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标本分离株药敏结果及相关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

临床标本分离株药敏结果及相关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

一、临床标本分离菌株药敏结果和相关抗菌药物消耗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琪[1](2021)在《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毒力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肠杆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及肠杆菌属)是造成严重感染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细菌。肠杆菌科细菌常携带三种或三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基因,从而使其具有多重耐药性。因此,多重耐药肠杆菌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给临床治疗造成麻烦,常常导致无药可用或治疗失败。因此,探究肠杆科细菌死亡相关的危险因子、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主要流行克隆株型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危险因素、本地区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流行株系及耐药、毒力特点分析,为临床治疗提出更好地药物方案及适当的干预措施。一、山西某三甲医院2015年–2019年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究山西某三甲医院2015年至2019年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1.菌株及临床信息收集: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山西某三甲医院多重耐药肠杆菌菌株。患者临床信息收集自电子病例。分析多重耐药肠杆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基本人口学特征、预后和药物治疗方案。2.统计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类变量,将P<0.1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定多重耐药肠杆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死亡独立危险因子。Cox生存回归分析P<0.2的变量,确定30日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并将患者按照分离前是否接受过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分为两组,分析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对30日生存的影响。结果:1.菌株和临床信息:共纳入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的91份病例和91株菌。2.科室、标本类型和感染类型分布:91位患者中,28.57%的患者分布在重症监护室。痰标本是主要分离标本(64.84%),肺部感染(43.96%)是主要感染类型。2018年多重耐药肠杆菌检出率最高,共检出49株菌(53.85%),其中MDR-KP占比36.26%,CRKP菌株在MDR-KP菌株中占比高达98.3%。3.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倾向于存在心血管疾病(P=0.039),脑血管疾病(P=0.039)和侵入性操作。其中,机械通气、中心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尿管在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死亡组中独立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OR,4.046;95%CI,1.434–11.418;P=0.008)和中心静脉插管(OR,4.543;95%CI,1.338–15.425;P=0.015)。Cox生存回归分析表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与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患者30日生存有一定联系(HR,0.351;95%CI,0.118–1.044;P=0.06),起保护作用。未接受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组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接受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组。4.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MDR-KP)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机械通气、中心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尿管在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使用史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气管插管(OR,4.654;95%CI,1.5–14.438;P=0.008)是死亡组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Cox生存回归分析表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与感染MDR-KP患者30日生存有关,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HR,0.235;95%CI,0.053–1.044;P=0.057)。二、2018年无菌体液中分离出CRKP、hv KP耐药、毒力基因分析目的:分析无菌体液中分离出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菌株(hv KP)的耐药、毒力特点。方法:1.菌株来源:选择第一部分中分离自无菌体液KP菌株进行分析。2.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药敏试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3.碳青霉烯酶表型和毒力表型检测:采用改良的CIM试验(m CIM)检测碳青霉烯酶的表型。拉丝实验检测毒力表型,判断依据:黏液拉丝长度>5mm,为阳性。4.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血清型基因的扩增:用PCR方法检测常见耐药机制(Class A、Class B、Class D、Amp C、ESBLs)、毒力相关基因(iro N、rmp A、rmp A2、iut A、iuc A)及血清型基因(wzi)。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测序。比对DNA序列,通过BLAST在NCBI Gen Bank和巴斯德机构数据库中比对。5.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通过Ion S5 plus,De Novo组装,由CARD和VFDB数据库筛选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1.菌株来源:纳入12株分离自无菌体液KP菌株,其中11株为CRKP菌株和1株hv KP菌株。2.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药敏试验检测:11株CRKP菌株对3-,4-代头孢菌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高度耐药。超过90.9%的CRKP菌株对β-内酰胺类联合抑制剂的MIC值大于32 mg/L。所有菌株对替加环素(TGC)和阿米卡星(AMK)高度敏感。hv KP菌株表现出低水平耐药。3.耐药机制检测:58.3%(7/12)的CRKP菌株检测出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NDM(33.3%,4/12)是主要的耐药机制,41.7%菌株未检测到任何耐药基因。其中产NDM-5-CRKP菌株对氨曲南、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不同。4.毒力基因和血清型基因的检测:仅有2株菌对毒力基因扩增是阳性结果。KL22KL37(58.3%,7/12)是主要的荚膜血清型,hv KP菌株血清型为K64。5.NGS检测:NGS分析显示,CRKP菌株含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oqx A、oqx B、qnr S、qnr B)、β-内酰胺类(bla CTX-M-3)、氨基糖苷类、Ⅰ、Ⅲ型菌毛基因、铁载体基因、转运蛋白和外排泵基因。产SIM的K64的菌株具有典型的hv KP特征,具有高黏度表型。在hv KP中发现rmp A2、all和需氧菌素基因。hv KP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同时检测到oqx A基因。三、临床分离出CRKP菌株的治疗对策研究目的:通过对替加环素为主药的体外联合药敏分析,为临床治疗CRKP,hv KP感染提供有效的药物选择。方法:体外联合药敏:棋盘法测定替加环素-亚胺培南(TGC+IPM)、替加环素-美罗培南(TGC+MEM)、替加环素-氨曲南(TGC+ATM)联合用药的协同活性。药物浓度范围根据MIC结果选取,每种组合中抗菌药物浓度范围是1/32×MIC到4×MIC。部分抑菌指数(FIC):FIC=MICA药联合/MICA药单用+MICB药联合/MICB药单用。判定标准:FIC≤0.5,协同作用;>0.5到≤4.0,相加作用;>4.0,拮抗作用。结果:TGC+IPM,TGC+MEM,和TGC+ATM组合对CRKP菌株分别有100%(11/11),90.1%(10/11),和90%(9/10)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未观察到。四、太原地区四家医院CRKP同源性分析目的:分析太原四家三级甲等医院CRKP的亲缘性,明确不同医院间CRKP菌株之间的联系。方法:1.菌株的收集:收集2017年9月28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太原4家三甲医院非重复CRKP菌株。2.同源性分析:用PCR方法检测MLST管基因,通过巴斯德机构数据库进行比对。采用MEGA-X及goe BURST方法分析本地区CRKP的主要流行克隆株及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分析新序列菌株与高风险菌株的关系。3.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对新序列型菌株ST4564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4.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扩增:见第二部分。5.毒力表型及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见第二部分。6.NGS测序分析:见第二部分。结果:1.菌株的收集:共纳入太原4家三级甲等医院57株临床非重复CRKP菌株。2.同源性分析:ST11(56.1%,32/57)是主要流行的克隆株,发现一种新序列型,ST4564。MEGA-X分析显示,CRKP菌株分为5簇,不同医院间菌株具有一定同源性。ST4564与高风险克隆株比较后发现,ST4564与高风险克隆株无关。3.抗菌药物药敏检测:ST4564菌株对碳青霉烯类、3-,4-代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抑制剂复合制剂以及CIP和LEV耐药,但是仍然对AMK,TGC和COL敏感。4.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ST4564菌株产金属酶;经PCR扩增,ST4564同产NDM-1和CTX-M-9的两种变体。5.毒力表型及毒力基因检测:ST4564菌株拉丝长度大于5 mm,实验结果阳性;相关毒力代表基因PCR扩增结果呈阴性,未检测出具体的荚膜血清型。6.NGS测序:ST4564菌株携带多重耐药表型相关的外排泵基因(acr A,acr B),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blaCTX-M-14,bla CTX-M-17,碳青霉烯类:blaNDM,bla TEM,bla LEN),氨基糖苷类[aac(3)-IIb,aph(6)-Id,aph(3’)-Ia,aad A6/aad A10],喹诺酮类(qnr Bs),大环内酯类(mph A,mrx),以及磺胺类(sul1,sul2)耐药基因。同时携带I型菌毛相关基因、铁转运体基因(iut A,fep D,iro E,ent),转运体和外排泵基因[ABC transporter,RND efflux system(acr AB,rcs AB)],以及T6SS分泌蛋白基因。结论:1.脑血管疾病和中心静脉插管是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氨基糖苷类的使用与患者30日生存有关。气管插管是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氨基糖苷类的使用与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30日生存有关。2.耐药机制以碳青霉烯酶NDM为主。3.替加环素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氨曲南联合的协同作用都超过90%,替加环素-亚胺培南联合方案对治疗CRKP感染有效率可能更高。4.ST11是太原地区四家三级甲等医院CRKP菌株的主要流行克隆株型。5.鉴定出一种新ST型,ST4564与多重耐药表型相关;与高风险克隆株无关,但仍然需要对新序列型菌株进行检测,防止演变为高风险克隆株。

骆延波[2](2021)在《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制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包括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96点阵琼脂检测盒、便携式细菌培养箱、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等,实现了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准确性、稳定性、标准化。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试验稀释法标准,对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结构和操作稳定性、重复性、与CLSI药敏标准方法比对验证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使用该药敏试验接种仪方法与CLSI药敏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了8种抗生素对48株禽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该药敏试验接种仪便于灭菌,易于操作,结构合理,接种细菌量重复性好,与CLSI微量肉汤稀释法比对检测结果吻合率达95%,批量检测结果吻合率90%以上,检测效率高5倍以上。针对国内养殖场临床化验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的现状,研制开发出一种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箱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0~50 cm、20~30 cm、20~30 cm,热功率为30~40 W。主要由密封的泡沫盒、加热带、电线、温控开关等组成,经过温度稳定性、温度差异性、与常规恒温培养箱培养性能比对验证及使用费用对比、实地培养应用等研究,结果表明,该便携式细菌培养箱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箱体内温度相对恒定(温度范围30-42℃),符合常规细菌的培养要求,与常规培养设备相比成本降低90%,适用于基层现场和实验室培养细菌。研制的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包括外壳、显示屏、图像采集室、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其中显示屏固定在壳体上,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和图像采集室安装在内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与图像采集室对应,控制板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的数据输出端口连接控制器的数据接收端口,显示屏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包括扫描仪和光源。CMOS感光器或CCD感光器,连接到控制器。稳定性验证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系统进出托盘和操作系统运行顺畅。每个药敏板的读数值基本一致,重复性好。与目测结果比对验证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而且检测效率是目测的5倍以上。检测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图像采集仪能够识别琼脂板上直径大于0.5mm的菌落。本软件设计记忆功能,对于初次不能识别的较小直径菌落,经过软件识别标记,再次扫描时即能识别。为便于操作,撰写了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能够实现高通量图像采集和MIC统计分析,设计合理,运行稳定,读取结果重复性好,敏感性高,检测效率比常规目测和手工录入数据提高10倍以上,适合批量细菌药敏试验检测。为验证该优化集成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使用该集成技术对分离鉴定的临床分离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在此基础上检测高抗药性基因。分离鉴定出菌株总数为10617株,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等。对主要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筛选部分抗药性水平较高的细菌,对其抗药性基因进行了检测,并统计了10余种常用药物对细菌的MIC频率分布。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于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对多黏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呋、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抗药率高于40%;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相对敏感。沙门氏菌的总体抗药性水平略低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的抗药性高于70%,对其它药物较为敏感性低于20%。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对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多黏菌素的抗药性明显低于病料来源大肠杆菌。健康动物粪便源大肠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养殖畜种抗药性背景指示菌的作用。多重高抗表型的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均含有多种抗性基因,同时含有多种毒力基因。从山东省8个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中720份新鲜粪便样品,分离鉴定到697株非重复大肠杆菌。检测结果表明:83株携带mcr-1基因;从mcr-1阳性菌株中共检测到5种ESBL基因和4种PMQR基因。药敏检测只用了1个月时间,比常规方法节省5个月,检测成本降低80%。综上所述,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准确、稳定、可重复、效率高,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为国内首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适用于科研、教学、生产,为细菌抗药性检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陈玮贝[3](2021)在《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特征和耐药性情况。2、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多重耐药感染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多重耐药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院从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住院病房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11例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检出病原菌构成、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年间本院共664例AECOPD患者中培养出病原菌有111例,男性102例,女性9例,80-8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46人,占41.44%);科室分布主要见于呼吸内科52例(46.89%),其次为ICU 34例(30.6%)、老年病科15例(13.51%);合并基础疾病中合并高血压患者最多共65例(58.56%),其次为合并脑血管意外39例(35.14%),合并糖尿病30例(27.03%),合并冠心病17例(15.32%)。2、111例AECOPD患者共检出12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多重耐药菌占总检出致病菌25.98%,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3、本研究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中对阿米卡星最敏感,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高(58.33%);流感嗜血杆菌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美罗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65.0%);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最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高(93.3%);肺炎克雷伯菌也对替加环素敏感,对多西环素耐药率最高(83.3%);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青霉素耐药率最高(100%);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肺癌、合并肾脏病、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是否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合并呼吸衰竭,是否频繁更换抗生素、是否行机械通气及是否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是否留置尿管、胃管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革兰阳性菌常见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达25.98%,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2、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药物未见明显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替加环素最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3、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吕丽霞[4](2021)在《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科学合理应用抗菌素、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病原学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将收集的所有标本分为两组,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的标本记作第1组,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的标本则记作第2组。结果:(1)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共送检2596份标本,两组细菌病原学阳性检出率比较,第2组阳性标本率较第1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01)。(2)菌种分布中革兰氏阴性菌(351株,89.31%)所占比例最大。两组对比,各细菌阳性分离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3)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72.26%),其次为血液、泌尿道,分别占9.67%、5.09%。两组对比,第2组中段尿分离率较第1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6,P<0.001),第2组腹水分离率较第1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余标本分离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4)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70%,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在38.71%~42.11%之间,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克肟耐药率均>90%。两组耐药情况对比,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49,P<0.001),对替加环素耐药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耐药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67,P<0.05),对粘菌素耐药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呋辛酯耐药率为100.00%,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耐药率均>90%,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60%。两组对比,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呋辛(P=0.009)、左氧氟沙星(χ2=10.940,P=0.001)耐药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复方新诺明(P=0.001)、氨曲南(χ2=5.494,P=0.019)、阿米卡星(χ2=6.537,P=0.011)、替加环素(P=0.047)耐药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粘质沙雷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噻肟耐药率均达100.00%。两组粘质沙雷菌的耐药率变化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酯耐药率均为100.00%,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20%。两组对比,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P=0.043)、复方新诺明(P=0.001)耐药率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均为100%。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零。结论:(1)该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检出率排名前6位的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粘质沙雷菌。(2)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粘质沙雷菌均是多重耐药菌,细菌耐药现象较严重,控制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继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尽早行标本病原学检测,从而根据药敏结果及早针对性使用抗生素,遏制感染进展。

方超策[5](2021)在《恩施地区某三甲医院N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恩施地区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NICU内细菌培养阳性的新生儿临床特点、常见病原菌分布、构成与病原菌耐药情况,对临床新生儿的管理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收集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NICU内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住的细菌培养阳性新生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三年中各类标本(包括血液、痰液、脑脊液、粪便、尿液及各类分泌物等)分离的病原菌情况,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分离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同时应用SPSS20.0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即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恩施地区某三甲医院NICU住院患儿各类送检标本共5645份,送检标本共分离病原菌327株,培养阳性率5.79%,按相应排除标准筛选,纳入研究的细菌培养阳性新生儿共166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66例,男女比例1.51:1,共分离菌株共218株,其中仅1人未使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使用率达99.4%;对比这三年病原菌检出在性别、出生体重及季节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与患儿胎龄相关,2019年早产儿病原菌检出量明显升高(P(27)0.05)。(2)革兰氏阴性菌为NICU主要病原菌,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与真菌,从2017年至2019年,革兰氏阴性菌检出数量及占比呈上升趋势(P(27)0.05)。主要革兰氏阴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37株、肺炎克雷伯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13株、阴沟肠杆菌12株、鲍曼不动杆菌6株;革兰氏阳性菌株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表皮葡萄球菌19株、溶血葡萄球菌9株;检出的真菌种类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及都柏林假丝酵母菌;(3)病原菌标本构成:检出量占首位的为痰培养,其他依次为分泌物培养和血培养,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感染;(4)早产儿中革兰氏阴性菌、真菌检出率较足月儿高,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低于足月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较正常出生体重儿高,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低于正常出生体重儿;早发型败血症及新生儿肺炎患儿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较高;晚发型败血症患儿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高;(5)耐药性分析:对NICU病房常见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81.1%,同时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肺炎克雷伯菌对氯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美罗培南耐药率均在10%以下;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均高度敏感。结论:NICU内病原菌分布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检出菌株数量与相应比例呈上升趋势,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与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多数耐药率在60%以上,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美罗培南耐药性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耐药率多数在10%以下。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NICU检出的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其对青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分析了本地区NICU内病原菌分布、构成及病原菌耐药情况,为针对新生儿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重症管理提供了循证依据。

于淑颖[6](2021)在《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流行病学、致病力和唑类耐药机制及乙酰转移酶调控因子Gcn5对光滑念珠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毛孢子菌是侵袭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唑类药物作为治疗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耐药性已经开始发展。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致病力分布特征及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6年7月CHIF-NET监测网七年间43个监测中心收集的133株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利用基因测序分析实现菌种的准确鉴定和基因分型,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的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并试验性的建立了我国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流行病学折点(ECV)。同时评估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毛孢子菌的鉴定效能以及Sensititre YeastOne显色药敏板的检测性能。基于体外试验,对毛孢子菌的胞外酶活性分布以及生物膜的形成能力、结构和耐药性展开了调查。联合基因分型,进行聚类分析,寻找致病力分布规律。基于临床分离的多重唑类高度耐药阿萨希毛孢子菌,同时从外排泵活性、唑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测序和表达分析以及转录组测序分析,探索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唑类耐药机制。结果: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中,共分离到10个菌种,阿萨希毛孢子菌是主要的致病菌(81.2%),血液是最常见的标本类型(36.8%)。利用IGS1序列,将108株阿萨希毛孢子菌分为5个型别,基因型1型(41.7%)、4型(31.5%)和3型(23.1%)是我国主要的基因型。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阿萨希毛孢子菌对两性霉素B的MIC值的总体分布高于非阿萨希毛孢子菌,GM值分别是1.36μg/ml和0.7 μg/ml。47.2%的阿萨希毛孢子菌(51/108株)对两性霉素B的MIC值≥2 μg/ml,而全部非阿萨希毛孢子菌(25株)对两性霉素B的MIC值小于1 μg/ml。25%的阿萨希毛孢子菌(27/108株)、2株T.dohaenes、1株星形毛孢子菌、1株粘质毛孢子菌和1株T.faecale对氟康唑呈现较高的MIC值(≥8 μg/ml)。伏立康唑对毛孢子菌呈现出最有效的体外抗真菌活性,GM值为0.09μg/ml。我国阿萨希毛孢子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的ECV值分别采用16μg/ml、0.25μg/ml、1μg/ml和1μg/ml,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ECV值均采用4 μg/ml。总体来看,Bruker Biotyper对非阿萨希毛孢子菌的鉴定效能优于Vitek MS,两种系统的鉴定正确率分别为52%和32%(P=0.152)。Sensititre YeastOne药敏板对阿萨希毛孢子菌药物敏感性的检测能力与微量肉汤稀释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毛孢子菌中至少70%以上的菌株具有DNA酶、溶血酶和酯酶活性,而产生磷脂酶、酪蛋白酶和明胶酶的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54.1%、5.3%和59.4%。阿萨希毛孢子菌中,基因型3型菌株产生溶血酶能力较强,4型菌株分泌酯酶活性较强,而产生明胶酶能力较强的3株菌株均属于基因型1型。血流感染中,阿萨希毛孢子菌具有DNA酶、溶血酶、酪蛋白酶和明胶酶活性的菌株比例均高于非血流感染。本研究中,仅有5株菌株无法形成生物膜,包括4株阿萨希毛孢子菌和1株T.dohaense。阿萨希毛孢子菌中,生物膜形成能力中等以上的菌株百分比高达73.2%,基因型1型中生物膜形成能力弱的菌株比例(40%)高于3型(12%,P=0.015)和4型(11.8%,P=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论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强弱,毛孢子菌的生物膜对4种唑类药物均高度耐药,MBIC50>1024 μg/ml。唑类药物耐药机制方面,临床耐药菌16G1229的外排泵活性明显增高,外源性物质转运ATP酶编码基因A1Q106164和多效性耐药型转运蛋白Pdr11编码基因PDR11,氟康唑诱导下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FPKM值分别为367.94±14.41和339.99±16.9,可能是导致外排泵蛋白活性增加、唑类耐药发生的原因。多效性耐药型转运蛋白Pdr11中S1343T氨基酸置换可能是PDR11过表达的原因。无论是否存在氟康唑压力,ERG1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可能在唑类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本研究阐明了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致病力分布特征,调查了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布情况,并试验性建立了我国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流行病学折点。首次发现外排泵编码基因表达上调和EGR11的过表达,可能在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唑类耐药中发挥作用。背景:光滑念珠菌是引起侵袭性念珠菌病常见的致病菌,光滑念珠菌天然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同时对棘白菌素的耐药性惊人地上升。Gcn5是最具代表性的赖氨酸乙酰转移酶,是真核生物转录调控所必需的物质。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敲除,探讨GCN5对光滑念珠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和致病力的作用以及相应调控基因和通路的动态表达。方法:利用Alt-R CRISPR-Cas9系统,对光滑念珠菌ATCC 2001中的GCN5基因进行敲除和回补。通过(联合)药敏试验和连续稀释生长试验,检测GCN5缺失对光滑念珠菌抗真菌药物和压力物质敏感性的影响。利用时间-杀菌动力试验,观察米卡芬净和氟康唑对gcn5Δ的杀菌和抑菌活性,分析光滑念珠菌的耐药发生频率和功能获得性突变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检测GCN5缺失对光滑念珠菌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在转录水平,探索GCN5缺失对光滑念珠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的调控机制。THP-1巨噬细胞感染试验,观察GCN5缺失对光滑念珠菌在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的影响。结果:光滑念珠菌敲除GCN5后,对棘白菌素的敏感性增加了 2-4倍,对唑类和SCY048的敏感性增加了 2倍,对FK506(4 μg/ml)+米卡芬净和APX001A的敏感性增加了 8倍以上。GCN5的缺失使棘白菌素耐药相关性FKS突变体对棘白菌素类药物和FK506的耐药性降低了 2-4倍。而联合FK506(4 μg/ml)的作用下,GCN5的缺失完全或接近完全逆转了 Fks介导的棘白菌素耐药性。GCN5的缺失显着增加了米卡芬净和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的杀菌或抑菌活性。敲除GCN5能够降低光滑念珠菌的耐药发生频率和功能获得性突变。与WT和gcn5Δ::GCN5相比,gcn5Δ菌株H3K9和H3K14的乙酰化水平显着下降,分别约为WT菌株的0.6倍和0.45倍。GCN5调控特定的转录网络,差异表达基因在细胞粘附、细胞膜组分的生物合成、跨膜转运和跨膜转运蛋白活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光滑念珠菌敲除GCN5后,氟康唑压力下无法驱动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细胞壁组分和外排泵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米卡芬净压力下,gcn5Δ需要调动更多的基因来维持生存,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表现为表达下调,主要与细胞壁生物合成相关。gcn5△对THP细胞的杀伤作用更为敏感,GCN5的缺失显着降低了光滑念珠菌在THP细胞内的生存能力。结论:光滑念珠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Gcn5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压力应激反应和致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GCN5的缺失能够降低光滑念珠菌的耐药性和致病力,是潜在的抗真菌药物靶点。本研究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和真菌感染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何欢[7](2021)在《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至2020年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的标本来源、患者信息、耐药性变化、克隆相关性等展开研究,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耐药情况及同源性结果,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中合理用药及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437名患者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选取2020年6月~9月该医院科室送检的43株患者菌株与16株环境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实验,分析其同源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之间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3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与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进行分类,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χ2趋势检验,未符合要求的采用fisher精确概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危险因素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并利用2020年1~12月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130例患者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2018~2020年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分离病原菌中构成比逐年降低,经趋势卡方检验分析,随年份变化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6.675,P=0.036)。2018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临床共分离菌株3245例,革兰氏阴性菌2366例,占比72.91%;革兰氏阳性菌838例,占比25.82%。其中2018年该院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31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73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5.70%;2019年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菌717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4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3.54%;2020年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18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0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1.27%。2、从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情况看,构成比最高的标本为痰液标本,构成比最高的临床科室为ICU。2018至2020年该院临床共分离437株鲍曼不动杆菌,共有305株来自痰液标本(69.79%),三年间痰液标本占比均占据首位,构成比分别为67.63%、73.13%、68.46%;该院中ICU是临床检测出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最高的科室,2018至2020年三年间构成比分别为55.81%、60.45%、62.31%,三年占比逐年上升(χ2=9.948,P=0.007)。3、在2018至2020年间医院内分离的Ab菌药敏结果显示,Ab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率均在80%以上,但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均有较高敏感性,敏感率均超过60%。其中Ab菌对替加环素最为敏感,三年间敏感率达到79.76%、85.82%、80.76%。4、59株试验菌株由43株患者标本菌株与16株医院环境标本菌株构成。所有试验株分为10个聚类(A-J),其中D聚类包含菌株最多共18株,分为D1、D2两个克隆型别;所有试验株分为22个克隆菌株,其中D1克隆菌株(12株)标本来源范围广泛,包括痰液(5株),分泌物(1株),中段尿(2株),医护人员手(2株),床头床尾表面(1株),床头柜表面(1株);所有试验株分为54个不同型别,所有图谱之间的相似度为46.16%-1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总住院天数≥30d、住院期间进行手术、呼吸系统疾病、入住ICU、尿路插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感染有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住院天数≥30d(P=0.002,OR=2.315)、入住ICU(P<0.001,OR=2.559)、呼吸系统疾病(P=0.002,OR=2.436)、抗菌药物联用(P<0.001,OR=4.289)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构建MDR-Ab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stic(p)=C1×0.839+C2×0.890+C3×0.939+C4×0.972-0.852;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提示chi-square=12.786,P=0.681>0.05,模型拟合程度较好,ROC曲线下的面积(AUC)验证组为0.824,说明此模型整体预测准确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结论2018年1月~2020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病原菌总比重排名第二,但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所有标本中痰液标本检出率最高,应提高对呼吸道感染的重视。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药物耐药形势严峻,在使用米诺环素等作为经验用药时也应注意间歇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产生新的获得性耐药。住院天数≥30d、入住ICU、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联用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多方面的积极干预措施,通过建立感染预测模型有效降低感染率。

刘智慧[8](2021)在《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不同药敏试验的方法学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2020年临床分离的1598株肠杆菌科细菌中mcr-1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而研究mcr-1阳性菌株的流行特征及耐药谱,为临床预防和控制质粒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传播与流行提供参考依据。2.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评价4种不同药敏试验方法检测肠杆菌科细菌多黏菌素药物敏感性的性能,为实验室选择可常规开展的药敏试验方法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筛查2017年3月~2020年11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1598株肠杆菌科细菌中mcr-1基因阳性率。mcr-1阳性菌株分别以PCR法筛查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Vitek-2药敏分析系统检测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2.收集本院临床标本分离的88株非重复肠杆菌科细菌,其中6株携带mcr-1基因,分别用黏菌素肉汤纸片洗脱法(colistin broth disk elution,CBDE)、Vitek-2TM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TM药敏分析系统、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broth microdilution,BMD)检测多黏菌素的MIC值。以BMD为参考,分析不同方法的基本一致性,分类一致性,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配对χ2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法对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之间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PCR结果发现本院1598株肠杆菌科细菌(包括735株大肠埃希菌,742株肺炎克雷伯菌,33株阴沟肠杆菌,24株产气肠杆菌,23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及41株其他种属细菌)中仅4株大肠埃希菌携带mcr-1基因,携带率为0.25%(4/1598);其中大肠埃希菌的mcr-1基因携带率为0.54%(4/735)。4株阳性菌株对多黏菌素B及黏菌素均耐药,MIC值在4~8μg/ml之间;对青霉素类,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单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为敏感,对替加环素均敏感。4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中仅1株携带NDM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该株细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余3株敏感。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4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之间同源性较低。2.BMD结果发现88株肠杆菌科细菌中有7株(包括5株大肠埃希菌及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耐药,81株敏感;耐药菌株的MIC值在4~16μg/ml之间。与BMD相比,CBDE、Vitek-2TM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TM药敏分析系统、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基本一致性分别为94.32%(83/88)、92.05%(81/88)、90.90%(80/88)和96.59%(85/88),分类一致性均为100%(88/88),未出现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之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均为1,p均<0.001,Mc Nemer检验p均为1,Spearman系数r均>0.5,p均<0.05)。结论:1.本院1598株肠杆菌科细菌中mcr-1基因携带率为0.25%,其中大肠埃希菌的mcr-1基因阳性率为0.54%,均处于较低水平。4株mcr-1阳性菌株不仅对多黏菌素耐药,而且同时对临床多种常见抗菌药物耐药,为多重耐药菌;经PCR筛查发现其中1株同时携带NDM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PFGE结果显示4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之间不存在同源性,不存在克隆传播,为散发流行。2.多黏菌素4种药敏方法在本实验室均达到了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及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European Committee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EUCAST)联合推荐的性能标准,其中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CBDE检测性能表现最佳,目前可应用于本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日常工作中。

冯晓轩[9](2021)在《粘菌素联合金诺芬对粘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越来越难以用现有的抗菌药物治疗。粘菌素通常作为最后一线药物来治疗这些感染。但是随着耐药质粒mcr-1的发现以及粘菌素在临床上应用的增多,近年来,粘菌素耐药(colistin-resistant,Col-R)革兰阴性菌呈稳步上升趋势。由于几乎没有新的抗菌药物被引入市场,这就突出了有效的联合治疗的必要性。一个很有希望的策略是利用粘菌素与非抗菌药物的潜在协同作用来恢复粘菌素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粘菌素联合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金诺芬对Col-R革兰阴性菌的体外、体内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66株Col-R革兰阴性菌对9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PCR检测这些菌株携带mcr-1、mcr-8的情况。采用棋盘法联合药敏测定粘菌素联合金诺芬对66 株 Col-R 革兰阴性菌的联合抑菌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2)采用时间-杀菌曲线进一步评价粘菌素联合金诺芬对8株挑选的Col-R菌株的抗菌作用。用亚抑菌浓度的粘菌素单药或联合金诺芬连续传代培养Col-R菌株,并检测这些菌株的粘菌素MIC,评价联合用药是否能抑制粘菌素耐药性的进展。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粘菌素与金诺芬联合对Col-R菌株形态的影响。(3)建立小鼠腹腔感染模型,评价粘菌素、金诺芬单药及联合用药情况下小鼠的存活率,观察腹水和脾组织中的细菌载量,记录腹水的炎症因子、炎症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腹水瑞氏吉姆萨染色。(4)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探讨粘菌素联合金诺芬对Col-R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1)66株Col-R革兰阴性菌中有68.18%(45/66)是MDR菌株,mcr-1阳性菌株12株,mcr-8阳性菌株5株。(2)棋盘法结果显示粘菌素联合金诺芬对92.86%的Col-R肺炎克雷伯杆菌、81.25%的Col-R大肠杆菌、100%的Col-R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有协同作用。时间-杀菌曲线显示粘菌素联合金诺芬对8株Col-R菌株都有协同作用,但是大肠杆菌08-85与铜绿假单胞菌26587在24 h后出现了再生。连续传代培养实验显示,联合用药比粘菌素单药能显着抑制粘菌素MIC的升高。电镜显示,相比粘菌素、金诺芬单药,两药联用显着破坏了肺炎克雷伯杆菌18605的外膜,而鲍曼不动杆菌13660在联合治疗后的细胞长度明显短于单药治疗。(3)小鼠腹腔感染中,粘菌素联合金诺芬治疗显着改善了小鼠的存活率,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显着降低了腹水和脾组织的细菌载量、腹水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及腹水中性粒细胞数量,腹水瑞氏吉姆萨染色显示联合用药组炎症表现较单药组明显改善。(4)代谢组分析显示,在15 min、1h,粘菌素单药及联合用药显着降低了细胞膜脂肪酸和磷脂水平。一种与脂多糖、肽聚糖合成有关的氨基糖,即尿苷二磷酸-N-乙酰氨基葡萄糖在联合用药下水平显着降低。此外,该组合显着抑制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氨基酸、肽和核苷酸的代谢。结论:(1)66株Col-R菌株MDR占较高比例,部分Col-R菌株为mcr-1或mcr-8基因阳性菌株。(2)粘菌素与金诺芬联合使用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协同作用,并可抑制粘菌素耐药性的进展。(3)粘菌素联合金诺芬对小鼠腹腔感染模型有很好的治疗效果。(4)粘菌素联合金诺芬的协同机制首先是由粘菌素驱动细胞膜的破坏,然后由联合用药驱动的多个关键代谢途径的抑制引起的。

周飞[10](2021)在《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1.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微生物室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间分离鉴定保存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s-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调查,了解CRPA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和遗传背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2.测试CRPA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了解其耐药特征,为临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3.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外膜蛋白oprD基因的突变情况、药物外排泵的表达情况和生物膜产生情况等,进而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此类菌株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此类菌株的院内感染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CRPA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和MLST分型研究调查1.CRPA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情况调查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微生物室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间检出并保存的分离株,经全自动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Bruker biotyper进行菌株鉴定。使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所有菌株对氨曲南(ATM)的敏感性;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仪检测以下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哌拉西林(PIP)、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庆大霉素(GM)、妥布霉素(TM)、阿米卡星(AN)、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EV)、多粘菌素B(PB)。共纳入来自尿液、血液、分泌物、无菌体液和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得到的81株CRPA菌株,取患者感染部位分离的第一株CRPA为受试菌株,均为非重复菌株。2.CRPA菌株MLST分型调查采用铜绿假单胞菌MLST分型方案,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CRPA菌株的7个管家基因,测序确认等位基因号并获得其序列型(sequencetype,ST),并通过BioNumerics软件对各ST型别绘制最小生成树进行克隆关系和遗传信息的分析。第二部分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耐药机制研究1.碳青霉烯酶基因的基因型检测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铜绿假单胞菌中常见的7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包括blaKPC、blaGES、blaIMP、blavIM、blaSPM、blaNDM和blaOxA-40;扩增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对阳性扩增子进行Sanger法测序,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分析。2.外膜孔蛋白oprD基因的突变检测与分析对铜绿假单胞菌oprD基因全长进行PCR扩增并Sanger法测序;将其基因序列与标准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oprD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耐药突变,比对软件为MEGA-X。3.外排泵MexAB-OprM基因mexA表达水平的检测应用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外排泵MexAB-OprM基因mexA以及内参基因rpoD的表达水平,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的mexA和rpoD基因的表达情况作为对照;用PCR方法扩增MexAB-OprM过表达菌株的外排泵调节基因mexR、nalC和nalD并测序,结果与标准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AO1中对应基因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4.生物膜形成检测应用微量滴定板形成试验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情况,应用PCR法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pslA,探讨生物膜形成与pslA基因的相关性。[结 果]第一部分CRPA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和MLST分型研究调查1)81株CRPA菌株主要来自尿液、分泌物、血液和引流液,分别占43.20%、18.52%、16.05%和11.11%,其它的依次为肺泡灌洗液、胆汁、脑脊液和腹水,分别占4.94%、2.47%、2.47%和1.23%;科室来源分布以烧伤科和急诊科为主。2)81株CRPA菌株对除多粘菌素B外的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未发现对多粘菌素B耐药的菌株。34株ST3390菌株对除多粘菌素B以外的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94%。3)MLST分型显示81株分离株属于36种不同的ST型别,其中31种为数据库中已知的ST型别,另外5种为本研究新发现的ST型别。ST3390为最主要ST型别,占41.9%(34/81)。不同年份铜绿假单胞菌的序列型别组成和优势序列型别不一样,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监测。第二部分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耐药机制研究1)所检测的7种碳青霉烯酶基因中,仅检出IMP、VIM和ND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检出率分别为37.04%、27.16%和1.23%,未检测到KPC、GES、SPM和OXA-40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未发现共表达多种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菌株。2)oprD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81株CRPA菌株中,有78(96.29%)株CRPA菌株发生了各种类型的突变,其中68株存在不同类型的oprD基因突变且以单个或多个碱基的插入或缺失为主(62株,占76.54%),其中以oprD基因第109位置上A碱基的缺失为主;其它的突变类型包括碱基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氨基酸点突变;5株PCR结果检测为阴性;3株未检测到任何形式的突变。3)mexA基因过表达菌株有17株,占20.99%。对这17株过表达菌株的调节基因mexR、nalC和nalD进行扩增测序,序列与标准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AO1比对,显示5株CRPA菌株发生mexR基因或者MexR蛋白的点突变,其中3株发生MexR蛋白V126E的氨基酸点突变,1株发生MexR蛋白V115E、L119K、V126E和L135H的氨基酸突变,1株mexR基因发生小片段碱基缺失(nt135-146缺失1 1个碱基TATCGACGAAC);有1 7株菌株发生NalC蛋白的氨基酸点突变,所有菌株均发生G71E的氨基酸点突变,其中1株同时还发生A145V、Q182K和L206V的氨基酸突变,8株同时发生Q182K、L206和VS209R的氨基酸突变,7株同时发生S209R的氨基酸点突变,1株同时发生L206V和S209R的氨基酸突变;10株菌株发生NalD蛋白的氨基酸点突变,其中1株发生N130S的氨基酸点突变,9株发生W49S的氨基酸点突变。所有突变类型中,以NalC蛋白的G71E和S209R氨基酸突变最常见。本研究发现了 MexR的新的突变类型V115E,L119K和L135H;NalC的新的突变类型Q182K,L206V;NalD的新的突变类型W49S和N130S。4)微量滴定板试验结果显示有91.35%(74/81)的菌株形成生物膜,而PCR法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pslA阳性率仅有75.3%(61/81);产碳青霉烯酶菌株中有86.79%检出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pslA,不产碳青霉烯酶菌株中有53.57%检出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pslA。[结论]1)81株CRPA菌株对除多粘菌素B以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50%);MLST分型共检出36种类别的ST型,其中以ST3390为主(占41.97%),且检出 ST3645、ST3646、ST3647、ST3648 和 ST3649 这 5 种新的序列型别。2)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复杂多样且不同地区的差异较大,OprD蛋白发生各种形式的突变且伴随生物膜的形成是本研究中81株PA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其中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检出率为65.43%,远高于国内其它研究,这可能与选取的菌株的标本类型不同有关;过表达外排泵MexAB-OprM不是其耐药的主要机制,本研究发现的其调节基因蛋白MexR、NalC和NalD的新突变类型可能是导致其过表达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3)所有ST3390菌株对除多粘菌素B以外的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94%,其oprD基因在nt109位置上均缺失碱基A,且该突变在之前的文献中极少报道,该突变是否是造成其高水平耐药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确认。

二、临床标本分离菌株药敏结果和相关抗菌药物消耗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标本分离菌株药敏结果和相关抗菌药物消耗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毒力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山西某三甲医院2015年–2019 年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2015年- 2019 年多重耐药肠杆科细菌检出变迁
        2.2 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类型
        2.3 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4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2018 年无菌体液中分离出的CRKP、hv KP耐药、毒力基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PCR产物电泳
        1.4 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2 结果
        2.1 感染CRKP、hvKP患者的临床、人口统计学特征
        2.2 CRKP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及转归分析
        2.3 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2.4 碳青霉烯表型及耐药机制
        2.5 产不同碳青霉烯酶CRKP菌株MICs的分布
        2.6 毒力相关特征及荚膜血清型分析
        2.7 耐药基因的分布
        2.8 毒力基因的分布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分离出CRKP菌株的治疗对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替加环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协同作用
    3 讨论
第四部分 太原地区四家医院CRKP同源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CRKP多位点序列分型分布
        2.2 goe BRUST分析
        2.3 新序列菌株的临床特征
        2.4 抗菌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机制结果
        2.5 毒力表型分析
        2.6 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分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定义、毒力因子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药敏试验标准的制定与发展
        1.1 EUCAST与CLSI药敏试验标准的主要差异
        1.2 药敏试验标准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细菌药物敏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1 常规传统药敏试验方法
        2.2 自动药敏检测系统
        2.3 新型药敏试验技术
        2.4 展望
    第三章 药物敏感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1 药敏试验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制使用现状
        3.2 高通量药物敏感试验检测技术的研制和进展
        3.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研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的研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的研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优化集成的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1: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
附件2

(3)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基本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
    2 病原菌总体分布
    3 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
    4 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检测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细菌阳性检出率比较
    2.2 菌种分布
    2.3 标本来源
    2.4 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2.5 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感染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恩施地区某三甲医院N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病原菌分布
    2.3 病原菌标本分布
    2.4 感染部位分布
    2.5 主要病原菌变迁
    2.6 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常见病原菌及构成比分析
    3.3 病原菌标本构成与感染部位分析
    3.4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3.5 革兰氏阳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3.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大医院NICU个案调查表
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毒力、耐药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6)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流行病学、致病力和唑类耐药机制及乙酰转移酶调控因子Gcn5对光滑念珠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一
Abstract 1
中文摘要二
Abstract 2
课题一、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流行病学、致病力和唑类耐药机制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毛孢子菌的流行病学与药物敏感性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材料
        (一) 主要仪器设备
        (二) 主要试剂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一) 菌株来源
        (二) 测序和分型分析
        (三) MALDI-TOF MS鉴定分析
        (四)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结果
        一、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流行病学分布
        (一) 总述
        (二) 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布
        二、评价不同鉴定方法对毛孢子菌的鉴定效能
        (一) 分子鉴定方法
        (二) MALDI-TOF MS的鉴定
        (三) 分子分型
        三、毛孢子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一) 微量肉汤稀释法
        (二) 试验性临床流行病学折点的建立
        (三) 评估Sensititre YeastOne显色药敏板
        四、罕见菌种Trichosporon dohaense导致的侵袭性感染
        (一) 病例调查
        (二) 菌株鉴定
        (三)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四) 文献综述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毛孢子菌致病力的分布特征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材料
        (一) 主要仪器设备
        (二) 主要试剂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一) 试验菌株
        (二) 毛孢子菌的胞外酶
        (三) 毛孢子菌的生物膜
        (四) 数据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的胞外酶活性分布
        (一) 总体分布
        (二) 阿萨希毛孢子菌的胞外酶活性分布
        二、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的生物膜
        (一)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分布
        (二) 生物膜的药物敏感性分布
        (三) 生物膜的生长曲线
        (四)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阿萨希毛孢子菌唑类药物耐药机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材料
        (一) 主要仪器设备
        (二) 主要试剂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一) 试验菌株
        (二) 生长曲线
        (三) 唑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测序分析
        (四) 唑类外排泵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分析
        (五) 外排泵活性的检测
        (六) 转录组测序分析
        结果
        一、生长曲线
        二、唑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测序结果
        三、唑类外排泵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分析
        四、外排泵的活性分析
        五、转录组测序分析
        (一) 原始数据整理、过滤及质量评估
        (二) 表达差异分析
        讨论
        小结
课题二、乙酰转移酶调控因子Gcn5对光滑念珠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的调控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及试剂材料
        (一) 主要仪器设备
        (二) 主要试剂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一) 试验菌株
        (二) GCN5突变体的构建
        (三) 生长曲线和倍增时间的检测
        (四) (联合)药敏试验
        (五) 连续稀释生长试验
        (六) 时间-杀菌动力试验
        (七) Western blot分析
        (八) RNA提取、RT-PCR和转录组测序分析
        (九) THP-1吞噬试验
    结果
        一、生长曲线
        二、GCN影响细胞壁的合成
        三、敲除GCN5增加光滑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四、敲除GCN5降低光滑念珠菌的组蛋白乙酰化
        五、GCN5调控特定的转录网络
        六、氟康唑压力下转录组的改变
        七、米卡芬净压力下转录组的改变
        八、缺失GCN5降低光滑念珠菌在THP细胞中的生存能力
    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毛孢子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念珠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传播方式及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不同药敏试验的方法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 的流行病学调查
    前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肠杆菌科细菌多黏菌素药敏试验的方法学比较
    前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多黏菌素耐药基因 mcr-1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粘菌素联合金诺芬对粘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粘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耐药基因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MIC测定
        3.耐药基因mcr-1、mcr-8的检测
    二、结果
        1. 药敏结果
        2. Col-R革兰阴性菌mcr基因检测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粘菌素素联合金诺芬对粘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联合药敏测定
        3. 时间-杀菌曲线
        4. 连续传代培养
        5.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实验
    二、结果
        1. 联合药敏实验结果
        2. 时间-杀菌曲线结果
        3. 连续传代培养结果
        4.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粘菌素联合金诺芬对粘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致小鼠腹腔感染的疗效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最小致死菌量检测
        3. 建立小鼠腹腔感染模型
        4. 小鼠生存情况观察
        5. 小鼠腹水及脾组织菌量检测
        6. 小鼠腹水炎症因子及炎症细胞检测
        7.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 最小致死菌量
        2. 小鼠存活率
        3. 小鼠腹水、脾组织菌量
        4. 小鼠腹水炎症因子
        5. 小鼠腹水炎症细胞
    三、讨论
第四部分: 粘菌素联合金诺芬对粘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协同作用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时间-杀菌曲线
        3. 细菌样品制备
        4. 代谢物提取
        5. LC-MS/MS分析
        6. 代谢物定性与定量
        7. 样本质控分析
        8.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对检测代谢物的多元统计分析
        2. 脂质代谢
        3. 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
        4. 氨基酸和小肽代谢
        5. 中心碳代谢
        6. 嘌呤和嘧啶代谢
    三、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多粘菌素的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铜绿假单胞菌的碳青霉烯耐药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童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临床标本分离菌株药敏结果和相关抗菌药物消耗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毒力特点研究[D]. 李琪.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D]. 骆延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3]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D]. 陈玮贝.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吕丽霞.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5]恩施地区某三甲医院N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方超策. 湖北民族大学, 2021(02)
  • [6]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流行病学、致病力和唑类耐药机制及乙酰转移酶调控因子Gcn5对光滑念珠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的调控机制研究[D]. 于淑颖.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何欢.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8]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不同药敏试验的方法学比较[D]. 刘智慧.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粘菌素联合金诺芬对粘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与机制研究[D]. 冯晓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10]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机制研究[D]. 周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临床标本分离株药敏结果及相关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