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早熟高产新方法

辣椒早熟高产新方法

一、辣椒早熟高产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葛菊芬[1](2010)在《新椒10号辣椒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新疆消费量最大的蔬菜之一。目前全疆辣椒种植面积已达到3.67万hm2,且有加速发展之势。多年来新疆辣椒主栽品种一直以当地农家品种为主,品种退化严重,且不适合设施栽培。国内推广面积较大的中椒系列、湘研系列等优良辣椒品种因品质风味不符合当地的消费习惯而推广不开。为生产所需,有必要进行符合本地消费习惯的辣椒品种选育。本研究旨在辣椒新品种选育的基础上,通过良种繁育技术、种子纯度鉴定技术和栽培技术等配套技术的建立,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主要结果如下:1、以早熟优质的羊角椒自交系93-140为母本,生长势强,坐果性好,耐热抗病的优良牛角椒自交系99-141为父本,采用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选育出辣椒新品种新椒10号。该品种长势强,枝叶茂盛,主侧枝结果能力均较强。第一花节位9~12叶节。果实为长牛角形,纵径36.2 cm,肩横径3.7 cm,肉厚2.6mm,2~3心室。青果翠绿色,老熟果红色,果实外观具有上部略有皱褶,果尖略有弯勾的特点。平均单果重76g,最大单果重可达85g以上,胎座中等,单株结果数28.3个。皮薄,肉质脆,辣味适中。具有中早熟,耐高温,抗病毒病,耐疫霉病,抗逆性好的特点。平均每667m2产量可达4200kg以上,适合于露地越夏及温室秋延迟栽培,也可作温室大棚春季早熟栽培。2、通过新椒10号辣椒制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有效地保证了亲本及杂交一代种子的质量及产量,使新椒10号的亲本纯度达到了100%;使杂交种的种子带毒率下降到3%,千粒重达到5.8g,发芽率在95%以上,种子杂交纯度达到了98%,经检验符合国家一级种子标准。同时制种产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平均制种产量由13 Kg.(667㎡)-1提高到20Kg.(667㎡)-1,高产户可达到24Kg.(667㎡)-1。3、用CTAB法提取DNA建立新椒10号辣椒RAPD反应体系用于杂交种纯度鉴定,通过研究PCR反应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适合辣椒RAPD分析的PCR反应体系,从112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个能鉴定新椒10号辣椒杂种纯度的引物S1220。本实验用RAPD方法所做的新椒10号杂交种纯度的鉴定与田间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吻合,该体系也可用于其他辣椒品种的亲本特征带扩增、杂交种纯度鉴定等。4、根据新疆辣椒的主要栽培方式,结合新椒10号的栽培特性,制定了温室春季早熟栽培、塑料拱棚早熟栽培、地膜覆盖早熟栽培及温室秋延迟栽培技术标准。通过栽培实践证明,在适宜地区,采用本技术要求操作,最低产量在3800 kg.(667㎡)-1以上。

丁晓蕾[2](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邹学校[3](2005)在《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 育相关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用6个亲本,按(1/2)n(n-1)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辣椒TMV、CMV、疫病、疮痂病抗性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Hayman法遗传参数。以4个辣椒自交系、2个甜椒自交系为亲本,配制6个微辣型或辣味型早×早、早×晚、晚×晚组合,用Jinks和Jones的六个参数模型,估算9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及它们间的相关性,并对果实性状基因效应进行了通径分析。用50个辣椒地方品种研究了15个性状间的简单、偏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信息及其贡献,将15个性状分为5组,即单株产量(PFY)、果实性状(FYC)、植株性状(PMC)、抗病性(RDC)和果实营养含量(FNC),对果实性状、植株性状、抗病性和果实营养含量与单株产量间进行了多元相关分析及它们两两间进行了拓广遗传相关分析,并对5组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8214A,它们的保持系9704B和8214B及用它们配制的6个杂交组合,研究雄性不育基因对不育系和杂种一代农艺性状和生化特性的影响;用雄性不育系9740A和8214A与恢复系9701、8215、5904、8001和R24-12-1选配的共10个组合,研究雄性不育杂种一代生化特性与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的关系。通过以上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研究结论如下: (1) TMV的杂种优势明显,较易选育强优势的抗TMV的杂交组合,CMV和疫病的抗性不同组合差别较大,选育强优势的抗CMV和疫病的杂交组合相对较难,疮痂病抗性在杂种一代表现负优势。不同亲本、不同病害抗性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较大,疫病抗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加性方差所占的份量较小;CMV和疮痂病抗性是加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相对较小;TMV抗性介于二者之间。TMV、CMV和疮痂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疫病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还存在显着上位性效应。F1代杂种抗性CMV是纯合的显性基因决定的,疮痂病是杂合的显性基因决定的;疫病抗性F1代杂种显性效应之和和控制性状表现显性的基因组数很少,几乎接近零。 (2) 早×早组合大多数性状的显性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早×晚、晚×晚组合,微辣型组合的显性作用的绝对值大于辣味型组合,这表明易选育出优势强的微辣型组合,选育辣味型强优势组合较难,且早熟组合的优势强于中、晚熟组合。辣椒9个数量性状加性效应的相关系数最大,其它基因效应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4个果实性状基因效应对单株产量基因效应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中亲值和显性×显性效

穆大伟[4](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陈文超[5](2014)在《辣椒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种优势预测》文中指出辣椒是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用途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杂种优势利用是当前辣椒的主要育种手段,但并非所有的杂交组合都会表现出期望的优势性状。因此,探讨杂种优势的预测的可能性,对辣椒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用22份辣椒自交系配制了14个杂交组合。分析了22份自交系表型性状的差异,同时利用SSR标记分析了这些材料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测定了杂交组合的离中优势和超亲优势,以及杂种优势表现与亲本材料遗传差异的相关性,获得了如下结果。1.调查了22份辣椒自交系的22个表型性状。在质量性状中变异较大的分别是辣味和果肩,变异系数分别为75.15和76.76。在数量性状中,单株果数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77.46。22份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欧氏距离的分布范围为1.49-9.36,平均为5.58。聚类分析将22份辣椒亲本材料分为4组,结果表现出了与辣椒果实性状的高度吻合。2.选取了107对SSR引物用来检测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遗传差异。只有31对引物在辣椒亲本材料之间检测出了多态性,除CAK30检测到3个等位基因外,其他30个多态性SSR标记都只检测到了2个等位基因。22份材料之间平均欧氏距离为4.97。11L02和11L15之间的欧氏距离最小为2.65。11L102和11L41之间的欧氏距离最大为6.32。聚类分析将22份种质分为7组,主坐标分析的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相同,但主坐标分析更加清楚地展示了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遗传差异。3.根据亲本和杂交组合的表型数据,分别计算了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就单产而言,超中优势的变异范围为39.85%-197.81%,平均为133.98%,超亲优势的变异范围为28.07%~176.87%平均为109.22%。首花节位的超中优势的变异范围为-18.30%~2.86%,平均为2.86%,超亲优势的变异范围为-15.79%~28.57%,平均为3.48。单株果数的超中优势最低为-52.59%,最高为50.77%,平均为11.71%,超亲优势的变异范围为-70.91%~40.00%,平均为-9.56%。4.将杂交组合两亲本之间基于表型性状获得的遗传距离与杂交组合各性状的超中亲优势做了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表型性状获得的遗传距离与单产(r=0.56,p=0.039)和单果重(r=0.57,p=0.035)的中亲优势之间达到了显着的正相关,表明杂交组合亲本之间的表型性状差异越大,单产和单果重的杂种优势就越明显。进一步地对表型遗传距离和各性状的超亲优势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亲本间的表型遗传距离和单株果数(r=-0.56,p=0.039)和肉厚(r=-0.73,p=0.003)两性状杂种优势之间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5.将杂交组合两亲本之间基于SSR标记获得的遗传距离与杂交组合各性状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做了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SR标记计算杂交组合亲本之间的欧氏距离与株高和株幅之间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都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中亲优势相关系数分别为0.60(p=0.024)和0.78(p=0.001),超亲优势相关系数分别为0.59(p=0.026)和0.72(p=0.004)。

侯金珠[6](2009)在《辣椒杂种优势的预测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杂种优势的利用和预测,一直是遗传学和植物育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它是辣椒育种的基础,它不但能改善辣椒果实的品质,增加产量,而且还可节省大量田间试验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缩短育种年限,提高杂交组合的选择效果。在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的杂种优势、相关性及配合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辣椒产量及品质性状的预测方法,为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8个辣椒亲本及其组配的16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1.苗期的农艺性状分析表明:11个性状均具有正向超亲优势;R1、R2、R6和R8的一般配合力表现较为理想,是农艺性状上的良好亲本;R10、R21和R23这3个组合在超亲优势分析和特殊配合力分析中表现优良,在杂交育种上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单株产量与10个性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除了茎粗、每周叶产量、根鲜重外,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地上部干重、根干重不仅正向超亲优势明显,而且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可以作为早期预测杂种优势的指标。2.苗期的生理指标分析表明:除可溶性蛋白质含量、Chl a/b含量外,其它指标均具有正向超亲优势;R1和R8的一般配合力表现较为理想,是生理指标较为理想的亲本;R23、R14、R10和R21这4个组合在超亲优势分析和特殊配合力分析中表现优良,在将来的育种工作中可着重考虑;单株产量与4个生理指标有一定的正向相关性,其中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不仅具有正向超亲优势,而且与单株产量达到极显着水平,可作为苗期预测杂种优势的生理指标。3.成株期的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分析表明:早熟性、丰产性可通过杂种优势提高,但果长、果宽、果肉厚、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品质性状较难改善;一般配合力分析得出,R1、R6、R2和R8是提高单株产量的理想亲本,R2和R8可视为早熟组合的良好亲本,R2、R5、R1和R6是果实品质较好亲本,R6、R7和R1是选配生长势强的亲本;特殊配合力分析得出,R21、R14、R13是丰产性较好的组合,R23、R24是早熟性较好的组合,R14、R10、R21是品质较好的组合,R24、R21、R23和R20是植株性状较好的组合;相关性分析得出,叶长、叶宽、株高、茎粗、果肉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单株产量极显着正相关,可作为成株期预测杂种优势的指标。

马艳青[7](2006)在《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4个制干辣椒品种(山鹰椒、望城黄辣椒、广西白皮椒、黄色朝天椒)作亲本,按完全双列杂交配制F1、F2和BC1、BC2杂交组合,采用朱军的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全面系统研究了制干辣椒果实品质性状二倍体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的遗传效应,果实品质性状之间及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并对果实品质性状遗传效应预测和杂种优势预测进行了研究:采用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6个菜椒自交系(伏地尖、矮杆早、河西牛角椒、湘潭迟班椒、小矮秧、上海甜椒)作亲本,按半双列杂交配制的15个杂种一代组合,研究了杂交菜椒营养成份与农艺性状、抗病性、净光合速率的灰色关联,并研究了主要营养成分的配合力。结果如下。 1.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辣椒素含量、胎座重、单果种子数、果实横径、单果重受遗传主效应影响较大。在不同的遗传体系中,、脂肪含量、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单果重、胎座重、单果种子数、果实横径以加性效应或加性效应和细胞质应为主,通过早代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Vc、可溶性糖、辣椒素显性效应所占比重较大,提高它们的含量可利用杂种优势途径。 果实横径、单果重、蛋白质含量的总狭义遗传率较高,对这些性状进行早代选择可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 2.辣椒素、可溶性糖和脂肪含量相互之间,可溶性糖、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相互之间,辣椒素、干物质和脂肪含量相互之间,可溶性糖、脂肪、干物质含量相互之间均呈遗传正相关:辣椒素与可溶性糖、Vc之间,脂肪与干物质含量间、蛋白质与脂肪含量间呈胚显性或胚显性和母体显性正相关为主。这些成对品质性状在育种的选择过程中可以得到同时改良。 Vc含量与胎座重间,可溶性糖与果实横径间、脂肪含量与果实纵径间,干物质与胎座重间,蛋白质含量与单果种子数之间的基因型协方差和表现型协方差均达到显着正值水平,且这些成对性状的加性或细胞质协方差均为正值,故在早期世代选择可以同步提高果实商品性状和与之相关的营养品质。

陈蕊红[8](2003)在《辣椒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8个辣椒品种(品系)为材料,采用Griffing 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研究了辣椒26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趋势,单株早期产量、单株总产量和果实Vc含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亲子相关分析以及配合力分析等,结果表明: 1.辣椒的杂种优势十分普遍和明显,在研究的416次组合中,有249个组合次表现正向优势、164次组合表现负向优势,仅有2个性状表现为无优势。同时,多数组合表现为超显性和部分显性,仅有少数组合表现为无显性。 2.通过对F1代的早熟性、丰产性和品质等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了与这几个性状关系密切的相关性状,根据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可通过对亲本的选择来提高F1代的早熟性、丰产性以及品质等性状。 3.辣椒16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利用过氧化物酶来预测辣椒的杂种优势,同时将双亲亲本按田间的配组方式,混合成匀浆,对混合液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显示出与田间杂交组合相同的酶谱,这为辣椒杂种优势亲本的选配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 4.不同亲本、不同性状间的一般配合力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差异也较大,可用配合力效应及其方差大小对亲本做一综合的评价,在研究的所有性状中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着水平,通过配合力分析,1、2、6、7和8号可作为选育高产的优良亲本,4、5和6号可作为选育早熟杂交组合的优良亲本,3和5号可作为提高F1代Vc含量等品质性状的优良亲本。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亲本和F1代组合的表现与特殊配合力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

二、辣椒早熟高产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辣椒早熟高产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新椒10号辣椒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辣椒育种的研究进展
        1.1.1 国外辣椒育种研究进展
        1.1.2 我国辣椒育种研究进展
    1.2 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1.2.1 形态学鉴定技术
        1.2.2 生化鉴定技术
        1.2.3 DNA 分子标记技术
    1.3 RAPD 技术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1.3.1 RAPD 技术在瓜菜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1.3.2 RAPD 技术在辣椒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1.4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第二章 新椒10 号辣椒品种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育种材料
        2.1.2 育种方法及技术路线
    2.2 育种目标及杂交组合筛选指标
        2.2.1 育种目标
        2.2.2 杂交组合筛选指标
    2.3 选育结果
        2.3.1 选育过程
        2.3.2 亲本材料特征特性
        2.3.3 新椒10 号辣椒品种特征特性
        2.3.4 新椒10 号辣椒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结果
    2.4 讨论
        2.4.1 关于品种抗性的筛选与鉴定
        2.4.2 关于品种品质的筛选
第三章 新椒10 号辣椒杂交种生产技术的建立
    3.1 新椒10 号辣椒亲本的提纯与扩繁技术
        3.1.1 新椒10 号辣椒亲本的提纯技术
        3.1.2 新椒10 号辣椒亲本的扩繁技术
    3.2 新椒10 号辣椒杂交制种技术
        3.2.1 新椒10 号辣椒的杂交技术
        3.2.2 新椒10 号辣椒的采种技术
        3.2.3 新椒10 号辣椒杂交制种的配套栽培技术
    3.3 讨论
第四章 新椒10 号辣椒杂交种纯度分子鉴定技术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材料的准备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 提取与检测
        4.2.2 PCR 扩增体系的建立
        4.2.3 新椒10 号辣椒种子纯度的分子鉴定
    4.3 讨论
第五章 新椒10 号辣椒配套栽培技术的建立
    5.1 新疆辣椒的主要栽培方式
    5.2 新椒10 号辣椒的栽培特性
    5.3 新椒10 号辣椒的配套栽培技术
        5.3.1 温室早春茬栽培技术
        5.3.2 塑料大棚早熟栽培技术
        5.3.3 地膜覆盖早熟栽培技术
        5.3.4 节能型日光温室秋延后栽培技术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3)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 育相关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章 辣椒主要性状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文献综述)
    1 辣椒主要性状的遗传
        1.1 植株性状的遗传
        1.2 果实性状的遗传
        1.3 熟性的遗传
        1.4 抗病性的遗传
    2 杂交辣椒育种与杂交种子生产
        2.1 杂交品种选育概况
        2.2 育种目标
        2.3 杂交种子生产
        2.4 杂交种子纯度鉴定
    3 辣椒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3.1 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3.2 雄性不育的遗传
        3.3 雄性不育的生化特性
        3.4 雄性不育的化学控制
        3.5 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布
        3.6 雄性不育基因的多效性
        3.7 雄性不育的温敏特性
        3.8 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
        3.9 雄性不育杂交品种的选育
第二章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的双列杂交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鉴定时间和方法
        1.3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的杂种优势
        2.2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配合力分析
        2.3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Hayman法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辣椒数量性状基因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数量性状基因效应研究
        2.2 辣椒多个数量性状间基因效应相关性研究
        2.3 辣椒果实性状基因效应的通径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辣椒多个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变异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单个性状间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2.2 遗传相关信息及其贡献
        2.3 单株产量与其它性状组的多元相关分析
        2.4 性状组间拓广遗传相关分析
        2.5 抗病性、果实营养含量和农艺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雄性不育基因对不育系及杂种一代农艺性状和生化特性的影响
        2.2 辣椒雄性不育杂种一代生化特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2.3 辣椒雄性不育杂种一代生化特性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不育基因对不育系和杂种一代的影响
        3.2 雄性不育杂种生化物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3.3 雄性不育杂种生化物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
第六章 辣椒地方品种资源的因子分析及数量分类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因子分析
        2.2 聚类结果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目录
致谢

(4)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辣椒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种优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辣椒育种目标及有关研究
        1.1.1 外观商品性
        1.1.2 丰产性
        1.1.3 抗病性
        1.1.4 品质
        1.1.5 熟性
    1.2 遗传多样性及研究
    1.3 杂种优势预测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田间栽培及试验设计
    2.3 表型性状调查
    2.4 辣椒基因组DNA的提取
    2.5 SSR分析
        2.5.1 SSR引物的选择
        2.5.2 PCR反应条件
        2.5.3 产物检测
    2.6 数据分析
        2.6.1 表型性状中质量性状的赋值
        2.6.2 表型性状的描述性统计
        2.6.3 杂种优势分析
        2.6.4 SSR结果赋值
        2.6.5 聚类分析
        2.6.6 主坐标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辣椒亲本表型性状差异
    3.2 基于表型性状的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
    3.3 基于表型性状的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聚类分析
    3.4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3.5 基于SSR标记的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3.6 F1杂种优势的表现
    3.7 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8 基于SSR的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9 基于SSR标记的辣椒亲本材料之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分析
4 讨论
    4.1 辣椒育种材料遗传背景狭窄
    4.2 基于表型性状分析结果与基于SSR标记分析结果的异同
    4.3 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6)辣椒杂种优势的预测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育种的研究进展
    1.2 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研究进展
        1.2.1 利用配合力法预测杂种优势
        1.2.2 利用生理生化方法预测杂种优势
        1.2.2.1 利用同工酶酶谱与酶活性预测杂种优势
        1.2.2.2 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匀浆互补
        1.2.3 用遗传力估测法
        1.2.4 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
        1.2.5 应用分子遗传学方法预测杂种优势
        1.2.6 利用杂种种子生活力预测杂种优势
    1.3 亲本选配在育种中的应用
        1.3.1 亲子相关在育种中的应用
        1.3.2 配合力分析在亲本选配中的作用
第二章 辣椒苗期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和相关性、配合力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杂种优势分析
        2.2.2 辣椒苗期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2.3 辣椒苗期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辣椒苗期杂种优势生理指标的早期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种优势分析
        3.2.2 辣椒苗期生理指标及单株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辣椒苗期生理指标的配合力效应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辣椒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辣椒成株期杂种优势分析
        4.2.2 F_1 及其亲本指标的杂种优势分析
        4.2.3 辣椒成株期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4 辣椒成株期配合力效应分析
    4.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7)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前言
    1.文献综述
        1.1 辣椒品质概况
        1.1.1 辣椒的品质成分
        1.1.2 辣椒品质成分的作用
        1.2 辣椒果实成熟过程中品质成分的变化
        1.3 栽培环境条件对辣椒果实中Vc、辣椒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4 辣椒营养品质的进化与原产地经济环境的关系
        1.5 辣椒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6 果实品质性状的遗传
        1.6.1 干物质含量的遗传
        1.6.2 Vc含量的遗传
        1.6.3 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
        1.6.4 辣椒素的遗传
        1.6.5 可食性比率遗传
        1.6.6 胎座的遗传
        1.6.7 单果重的遗传
        1.6.8 果长、果宽、果肉厚的遗传
        1.6.9 产量及其它性状的遗传
        1.7 配合力测定在育种中的地位
        1.8 辣椒杂种优势育种的进展
        1.9 辣椒杂种优势的预测
        1.10 灰色关联法和二倍体胚-细胞质-母体植株效应模型的应用
        1.10.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应用
        1.10.2 二倍体胚-细胞质-母体植株遗传效应模型的应用
    2 前言
        2.1 辣椒品质性状遗传效应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制干辣椒品质性状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性状调查
        1.3 营养成分测定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制干辣椒亲本及杂交后代各世代植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表现
        2.1.1 制干辣椒亲本及杂交后代植株农艺性状
        2.1.2 制干辣椒亲本和杂交后代的品质性状
        2.2 制干辣椒果实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的方差分析
        2.2.1 制干辣椒果实商品性状遗传变异的方差分析
        2.2.1.1 Vc含量的方差分析
        2.2.1.2 可溶性糖含量的方差分析
        2.2.1.3 脂肪含量的方差分析
        2.2.1.4 干物质含量的遗传方差分析
        2.2.1.5 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方差分析
        2.2.1.6 辣椒素含量的遗传方差分析
        2.2.1.7 胎座含量的遗传方差分析
        2.2.1.8 单果种子数的遗传方差分析
        2.2.2 制干辣椒果实商品性状遗传变异的方差分析
        2.2.2.1 果实纵径的方差分析
        2.2.2.2 果实横径的方差分析
        2.2.2.3 果肉厚的方差分析
        2.2.2.4 单果重的方差分析
        2.3 制干辣椒果实品质性状的遗传率分析
        2.3.1 制干辣椒果实商品性状的遗传率分析
        2.3.2 制干辣椒果实营养品质的遗传分析
    3 讨论
        3.1 基因型对制干辣椒品质性状遗传表达的影响
        3.2 遗传效应分析与制干辣椒品质性状的后代选择
    4 小结
第三章 制干辣椒果实品质性状之间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性状调查
        1.3 营养成分测定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制干辣椒营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2 制干辣椒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2.1 制干辣椒果实纵径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2.2 制干辣椒果实横径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2.3 制干辣椒单果重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2.4 制干辣椒果肉厚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2.5 制干辣椒辣椒素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2.6 制干辣椒Vc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2.7 制干辣椒可溶性糖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2.8 制干辣椒脂肪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2.9 制干辣椒干物质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2.10 制干辣椒蛋白质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2.11 制干辣椒胎座干重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2.12 制干辣椒单果种子数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3 制干辣椒营养品质性状与商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3.1 辣椒素与果实商品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2.3.2 Vc与果实商品性状的相关性
        2.3.3 可溶性糖与果实商品性状的相关性
        2.3.4 脂肪与果实商品性状的相关性
        2.3.5 干物质与果实商品性状的相关性
        2.3.6 蛋白质与果实商品性状的相关
    3 讨论
        3.1 制干辣椒营养品质间的遗传相关分析与营养品质间接选择
        3.2 制干辣椒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与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
        3.3 营养品质和商品品质间遗传相关分析与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
    4 小结
第四章 制干辣椒果实品质性状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预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性状调查
        1.3 营养成分测定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实商品品质的遗传效应预测
        2.1.1 果实纵径的遗传效应预测
        2.1.2 果实横径的遗传效应预测
        2.1.3 果肉厚的遗传效应预测
        2.1.4 单果种子数的遗传效应预测
        2.1.5 单果重的遗传效应预测
        2.1.6 胎座重的遗传效应预测
        2.2 辣椒营养品质遗传效应的预测
        2.2.1 辣椒素遗传效应的预测
        2.2.2 Vc含量遗传效应的预测
        2.2.3 可溶性糖遗传效应的预测
        2.2.4 脂肪含量遗传效应的预测
        2.2.5 干物质遗传效应的预测
        2.2.6 蛋白质遗传效应的预测
    3 小结与讨论
        3.1 辣椒商品品质的遗传效应预测
        3.2 辣椒营养品质的遗传效应预测
第五章 杂交辣椒营养成份与农艺性状、抗病性、净光合速率的灰色关联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成份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2.2 抗病性与营养成份的灰色关联分析
        2.3 光合作用与营养成份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辣椒主要营养成份的配合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2.2 一般配合力分析
        2.3 特殊配合力分析
        2.4 不同营养成份的配合力间相关性分析
        2.5 配合力法遗传参数估计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辣椒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育种的研究进展
    1.2 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研究进展
        1.2.1 利用同工酶酶谱与酶活性预测杂种优势
        1.2.2 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
        1.2.3 应用分子遗传学方法预测杂种优势
        1.2.4 利用杂种种子活力预测杂种优势
        1.2.5 其他预测杂种优势的方法
    1.3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育种中的应用
    1.4 亲本选配在育种中的应用
        1.4.1 亲子相关在育种中的应用
        1.4.2 配合力分析在亲本选配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材料
    2.2 性状编码与记载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杂交后代的优势表现计算
        2.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2.3.2.1 关联系数与关联度的计算
        2.3.3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测定方法
        2.3.4 配合力分析方法
        2.3.4.1 配合力的方差分析
        2.3.4.2 配合力分析的数学模型
        2.3.4.3 配合力方差组成部分估计
        2.3.4.4 遗传参数的估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辣椒诸性状间的杂种优势的表现
        3.1.1 F_1代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的总趋势
        3.1.2 F_1代各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3.1.3 F_1代各性状显性度的分析
        3.1.4 F_1代11个性状的杂种优势间的相关分析
    3.2 辣椒诸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2.1 辣椒早期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2.2 辣椒单株产量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2.3 辣椒品质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3 辣椒诸性状间的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
    3.4 辣椒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单株产量杂种优势间的关系分析
        3.4.1 辣椒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类型的划分
        3.4.2 辣椒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
        3.4.3 不同时期辣椒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分析
        3.4.4 运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匀浆互补法对辣椒杂种优势的分析
    3.5 配合力分析
        3.5.1 辣椒诸性状原始数据的方差分析
        3.5.2 辣椒各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3.5.3 辣椒各亲本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
        3.5.4 所测各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3.5.5 辣椒诸性状间的一般配合力间的相互关系
        3.5.6 单株产量与配合力效应间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关于辣椒杂种优势的表现
    4.2 关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和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间的应用问题
    4.3 关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几个问题
        4.3.1 关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稳定性的问题
        4.3.2 关于应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预测杂种优势的问题
    4.4 关于辣椒配合力分析与亲本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辣椒早熟高产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椒10号辣椒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的建立[D]. 葛菊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2)
  • [2]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3]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 育相关机理的研究[D]. 邹学校.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4]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5]辣椒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种优势预测[D]. 陈文超.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6]辣椒杂种优势的预测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D]. 侯金珠.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7]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D]. 马艳青. 湖南农业大学, 2006(12)
  • [8]辣椒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D]. 陈蕊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标签:;  ;  ;  

辣椒早熟高产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