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日本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一、稻曲病在日本的发生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琪[1](2019)在《稻曲球生防菌筛选和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Villosiclava virens在水稻孕穗期侵染水稻花丝造成的真菌性病害,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一个主要的水稻病害。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绝大多数水稻品种均表现高度感病,但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着。为此,我们对田间抗病性表现明显不同的水稻品种的穗部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孕穗期不同阶段不同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在叶面积、穗鞘周长、穗鞘最粗处叶鞘的闭合程度、叶鞘夹角、穗长、和着粒密度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以穗部性状的差异表现尤为明显,感病品种相较于抗病品种而言,穗鞘密闭性差,致使其在稻曲病菌侵染的最佳时期稻穗大面积暴露在空气中,直接性的促进了病害的发生、加重了严重度,此重要特征与上述穗部性状的各项差异密切相关。此外我们发现叶片角度及穗鞘最粗处叶鞘的周长与病害发生严重度并无相关性。稻曲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在水稻孕穗期往往因连续的阴雨导致杀菌剂防控失效的情况发生。为此,本文也筛选到了 2个可侵染和降解稻曲球的生防真菌菌株,分别是粉红粘帚霉菌(G1iocladiumroseum)和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粉红粘帚霉菌菌株在接种25 d后菌丝可完全包裹稻曲球,40 d稻曲球完全腐烂。而淡色生赤壳菌在接种10 d即可包住稻曲球,10-15 d就可以使稻曲球腐烂,其降解能力表现最好。超微结构观察表明,两种菌株的菌丝均能沿稻曲球的细胞间隙进入稻曲球,进一步穿透菌丝细胞壁进入其内部并逐步将其降解,也可以穿透厚垣孢子内外壁破坏孢子结构,并最终降解稻曲球细胞壁。同时粉红粘帚霉菌疑似分泌了某些酶类或抗生素类物质,这两种菌株的生防机制与重寄生作用类似。田间降解试验表明,只有粉红粘帚霉菌对稻曲球有明显的降解效果,降解率为16.3%。此外,利用平板对峙法探究两种菌株对稻曲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共同培养15 d后,稻曲病菌便不再生长,到第20 d生防菌株长满整个培养皿。由菌落状态可以推出生防菌通过不断与稻曲病菌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及吸收病原菌自身的营养来抑制稻曲病菌的生长。

何焕然[2](2018)在《水稻材料MR183-2的稻曲病抗性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影响着世界的粮食安全。稻曲病是继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水稻三大病害之后的又一个发病面积较广,产量影响严重的水稻病害,起初为次要病害,而随着全球变暖和栽培措施的改变,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防治稻曲病最有效的办法为选育抗病品种,而由于稻曲病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抗稻曲病的种质资源还较少。MR183-2是早期种质资源鉴定时一个高抗稻曲病的水稻材料,多用来创制抗稻曲病的优质恢复系新材料,而其抗性来源尚不清楚,国内外对于水稻抗稻曲病基因更是鲜有报道。本研究以MR183-2和高感稻曲病材料08R2394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通过田间抗性鉴定、基因芯片多态性检测、单标记分析等方法,定位MR183-2内的稻曲病抗性QTL,为水稻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对MR183-2和08R2394的正反交试验探究其稻曲病抗性的遗传模式,得到F1代群体病穗率为35.42%和21.43%,表现为感病,平均表现更接近08R2394;F1进一步自交,得到的F2植株共343株,田间调查抗病单株76株,感病单株267株,分离比为1:3.51,经X2检验,与理论值1:3一致,则MR183-2稻曲病抗性为隐性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2.通过基因芯片和SSR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共定位4个QTL,其中2号染色体两个,命名为qFsr2-1、qFsr2-2,关联标记分别为RM71-HEX和KYgmC02B-TAM;3号染色体一个,命名为qFsr3-1,关联标记为W068C03C-FAM,3个QTL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MR183-2。8号染色体一个,命名为qFsr8-1与关联标记连锁RM5556-FAM最为紧密,其抗性来源于08R2394。3.由于已经报道和克隆的主效数量性状基因Ghd8和SSR标记RM5556-FAM相距仅0.2Mb,将Ghd8作为候选基因,通过农艺性状评价和测序分析对位于8号染色体QTL进行功能验证。对最抗基因型、中抗基因型和最感基因型的总粒数、着粒密度、分蘖数进行统计,中抗与最感在2号、3号染色体上QTL基因型不同,中抗为供体基因型,最感为受体基因型,中抗3个指标下降,说明抗性与产量性状存在一定的拮抗;最抗和中抗在8号染色体QTL基因型不同,最抗为受体基因型,中抗为供体基因型,最抗3个指标下降偏多,说明8号染色体QTL与产量性状联系密切。扩增亲本的Ghd8基因,进行测序分析。8号染色体上为受体基因型的08R2394在323bp处缺失一个碱基,而为供体基因型的MR183-2正常,该位置处于CBFD NFYB HMF功能结构域,出现移码突变,使其功能改变或丧失,说明MR183-2的Ghd8相关功能正常表达,调控产量性状。推测定位于8号染色体上的QTL极有可能就是Ghd8。

彭丹丹[3](2018)在《南繁区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文中研究表明南繁区位于我国海南岛南部,在水稻等农作物科学育种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农作物繁育制种的重要基地。随着各地大量的育种材料进出南繁区,在利用南繁区热带气候资源优势的同时,外来物(有害生物和转基因生物等)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危害。为了明确南繁区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Patou.)Bref.]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建立快速检测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技术,为水稻病害的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南繁区(三亚市、乐东县和陵水县)稻曲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DNA的AFLP多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建立了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LAMP快速检测技术,并在水稻种子带菌检测上进行了应用。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稻曲病菌的培养性状观测及分子鉴定。从南繁区两次采集稻曲病样品,共分离得到57个稻曲病菌菌株。这些菌株在PS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培养性状不完全一致,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经稻曲病菌ITS特异性引物扩增鉴定,这些菌株均能得到一条380bp的特征条带,表明所有菌株均为稻曲病菌。(2)稻曲病菌DNA的AFLP多态性分析。从256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扩增条带较为丰富以及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结果共扩增出545条DNA条带,其中包含500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的百分率为91.7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7个菌株分为11个AFLP谱系,陵水县菌株分布在8个谱系中,其他两个群体都分布在7个谱系中,表明陵水县菌株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三个稻曲病菌群体中,陵水县群体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为81.75%,高于乐东县群体的74.60%和三亚市群体的49.21%;三亚市群体的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1997,低于乐东县群体的0.2656和陵水县群体的0.3062;陵水县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934,高于乐东县群体的,0.1662和三亚市群体的0.1273,陵水县群体表现了最大的遗传多样性。(3)稻曲病菌的遗传结构分析。总物种的基因分化度Gst为0.0541,基因流Nm为8.7460,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各个群体内,不同群体间均存在一定基因交流;基于遗传一致性的群体聚类分析表明,三个群体菌株的遗传相似度很高。(4)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LAMP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基于稻曲病菌侧翼基因Uvt3277和水稻纹枯病菌乙酰乳酸合成酶编码基因AG1IA00222的序列,分别建立了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技术。稻曲病菌LAMP反应体系的Mg2+最适浓度为4 mmol/L,甜菜碱最适浓度为0.2 mol/L,dNTPs的最适浓度为1.2 mmol/L,61℃下反应60 min,然后80℃下反应10 min使Bst DNA聚合酶灭活以终止反应;水稻纹枯病菌LAMP反应体系的Mg2+最适浓度为4 mmol/L,甜菜碱最适浓度为0.2 mol/L,dNTPs的最适浓度为0.8 mmol/L,63℃下反应50 min,然后80℃下反应10 min使Bst DNA聚合酶灭活以终止反应。本试验的结果可以通过加SYBR Green I荧光染料1μL,在黑色背景条件下观察颜色变化或者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是否出现梯形条带来判定。(5)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LAMP引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结果只有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在各自的LAMP检测体系中的反应结果呈阳性,而其它参试菌株都为阴性,表明两者的LAMP引物特异性较好;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均为100fg/μL,分别比普通PCR灵敏度高了100倍和1000倍。(6)LAMP检测技术在水稻种子带菌检测上的应用。通过真菌ITS通用引物常规PCR反应,对来自南繁区22份水稻种子样品进行了病原真菌检测,结果只有1份种子样品没有条带,表明其余21份种子样品中可能含有目标真菌;在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LAMP检测反应中,分别有14份和2份呈阳性结果,结果表明LAMP检测技术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水稻种子中是否有这两种病原真菌侵染。本研究为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简单、特异和灵敏的手段,适合田间和基层部门使用。

胡贤锋[4](2018)在《水稻稻曲病缓释药膜剂的筛选及其协同增效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由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侵染水稻颖花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稻曲病已成为我国各水稻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目前,水稻生产中主要使用丙环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等化学药剂防治稻曲病,长期使用极易导致“3R1P”(抗药性、农药残留、再猖獗、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以稻曲病为研究对象,筛选防控稻曲病菌的协同增效药剂及天然产物缓释药膜剂,并研究其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控效果,旨在为稻曲病的防控提供新途径。主要结论如下:1.确定了1种稻曲病菌的快速分离方法,并鉴定了从贵州黄平分离到8株菌株中随机抽取HP-7菌株即为稻曲病菌。采用孢子敲落法分离稻曲病菌成功率为:鲜黄色稻曲球(98.33%)>黄绿色稻曲球(1.66%)>墨绿色稻曲球(0%);火焰灼烧法分离稻曲病菌成功率为:鲜黄色稻曲球(63.33%)>黄绿色稻曲球(31.66%)>墨绿色稻曲球(5%)。鲜黄色稻曲球为稻曲病菌分离最佳材料,墨绿色稻曲球不宜作为分离材料,采用孢子敲落法分离鲜黄色稻曲球分离成功率最高。通过柯赫氏法则、菌落形态及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HP-7菌株为水稻稻曲病菌。2.明确了HP-7、MT-5、CB-3菌株对常规杀菌剂及天然产物柠檬醛的敏感性。从黄平(HP)7株,湄潭(MT)8株和赤壁(CB)5株稻曲病菌中随机抽出HP-7、MT-5、CB-3菌株进行敏感性测定。HP-7菌株对7种药剂的敏感性大小为:戊唑醇>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己唑醇>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井冈霉素;MT-5菌株对6种药剂的敏感性大小表现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嘧菌酯>己唑醇>井冈霉素;CB-3菌株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表现为:戊唑醇>己唑醇>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井冈霉素。柠檬醛对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柠檬醛对HP-7菌株的EC50值为32.0081 mg·L-1。3.筛选出1个对稻曲病菌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的协同增效配方。通过对多菌灵与己唑醇,多菌灵与苯醚甲环唑,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等作用方式不同的药剂进行复配,结果表明,共有3个组合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多菌灵与己唑醇3:1混配时,CTC值为251.04;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1:3混配时,CTC值为126.66;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1:1混配时,CTC值为154.03,大于120,协同增效效果显着。4.研制出1个对稻曲病菌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5%天然产物柠檬醛缓释药膜剂。通过测定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对稻曲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稀释50倍和1600倍对稻曲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3.19%,24.92%。并测定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的理化性能,结果发现:柠檬醛包合后其稳定性增强,15 d后30℃的柠檬醛精油的剩余百分率仅为28.4%,而包合物的剩余百分率达74.2%。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的pH值在5.51-7.45之间,粘度值在2-177 mpa·s之间,在波长225-245 nm范围内时,其吸光度值最大。5.明确了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和30%苯·嘧增效组合对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平均病穗防效结果表明:化学农药中30%苯·嘧增效组合3200倍液效果最好,达87.88%;生物农药中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600倍液效果最佳,达63.55%。平均病指防效结果表明:化学农药中30%苯·嘧增效组合3200倍液防效最好,达87.21%;生物农药中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800倍液防效最佳,达65.39%。

方安菲[5](2018)在《稻曲病菌中致病相关效应蛋白的筛选与鉴定》文中认为由子囊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引起的稻曲病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近年来在我国各地频繁爆发,不仅造成水稻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还产生对人畜禽有害的真菌毒素。目前稻曲病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侵染循环以及毒素的纯化和鉴定等方面,而对于稻曲病菌效应蛋白的功能及致病机理的相关研究还甚少。因此,本论文主要针对稻曲病菌中致病相关效应蛋白进行筛选和鉴定。首先,从119个稻曲病菌候选效应蛋白中筛选出13个能够在烟草上诱导细胞死亡。其中11个候选效应蛋白的信号肽被证明能引导蛋白分泌。除GUV 1975和GUV7139外,其它9个候选效应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在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上调。8个效应蛋白能在水稻原生质体中诱导细胞死亡,并发现信号肽的缺失将使它们丧失诱导烟草和水稻原生质体细胞死亡的能力。随后,实验证明GUV7139和GUV6759诱导细胞死亡的能力分别依赖于假定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位点和核糖核酸酶(RNase)活性位点。此外,还发现GUV2141和GUV6759存在N-糖基化修饰,这种修饰能影响蛋白诱导水稻细胞死亡的能力。其次,从93个稻曲病菌候选效应蛋白中筛选出42个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由布克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触发的烟草细胞死亡;并从其中35个中鉴定出19个和2个候选效应蛋白在与BAX和INF1同时表达时能分别抑制BAX和INF1诱导的烟草细胞死亡。此外,当效应蛋白在烟草中率先表达6小时后再表达BAX和INF1,发现有31个和24个候选效应蛋白能分别抑制BAX和INF1诱导的烟草细胞死亡。以上筛选结果说明多数稻曲病菌效应蛋白能抑制植物免疫。最后,对稻曲病菌效应蛋白SCRE2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SCRE2是一个分泌蛋白,并且能转移到植物细胞内。SCRE2在31个不同地区来源的稻曲病菌中完全保守,在稻曲病菌侵染水稻的早期表达显着上调;而且发现SCRE2的68-85位氨基酸是抑制BAX触发细胞死亡和氧爆发的最短功能域。更重要的是,敲除SCRE2减弱了稻曲病菌P1菌株对水稻的致病力。但是,在水稻中异源表达SCRE2可诱导OsPR10等病程相关基因表达、MAPK激活以及增强对细菌性条斑菌的抗性。这有可能是在水稻中超量表达效应蛋白所造成的一种假象,有待进一步验证。另外,SCRE2可以与水稻RNase T2家族的RNS1-RNS5相互作用;而RNS1-RNS5之间也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RNS1和RNS2被证明具有RNase酶活性。RNS2、RNS4和RNS5可抑制BAX触发的细胞死亡,RNS2、RNS3、RNS4和RNS5也可抑制INF1触发的细胞死亡。综上,本研究筛选和鉴定了11个诱导烟草细胞死亡的效应蛋白;获得了 42个能不同程度抑制细胞死亡的效应蛋白,为后续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鉴定到一个稻曲病菌致病因子SCRE2,并对其分子功能、毒力和寄主靶标蛋白进行了探索,为深入研究其与寄主蛋白互作机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殷涛[6](2017)在《安徽省中籼稻品种抗病性评价及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年种植面积4.5亿亩,总产量4072亿斤,平均单产448 Kg/亩,水稻总产量处于世界第一,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十三五”水稻发展计划明确稳定水稻面积4.5亿亩,目标为高产优质。稳定和发展水稻生产是保证粮食丰收和安全的主要任务。水稻品种区域化试验旨在鉴定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本研究从水稻品种的抗性和丰产性两个方面入手,旨在筛选出对水稻病害具有良好抗性,并且适合在当地种植推广的的水稻品种,并鉴定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丰产性和适应用性,为水稻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依据和农药减量施用增效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品种的丰产性试验结果表明,II优838 (CK)产量变幅在578.63-648 Kg/亩之间。12个参试品种中,有荃优822、N两优882和徽两优166等3个品种的产量水平高,比II优838(CK)增产7%以上,占参试品种的25%,有8个品种产量水平较高,较II优838(CK)增产5-7%之间,占参试品种的66%;其他2个参试品种产量水平中等或较低,分别比II优838 (CK)增幅小于4%,占参试品种的17%。各品种的产量结果试验。经方差分析和F值检测,试验在地点间、品种间的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实验中均有增减产极显着的组合,且其增减产又因不同地点而异;同时,也说明不同组合的产量在不同地点有不同的表现。经主要经济性状分析表明,参试品种增产主要原因是由于穗粒数的增加,其次是穗数的增加。2.水稻品种品质分析依据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经中国水稻所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检测,参试的12个品种中,共有3个品种符合二等食用稻标准,分别是创两优688、深两优276和徽两优166。5个品种符合三等食用稻标准,三等以上优质米占67.7%:4个品种符合四-六等食用稻标准,占32.3%。II优838(CK)为四等或普通食用稻标准。3.水稻品种抗性评价供试的12个区试品种中,对条纹叶枯病均表现为高抗。对稻瘟病表现抗病的品种4个,表现中抗的品种7个,感病的品种1个。对纹枯病表现中抗的品种7个,感病的品种5个,没有抗病及以上抗性的品种。对稻曲病表现高抗的品种2个,表现抗病的品种9个,表现中抗的品种1个,没有感病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抗病的品种2个,表现感病的品种10个。

范林林[7](2017)在《低温对稻曲菌核形成的影响及稻曲病菌转化体系的探索》文中提出稻曲病是由子囊真菌Villosiclava virens侵染水稻花丝引起的一种水稻穗部病害,其典型症状就是在水稻小花上产生稻曲球,并在稻曲球表面包被有一厚层的厚垣孢子。在我国北方稻区和南方一些高海拔地区,在晚秋季节稻曲球上还会有菌核产生。本实验室前期的工作发现,菌核萌发产生的子囊孢子可能是该病害流行的主要初侵染源;同时多年的田间观察也发现,在秋季温度偏低的年份和成熟偏晚的水稻病穗上,菌核产生的数量相对较多。为了验证低温对稻曲病菌菌核形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人工气候培养箱对发病早期的水稻进行了低温诱导处理,实验结果表明:1.在人工接种15天后,分别利用25℃/15℃和20℃/15℃两种昼夜温度组合对病株进行处理,结果发现低温处理3天的稻曲球上菌核形成的比例分别为20.0%和16.2%。说明20℃以下的低温环境确实能够诱导菌核的形成。低温处理时间过长反而会不利于水稻和病原菌的生长,没有菌核产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当培养箱的光照强度不充足时,也没有菌核的形成,说明足够的光照强度是菌核形成所必需的。人工诱导形成的菌核比田间采集到的菌核要小,但仍可以萌发并产生子实体。2.将田间采集的带有尚未破膜稻曲球的病穗在10℃保鲜柜中存放3周后,稻曲球仍会一定程度上生长,并产生少量菌核;当存放温度为1~2℃时没有菌核形成。表明10℃仍然可以使稻曲球有一定程度的生长并能够诱导少量菌核的形成。3.稻曲球表面被膜破裂后进行低温处理的试验表明,此时的稻曲球不能再分化形成菌核。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稻曲球进行横切面观察,发现菌核开始形成的部位是在厚垣孢子层的内侧,后逐渐长大延伸到稻曲球表面裸露出来。以上结果表明菌核的形成是在稻曲球发育早期从孢子梗内侧的菌丝开始分化的。4.田间调查数据显示,成熟期偏晚的水稻和秋季低温年份的稻曲球上菌核数量较多,表明稻曲球发育过程中的低温能够促进菌核的形成。5.本研究还对稻曲病菌基因敲除转化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选定UV8b-100和UV8b-7336两个基因进行探索性研究,构建敲除载体,运用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对稻曲病菌进行转化,能够正常制备出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浓度约为107个/ml。分别挑取转化子342个和382个,在后续的检测中没有发现敲除突变体,但有易位插入,UV8b-100和UV8b-7336的易位插入转化率分别为1.46%和4.19%。并且有些易位插入突变体在生长速度和产孢量方面明显低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低温是稻曲病菌菌核形成的一个关键环境因子。在晚熟水稻上容易产生稻曲病菌菌核,有利于病原菌完成生活史并提供来年的初侵染源。打破稻曲病菌生活史应成为稻曲病防控的重要策略。

滕青[8](2016)在《上海环淀山湖地区基于化肥、农药减量化的生态稻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位于上海西郊的淀山湖,是上海市唯一的淡水湖泊,黄浦江源头,也是上海饮用水源地。为保护水源地环境,环淀山湖地区历史上禁止工业活动,也禁止禽畜养殖业。尽管如此,淀山湖仍属于富营养型湖泊,常年水质处于中国国家水质标准IVV类,部分区域水质甚至劣于V类。环淀山湖六镇,地势低洼,稻作农业是当地主要农作方式。常规稻作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已对淀山湖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在环湖地区推行基于化肥、农药投入减量化的生态稻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保护淀山湖饮用水源地意义重大。本文以环淀山湖六镇之一的金泽镇为例,通过对21个典型农户走访,持续五年对常规水稻农作过程进行问卷调查;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和抗病虫害能力的影响研究,探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开展稻田养蛙和稻鸭共作田间试验,研究种养耦合型生态稻作模式;评估若在环淀山湖地区推行基以化肥、农药投入减量化的生态稻作,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湖泊水环境的积极效果。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据连续五年的农户调查表明:研究区域常规稻作N、P2O5、K2O年度平均使用量分别为336.6 kg ha-1、76.9 kg ha-1、46.7 kg ha-1,N:P2O5:K2O投入比例为100:23:14,存在氮肥过度投入而磷肥和钾肥投入配比低的问题,氮肥投入量远高于该地区推荐施用基准210 kg ha-1。常规稻作农药的年均使用量为27.80 kg ha-1,其中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年均使用量分别为15.45、7.5和4.85 kg ha-1,农药使用量显着高于全国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13.81 kg ha-1。且该地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投入比例为320:155:100,杀虫剂投入比例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125:81:100)和世界平均水平(67:60:100)。(2)田间肥料试验表明:施用化肥,养分释放迅速,有效地促进水稻生长和分蘖,提高水稻植株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等养分含量。但复合化肥(CF)处理水稻病虫害发生率高于菜籽饼肥低量(CML)、菜籽饼肥高量(CMH)处理和不施肥对照CK处理,尤其是在稻飞虱高发的2014年,CF处理稻飞虱数量为145.0头/丛,分别是CMH、CML和CK处理的1.3、1.6、3.1倍,导致水稻减产。施用有机肥,养分释放缓慢而持久,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加水稻产量。因此,不施或少施化肥,有利于减少作物病虫害。(3)蛙稻试验表明:稻田人工投放青蛙,不仅可促进水稻生长和分蘖;还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对水稻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防治尤为显着;青蛙在田间活动,能改善水稻通风系统,减少致病菌落的生长,可明显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放养青蛙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进一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矿化,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最终,2013年和2014年放养青蛙稻谷产量分别是无蛙对照的1.41、1.43倍,增产效应显着。稻田养蛙既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又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有明显增产效应。(4)稻鸭共作田间试验表明:稻田养鸭还可促进水稻生长,显着减少水稻病虫害,特别是2014年和2015年水稻稻飞虱数量分别减少57.40%和60.01%。稻田养鸭还能有效遏制杂草生长,2014年和2015年杂草数量分别降低了92.19%和89.36%。鸭子活动还可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矿化,提高稻田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线虫数量,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2014年水稻生长后期,放鸭处理稻田土壤线虫数量为10.0条/克,显着高于无鸭对照(p<0.01),5.6条/克土。稻田养鸭可增加稻谷产量52.94%-89.68%,效应显着,而且还有纯自然鸭产品,经济效益显着,适合在中国南方地区推广。(5)上海西郊环淀山湖六镇共有水稻面积5975 ha。常规稻作N和P2O5年均使用量分别为2.01×106 kg a-1和4.59×105 kg a-1;流失量分别为0.99×105 kg a-1和0.23×105 kg a-1;入湖量分别为0.99×104 kg a-1和0.23×104 kg a-1。常规稻作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已对淀山湖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在环淀山湖地区推广稻鸭共作,氮磷入湖量可分别减少75.76%和95.24%,还可避免农药面源污染,对保护饮用水源地环境意义重大。而且,实施稻鸭共作,净增收入为常规稻作的3.03-4.56倍,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李丹阳[9](2016)在《降解稻曲病菌菌核的真菌筛选及其作用机制分析》文中提出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Villosiclava virens)侵染水稻花丝造成的一种水稻穗部真菌病害,典型症状是形成外部具有大量厚垣孢子的稻曲球。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稻曲球的表面可以形成一至数个菌核。本实验室发现,菌核萌发产生的子囊饱子可能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并且在病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针对菌核和子囊孢子的控制是稻曲病防治技术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化学农药对其侵染期进行防治,但常常因降雨等环境原因造成防治效果不佳、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和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潜在问题。近年来,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较快,而利用拮抗菌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报道还很少。菌核是稻曲病菌天然的越冬菌源和来年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控制田间菌核越冬数量能够从源头上遏制和减轻稻曲病的发生。本实验试图从稻曲病初侵染源控制入手,筛选出对菌核有降解作用的生防菌,并研究其作用机制和田间防效。实验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来自稻田土壤、菌核表面、以及青海高原的能够降解菌核的真菌进行了筛选。其中6株生防菌: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粘鞭霉(Gliomastix polychroma)、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粉红粘帚霉属真菌(Clonostachys spp.)、漆斑菌属真菌(Myrothecium spp.),可快速降解菌核。2.这六株生防菌可在15-70 d内彻底降解菌核。淡色生赤壳菌经5-7 d后其菌丝即可覆盖整个菌核,10~15 d即可致菌核完全腐烂,轻按即碎,其降解菌核的能力表现最强。粘鞭霉和草酸青霉接触到菌核后5-7 d即可长满整个菌核,但需要25d左右才能降解整个菌核。烟曲霉的菌丝需要接种后7-10 d才能覆盖住菌核,25-30 d后菌核完全腐烂。粉红粘帚霉属真菌和漆斑菌属真菌70d左右使菌核彻底腐烂。3.进一步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不同生防菌对菌核的降解机制可分为以重寄生作用和直接降解为主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寄生作用的有:淡色生赤壳菌、粉红粘帚霉属真菌、粘鞭霉、草酸青霉,其主要降解机制是菌丝沿菌核的细胞间隙进入菌核,并穿透菌核细胞壁进入菌丝细胞内部,随后逐步降解菌核的菌丝细胞,最后降解的是菌核的细胞壁;腐生作用的有:疣孢漆斑菌、烟曲霉,其主要降解机制是菌丝尚未进入到菌核内部时,便分泌大量细胞壁水解酶对菌核整体进行降解和破坏。4.春季田间撒施的田间试验表明,其中Sc-C-1和Sc-H两种生防菌的防治效果可达33.9%和48.6%。此外,本文还就多个小麦抗病品种与赤霉病菌互做的细胞学进行了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进入小麦穗部后主要向下部穗轴侵染;病原菌可进入抗病品种苏麦3号皮层细胞,但极少进入维管束;在抗病品种望水白上,病原菌多在细胞间隙扩展,很难进入皮层细胞核维管束,在抗病品系L658和L699的抗病性最强,只有极少病原菌菌丝可进入维管束周边的薄壁细胞。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壁组分与抗病性关系奠定了基础。

孙莲[10](2016)在《水稻穗期稻曲病和灰飞虱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宁波市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发生状况复杂,年度间为害差异大。据统计,在不开展药剂防治的情况下,常年水稻病虫害造成的自然损失率为15~25%,严重发生年份危害损失率高达40%以上。因此,在严密监控水稻病虫消长动态的基础上,结合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准确开展预测预报,及时组织开展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是争取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本文根据试验地区对晚稻穗期灰飞虱、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曲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开展研究,分析成灾原因及控害减灾的关键点,开展防治试验,筛选出高效低毒防治药剂,明确用药适期和用药方法,形成一套水稻穗期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效控制水稻穗期主要病虫的危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研究取得以下几点主要成果:1、探明影响稻曲病发病主要因子,明确高肥条件下水稻稻曲病发病严重,日平均温度低于28℃时利于稻曲病菌孢子的释放,而降雨量对孢子的释放影响不大,在孢子量开始增多的阶段,田间零星出现稻曲病,在孢子侵染时期降雨量多则有利于病菌侵染水稻发病。2、目前我市推广的甬优系列杂交稻多为感病品种,破口前7天施药是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佳适期,第一次施药后7-10天施第二次药。30%爱苗乳油、43%好力克悬浮剂、复配剂MJ2006为推荐药剂,33%己唑醇·稻瘟灵微乳剂和45%丙环唑水乳剂为备选药剂。3、对于穗期灰飞虱,根据灰飞虱的发生规律,9月中下旬的发生高峰在穗部危害,推荐防治穗期灰飞虱适期在抽穗后7天左右,吡蚜酮是目前防治灰飞虱的首选对口药剂。4、明确毒源、介体、感病品种是水稻两大病毒病发病流行的3个必要条件。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大小麦、玉米及马唐、稗草等禾本科杂草,寄主范围广,毒源广泛存在,当毒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传毒介体和适宜的感病品种就会造成大面积发病流行。5、根据灰飞虱种群基数、虫口密度和灯诱数量,结合水稻品种与生育期、气象资料和历年发生资料,分析灰飞虱发育进度以及带毒率估测,可以预测当年灰飞虱和水稻两大病毒病发生危害趋势。建立两大病毒病预测模型,平均预测准确率为90.3%:Y=1.6595X-1.6856(式中,X为灰飞虱带毒率%;Y为水稻两大病毒病株发病率)。6、水稻穗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强化监测预报的基础上,推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措施。

二、稻曲病在日本的发生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曲病在日本的发生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稻曲球生防菌筛选和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章综述
    1 稻曲病的研究进展
        1.1 世界各地稻曲病的分布
        1.2 稻曲病的症状与危害
        1.2.1 症状
        1.2.2 危害
        1.3 稻曲病的生物学特性
        1.3.1 病原菌的分类地位
        1.3.2 产孢类型和病原特征
        1.3.3 稻曲病菌的分离培养
        1.3.4 白化菌株
        1.4 稻曲病菌菌核
        1.4.1 菌核的形成
        1.4.2 菌核的萌发
        1.5 稻曲病的侵染循环
        1.5.1 稻曲病的越冬和初侵染源
        1.5.2 稻曲病菌的侵染时期和侵染机制
        1.5.3 稻曲病菌的中间寄主
        1.6 稻曲病的人工接种及接种方法的优化
        1.7 水稻与稻曲病菌的互作机制
        1.8 稻曲病的防治
        1.8.1 选用抗病品种
        1.8.2 农业防治
        1.8.3 化学防治
        1.8.4 生物防治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2 稻曲球上分离的菌株对稻曲病菌及稻曲球生防作用的机制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的稻曲球和菌株
        2.2 试验方法
        2.2.1 稻曲球表面真菌的分离和筛选
        2.2.2 候选菌株的功能验证
        2.2.3 菌株的rDNA-ITS测定
        2.2.4 生防真菌的作用机制分析
        2.2.5 田间稻曲球降解试验
        2.3 试验结果
        2.3.1 稻曲球上真菌的分离和筛选
        2.3.2 候选菌株的功能验证
        2.3.3 菌株的rDNA-ITS测定
        2.3.4 生防菌的作用机制分析
        2.3.5 田间稻曲球降解试验
        2.4 讨论
        2.5 总结与展望
    3 稻曲病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植物
        3.2 试验方法
        3.2.1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采集
        3.2.2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观察和测量
        3.2.3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孕穗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倒二叶和旗叶的穗鞘周长数据分析
        3.3.2 孕穗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倒二叶和旗叶穗鞘最粗处叶鞘的闭合程度、叶鞘夹角及叶鞘周长的数据分析
        3.3.3 孕穗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穗长及着力密度的数据分析
        3.3.4 孕穗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倒二叶和旗叶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及叶片夹角的数据分析
        3.4 讨论
        3.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2)水稻材料MR183-2的稻曲病抗性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稻曲病的区域分布与为害
        1.2.2 稻曲病发病症状
        1.2.3 稻曲病菌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2.4 稻曲病的发生因素
        1.2.5 水稻稻曲病抗性相关研究
        1.2.6 水稻稻曲病抗性遗传模式探究
        1.2.7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1.2.8 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座研究进展
        1.2.9 重组自交系基因定位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水稻材料
        2.1.2 数据处理工具
    2.2 试验方法
        2.2.1 水稻栽培
        2.2.2 水稻稻曲病抗性鉴定
        2.2.3 农艺性状评价
        2.2.4 正反交初探抗性遗传模式
        2.2.5 重组自交系构建
        2.2.6 感病和抗病单株DNA提取
        2.2.7 BSA法建立抗池感池
        2.2.8 基因芯片QTL定位
        2.2.9 基因预测及相关结果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遗传模式探究
    3.2 亲本抗稻曲病鉴定
    3.3 重组自交系稻曲病抗性鉴定
    3.4 基因芯片定位候选区段
    3.5 QTL定位分析
    3.6 QTL的相关验证
        3.6.1 抗性位点分析
        3.6.2 农艺性状评价
        3.6.3 测序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MR183-2稻曲病抗性遗传分析
    4.2 产量性状与稻曲病发病程度的相关性
    4.3 MR183-2稻曲病抗性QTL定位
参考文献
致谢

(3)南繁区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南繁区简介
    1.2 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研究概况
        1.2.1 稻曲病的研究概况
        1.2.1.1 稻曲病国内外分布及发生危害
        1.2.1.2 稻曲病的病原菌
        1.2.1.3 稻曲病的防治
        1.2.2 水稻纹枯病菌的研究概况
        1.2.2.1 水稻纹枯病菌国内外分布及危害
        1.2.2.2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
        1.2.2.3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1.2.3 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分子标记概述
        1.3.1 分子标记技术的简介
        1.3.2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
        1.3.2.1 RFLP分子标记技术
        1.3.2.2 RAPD分子标记技术
        1.3.2.3 SSR分子标记技术
        1.3.2.4 ISSR分子标记技术
        1.3.2.5 SNP分子标记技术
        1.3.2.6 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1.4 病原真菌常用分子检测技术概述
        1.4.1 分子检测技术的简介
        1.4.2 病原真菌常用分子检测技术的种类
        1.4.2.1 LAMP技术
        1.4.2.2 ITS-PCR技术
        1.4.2.3 巢式PCR技术
        1.4.2.4 PCR-ELISA技术
        1.4.2.5 多重PCR技术
        1.4.2.6 实时荧光PCR技术
    1.5 研制稻曲病菌LAMP试剂盒的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菌株、水稻种子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1.5 AFLP接头和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南繁区稻病菌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
        2.2.1.1 南繁区稻曲病菌的分离和纯化
        2.2.1.2 南繁区稻曲病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2.2.1.3 稻曲病菌菌丝的获取
        2.2.1.4 稻曲病菌DNA的提取
        2.2.1.5 稻曲病菌DNA的检测
        2.2.1.6 稻曲病菌模板DNA的准备
        2.2.1.7 PCR扩增
        2.2.1.8 稻曲病菌PCR产物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1.9 AFLP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2.2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
        2.2.2.1 稻曲病菌LAMP引物设计
        2.2.2.2 LAMP初始反应体系
        2.2.2.3 LAMP反应结果的判断
        2.2.2.4 LAMP的反应条件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2.2.2.5 LAMP特异性的检测
        2.2.2.6 LAMP灵敏度的检测
        2.2.2.7 水稻种子中稻曲病菌的检测
        2.2.3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试剂盒研制
        2.2.3.1 稻曲病菌LAMP试剂盒组装
        2.2.3.2 稻曲病菌LAMP试剂盒注意事项
        2.2.4 南繁区水稻纹枯病菌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
        2.2.4.1 南繁区水稻纹枯病菌LAMP引物设计
        2.2.4.2 LAMP初始反应体系
        2.2.4.3 LAMP反应结果的判断
        2.2.4.4 LAMP的反应条件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2.2.4.5 LAMP特异性检测
        2.2.4.6 LAMP的灵敏度检测
        2.2.4.7 种子样品中水稻纹枯病菌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繁区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3.1.1 南繁区稻曲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3.1.2 南繁区稻曲病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3.1.3 稻曲病菌DNA的提取和鉴定
        3.1.4 稻曲病菌DNA的预扩增结果
        3.1.5 稻曲病菌DNA的选择性扩增结果
        3.1.5.1 稻曲病菌DNA选择性扩增的体系优化
        3.1.5.2 稻曲病菌DNA的选择性扩增结果
        3.1.6 稻曲病菌DNA的AFLP引物的筛选
        3.1.7 不同引物组合对稻曲病菌DNA扩增的多态性
        3.1.8 稻曲病菌的聚类分析
        3.1.9 稻曲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10 稻曲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3.1.11 稻曲病菌群体间的遗传一致性和遗传距离
        3.1.12 稻曲病菌的群体聚类分析
    3.2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
        3.2.1 LAMP的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
        3.2.1.1 反应温度优化
        3.2.1.2 反应时间优化
        3.2.1.3 Mg2+浓度的优化
        3.2.1.4 甜菜碱的浓度优化
        3.2.1.5 dNTPs的浓度优化
        3.2.2 LAMP方法灵敏度检测
        3.2.3 LAMP引物特异性检测
        3.2.4 水稻种子样品中稻曲病菌的检测
    3.3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试剂盒组成及应用
        3.3.1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检测试剂盒的组成
        3.3.2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检测试剂盒的应用
    3.4 水稻纹枯病菌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
        3.4.1 LAMP的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
        3.4.1.1 LAMP反应温度的优化
        3.4.1.2 LAMP反应时间优化
        3.4.1.3 Mg~(2+)浓度的优化
        3.4.1.4 甜菜碱浓度的优化
        3.4.1.5 dNTPs浓度的优化
        3.4.2 LAMP灵敏度的检测
        3.4.3 LAMP引物特异性检测
        3.4.4 水稻种子样品中水稻纹枯病菌的检测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南繁区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2 南繁区稻曲病菌与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
    4.2 结论
        4.2.1 南繁区稻曲病菌的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南繁区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LAMP检测技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水稻稻曲病缓释药膜剂的筛选及其协同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稻曲病的发生与危害
        1.1.1 稻曲病的发生
        1.1.2 稻曲病的危害
    1.2 稻曲病的病原学及分离培养
        1.2.1 厚垣孢子
        1.2.2 分生孢子
        1.2.3 子囊孢子
        1.2.4 稻曲菌的分离培养
    1.3 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现状
        1.3.1 稻曲病的发生特点
        1.3.2 防治现状
    1.4 植物保护缓释膜剂的研究进展
        1.4.1 天然产物缓释膜剂
        1.4.2 合成产物缓释膜剂
        1.4.3 复合产物缓释膜剂
    1.5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设计思路
        1.5.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设计思路
第二章 水稻稻曲病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稻曲病菌的分离方法比较
        2.1.3 HP-7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2.1.4 HP-7菌株的致病性鉴定
        2.1.5 HP-7菌株的分子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分离方法分离稻曲病菌的分离效果
        2.2.2 HP-7菌株的形态特征
        2.2.3 HP-7菌株的致病性
        2.2.4 HP-7菌株rDNA-Its系列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水稻稻曲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测定及其协同增效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等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3.1.3 天然产物柠檬醛对稻曲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3.1.4 稻曲病菌对苯·嘧等组合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戊唑醇等几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
        3.2.2 天然产物柠檬醛对稻曲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
        3.2.3 苯·嘧等组合药剂对稻曲病菌的协同增效作用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水稻稻曲病缓释膜剂的初筛及其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缓释膜剂成膜物质的初筛
        4.1.3 缓释膜剂成膜配方的筛选
        4.1.4 缓释膜剂成膜配方的优化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缓释膜剂的初选成膜物质
        4.2.2 缓释膜剂的初筛配方
        4.2.3 缓释膜剂的优化配方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5%天然产物柠檬醛缓释药膜剂的研制及其性能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柠檬醛包合物的制备
        5.1.3 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的研制
        5.1.4 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对稻曲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5.1.5 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的理化性质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柠檬醛包合物
        5.2.2 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
        5.2.3 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对稻曲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
        5.2.4 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的理化性质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及30%苯·嘧增效组合的田间应用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及30%苯·嘧增效组合的田间防效试验
        6.1.3 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对水稻叶绿素合成影响的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及30%苯·嘧增效组合的田间防效
        6.2.2 5%柠檬醛缓释药膜剂对水稻叶绿素合成的影响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论文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附录

(5)稻曲病菌中致病相关效应蛋白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稻曲病概述
        1.1.1 稻曲病的发生和危害
        1.1.2 稻曲病的症状特点
        1.1.3 稻曲病的病原特征及分类地位
        1.1.4 稻曲病的侵染循环
        1.1.5 稻曲病的发病条件
        1.1.6 稻曲病的防控措施
    1.2 植物免疫机制
        1.2.1 植物免疫研究概述
        1.2.2 PAMPs/MAMPs触发的植物免疫概述
        1.2.3 真菌PAMPs/MAMPs触发的免疫反应
        1.2.4 效应蛋白触发的植物免疫概述
        1.2.5 真菌效应蛋白触发的免疫反应
    1.3 效应蛋白对植物免疫的抑制
        1.3.1 效应蛋白抑制植物免疫概述
        1.3.2 真菌效应蛋白抑制植物免疫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诱导植物免疫的稻曲病菌效应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供试菌株和质粒
        2.1.3 本章所用引物
        2.1.4 培养基和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2.2.2 土壤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2.2.3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转化及筛选
        2.2.4 植物和真菌RNA的提取
        2.2.5 RNA反转成cDNA
        2.2.6 质粒DNA的提取
        2.2.7 琼脂糖凝胶DNA回收
        2.2.8 质粒大量提取与纯化
        2.2.9 qRT-PCR
        2.2.10 载体构建
        2.2.11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体系
        2.2.12 水稻原生质体的分离及转化
        2.2.13 蛋白提取和荧光素酶荧光信号的检测
        2.2.14 Western blot检测
        2.2.15 电导率测定
        2.2.16 RT-PCR检测
        2.2.17 蛋白糖基化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13个稻曲病菌候选效应蛋白在烟草上诱导细胞死亡
        2.3.2 13个稻曲病菌候选效应蛋白的信号肽鉴定
        2.3.3 11个候选效应蛋白在稻曲病菌侵染水稻早期的表达模式
        2.3.4 8个稻曲病菌候选效应蛋白诱导水稻原生质体的细胞死亡
        2.3.5 效应蛋白的信号肽对其诱导细胞死亡的能力是必需的
        2.3.6 丝氨酸蛋白酶GUV_7139的催化位点对其诱导植物细胞死亡的能力是必需的
        2.3.7 核糖核酸酶GUV_6759的酶活位点对其诱导植物细胞死亡的能力是必需的
        2.3.8 候选效应蛋白的N-糖基化修饰
    2.4 本章小结和讨论
第三章 抑制植物免疫的稻曲病菌效应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供试菌株和质粒
        3.1.3 本章所用引物
        3.1.4 培养基利溶液
    3.2 实验方法
        3.2.1 Burkholderia glumae感受态的制备及电击转化
        3.2.2 载体构建
        3.2.3 pGR107系统检测效应蛋白对BAX/INF1诱导的细胞死亡的抑制
        3.2.4 BG-pDEV系统检测效应蛋白对B.glumae触发的细胞死亡的抑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部分候选效应蛋白抑制B.glumae诱导的细胞死亡
        3.3.2 部分候选效应蛋白抑制BAX和INF1诱导的细胞死亡
    3.4 本章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稻曲病菌效应蛋白SCRE2的功能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供试菌株和质粒
        4.1.3 本章所用引物
        4.1.4 培养基和溶液
    4.2 实验方法
        4.2.1 SCRE2的亚细胞定位
        4.2.2 qRT-PCR
        4.2.3 酵母双杂交
        4.2.4 免疫共沉淀
        4.2.5 土壤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体系
        4.2.6 稻曲病菌基因敲除转化体系
        4.2.7 稻曲病菌敲除转化子的验证方法
        4.2.8 稻曲病菌接种水稻方法
        4.2.9 稻瘟病菌遗传转化方法
        4.2.10 稻瘟病菌接种大麦方法
        4.2.11 RNase胶内酶活分析
        4.2.12 MAPK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CRE2的信号肽能引导蛋白分泌且SCRE2能从细胞间隙转移到胞内
        4.3.2 SCRE2在稻曲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中上调表达
        4.3.3 SCRE2第68-85位氨基酸是抑制BAX细胞死亡的最短功能域
        4.3.4 SCRE2主要定位在烟草的细胞核和细胞膜
        4.3.5 敲除SCRE2会减弱P1对水稻LYP9的致病力
        4.3.6 SCRE2自身互作
        4.3.7 异源表达SCRE2强烈诱导水稻PTI免疫并增强水稻对RS105的抗性
        4.3.8 SCRE2与RNase T2家族成员RNS1-RNS5互作
        4.3.9 RNS1-RNS6之间的互作分析
        4.3.10 RNS1和RNS2具有RNase活性
        4.3.11 RNase T2家族部分成员抑制BAX和INF1触发的细胞死亡
    4.4 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6)安徽省中籼稻品种抗病性评价及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抗病性
    1.2 抗病性分类
    1.3 环境因素对抗病性的影响
    1.4 寄主植物抗病机制
    1.5 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1.6 生物间遗传学
    1.7 抗病育种
    1.8 抗病性鉴定
    1.9 水稻主要病害发生概况
        1.9.1 水稻纹枯病
        1.9.2 水稻稻曲病
        1.9.3 稻瘟病
        1.9.4 水稻条纹叶枯病
        1.9.5 水稻白叶枯病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品种
    3.2 丰产和适应性试验
        3.2.1 试验设计
        3.2.2 调查与记载内容
    3.3 抗病性鉴定试验
        3.3.1 稻瘟病抗性鉴定
        3.3.2 稻曲病抗性鉴定
        3.3.3 稻纹枯病抗性鉴定
        3.3.4 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3.3.5 稻条纹叶枯病抗性鉴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产量水平
    4.2 生育期
    4.3 主要经济性状
        4.3.1 亩有效穗
        4.3.2 每穗总粒数
        4.3.3 结实率
        4.3.4 千粒重
    4.4 品质
    4.5 抗性评价
        4.5.1 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
        4.5.2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
        4.5.3 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
        4.5.4 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
        4.5.5 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抗性
    4.6 水稻品种综合评价
5 讨论
    5.1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
    5.2 水稻品种的经济性状
6 结论
    6.1 水稻品种的丰产性
    6.2 水稻品种品质分析
    6.3 水稻品种抗性评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低温对稻曲菌核形成的影响及稻曲病菌转化体系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稻曲病的研究进展
        1.1 稻曲病在我国和世界各地的发生发展
        1.2 稻曲病的症状及危害
        1.3 稻曲病的生物学研究
        1.3.1 病原菌分类地位
        1.3.2 稻曲病菌的培养特性
        1.3.3 稻曲病的发病因素
        1.4 稻曲病菌产孢情况
        1.4.1 厚垣孢子
        1.4.2 薄壁分生孢子
        1.4.3 子囊孢子
        1.5 稻曲病的侵染循环
        1.5.1 稻曲病的越冬及初侵染源
        1.5.2 稻曲病菌的侵染时期
        1.5.3 稻曲病菌的侵染机制
        1.6 稻曲病菌的中间寄主
        1.7 稻曲病菌的菌核
        1.7.1 菌核的形成
        1.7.2 菌核的萌发
        1.8 稻曲病的防治
        1.8.1 选用抗病品种
        1.8.2 田间的栽培管理
        1.8.3 化学防治
        1.8.4 生物防治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2 低温对稻曲病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植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稻曲病菌的人工接种
        2.2.2 人工接种水稻的低温处理
        2.2.3 田间发病水稻的低温处理
        2.2.4 不同水稻种植期对菌核形成的影响
        2.3 实验结果
        2.3.1 低温对人工接种水稻菌核产生的影响
        2.3.2 低温对田间自然发病水稻菌核形成的影响
        2.3.3 不同阶段稻曲球的解剖学分析
        2.3.4 水稻种植期对菌核形成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2.6 致谢
    3 稻曲病菌有性生殖基因的筛选与功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试剂
        3.1.3 供试抗生素
        3.1.4 供试载体
        3.1.5 培养基及配方
        3.2 实验方法
        3.2.1 常规PCR反应
        3.2.2 CTAB法大量抽提稻曲病菌基因组DNA
        3.2.3 潜在有性生殖相关基因的筛选
        3.2.4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3.2.5 原生质体转化
        3.2.6 转化子检测
        3.2.7 易位插入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转录组数据分析
        3.3.2 潜在有性生殖相关基因的筛选
        3.3.3 原生质体制备
        3.3.4 转化子检测
        3.3.5 易位插入检测
        3.4 讨论
        3.5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8)上海环淀山湖地区基于化肥、农药减量化的生态稻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
    1.2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1.2.1 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2.2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1.2.3 农业面源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2.4 农业面源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1.3 国内外农药化肥施用与农业面源污染
        1.3.1 中国肥料施用情况
        1.3.2 中国农药使用情况
        1.3.3 全球肥料使用情况
        1.3.4 全球农药使用情况
    1.4 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 土壤理化性状
        1.4.2 土壤酶活性
        1.4.3 稻田生物多样性
    1.5 施用有机肥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1.5.1 土壤理化性状
        1.5.2 土壤酶活性
        1.5.3 生物多样性
    1.6 氮素过量施用对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1.6.1 氮素积累会导致作物病虫害加剧
        1.6.2 氮素积累对作物病虫害的诱发机理
    1.7 中国稻田种养耦合模式研究
        1.7.1 稻蟹共作
        1.7.2 稻鱼共作
        1.7.3 稻鳖共作
        1.7.4 稻鸭共作
        1.7.5 稻蛙共作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8.2 本研究的意义
        1.8.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肥方式对水稻抗病虫害能力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田间试验布置
        2.2.2 水稻生长考察和病虫害调查
        2.2.3 水稻植株样品和土壤样品采集
        2.2.4 样品测定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2.3.2 施肥方式对水稻植株生化性状的影响
        2.3.3 施肥方式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
        2.3.4 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2.3.5 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施用化肥加剧水稻病虫害
        2.4.2 施用有机肥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
        2.4.3 年度气候条件会显着影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稻田养蛙对水稻病虫害防控和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域
        3.2.2 田间试验布置
        3.2.3 水稻生长考察和病虫害调查
        3.2.4 样品采集
        3.2.5 样品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稻田养蛙对稻苗生长的影响
        3.3.2 稻田养蛙对水稻植株生化性状的影响
        3.3.3 稻田养蛙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3.3.4 稻田养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3.5 放养青蛙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3.3.6 稻田养蛙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7 稻田养蛙的经济效益
    3.4 讨论
        3.4.1 稻田养蛙控制水稻病虫害的机理
        3.4.2 稻田养蛙的增肥效应
        3.4.3 田间青蛙培育的经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稻鸭共作对水稻病虫害和草害的防治及生态效应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域
        4.2.2 田间试验布置
        4.2.3 水稻生长考察和病虫害调查
        4.2.4 水稻植株样品和土壤样品采集
        4.2.5 样品测定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4.3.2 稻鸭共作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4.3.3 稻鸭共作对田间草害的影响
        4.3.4 稻鸭共作对水稻生化性状的影响
        4.3.5 稻鸭共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6 稻鸭共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7 稻鸭共作对稻田土壤线虫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稻鸭共作可有效控制草害
        4.4.2 稻鸭共作控制水稻病虫害
        4.4.3 稻鸭共作的增肥增产效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淀山湖推行生态稻作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域
        5.2.2 常规稻作化肥农药使用调查
        5.2.3 稻鸭共作田间试验
        5.2.4 稻作农业面源污染估算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环淀山湖地区常规稻作化肥使用
        5.3.2 环淀山湖地区常规稻作农药使用
        5.3.3 稻鸭共作农药肥料使用情况
    5.4 讨论
        5.4.1 环淀山湖常规稻作农业面源污染估算
        5.4.2 环淀山湖推行稻鸭共作农业面源污染估算
        5.4.3 环淀山湖区域推行实施稻鸭共作的环境效益
        5.4.4 环淀山湖推行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9)降解稻曲病菌菌核的真菌筛选及其作用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稻曲病的研究进展
        1.1 稻曲病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1.2 稻曲病的症状
        1.3 稻曲病菌的生物学
        1.3.1 病原菌的分类
        1.3.2 培养特征
        1.4 产孢情况
        1.4.1 厚垣孢子
        1.4.2 薄壁分生孢子
        1.4.3 子囊孢子
        1.5 稻曲病的侵染循环
        1.5.1 稻曲病的初侵染源
        1.5.2 稻曲病的侵染时期与部位
        1.6 稻曲病的中间寄主
        1.7 稻曲病菌菌核
        1.7.1 菌核的形成
        1.7.2 菌核在稻曲病侵染过程中的作用
        1.8 稻曲病的发生因素
        1.9 稻曲病的综合防治
        1.9.1 化学防治
        1.9.2 农业防治
        1.9.3 生物防治
    第二章 植物病害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2.1 生防菌的分类
        2.2 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三章 稻曲病菌核降解微生物的筛选与作用机制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核
        1.2 菌核降解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1.3 生防菌的筛选与功能验证
        1.4 生防菌的rDNA-ITS测定
        1.5 生防菌作用机制的分析
        1.6 生防菌田间防效试验
        2 结果分析
        2.1 供筛选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2.2 生防菌的种类鉴定结果
        2.3 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2.4 生防菌防效的田间试验
        3 讨论
附文 赤霉病菌在小麦穗轴中的扩展模式研究进展
    绪论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镜下赤霉病菌侵染观察结果
        2.2 透射电镜下赤霉病菌在济麦22细胞内生长情况
        2.3 扫描电镜下赤霉病菌在小麦颖花内生长情况
    3 阶段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溶液配制和实验方法

(10)水稻穗期稻曲病和灰飞虱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穗期病虫简介
        1.1.1 水稻穗期的概念
        1.1.2 水稻稻曲病简介
        1.1.3 水稻灰飞虱简介
        1.1.4 水稻条纹叶枯病简介
        1.1.5 水稻黑条矮缩病简介
    1.2 水稻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控情况概述
        1.2.1 水稻穗期病虫害发生情况
        1.2.2 水稻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1.2.2.1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重要性
        1.2.2.2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1.2.2.3 水稻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1.2.3 稻曲病、灰飞虱及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具体防治方法
    1.3 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稻曲病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1 稻曲病的分布与寄主
        1.3.1.2 稻曲病的危害
        1.3.1.3 稻曲病的病级划分标准
        1.3.1.4 稻曲病的侵染及病害循环
        1.3.1.5 稻曲病的流行规律
        1.3.1.6 稻曲病的防治
        1.3.2 灰飞虱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1 灰飞虱的分布与危害
        1.3.2.2 灰飞虱的种群消长
        1.3.2.3 灰飞虱的传毒机制
        1.3.2.4 灰飞虱的抗药性
        1.3.2.5 灰飞虱的综合防治
        1.3.2.6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1.3.2.7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1.3.3 研究进展
        1.3.3.1 稻曲病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1.3.3.2 灰飞虱的研究进展
        1.3.3.3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研究进展
        1.3.3.4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前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技术流程
    2.4 主研究区概况
        2.4.1 地理位置
        2.4.2 自然条件
        2.4.3 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章 稻曲病
    3.1 田间稻曲病菌孢子量监测及与气象的初步拟合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田间孢子捕捉
        3.1.1.2 田间样品荧光定量PCR检测
        3.1.1.3 气象数据的收集
        3.1.1.4 田间播种试验及发病情况调查
        3.1.2 结果分析
        3.1.2.1 水稻生育期稻曲病菌孢子释放动态
        3.1.2.2 气象数据分析
        3.1.2.3 气象与病害的关系
        3.1.2.4 稻曲病菌孢子、气象因子及病害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3.2 稻曲病防治适期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分析
    3.3 筛选稻曲病防治药剂
        3.3.1 材料与方法
        3.3.1.1 药剂防治研究材料
        3.3.1.2 田间管理及调查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4 水稻品种抗稻曲病的田间抗病性评价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分析
    3.5 稻曲病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3.5.1 材料与方法
        3.5.1.1 供试水稻品种
        3.5.1.2 考种方法
        3.5.1.3 稻米品质测定
        3.5.2 结果分析
        3.5.2.1 稻曲病粒在稻穗中的分布
        3.5.2.2 病位和产量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3.5.2.3 病粒枝梗对邻近枝梗产量的影响
        3.5.2.4 稻曲病产量损失测定
        3.5.2.5 稻曲病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5.2.6 稻曲病粒与产量因子及稻米品质因子相关性分析
    3.6 田间影响稻曲病发生的主要因子
        3.6.1 材料与方法
        3.6.2 结果分析
第四章 灰飞虱
    4.1 灰飞虱田间发生规律的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田间监测
        4.1.1.2 测报灯监测
        4.1.2 结果分析
        4.1.2.1 灰飞虱在水稻生育期间的发生规律
        4.1.2.2 水稻穗期灰飞虱的防治适期
    4.2 灰飞虱防治药剂筛选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供试药剂与用量
        4.2.1.2 防治药效调查方法
        4.2.2 结果分析
        4.2.2.1 田间试验结果分析
        4.2.2.2 其他
    4.3 灰飞虱毒率情况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分析
    4.4 水稻品种抗两大病毒病田间抗性评价
        4.4.1 材料和方法
        4.4.2 结果分析
    4.5 两大病毒病药剂防治研究
        4.5.1 材料和方法
        4.5.1.1 药剂防治研究材料
        4.5.1.2 调查方法
        4.5.2 结果分析
    4.6 两大病毒病发生规律与主要影响因子研究
        4.6.1 材料和方法
        4.6.1.1 水稻两大病毒病与介体灰飞虱发生调查
        4.6.1.2 影响发生因子调查
        4.6.2 结果分析
        4.6.2.1 两大病毒病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规律
        4.6.2.2 影响发病流行的主要因子
        4.6.2.3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理论抽样技术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果
        5.1.1 初步探明影响稻曲病的发病因子及品种抗性差异
        5.1.2 提出稻曲病的综合防治要点
        5.1.3 初步探明灰飞虱的种群消长规律
        5.1.4 提出灰飞虱的综合防治要点
        5.1.5 建立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预测模型
    5.2 对策与建议
        5.2.1 稻曲病防控对策与防治技术
        5.2.2 灰飞虱与两大病毒病防控对策
        5.2.3 灰飞虱与两大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
        5.2.4 灰飞虱与两大病毒病药剂防治重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稻曲病在日本的发生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稻曲球生防菌筛选和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D]. 陈天琪. 浙江大学, 2019(06)
  • [2]水稻材料MR183-2的稻曲病抗性QTL定位[D]. 何焕然.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3]南繁区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D]. 彭丹丹.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水稻稻曲病缓释药膜剂的筛选及其协同增效作用[D]. 胡贤锋. 贵州大学, 2018(05)
  • [5]稻曲病菌中致病相关效应蛋白的筛选与鉴定[D]. 方安菲.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2)
  • [6]安徽省中籼稻品种抗病性评价及筛选[D]. 殷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1)
  • [7]低温对稻曲菌核形成的影响及稻曲病菌转化体系的探索[D]. 范林林. 浙江大学, 2017(01)
  • [8]上海环淀山湖地区基于化肥、农药减量化的生态稻作模式研究[D]. 滕青. 上海大学, 2016(04)
  • [9]降解稻曲病菌菌核的真菌筛选及其作用机制分析[D]. 李丹阳. 浙江大学, 2016(08)
  • [10]水稻穗期稻曲病和灰飞虱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 孙莲. 浙江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日本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