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烧伤原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彭源,罗小强,李启盟,杨子晨,陈渝,彭毅志,章一新,龚雅利[1](2021)在《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住院烧伤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病历资料,包括患儿性别、年龄、致伤因素、烧伤部位、烧伤严重程度、烧伤季节分布及其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分布、组织/体液来源及其耐药情况。采用API细菌鉴定卡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前述检出率排前3位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采用WHONET 5.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中男1 768例、女1 299例。>1岁且≤4岁的患儿最多,占72.9%(2 236/3 067);>8岁且≤12岁的患儿最少,占4.9%(150/3 067)。患儿以中度烧伤和重度烧伤为主,二者占比接近。患儿烧伤的主要原因为烫伤,占81.6%(2 504/3 067)。患儿的3 274个烧伤部位中以四肢最为常见。冬季烧伤患儿最多,占29.4%(903/3 067)。共收集到患儿感染的病原菌1 018株,均为非重复首次分离株;构成比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每年均居于首位。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创面分泌物,占81.34%(828/1 018)。2012—2020年,均未见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019年,所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均为0。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具有高耐药率。结论 2012年1月—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的住院烧伤患儿主要为>1岁且≤4岁的中重度烧伤男性患儿,烫伤是其主要的致伤原因,四肢为常见烧伤部位,冬季烧伤患儿最多。烧伤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来自于创面分泌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王晓云[2](2021)在《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烧伤是目前小儿最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因其年龄的特点及活动范围与成人大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儿烧伤以热液烫伤多见,少数为火焰烧伤、电烧伤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烧伤。小儿烧伤通常发生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其烧伤的程度与热源的温度和接触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也与小儿皮肤较成人相比更为娇嫩及自己不能及时脱离致伤原因等因素有关。因此,同样条件下小儿烧伤时其损伤程度比成人要严重得多。烧伤休克是在严重烧伤后早期就呈现的并影响病情发展全过程与治疗结果的全身性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与临床综合病征,患儿休克期能否平稳度过直接影响了整个救治的效果。液体复苏目前依然是早期治疗重度烧伤患者的重要手段,因此休克期及时有效、正确的液体复苏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治愈率至关重要,对于提高和改善重度烧伤患儿的救治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收集分析山东省立医院1990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严重烧伤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并探讨患儿在休克期进行液体复苏的治疗情况,研究影响患儿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提高严重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复苏的疗效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参考及经验总结。方法:对山东省立医院1990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入院后均行一般治疗并及时开始液体复苏治疗,并同时给予其他辅助治疗。研究并分析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入院日期、季节、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面积、是否伴有吸入性损伤、伤后入院时间、手术次数、住院天数、治疗结果、是否出现并发症等)、伤后第1个24小时和第2个24小时的补液情况和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包括心率、呼吸、氧饱和度、尿量等)以及其他治疗情况。将实际各成分的补液量及补液总量与相应的按照全国通用补液公式计算出的理论补液量进行对比,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并筛选与患儿住院天数(Length of stay,LOS)及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了Wilcoxon符号秩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以及Pearson卡方检验,卡方检验中若存在理论频数<5的情况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严重烧伤患儿住院天数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 17例符合条件的患儿病历资料,男性患儿共72例,女性患儿共45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分布为1-12岁,年龄中位数为2(1,3)岁。其中4例(3.42%)患儿入院时伴有吸入性损伤;伤后入院时间中位数为3(1,5)小时;LOS中位数为22(14.5,34.5)天。小儿烧伤以夏季多发,最常见的部位为四肢肢体及躯干,热液烫伤为主要致伤因素,烧伤总面积为16%-90%,烧伤总面积中位数为25(20,30)%,其中34例(29.06%)患儿伴有Ⅲ°烧伤,Ⅲ°烧伤面积为3%~80%。患儿ABSI中位数为4(4,5),BI中位数为12.5(10,16.5),Baux评分中位数为26(21,33)。2.全部患儿伤后第1个24 h和第2个24h实际输入的水分量、胶体量及总液体量明显少于理论量,实际输入的晶体量明显多于理论量,P<0.001;1 17例患儿中到第1个24h后尿量维持满意为111例,仍有6例患儿尿量无法达到1mL/kg/h;到第2个24h后全部患儿尿量均达到1mL/kg/h以上。经休克期补液治疗后,第2个24h尿量明显多于第1个24h尿量,P<0.001。3.线性回归分析结果:Ⅲ°烧伤面积占比、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未能达标、手术次数及治疗结果是严重烧伤患儿住院天数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来说,Ⅲ°烧伤面积占比越大、治疗期间手术次数越多、出院时的治疗结果越好,患儿住院天数越长;相对于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达标的患儿,未能达标患儿的住院天数延长。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伤后入院时间、TBSA、Ⅲ°烧伤面积占比及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未能达标是影响严重烧伤患儿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来说,伤后入院时间每增加1小时,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385(1.040-1.844);烧伤面积每增加1%TBSA,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083(L026-1.143);Ⅲ°烧伤面积占比每增加1%,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036(1.000-1.073);相对于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能够达标的患儿,未能达标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OR(95%CI)为5.067(1.202-21.359)。结论:1.对于严重烧伤患儿早期的液体复苏治疗应在将补液公式计算量作为参考的基础上,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监测指标进行调整补液,增加电解质的输入量,减少水分的输入量,以尽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水分输入,使严重烧伤患儿的休克期度过更加平稳。2.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通过重点关注Ⅲ°烧伤面积占比、严密的监测及灵活、个体化的补液治疗使患儿更加平稳地度过休克期、治疗期间谨慎选择手术以及降低对治疗结果的预期(如不必等到创面完全愈合时才可出院,而是在创面大部分愈合时即可转回当地或门诊继续治疗),来缩短患儿的住院天数。3.严重烧伤的患儿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减少病情的延误,入院后结合致伤类型、TBSA、Ⅲ°烧伤面积占比对严重烧伤患儿的病情做出准确评估,通过严密的监测及灵活、个体化的补液治疗使患儿更加平稳地度过休克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小儿严重烧伤的救治水平。
徐昆明,钱堃,何艳屏,刘丽忠,欧阳才生[3](2021)在《中国近20年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的系统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对中国近20年小儿烧伤流行病学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文数据库和Pub Med英文数据库,收集自1999年1月~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纳入选择。共68篇文献入选,两名系统评价员共同完成提取工作,从文献中提取的资料内容包括:儿童患者比例、性别和年龄分配;致伤原因;受伤时间;受伤地点;严重程度;受伤部位;病死率;监护人的文化程度;院前急救;居住地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不进行数据合并。结果:小儿烧伤占同期烧伤住院人数的比例范围为23.1%~61.0%;男女性别比为1.14:1~2.53:1;婴幼儿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热液烫伤是小儿烧伤的主要原因;小儿烧伤的季节报道不一致;伤害发生地点室内发生占了大多数;小儿轻中度烧伤占比例最大;烧伤部位上,四肢>躯干>头面颈部>会阴部;小儿烧伤病死率为0.13%~6.29%;小儿监护人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者占大多数;院前正规的处理所占比例较小;小儿烧伤受伤的居住地点上,农村大于城市。结论:中国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的系统性评价可以描述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小儿烧伤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蒋薇[4](2020)在《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降低小儿烧伤的发生率;(2)分析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小儿烧伤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737例住院烧伤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总结其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分析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影响未愈的危险因素。结果(1)1737例烧伤患儿中,13岁占66.6%;男性占63.2%;夏季为主要好发季节,占26.1%;农村患儿占81.8%。(2)1 737例烧伤患儿中75.0%为热液烧伤;四肢烧伤常见;57.3%为重度烧伤;接受院前救治者占34.1%;入院后存在并发症者占10.0%,简单包扎换药治疗为主;住院天数<10 d者占48.5%,治愈率为51.1%。(3)1 737例烧伤患儿中,不同性别患儿、有无院前救治与预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不同年龄段、入院季节、地区、烧伤原因、烧伤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与预后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显示,1岁、3岁相比于712岁的患儿治愈率更高(均有P<0.05);夏季烧伤(PR=0.861,95%CI:0.6901.074)未愈率较冬季烧伤高;开水烫伤治愈率高于电击、火焰烧伤(均有P<0.05);与特重度烧伤相比,中重度烧伤的治愈率高(均有P<0.05);相比于伴随并发症的患儿,无并发症患儿的治愈率高(P<0.05),农村患儿(PR=0.713,95%CI:0.6180.824)的未愈率较城市患儿高。结论(1)小儿烧伤的人口学特征:好发于1?3岁男性患儿、夏季为主要好发季节、农村患儿为主。(2)小儿烧伤的临床特征:热液为小儿烧伤主要原因,四肢为主要烧伤部位,重度烧伤多见,约1/3患儿接受院前救治,伴随并发症者占10.0%,以简单包扎换药治疗为主,小儿烧伤的治愈率为51.1%。(3)影响未愈的主要危险因素:7?12岁、夏季烧伤、电击及火焰烧伤(包括化学烧伤)、特重度烧伤、伴随并发症及农村烧伤患儿。
魏冬[5](2020)在《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年08月2019年07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儿童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资料,为制定本地区儿童烧伤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08月2019年07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儿童(014周岁)烧伤患者病例资料,统计患者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等)、烧伤特征(烧伤原因、时间、面积等)、治疗、住院时长、费用以及四种并发症发生状况,以患儿性别和年龄分段分组进行分析。对低蛋白血症、感染及住院费用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98例患儿,男女比为1.6:1.0;幼儿期(1≤Age<3)患儿最多(64%);农村:城镇为2.7:1.0;2、烧伤主要原因为烫伤(89.3%),其次为火焰烧伤(9.2%),电击伤和化学烧伤较少。夏季(30.9%)和春季(25.6%)烧伤者占多数;白天多于夜间,以午餐和晚餐时段高发。3、常发生烧伤的部位为上肢、躯干和下肢;以中度烧伤为主(59.8%),其次是重度和特重度烧伤、轻度。4、42.8%的患儿6小时内就诊我院,41.7%的患儿来院前未经过任何处理。经我院治疗后,78.8%患儿治愈、15.7%患儿好转;住院期间患儿发生低蛋白血症(37.8%)、贫血(33.4%)者相对较多,发生感染者较少。5、伤后低蛋白血症与烧伤面积、程度、是否三度烧伤、伤后入院时间相关;烧伤感染与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是否手术治疗、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相关;住院费用与烧伤面积、程度、是否三度烧伤、是否手术及是否有并发症相关。结论1、本地区儿童烧伤以幼儿期、男性、农村患儿居多,烫伤是主要烧伤原因,以春夏季、室内、用餐时段多发;患儿以深Ⅱ°及中度烧伤多见,伤后无治疗措施者占多数;94.5%的患儿经我科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为低蛋白血症。2、应加强对幼儿家庭烧伤预防的宣教,也应加大伤后急救措施的普及教育力度,并要提高小儿重症烧伤的专科救治水平,以建立完善的预防-急救-转诊-专科治疗体系。
王彪[6](2020)在《小儿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烧伤是小儿死亡、意外伤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小儿的特殊生理特性,小儿的烧伤往往比成人要严重的多。对于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小儿而言,休克期及时有效、正确的液体复苏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烧伤合并症和死亡率,对改善和提高严重烧伤患儿的救治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当的液体复苏和最佳的液体管理是严重烧伤患者生存的主要决定因素。如何在烧伤后保证组织足够灌注的同时而合理的进行液体复苏,使得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降低后续病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成为目前烧伤休克期复苏探讨的热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7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小儿临床资料,入院后均予以液体复苏治疗方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伤后入院时间、TBSA、Ⅲ°烧伤面积、烧伤原因等)、生命体征(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等)、休克期补液情况((1)前8h、第一个24h、第二个24h的补液总量、平均尿量(8h、24h、48h、72h);(2)根据小儿不同延迟复苏时间、年龄、烧伤面积进行分组,对第一个24 h的晶体量、胶体量、糖水及补液总量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不同组别的补液量及疗效行比较分析。)、检验情况((1)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白细胞等;(2)肝功能检查:白蛋白、ALT、AST等;(3)肾功能检查:肌酐、尿素等;(4)电解质检查:钠、钾、氯。(补液前后各检查一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般资料:(1)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病历共55例,其中,男性为32例(58.2%),女性为23例(41.8%);自动出院2例,无死亡病例。(2)年龄分布年龄为6个月6岁,平均为2.5岁±1.7岁;(3)伤后入院时间为3h8.5h;(4)烧伤面积及深度烧伤总面积为20%75%TBSA,平均为35.4%±12.5%TBSA,其中29例小儿有Ⅲ°烧伤,面积为1%18%TBSA,平均为5.53%±5.01%TBSA。补液情况:经静脉补液8h内小儿休克获改善26例,8h以上获改善29例,尿量维持满意为51例(血压、呼吸、脉搏等维持正常),静脉输液前、后平均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补液前8h内补液总量为(1014±378)ml,占第1个24h公式计算量的94.8%±37.1%,第1个24h实际补液总量为(2377±578)ml,占第1个24h补液公式计算量的112.6%±34.8%;第2个24h实际补液量为(1642±365)ml,占第2个24h补液公式计算量的78.1%±23.6%。(3)不同延迟复苏时间小儿的平均补液总量、平均晶胶体量、平均糖水量、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及白蛋白含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小儿的平均补液总量、平均晶体量、尿量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烧伤面积小儿的补液量及疗效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检验结果比较: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比容(HCT)比较,补液后明显低于补液前,t=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含量(HBG)比较,补液后明显低于补液前,t=5.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计数(WBC)比较,补液后明显低于补液前,t=8.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严重烧伤休克小儿延迟复苏治疗应在传统补液公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小儿年龄、延迟复苏补液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等诸多因素,采用“个体化”综合补液治疗方案,尽快平稳度过休克期,在应用常规的休克监测指标的基础上,使用有创血流动力学、腹腔压力监测等手段,提高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成功率。
崔璨璨,王培席,李华强[7](2019)在《中国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烧伤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本文就小儿烧伤的人口学特征、致伤原因及相关因素、伤情特征和院前处理方式等展开综述,旨在为今后临床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儿烧伤防治策略提供相关依据。
田俊英,李如兵,郭光华,张红艳[8](2018)在《江西烧伤中心2517例小儿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住院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研究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12岁及以下住院烧伤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统计其总数和构成比、城乡分布、性别、年龄、烧伤原因、时间、场所、部位、面积和程度,伤后处理、入院时间以及治疗方式、住院时间和费用等;并分别根据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入院月份和烧伤面积的不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014-2017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共收治住院烧伤患者5848例,其中小儿烧伤患者2 517例,占烧伤住院总数的43.0%。②烧伤原因中以热液烫伤为主(2 165例,86.0%),其次为火焰烧伤(233例,9.3%)、电烧伤(56例,2.2%)及化学烧伤等其他原因(63例,2.5%)。③烧伤患儿以婴幼儿期为主,分别为婴儿期873例(34.7%)、幼儿期1 034例(41.1%);学龄前期为375例(14.9%),学龄期为235例(9.3%)。④本组烧伤患儿中以中度烧伤为主,为1 839例(73.1%),轻度烧伤132例(5.2%),重度烧伤289例(11.5%),特重度烧伤257例(10.2%)。结论:烧伤患者中小儿烧伤患者构成比较高,以男性患儿为主,且多集中于婴幼儿期。小儿烧伤患者大部分来自农村,烧伤原因以热液烫伤为主,主要发生于室内,夏秋季多发,多集中于16:00-22:00和8:00-13:00时间段。因此,为了减少小儿烧伤发生率,尤其是婴幼儿期男性农村儿童,应加大预防烧伤相关知识的宣传,重视和加强儿童的安全教育和保护,建立较为完善的小儿烧伤防治体系。
李如兵[9](2018)在《江西烧伤中心小儿烧伤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即江西烧伤中心)烧伤住院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本地区建立小儿烧伤流行病学数据库提供参考,制定相应的预防及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指导。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12岁及以下住院烧伤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统计其总数和占比、城乡分布、性别、年龄,烧伤原因、时间、场所、部位、面积和程度,伤后处理、入院时间以及治疗方式、住院时间和费用等;根据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生长特点分为:婴儿期(0,1]、幼儿期(1,3]、学龄前期(3,7]、学龄期(7,12]四个阶段;按照入院月份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根据烧伤面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特重度烧伤;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14年至2017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共收治住院烧伤患者5848例,其中小儿烧伤为2517例,占烧伤住院总数的43.0%;男性烧伤患儿为1558例(61.9%),女性烧伤患儿为959例(38.1%),男:女=1.62:1。住院烧伤患儿城市户籍为688例(27.3%),农村户籍为1829例(72.7%),农村:城市=2.66:1。2、烧伤原因中以热液烫伤为主,为2165例(86.0%),其次为火焰烧伤,为233例(9.3%),电烧伤为56例(2.2%),其他(化学烧伤等)为63例(2.5%)。致伤场所以室内为主,为2302例(91.5%),室外为215例(8.5%)。入院前未作任何处理的为675例(26.8%),冷疗为426例(16.9%),于当地医院或门诊简单处理后来我科住院者居多,为1268例(50.4%),使用偏方(如中草药、酱油等)处理的为149例(5.9%)。烧伤后8h内入院患儿为1651例(65.6%),8—24h入院烧伤患儿为300例(11.9%),大于24h入院烧伤患儿为566例(22.5%)。3、烧伤患儿以婴幼儿期为主,分别为873例(34.7%)、1034例(41.1%),学龄前期为375例(14.9%),学龄期为235例(9.3%)。本组烧伤患儿四季中烧伤高发于夏季和秋季,分别为694例(27.6%)、720例(28.6%),春季为560例(22.2%),冬季为543例(21.4%)。本组烧伤患儿每天烧伤发生高峰时间16:00-21:59,为1278例(50.8%);其次为8:00-12:59,为736例(29.2%)。4、本组烧伤患儿中以中度烧伤为主,为1839例(73.1%);轻度烧伤为132例(5.2%);重度烧伤为289例(11.5%);特重度烧伤为257例(10.2%)。头面部有烧伤的患儿为1184例,上肢有烧伤的患儿为1375例,下肢有烧伤的患儿为1242例,躯干有烧伤的患儿为1588例,会阴、臀部有烧伤的患儿为646例,口咽部、呼吸道有烧伤的患儿为54例。住院期间选择手术治疗的为1588例(63.1%),保守治疗的为929(36.9%)例。本组烧伤患儿中治愈出院为2399例,治愈率98.9%,入院后24h内自动出院烧伤患儿为91例,死亡17例(6.8‰)。平均烧伤面积为11.7%TBSA,平均住院天数为15.0天,平均住院费用为22637.8元,每1%TBSA的费用为1943.2元。结论:2014年-2017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住院烧伤患者中小儿烧伤患者比例较高,为43.0%,其中男性患儿为主,占61.9%;多集中于婴幼儿期。小儿烧伤患者中大部分来自农村,烧伤原因以热液烫伤为主,主要发生于室内,夏秋季多发,多集中于16:00-21:59和8:00-12:59时间段。伤后超过8h才转至我科住院治疗的高达34.4%;入院前未做任何处理或不正确处理的高达32.7%。因此,为了减少小儿烧伤发生率,尤其是婴幼儿期男性农村儿童;应加大预防烧伤相关知识的宣传,重视和加强儿童的安全教育和保护,建立完整的小儿烧伤防治体系。
于晓锋[10](2017)在《阜阳市城郊小学生烧伤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抽样对阜阳市城郊小学学生烧伤原因,地点,时间及家庭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阜阳市城郊小学生烧伤发生现状,分析其相关易发因素,为预防小学生烧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安徽省阜阳市城郊小学生1278名,回顾性调查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阜阳市城郊包括城市家庭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小学生烧伤发生情况。对阜阳城郊所有小学编号,随机抽取2所小学,再对抽取的每所小学各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共24个班,被抽中的班级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总计1278人,发放问卷1278份,收回1223份,有效回收率为95.7%。其中男性为633人,女性为590人。调查采用整群随机集中调查为主,面对面询问和自填方式相结合,电话家访为补充的方式进行,班主任询问调查1-2年级学生;而3-6年级学生采用自填与询问结合方式调查,问卷当场收回,电话家访调查错误或遗漏的问卷。调查员为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班主任担任,并监督调查过程。调查表为与安徽医科大学烧伤科教授联合设计的调查问卷,并通过专家论证和预调查修正。问卷内容包括小学生一般情况、烧伤原因、时间、地点及过程,处理情况、预后及监护人状况等。质量控制为录入电脑过程采用双人录入并相互验证,取样本的1%复查,运用复查结果对样本的代表性及可靠性进行检验,重测信度为0.77,内容效度为0.82。本次调查资料均使用EpData3.0软件双录入,数据经过整理后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所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在实际调查的1223人中,烧伤小学生126人,其中男性90人,女性36人;总检出率为10.3%,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14.2%vs6.1%,P<0.05);不同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明显,一、二年级组最高15.3%,五、六年级组最低4.8%;在不同烧伤原因构成中,热水烫伤占烧伤原因构成比例最高,为69.8%。不同家庭发生率中,农村进城务工家庭最高,为8.3%;受伤小学生监护人文化程度小学生发生率中,小学及以下程度的最高,占6.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家庭类型及监护人文化程度等是小学生烧伤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阜阳市城郊小学生烧伤检出率较高,其烧伤检出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一、二年级组是小学生烧伤检出率高发期,建议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以减少小学生烧伤的发生。
二、小儿烧伤原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烧伤原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2)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严重烧伤发病及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国近20年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的系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纳入文献的筛选 |
1.4 资料提取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小儿烧伤的流行性学特征 |
2.2.1 占烧伤住院人数的总比例 |
2.2.2 年龄和性别特征 |
2.2.3 致伤原因 |
2.2.4 受伤时间 |
2.2.5 受伤地点 |
2.2.6 严重程度 |
2.2.7 受伤部位 |
2.2.8 病死率 |
2.2.9 监护人的文化程度 |
2.2.1 0 院前急救 |
2.2.1 1 居住地点 |
3 讨论 |
3.1 对于小儿烧伤的年龄定义 |
3.2 占烧伤住院人数的总比例 |
3.3 年龄和性别特征 |
3.4 致伤原因 |
3.5 烧伤时间 |
3.6 受伤地点 |
3.7 烧伤的严重程度 |
3.8 预后 |
3.9 监护人的文化程度 |
3.1 0 院前急救 |
3.1 1 居住地点 |
4 结论 |
(4)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预后标准 |
2.3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标准 |
2.4 烧伤的临床分期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小儿烧伤人口学特征 |
3.1.1 小儿烧伤年龄 |
3.1.2 小儿烧伤性别 |
3.1.2.1 小儿烧伤性别分布 |
3.1.2.2 不同年龄段患儿性别之间的比较 |
3.1.3 小儿烧伤好发季节 |
3.1.4 小儿烧伤的居住地区 |
3.2 小儿烧伤临床特征 |
3.2.1 小儿烧伤原因 |
3.2.1.1 小儿烧伤原因分布 |
3.2.1.2 不同年龄段烧伤原因之间的比较 |
3.2.1.3 不同性别与烧伤原因之间的比较 |
3.2.2 小儿烧伤部位 |
3.2.2.1 小儿烧伤部位分布 |
3.2.2.2 不同烧伤原因与烧伤部位之间的分布 |
3.2.2.3 不同烧伤原因与烧伤部位之间的比较 |
3.2.3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 |
3.2.4 小儿烧伤院前救治 |
3.2.4.1 小儿烧伤的院前救治合理率 |
3.2.4.2 患儿有无接受院前救治与烧伤严重程度之间的比较 |
3.2.5 小儿烧伤的并发症 |
3.2.6 小儿烧伤的治疗 |
3.2.7 小儿烧伤的住院时间 |
3.2.7.1 小儿烧伤住院时间分布 |
3.2.7.2 是否接受院前救治与住院时间之间的比较 |
3.2.8 小儿烧伤的预后 |
3.3 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3.3.1 小儿烧伤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2 小儿烧伤未愈因素的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小儿烧伤的人口学特征 |
4.1.1 小儿烧伤年龄与性别 |
4.1.2 小儿烧伤的好发季节与居住地区 |
4.2 小儿烧伤的临床特征 |
4.2.1 小儿烧伤的原因、部位 |
4.2.2 小儿烧伤的严重程度、院前救治及并发症 |
4.2.3 小儿烧伤的治疗、住院时间及预后 |
4.3 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 |
4.4 问题及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自我介绍 |
附录二 致谢 |
综述 小儿烧伤的系统性康复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小儿重度烧伤严重并发症的特点及防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小儿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小儿烧伤休克液体复苏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7)中国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概述 |
2 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特征 |
2.1 小儿烧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
2.1.1 性别分布: |
2.1.2 年龄范围的限定及年龄分组: |
2.1.3 居住地分布: |
2.2 致伤原因及相关因素 |
2.2.1 烧伤原因及发生地点: |
2.2.2 烧伤季节及时间段分布: |
2.3 伤情特征 |
2.3.1 烧伤严重程度及烧伤总面积: |
2.3.2 烧伤部位: |
2.4 烧伤后入院时间及院前处理方式 |
3 小结 |
(8)江西烧伤中心2517例小儿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小儿烧伤总数及构成 |
2.2 小儿烧伤各年龄段分布及性别分布 |
2.3 烧伤小儿城乡分布 |
2.4 小儿烧伤发生场所 |
2.5 小儿烧伤原因 |
2.6 小儿烧伤季节分布 |
2.7 小儿烧伤时间分布 |
2.8 小儿烧伤入院前处理情况 |
2.9 小儿烧伤后入院时间情况 |
2.1 0 小儿烧伤面积、严重程度情况 |
2.1 1 小儿烧伤住院治疗情况 |
2.1 2 住院烧伤患儿转归、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情况 |
3 讨论 |
(9)江西烧伤中心小儿烧伤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小儿烧伤总数及构成 |
3.2 小儿烧伤各年龄段分布及性别比 |
3.3 烧伤小儿城乡分布 |
3.4 小儿烧伤发生场所 |
3.5 小儿烧伤原因 |
3.6 小儿烧伤季节分布 |
3.7 小儿烧伤时间分布 |
3.8 小儿烧伤入院前处理情况 |
3.9 小儿烧伤后入院时间 |
3.10 小儿烧伤面积、严重程度 |
3.11 小儿烧伤住院治疗情况 |
3.12 住院烧伤患儿转归、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 |
第4章 讨论 |
4.1 小儿烧伤总数、性别、年龄段及城乡分布: |
4.2 小儿烧伤原因及地点分析: |
4.3 小儿烧伤季节、时间分布及伤后处理情况: |
4.4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住院情况及转归: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阜阳市城郊小学生烧伤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学生烧伤因素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小儿烧伤原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 张成,彭源,罗小强,李启盟,杨子晨,陈渝,彭毅志,章一新,龚雅利.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6)
- [2]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D]. 王晓云. 山东大学, 2021(12)
- [3]中国近20年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的系统性评价[J]. 徐昆明,钱堃,何艳屏,刘丽忠,欧阳才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10)
- [4]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蒋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D]. 魏冬.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6]小儿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回顾性分析[D]. 王彪.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中国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进展[J]. 崔璨璨,王培席,李华强.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05)
- [8]江西烧伤中心2517例小儿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田俊英,李如兵,郭光华,张红艳. 感染、炎症、修复, 2018(04)
- [9]江西烧伤中心小儿烧伤流行病学分析[D]. 李如兵. 南昌大学, 2018(07)
- [10]阜阳市城郊小学生烧伤因素调查研究[D]. 于晓锋.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5)
标签:烧伤面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