的方式来进行缓解;对于糜子褐斑病、荞麦褐斑病可以通过适时早播、轮作种植并及时清除病菌植株等方式来进行缓解,对于豌豆病毒病可以通过选用无病耐病品种以及防治传毒昆虫的方式来进行缓解,对于谷子红叶病、糜子红叶病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以及清除田边杂草的方式来进行缓解。对于小杂粮虫害的防治,需要严格执行作物检疫制度,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加强种植管理,物理防治与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来进行综合防治,促进小杂粮生产的可持续发展。4.小杂粮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种植分散及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技术不系统两个方面,甘肃地区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意识不强,对农药的认知度不高与使用不科学等;对于小杂粮病虫害的系统研究较少,具体应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完善。针对现阶段小杂粮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强化农作物检疫制度,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就小杂粮病虫害的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向种植农民进行宣贯并结合农民的种植经验提炼优化小杂粮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方法;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技术并结合种植过程进行细化推广,尽量减少用药,促进小杂粮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沈黄莹[3](2020)在《香榧根部病害病原菌及其相关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浙江作为香榧的发源地,近些年来在香榧产业上的发展愈发迅速。但是大量新增的香榧林地结构单一,大多为纯林,极易遭受病虫害侵染,根腐病就是其中为害较严重的病害。目前,关于香榧根腐病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主要进行了Illumina PE高通量测序、香榧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药剂防治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感病植株根茎病原菌分析发现,感病植株根部的真菌丰度、多样性都高于茎部;幼苗茎部真菌丰度、多样性远高于成年感病植株根、茎部,但幼苗根部的真菌丰度和多样性小于感病植株根部;幼苗土壤真菌的丰度和多样性都低于成年感病植株。感病植株根部与茎部成年树之间、成年树与幼苗之间,感病植株土壤成年树与幼苗之间,同一植株不同点土壤之间,真菌类别在门水平比较一致,优势菌均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真菌,尽管不同样品间比例有所不同;但在属水平,感病植株根部与茎部成年树之间、成年树与幼苗之间各样品的优势属相差比较大,而感病植株土壤成年树与幼苗之间,同一植株不同点土壤之间,各样品优势属中都有镰刀菌属(Fusarium)的真菌。研究中发现的多属真菌在不同物种中可引发根腐病。2、香榧病株病原菌分离纯化并通过致病性检测证实,菌株ZJ-10是香榧根腐病的致病菌。菌株形态学特征和ITS r DNA序列分析发现,菌株ZJ-10是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首次证明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是香榧根腐病的病原菌。3、对香榧根腐病病原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发现病原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适宜在中性偏酸的环境中生存,建议适当手段提高土壤的p H值来降低香榧根腐病的发生几率。病原菌以葡萄糖、淀粉、乳糖、果糖、阿拉伯胶为碳源都能促进菌丝生长,其中葡萄糖为最适碳源。病原菌以硝酸钾为最适氮源;以硫酸铵、氯化氨为氮源,菌丝生长缓慢,不适宜病原菌生长,因此建议香榧施用铵态氮肥,可能会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但不适宜施用硝酸钾。4、使用苦参碱、井冈霉素、水杨酸、精甲·咯·嘧菌这4种药剂对香榧根腐病病原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进行防治,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发现抑制根腐病病原菌效果最好的是化学农药精甲·咯·嘧菌,EC50为0.06866g/L,植物源农药井冈霉素对根腐病病原菌抑制效果较好,EC50达到了1g/L,苦参碱和水杨酸抑制效果不理想。

郑柯斌[4](2020)在《海洋生境棘孢木霉TCS007的抑菌、促生长及抗逆作用》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南极海洋沉积物分离的木霉菌株TCS007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分类地位及离体抑菌效果并初步分离得到活性物质,揭示其抑菌;探究TCS007促进黄瓜生长的效果及机制;探究TCS007在低温、高盐两种逆境胁迫下,对植物体抗逆性能的影响。为TCS007开发成集抑菌、促生长和抗逆为一体的新型植保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方法和结果如下:1经形态学与分子技术鉴定,TCS007菌株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且TCS007属于高耐盐种,具有在盐碱地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2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发现,TCS007菌株展现了广谱的抑菌活性,其中对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sis的抑制率最高,达到87.62%;利用乙酸乙酯对TCS007发酵滤液进行代谢产物提取,发现有机相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38.799μg·m L-1;对TCS007大米培养基发酵产物提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得到TCS007-A~D共4个组分,其中TCS007-D具有高抑菌活性,优于嘧菌酯,具有开发成为商品化产品或者进行天然产物仿生合成的潜在价值。根据一维1H NMR表征结果,推测其可能为羧酸类化合物。3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发现,TCS007可以显着促进黄瓜种子萌发,在多个指标上观测到对黄瓜幼苗显着的促生长效果,株重、叶面积、根鲜重、根系活力相较于空白对照分别提升了13.53%、17.97%、66.67%和27.30%。叶片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22.75%、18.24%、8.60%,证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促生长效果。4通过逆境条件下的盆栽试验和水培试验,研究了TCS007对黄瓜抗寒效果和对水稻抗盐效果的影响。在低温胁迫(5-15℃)下,经TCS007孢子悬浮液处理的黄瓜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提高,而相对电解质外渗率(REC)和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均下降。在5℃下,诱导抗寒效果最为显着,SOD和POD活性分别提高了17.88%、23.60%,REC和MDA含量分别下降了36.73%和44.29%。在高盐胁迫(0.1 mol/L Na Cl)下,不同浓度的TCS007菌悬液均可以显着缓解对水稻的盐害作用,与仅添加Na Cl的处理组(CKN)相比,添加0.5%、1.0%、2.5%、5.0%TCS007菌悬液的处理组株高分别增加14.54%、24.23%、36.78%和59.25%,且添加菌悬液含量越高,对水稻幼苗盐害的缓解效果越为明显。

李小霞[5](2020)在《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杀虫活性及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冬凌草为唇形科植物碎米桠Isodon rubescens(Hemsl.)Hara的干燥地上部分,其味苦、甘,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及抗肿瘤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蛇虫咬伤及食道癌等疾病。目前,全国三甲医院中药房调配品种1 000~1 200种,其中常用品种300种左右主要来自于人工栽培。随着中药材的大面积种植,药材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较为严重。即将实施的2020版药典四部“0212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项下拟增加针对植物性药材和饮片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量的一致性标准。对于农药残留限量,2015版《中国药典》仅仅对人参、西洋参、甘草、黄芪、人参茎叶总皂苷和人参总皂苷制定了限量标准。农药残留的法律要求与药材中实际存在的超标问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现有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出现了较为明显且持久农药残留,生物农药或者植物源农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目的:对冬凌草提取物的抑菌和杀虫活性和抑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为开发冬凌草作为植物源农药提供实验支持。方法:(1)用乙醇为溶剂对冬凌草进行回流梯度提取,获得不同部位提取物。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及其他植物源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叶片法研究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的防效作用;采用喷雾法研究提取物对金银花白粉病的防效作用。(2)采用浸叶法测定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毒杀作用,并对金银花蚜虫进行田间防效研究;采用浸虫法研究提取物对棉铃虫、蛴螬的触杀作用。(3)以菌丝形态、蛋白质含量、总多糖含量、DNA含量等指标测定对抑菌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1)室内离体研究表明,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正丁醇部位抑菌活性最好,抑菌率高达94.61%,EC50值为0.67 mg/mL,是抑菌活性跟踪的重点;对玉米弯孢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苹果轮纹病菌也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0.261 mg/mL、0.689 mg/mL、0.487 mg/mL、0.419 mg/mL;通过叶片法研究冬凌草对地黄轮纹病的防效,结果表明,正丁醇部位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75.52%;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银花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效作用,且作用时间持久。(2)冬凌草对金银花蚜虫有很好的毒杀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杀虫活性最好,在浓度为20 mg/mL时,室内和田间试验其防效分别为72.73%、97.67%,是杀虫活性跟踪的重点;冬凌草提取物对棉铃虫有较好的触杀作用,处理5d后,其中冬凌草总浸膏部位对棉铃虫的死亡率达83.33%;冬凌草不同部位提取物对蛴螬触杀活性较低,不宜用于对蛴螬的杀虫作用。(3)抑菌实验机理初探显示,与空白对照相比,处理组菌液的电导率、总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PI着色率显着增加,另外,处理组菌丝中的总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DNA含量、麦角甾醇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该提取物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同时导致细胞代谢紊乱,使菌体生长受到抑制。结论:本文首次研究了冬凌草的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金银花白粉病及其他7种植物源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对金银花蚜虫、棉铃虫、蛴螬的杀虫作用,并简要阐明其抗菌的机理,提示冬凌草提取物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为冬凌草资源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

魏向敏,崔勇,叶国浚,朱克森,相辉[6](2020)在《草地贪夜蛾寄主适应性、种群动态特征及防控新思路展望》文中认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入侵害虫,自2019年1月份入侵中国以来,迅速席卷国内多个省市,对我国的粮食生产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广东省丰富的作物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等,使其可能成为草地贪夜蛾入侵后种群恢复繁衍的大后方。因此,广东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更为艰巨。草地贪夜蛾入侵我省乃至我国,将出现新的特征,使得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局势变得复杂。本综述系统调研了草地贪夜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在原产地及我国的寄主适应性、种群动态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并在现今组学及新技术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对草地贪夜蛾入侵机制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展望,以期对草地贪夜蛾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吴兰花[7](2019)在《柑橘木虱对南丰蜜桔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文中认为柑橘作为我国重要的一类经济作物,一旦感染柑橘黄龙病将导致毁灭性的灾害。而柑橘木虱作为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柑橘木虱发生地一般伴随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因此,防治柑橘木虱是抑制柑橘黄龙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防治柑橘木虱的方法以化学防治为主,该方法能短时期降低该虫的种群数量,但是长期使用会促使该虫产生抗药性,且污染环境。植物挥发物是源于自然界、对环境友好的天然化学物质,在调控害虫的寄主选择、取食、产卵等生活习性中有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植物挥发物中对柑橘木虱具有引诱活性的化合物,对柑橘木虱引诱剂的研发提供了基础研究,对于柑橘木虱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论文使用同时蒸馏萃取和固相微萃取2种方法分别提取了南丰蜜桔春、夏、秋、冬四季嫩梢的挥发性化合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获得挥发性物质的具体成分;筛选四季嫩梢挥发性化合物中的共有成分,经Y型嗅觉仪测定柑橘木虱对四季嫩梢挥发性化合物以及化合物中共有成分的嗅觉反应。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同时蒸馏萃取从四季嫩梢中提取的挥发性化合物共有48种,固相微萃取获得90种挥发性化合物。两种方法均以萜烯类化合物种类最多,其次是醇类化合物。同时蒸馏萃取四季嫩梢的挥发性化合物中共有成分有12种,固相微萃取有16种。2种方法获得5种共有的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分别为萜品油烯、γ-萜品烯、芳樟醇、α-松油醇和邻异丙基甲苯。柑橘木虱成虫对四季嫩梢挥发性物质均具有显着的正趋性。其中,雌虫对夏梢挥发性物质的趋性达极显着水平,雄虫对春、秋、冬梢挥发性物质的趋性达到极显着水平。浓度为1.00μl/ml的10种共有成分标准品中,仅萜品油烯与γ-萜品烯能够显着吸引柑橘木虱。将这两种标准品按0.05?l/ml、0.10?l/ml、0.20?l/ml、0.50?l/ml、1.00?l/ml、2.00?l/ml、5.00?l/ml和10.00?l/ml 8种浓度稀释后,萜品油烯在1.00μl/ml、0.50μl/ml和0.20μl/ml时能够显着吸引柑橘木虱雌虫,在0.10?l/ml和0.20?l/ml时显着吸引雄虫;γ-萜品烯仅在1.00μl/ml时能显着吸引雄虫。研究结果表明:南丰蜜桔春、夏、秋、冬四季嫩梢挥发性物质对柑橘木虱均具有显着的引诱作用,并筛选出萜品油烯、γ-萜品烯两种对柑橘木虱有显着引诱作用的挥发性化合物。

张琪[8](2019)在《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青霉的筛选和抑菌物质的初步分离》文中指出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白叶枯致病变种引起的一种极易传播、发病严重的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我国,每年不同地区会受其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防治方法集中在化学农药和选育抗病品种上,但伴随致病菌抗药性增加、化学农药具有环境污染以及抗病水稻品种抗性减退等原因,具有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农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作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真菌,其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次级代谢产物在抗菌、抗氧化以及抗肿瘤等方面发挥着作用。通过从自然界环境中筛选到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具有抑菌作用的青霉,可作为防治该病研究方向。本研究筛选获得两株对白叶枯病菌P6小种具有稳定抑制作用的青霉,并对菌株中有效抑菌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1.从不同生境中采用稀释涂布法与直接挑取法收集青霉。通过菌落形态和显微观察,将分生孢子梗为扫帚状分枝霉菌确定为青霉,共获得50余株青霉。使用白叶枯病菌P6小种作为供试菌株,50余株青霉作为试验菌株。先采用菌体“共培养法”,初筛获得8株具有抑菌作用菌株。后采用发酵液“牛津杯法”,复筛获得具有稳定且抑菌效果较明显的5株青霉。分别为8号、15号、28号、35号和46号菌株。5株菌株的抑菌圈大小为:20±1.1 mm、32±2.0 mm、23±1.5 mm、35±2.1 mm和46±1.3 mm。使用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出5株拮抗菌株ITS rDNA序列,通过比对构建菌株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特征(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将5株菌株分别鉴定为:8号扩展青霉(P.expansum)、15号橘青霉(P.citrinum)、28号皮落青霉(P.crustosum)、35号灰黄青霉(P.griseofulvum)和46号产黄青霉(P.chrysogenum)。通过文献查阅以及抑菌圈大小,将灰黄青霉Pg-35菌株和皮落青霉Pc-28菌株作为出发菌株,进行进一步研究。2.以PD培养基28℃、180 r/min发酵7 d获得青霉Pg-35菌株和青霉Pc-28菌株发酵液,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采用“菌丝抑制法”测定有无抑菌作用;6种植物病原细菌采用“牛津杯法”。实验结果显示两株青霉菌株发酵液对选取的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青霉Pg-35菌株和青霉Pc-28菌株发酵液进行不同pH、温度和光照的处理,白叶枯病菌P6小种作为供试菌株,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发酵液抑菌稳定性。结果显示,两株青霉菌株发酵液在4000 lx光照和20 W紫外照射下,抑菌能力处在稳定状态;发酵液对酸碱处理比较敏感,除对照(pH=6.5)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现象;青霉Pg-35菌株发酵液对不同温度具有较好稳定性,而青霉Pc-28菌株发酵液不具有温度稳定性。3.为提高两株青霉菌株对白叶枯病菌P6小种的抑制作用,对发酵培养基配方和摇瓶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青霉Pg-35菌株抑菌效果最佳条件为:玉米粉为碳源、黄豆粉为氮源,当接种量为6%、装液量为125 mL、培养温度为28℃、转速为160 r/min时,发酵液抑菌圈大小达到41 mm。青霉Pc-28菌株最佳条件为:葡萄糖为碳源、酵母浸粉为氮源,当接种量为8%、装液量为100 mL、培养温度为28℃、转速为180 r/min时,发酵液的抑菌圈大小达到32 mm。传统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化学试剂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探究生物农药是否具有环境友好型具有意义。使用同剂量的叶枯唑稀释液、青霉Pg-35菌株发酵液、青霉Pc-28菌株发酵液和PD培养液(对照)对生长至分蘖期的水稻和水稻土壤进行喷洒,作用7 d后对土壤微生物、水稻长势和土壤p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株青霉菌株作用效果与对照在水稻长势和土壤pH基本一致,但对土壤微生物略有一定的影响,较化学试剂叶枯唑影响小。说明两株菌株发酵液作为防治该病的有效农药对环境更加友好。4.为获得两株菌株发酵液中有效抑菌物质,使用最佳培养基配方和摇瓶发酵条件发酵青霉Pg-35菌株和青霉Pc-28菌株发酵液各40 L。通过分步萃取,确定乙酸乙酯为最适萃取剂。使用乙酸乙酯萃取发酵液,旋转蒸发获得粗浸膏各25.0028 g和20.0072 g。按照30:1(硅胶:样品)比例进行装填硅胶柱。青霉Pg-35菌株按照(二氯甲烷:甲醇=100:1、90:1、50:1、30:1、20:1、10:1、5:1、1:1、甲醇)的梯度进行洗脱。青霉Pc-28菌株按照(石油醚:乙酸乙酯=50:1、30:1、15:1、10:1、6:1、3:1、1:1)进行洗脱。获得具有抑菌效果的组分进行多次凝胶柱LH-20层析分离,直至获得单一化合物。将单一化合物结晶使用氘代氯仿和氘代甲醇溶解,进行1H NMR和13C NMR波普分析。经过多次分离纯化,青霉Pg-35菌株获得2种对白叶枯病菌P6小种具有抑菌效果的物质。化合物1呈淡黄色或橙红色,针形结晶,易溶于甲醇和二氯甲烷。相对分子质量:250.25。经1H NMR和13C NMR鉴定,确定物质1为(3R-trans)-3H-2-Benzopyran-7-carbox ylicacid,4,6-dihydro-8-hydroxy-3,4,5-trimethyl-6-oxo-。青霉Pc-28菌株获得获得1种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物质。化合物2呈白色粉末,易溶于甲醇,不易溶于二氯甲烷。

代志[9](2018)在《兼具菌肥功能生防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评价》文中认为为了能获得兼具菌肥功能的生防菌,本研究以根结线虫为防治对象,采集山西省太谷县根结线虫病害连年发生的病田土壤,通过解磷解钾平板试验和发酵液线虫抑杀实验,筛选出三株(编号TD-05-7、TD-02-9、TD-10-6)既具有解磷解钾功能又对根结线虫有良好抑杀作用的细菌菌株,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恶臭假单胞菌。为研究不同生防菌株组合对植物促生及病害防治效果,本实验收集到山西农业大学病理实验室保存的生防菌株7株(分别为胶冻样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长枝木霉、绿色木霉、康氏木霉、哈茨木霉和疣孢漆斑菌),并对所有生防菌分别测定对线虫幼虫的抑杀率及线虫虫卵的抑制孵化率、菌株解无机磷效果、菌株解有机磷效果、菌株解钾效果,菌株分泌IAA能力、不同生防菌株之间相容性、不同组合菌株发酵液杀虫效果及抑卵孵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用到的生防细菌菌株在解磷解钾、杀虫抑卵方面相对试验中所用生防真菌菌株效果较显着,而菌株分泌植物生长素量普遍低于试验中所用生防真菌菌株。平板对峙实验结果显示,菌株地衣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与真菌菌株长枝木霉、绿色木霉、康氏木霉、哈茨木霉和疣孢漆斑菌均出现拮抗作用。通过盆栽和田间促生试验,研究不同生防菌组合发酵液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果,结果显示,施加不同生防菌株发酵液能显着提高作物的农艺性状,包括植物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生物量,同时还能有效促进植物根部生长。通过测定不同生防菌组合发酵菌液对大田番茄植株的根结线虫病害生防效果,结果表明,施加不同菌株发酵液能够有效降低因根结线虫病害侵染的根部根结指数,降低土壤内二龄幼虫密度,减少被侵染植株根系内的虫卵数。不同菌株组合发酵液在防效方面优于单菌株发酵液防治效果。

豆雅楠[10](2018)在《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作为黄土高原苹果生产的优势产区,同时也是北方苹果生产大省,但近年来,随着苹果种植产业结构的整改和栽培面积的增加,该病在各苹果产区普遍发生且有不断蔓延之势,已成为威胁我省苹果安全健康种植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该病主要由Valsa mali Miyabe&Yamada病菌引起,可侵染寄主的韧皮部和木质部而难以通过化学防治加以控制且常规杀菌剂疗效不佳,加之现有的苹果树品种极易受到病菌侵染,故该病不能通过抗病育种来加以控制。鉴于要减少杀菌剂处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农业发展可持续原则,生物防治可认为是一种最为可取且高效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由于芽孢杆菌具有极强的生态条件适应性,分布广泛,为土壤优势种,近几年备受青睐。本实验从甘肃省镇原县获得苹果树腐烂病的病株,对其通过组织分离法、离体枝条接种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以采自敦煌地区盐碱土壤中获得的芽孢杆菌对其开展生物防治实验。通过抗菌筛选实验得到对于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较强生防效果的芽孢杆菌,并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包括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优化、抑菌广谱性测定、离体生防效果的检测等,力求找到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新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枝条接种法获得苹果树腐烂病的致病菌,通过培养形态观察、显微特征鉴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综合鉴定其为Valsa mali;(2)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从敦煌地区盐碱土壤中分离的289株芽孢杆菌开展拮抗菌的筛选。经初筛,在供试的289株芽孢杆菌中筛选得到了21株抑菌率大于85%的芽孢杆菌,占芽孢杆菌总数的7.27%。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得到的21株芽孢杆菌进行复筛,获得了一株对Valsa mali的菌丝生长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7-2-1-2,用于后续研究;(3)对优良拮抗效果菌株7-2-1-2结合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经鉴定,菌株7-2-1-2枯草芽孢杆菌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spizizenii);(4)对菌株7-2-1-2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菌在NA培养基、28℃、150 r/min的培养条件以及1%接种量的条件下,只需要2个小时其细胞数就可以几何级数增加;抑菌广谱性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对供试的4种病原菌即马铃薯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xoysporum)、油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均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且抑菌率均在60%以上;(5)菌株7-2-1-2代谢产物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生防效果测定发现随着对发酵滤液稀释程度的增加,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的抑制率随之减小;菌株7-2-1-2对苹果树腐烂病离体枝条防效结果表明:加入原液的离体枝条的防治效果约为93.53%且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株7-2-1-2发酵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

二、一种新型农药通过我省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农药通过我省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2)甘肃会宁主要小杂粮病虫害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肃省会宁县小杂粮生产及分布现状
    2.2 会宁县小杂粮生产的优势条件
        2.2.1 地域优势明显
        2.2.2 生产优势显着
        2.2.3 价格优势突出
        2.2.4 增产潜力巨大
    2.3 小杂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 品种退化、新品种推广缓慢
        2.3.2 研究工作不全面
        2.3.3 种植分散、管理粗放
        2.3.4 小杂粮附加值不高
        2.3.5 病虫害的分类
    2.4 小杂粮病虫害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会宁县小杂粮病害调查
    3.1 会宁县小杂粮病害调查
        3.1.1 调查地点及时间
        3.1.2 调查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会宁县小杂粮总体病害调查情况
        3.2.2 会宁县不同小杂粮的病害调查情况
        3.2.3 会宁县小杂粮病害的农业防治信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会宁县小杂粮虫害调查
    4.1 会宁县小杂粮虫害调查
        4.1.1 调查地点及时间
        4.1.2 调查方法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会宁县小杂粮虫害种类及危害调查
        4.2.2 会宁县谷田害虫普查情况
        4.2.3 谷子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虫害调查情况
        4.2.4 会宁县谷田影响较大害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会宁县小杂粮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
    5.1 严格执行作物检疫制度
    5.2 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5.2.1 选用抗病虫害品种
        5.2.2 加强种植管理
    5.3 采用物理措施防治
        5.3.1 物理防治措施
    5.4 利用生物防治
        5.4.1 天敌昆虫资源
        5.4.2 生物防治手段
    5.5 化学防治
        5.5.1 撒毒土
        5.5.2 药剂拌种
        5.5.3 苗期病虫害控制
        5.5.4 成株期病虫害
        5.5.5 地下害虫的防治
    5.6 应用综合防治技术
    5.7 小杂粮病虫害防治对策措施
        5.7.1 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5.7.2 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作用
        5.7.3 加强植保队伍建设
        5.7.4 健全和提高病虫害监控预警能力
        5.7.5 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香榧根部病害病原菌及其相关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香榧研究现状
        1.1.1 香榧概述
        1.1.2 香榧的营养价值
        1.1.3 香榧根系生长特点
        1.1.4 香榧分布研究
        1.1.5 香榧主要病虫害
    1.2 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1.2.1 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2.2 根腐病常见病原菌
    1.3 香榧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1.3.1 香榧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3.2 香榧根腐病的病原菌
        1.3.2.1 紫纹羽病
        1.3.2.2 香榧白绢病
        1.3.2.3 尖孢镰刀菌
        1.3.3 香榧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1.3.3.1 农业防治方法
        1.3.3.2 化学防治方法
        1.3.3.3 生物防治方法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技术路线
2 香榧病株内的真菌群落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地概况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Illumina PE测序
        2.2.1 Illumina PE测序实验流程
        2.2.2 生物信息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感病植株根茎病原菌分析
        2.3.1.1 感病植株根茎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2.3.1.2 感病植株根茎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2.3.2 成年感病植株与幼苗根茎病原菌的比较
        2.3.2.1 成年感病植株与幼苗根茎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2.3.2.2 幼苗根茎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2.3.3 成年感病植株与幼苗土壤病原菌的比较
        2.3.3.1 成年感病植株与幼苗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2.3.3.2 成年感病植株与幼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2.3.4 感病植株土壤不同点的病原菌比较
        2.3.4.1 感病植株土壤不同点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2.3.4.2 感病植株土壤不同点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2.4 讨论
3 香榧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2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
        3.2.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3.2.4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香榧根腐病的发病症状
        3.3.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3.3 病原菌的致病性的测定
        3.3.4 ZJ-10菌株鉴定
        3.3.4.1 ZJ-10菌株形态学鉴定
        3.3.4.2 ZJ-10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讨论
4 腐皮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培养基
        4.1.2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1.3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1.4 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3 讨论
5 腐皮镰孢菌防治药剂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药剂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海洋生境棘孢木霉TCS007的抑菌、促生长及抗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木霉菌的简介及应用研究
        1.1.1 木霉菌的简介
        1.1.2 木霉菌的应用研究及发展前景
        1.1.3 海洋生境木霉的研究概况
    1.2 木霉菌抑菌研究进展
        1.2.1 木霉菌生防机制
        1.2.2 木霉菌抑菌物质
    1.3 木霉的促生研究进展
        1.3.1 木霉的促生效果
        1.3.2 木霉菌促生机制
    1.4 木霉菌诱导植物抗逆研究进展
        1.4.1 木霉菌诱导植物抗盐研究进展
        1.4.2 木霉菌诱导植物抗寒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 TCS007的分类鉴定及生长特性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TCS007菌株形态特征
        2.2.2 TCS007分子鉴定
        2.2.3 TCS007菌株抗逆能力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形态特征
        2.3.2 分子鉴定
        2.3.3 TCS007菌株抗逆能力评价
    2.4 小结
3 棘孢木霉TCS007抑菌效果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菌种的活化
        3.2.2 TCS007抑菌谱的测定
        3.2.3 TCS007代谢产物的提取
        3.2.4 TCS007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3.2.5 TCS007代谢产物的分离
        3.2.5.1 薄层层析
        3.2.5.2 梯度洗脱
        3.2.5.3 活性验证
        3.2.6 化学结构的初步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CS007菌株抑菌谱
        3.3.2 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3.3.3 TCS007代谢产物的分离
        3.3.4 化学结构的初步鉴定
    3.4 小结
4 棘孢木霉TCS007的促生长作用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黄瓜品种
        4.1.2 木霉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TCS007对黄瓜种子萌发及胚根的影响
        4.2.2 TCS007对黄瓜形态指标的影响
        4.2.3 TCS007对黄瓜根系生长的影响
        4.2.4 TCS007对黄瓜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4.2.4.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2.4.2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4.2.4.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CS007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4.3.2 TCS007对黄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4.3.3 TCS007对黄瓜根系生长的影响
        4.3.4 TCS007对黄瓜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4.4 小结
5 棘孢木霉TCS007的抗逆作用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TCS007对抗寒的影响
        5.2.1.1 相对电解质外渗率(REC)的测定
        5.2.1.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2.1.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5.2.1.4 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测定
        5.2.3 TCS007对抗盐的影响
        5.2.3.1 试验材料培养
        5.2.3.2 胁迫处理
        5.2.3.3 调查与计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TCS007对抗寒的影响
        5.3.2 TCS007对抗盐的影响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抑菌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
        6.2.2 TCS007发酵及代谢产物提取工艺优化
        6.2.3 促生及抗逆机制的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杀虫活性及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现状
        1.1.1 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特点
        1.1.2 中药材病虫害农药防治存在的问题
    1.2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1.2.1 植物源农药概述
        1.2.2 植物源农药的发现及现状
        1.2.3 植物源农药的种类
        1.2.4 植物农药的开发形式
        1.2.5 主要植物源农药品种
        1.2.6 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前景
    1.3 冬凌草的研究进展
        1.3.1 冬凌草介绍
        1.3.2 冬凌草化学组成
        1.3.3 冬凌草药理活性
    1.4 金银花主要病虫害
        1.4.1 蚜虫
        1.4.2 棉铃虫
        1.4.3 蛴螬
        1.4.4 白粉病
        1.4.5 枝枯病
        1.4.6 叶斑病
    1.5 地黄主要病虫害
        1.5.1 地下害虫
        1.5.2 轮纹病
        1.5.3 枯萎病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提取方法对冬凌草各部位产率的研究
    2.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2 总浸膏的提取及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3.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3.1.1 材料
        3.1.2 供试菌株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主要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的活性测定
        3.2.2 正丁醇萃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的毒力作用测定
        3.2.3 冬凌草提取液对地黄轮纹病菌的防治作用
        3.2.4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白粉病的田间防治作用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凌草提取物杀虫活性的测定
    4.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4.1.1 材料
        4.1.2 供试靶标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主要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室内毒力作用
        4.2.2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田间防效实验
        4.2.3 冬凌草提取物对棉铃虫触杀活性测定
        4.2.4 冬凌草提取物对蛴螬的杀虫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室内毒杀作用
        4.3.2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田间防效作用
        4.3.3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棉铃虫的触杀作用
        4.3.4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蛴螬的触杀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5.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5.1.1 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主要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5.2.2 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5.2.3 总多糖的测定
        5.2.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2.5 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
        5.2.6 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2.7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2.8 总多糖的测定
        5.2.9 DNA含量的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5.3.2 对菌丝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5.3.3 对菌丝溶液总多糖的影响
        5.3.4 对菌丝溶液蛋白质的影响
        5.3.5 对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5.3.6 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3.7 对菌丝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5.3.8 对菌丝总多糖合成的影响
        5.3.9 对DNA含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冬凌草对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6.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6.1.1 材料
        6.1.2 供试病原菌
    6.2 实验方法
        6.2.1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7种植物源真菌的活性测定
        6.2.2 冬凌草萃取物对7种植物源真菌的毒力作用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几种植物源真菌的活性的比较
        6.3.2 冬凌草萃取物对几种植物源真菌的毒力作用测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草地贪夜蛾寄主适应性、种群动态特征及防控新思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原产地地区研究现状
        1.1.1 杀虫剂抗性
        1.1.2 寄主适应性
        1.1.3 原产地美洲以及热带入侵地区非洲的种群动态特征
    1.2 我国草地贪夜蛾入侵的新特征及防控研究现状
2 从基因组学角度理解草地贪夜蛾入侵爆发机制及对我国草地贪夜蛾防治新思路的启发
    2.1 开展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的比较基因组学以及比较种群遗传学分析
    2.2 从转录水平揭示草地贪夜蛾寄主适应性
    2.3 深入开展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

(7)柑橘木虱对南丰蜜桔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木虱的研究概况
        1.1.1 柑橘木虱的分布与危害
        1.1.2 柑橘木虱的生物学特征
        1.1.3 柑橘木虱的防治方法
    1.2 寄主植物对昆虫选择行为的影响
        1.2.1 昆虫的化学通讯行为
        1.2.2 昆虫的触角感器
        1.2.3 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1.2.4 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昆虫选择行为的影响
        1.2.5 植物挥发物对柑橘木虱嗅觉反应的影响
        1.2.6 植物挥发物的收集方法
        1.2.7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丰蜜桔挥发性物质的提取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SDE)
        2.1.3 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
        2.1.4 气相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2.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两种方法提取南丰蜜桔挥发性成分的检出结果
        2.2.2 SDE法提取南丰蜜桔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2.2.3 SPME法萃取南丰蜜桔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柑橘木虱成虫对南丰蜜桔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精油
        3.1.3 供试标准品
        3.1.4 标准品浓度设置
        3.1.5 Y型嗅觉仪测定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柑橘木虱雌成虫对南丰蜜桔春夏秋冬精油的嗅觉反应
        3.2.2 柑橘木虱雄成虫对南方蜜桔春夏秋冬精油的嗅觉反应
        3.2.3 柑橘木虱成虫对南丰蜜桔春夏秋冬四季嫩梢挥发物共有成分标准品的嗅觉反应
        3.2.4 柑橘木虱成虫对不同浓度萜品油烯的嗅觉反应
        3.2.5 柑橘木虱成虫对不同浓度γ-萜品烯的嗅觉反应
    3.3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青霉的筛选和抑菌物质的初步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青霉属真菌概述
        1.1 青霉属真菌生物特征
        1.2 青霉属真菌的收集环境
        1.3 青霉属真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2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防治
        2.1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情况
        2.2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措施
    3 青霉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
        3.1 聚酮类(Polyketides,PKs)
        3.2 生物碱类(Alkaloids)
        3.3 萜类(Terpenoids)
        3.4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3.5 其他类型化合物
    4 青霉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药用活性
        4.1 药用抗菌活性
        4.2 药用抗肿瘤活性
        4.3 药用抗氧化活性
    5 生物农药
        5.1 国内外生物农药发展
        5.2 生物农药种类
    6 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青霉菌株的收集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青霉菌株的收集
        2.1.1 直接挑取法
        2.1.2 稀释涂布法
        2.2 青霉菌株的初步鉴定与保藏
        2.3 青霉菌株菌落与显微特征观察
        2.3.1 青霉菌落形态观察
        2.3.2 青霉显微结构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霉的分离收集
        3.2 典型菌株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3.2.1 分生孢子观察
        3.2.2 分生孢子梗观察
        3.2.3 自然生长观察
    4 讨论
第三章 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青霉的筛选及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青霉的活化培养
        2.2 白叶枯病菌P6 小种的培养
        2.3 拮抗白叶枯病菌P6 小种青霉的初筛
        2.3.1 共培养法筛选拮抗菌株
        2.4 拮抗白叶枯病菌P6 小种青霉的复筛
        2.4.1 具有拮抗作用初筛菌株发酵液获取
        2.4.2 牛津杯法复筛拮抗菌株
        2.5 拮抗菌株全基因组提取
        2.6 拮抗菌株ITS rDNA序列扩增
        2.6.1 ITS rDNA通用引物
        2.6.2 ITS rDNA扩增反应体系
        2.6.3 ITS rDNA扩增反应条件
        2.7 拮抗菌株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7.1 扩增结果测定
        2.7.2 序列比对
        2.7.3 MEGA5.0 构建系统发育树
        2.8 拮抗菌株形态鉴定
        2.8.1 菌株形态特征观察
        2.8.2 菌株显微特征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拮抗白叶枯病菌P6 小种青霉的筛选
        3.2 拮抗菌株ITS rDNA序列扩增结果
        3.3 拮抗菌株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4 拮抗菌株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灰黄青霉Pg-35 菌株和皮落青霉Pc-28 菌株发酵液抗菌谱及抑菌稳定性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无菌发酵液的获取
        2.2 发酵液抗菌谱测定
        2.2.1 菌丝生长抑制法
        2.2.2 牛津杯法
        2.3 发酵液抑菌稳定性分析
        2.3.1 酸碱稳定性
        2.3.2 温度稳定性
        2.3.3 紫外光、可见光稳定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液抗菌谱
        3.2 发酵液酸碱稳定性
        3.3 发酵液温度稳定性
        3.4 发酵液光照稳定性
    4 讨论
第五章 灰黄青霉Pg-35 菌株和皮落青霉Pc-28 菌株摇瓶发酵培养基组分及条件初步优化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无菌发酵液的获取
        2.2 发酵液对白叶枯病菌P6 小种的抑菌活性测定
        2.3 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
        2.3.1 最佳碳源的筛选
        2.3.2 最佳氮源的筛选
        2.4 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
        3.1.1 最佳碳源的筛选
        3.1.2 最佳氮源的筛选
        3.2 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3.2.1 最佳接种量
        3.2.2 最佳装液量
        3.2.3 最佳培养温度
        3.2.4 最佳转速
    4 讨论
第六章 灰黄青霉Pg-35 菌株和皮落青霉Pc-28 菌株抑菌物质的初步分离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大量发酵液的制备
        2.2 萃取剂的筛选
        2.3 粗浸膏的获取
        2.4 硅胶柱层析法分离
        2.5 凝胶LH-20 层析柱纯化
        2.6 波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萃取剂的筛选
        3.2 抑菌物质硅胶柱分离结果
        3.3 抑菌物质凝胶柱分离结果
        3.4 ~1H NMR和~(13)C NMR波普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灰黄青霉Pg-35 菌株和皮落青霉Pc-28 菌株发酵液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无菌发酵液的获取
        2.2 水稻培养
        2.3 两株菌株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1 水稻长势的观测
        2.3.2 土壤pH的检测
        2.3.3 土壤根际微生物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长势的影响
        3.2 土壤pH值的影响
        3.3 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4 讨论
第八章 小结与建议
    1 小结
    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5 株拮抗菌株ITS rDNA序列
附录 B 抑菌物质图谱
附录 C 5株拮抗菌株系统发育树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兼具菌肥功能生防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根结线虫概述
        1.1.1 种类与分布
        1.1.2 根结线虫对植物危害
        1.1.3 根结线虫病害防治方法
        1.1.3.1 农业防治
        1.1.3.2 物理防治
        1.1.3.3 化学防治
        1.1.3.4 生物防治
    1.2 微生物菌剂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菌剂简介
        1.2.2 微生物菌剂的功能和作用
        1.2.3 微生物菌剂在解磷解钾作用方面研究和应用
        1.2.3.1 解磷微生物研究现状
        1.2.3.2 解钾微生物研究现状
        1.2.4 微生物菌剂在根结线虫病害防病效果方面研究和应用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兼具解磷解钾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土样采集
        2.1.2 解磷解钾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2.1.2.1 土壤细菌的分离
        2.1.2.2 解钾菌株的筛选
        2.1.2.3 解磷菌株的筛选
        2.1.3 解磷解钾菌株杀线虫能力测试
        2.1.3.1 根结线虫分离
        2.1.3.2 杀线虫能力测试
        2.1.4 兼具解磷解钾功能生防菌株的鉴定
        2.1.4.1 形态学鉴定
        2.1.4.2 生理生化鉴定
        2.1.4.3 细菌gyrB基因分子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解磷解钾菌株筛选结果
        2.2.2 解磷解钾菌株杀线虫测定结果
        2.2.3 兼具解磷解钾生防菌株的鉴定结果
        2.2.3.1 菌株形态学特征
        2.2.3.2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2.2.3.3 细菌gyrB基因分子鉴定结果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供试菌株的生物学活性及其相容性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发酵液杀线虫活性测定
        3.1.2 供试菌株发酵液对卵抑制效果测定
        3.1.2.1 虫卵悬浮液的制备
        3.1.2.2 供试菌株发酵液制备
        3.1.2.3 线虫卵抑制率测定
        3.1.3 供试菌株解磷效果测定
        3.1.3.1 磷标准曲线的绘制
        3.1.3.2 供试菌株解磷能力测定
        3.1.4 供试菌株解钾效果测定
        3.1.4.1 钾标准曲线的绘制
        3.1.4.2 供试菌株解钾能力测定
        3.1.5 供试菌株分泌植物生长素含量测定
        3.1.5.1 IAA标准曲线的绘制
        3.1.5.2 供试菌株分泌生长素定量测试
        3.1.6 供试菌株相容性测定及综合生防作用
        3.1.6.1 供试真菌菌株与细菌菌株之间相容性测定
        3.1.6.2 供试细菌菌株之间相容性测定
        3.1.6.3 供试真菌菌株之间相容性测定
        3.1.6.4 供试菌株发酵液组合生防作用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试菌株发酵液杀线虫活性测定
        3.2.2 供试菌株发酵液对卵抑制效果测定
        3.2.3 供试菌株解磷效果测定
        3.2.4 供试菌株解钾效果测定
        3.2.5 供试菌株分泌植物生长素含量测定
        3.2.6 供试菌株相容性测定及综合生防作用
        3.2.6.1 菌株之间相容性测定结果
        3.2.6.2 供试菌株组合对根结线虫幼虫及虫卵抑制效果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供试菌株不同组合对番茄植株促生长效果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土壤处理
        4.1.1.2 供试植株
        4.1.1.3 供试菌株
        4.1.1.4 菌株发酵液组合
        4.1.1.5 发酵条件
        4.1.2 试验设计
        4.1.2.1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盆栽植株生长影响
        4.1.2.2 菌株发酵液对温室田间番茄植株生长影响
        4.1.3 测试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供试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盆栽植株生长的影响
        4.2.2 供试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田间植株生长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供试菌株不同组合对番茄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发酵液及肥料
        5.1.2 供试植株
        5.1.3 试验地点
        5.1.4 试验方法
        5.1.5 试验处理
        5.1.6 测定方法
        5.1.7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10)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树腐烂病研究概况
        1.1.1 苹果树腐烂病发病规律和致病机理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
    1.2 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1.2.1 芽孢杆菌的主要特征
        1.2.2 芽孢杆菌的分类鉴定
        1.2.3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2.4 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苹果树腐烂病枝
        2.2.2 供试培养基
        2.2.3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3.2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
        2.3.3 病原菌培养性状描述和形态鉴定
        2.3.4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病害症状特征
        2.4.2 病原菌的初步分离和致病性检测
        2.4.3 病原菌的鉴定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第三章 苹果树腐烂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来源
        3.2.2 供试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盐碱土壤中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与纯化
        3.3.2 生防芽孢杆菌的初筛
        3.3.3 生防芽孢杆菌的复筛
        3.3.4 优势生防菌株鉴定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芽孢杆菌的分离
        3.5.2 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结果
        3.5.3 菌株7-2-1-2的初步鉴定
    3.6 讨论与小结
        3.6.1 讨论
        3.6.2 小结
第四章 菌株7-2-1-2拮抗作用的初步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来源
        4.2.2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菌株7-2-1-2生长曲线测定
        4.3.2 菌株7-2-1-2抑菌广谱性测定
        4.3.3 菌株7-2-1-2培养基优化
        4.3.4 菌株7-2-1-2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防效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4.4.2 菌株7-2-1-2抑菌广谱性测定
        4.4.3 菌株7-2-1-2培养基优化
        4.4.4 菌株7-2-1-2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防效测定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5.2.1 问题分析
        5.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一种新型农药通过我省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1)
  • [2]甘肃会宁主要小杂粮病虫害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D]. 李平. 兰州大学, 2020(04)
  • [3]香榧根部病害病原菌及其相关特性研究[D]. 沈黄莹. 浙江农林大学, 2020
  • [4]海洋生境棘孢木霉TCS007的抑菌、促生长及抗逆作用[D]. 郑柯斌.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5]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杀虫活性及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D]. 李小霞. 郑州大学, 2020(02)
  • [6]草地贪夜蛾寄主适应性、种群动态特征及防控新思路展望[J]. 魏向敏,崔勇,叶国浚,朱克森,相辉.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1)
  • [7]柑橘木虱对南丰蜜桔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D]. 吴兰花.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8]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青霉的筛选和抑菌物质的初步分离[D]. 张琪. 浙江师范大学, 2019
  • [9]兼具菌肥功能生防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评价[D]. 代志.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10]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D]. 豆雅楠.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一种新型农药通过我省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