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平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平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一、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溪原[1](2019)在《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建筑结构中使用扁梁能够降低楼层高度、增加楼层的净高并满足对使用高度的要求,但扁梁由于有效高度变小造成构件承载力、抵抗变形和抗裂能力下降,而且在承受相同荷载的情况下,扁梁较正常梁耗材更多,导致其自重更大。鉴于纤维对裂缝的扩展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和对混凝土梁刚度、承载力的提高作用,以及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轻质、强度高的优点,故本文对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的受弯性能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3根轻骨料混凝土扁梁、8根塑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和6根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进行三分点对称加载,研究了配筋率(0.97%、1.30%、1.62%)和纤维掺量(0、0.3%、0.6%、0.9%、1.2%)对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的裂缝发展、破坏形态、钢筋应变、混凝土应变、跨中挠度、短期刚度、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等受弯性能影响规律,建立了塑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短期刚度和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验证了现行规范对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短期刚度和抗弯承载力计算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将纤维掺入到轻骨料混凝土中可以有效提高其开裂荷载、抑制裂缝的扩展,降低受压区混凝土应变和钢筋应变;在轻骨料混凝土扁梁中掺入纤维可以有效提高其刚度,减小其挠度,纤维掺量越多效果越好;纤维的掺入可以使梁的屈服弯矩和极限弯矩提高,钢纤维对刚度和承载力提高效果要优于塑钢纤维。基于有效惯性矩法和解析刚度法分别推导出塑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短期刚度公式,并建立了塑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抗弯承载力公式,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按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38:2004)中规定的钢纤维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和短期刚度公式对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进行计算,抗弯承载力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吻合,并对短期刚度公式中的钢纤维影响系数做了具体修正,为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周益国[2](2019)在《循环荷载下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非弹性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外关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破坏机制、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弹性性能研究相对比较少,试验对象也多以简支梁为主,而实际结构工程中,对于超静定结构,无粘结筋受到的摩阻力变化规律十分复杂,因此,有必要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非弹性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聚焦以AS15.2,AS17.8和AS21.6三种钢绞线为预应力筋,以HRB400级钢筋为非预应力筋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着力开展了循环荷载下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非弹性性能试验研究。总结了试件极限状态下的几种破坏模式和裂缝开展规律,以综合配筋指标和有无防腐润滑脂包裹为参数,基于残余变形分析了试件的变形恢复能力。在确定配筋率的条件下,随着综合配筋指标增大,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极限承载力将增大,然而结构构件的非弹性变形能力将降低,设置了防腐润滑脂后,正截面承载力将提高。以综合配筋指标和有、无防腐润滑脂为主要参数,提出了曲率延性系数、变形延性系数及能量延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分析了以各位移量级下的耗能值和粘滞阻尼系数表征的非弹性变形阶段的耗能能力,发现表面粘滞系数的增大会导致耗能能力的提高。通过正截面承载力方程反演获得的综合配筋指标和预应力筋配筋指标两个关键参数的关系,推导了以综合配筋指标和预应力筋配筋指标为基本参数的无粘结筋极限应力表达式,提出了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极限应力的计算方法。

李云[3](2013)在《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恢复力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而预应力混凝土恢复力模型可为震后有损坏结构的修复加固和安全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加上地震的不确定性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计算的复杂性,有必要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恢复力模型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在对称配无粘结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基础上,建立了此类结构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本文在研究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滞回特性和恢复力特性的基础上,还对底部配无粘结筋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进行了恢复力模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简单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在加筋混凝土恢复力模型方面所做过的一些研究工作,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建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恢复力模型的必要性。(2)简要介绍了对称配无粘结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数据的来源。在此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力模型中相关特征点的计算公式,并确定相应的滞回规则,得到对称配无粘结筋梁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3)应用本文提出的恢复力模型,对此次试验及日本Hiroshi MUGRUMA学者所做的对称配无粘结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编制相关的MATLAB程序。程序模拟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作者提出的恢复力模型的正确性。(4)参考对称配无粘结筋梁的编程思路,在已建立的底部配无粘结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基础上,对5根竖向低周反复荷载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滞回曲线进行了模拟。

邵川[4](2013)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跨和高层建筑不断涌现,预应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城市中心修建大型的商场,因层高的限制或规划的要求,普通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梁高的要求,难以满足。但是,如果采用扁梁框架结构,则有可能满足层高或建筑净空的要求。更进一步,若能将预应力技术和扁梁框架结构结合起来,形成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结构,则将发挥更加明显的综合效应。本文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结构建模分析,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利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设计并建立扁梁框架结构模型,再在其上施加通过计算所得到的预应力等效荷载,得到相应的预应力扁梁框架结构模型;2、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在7度(0.15g)、8度(0.3g)地震作用下,分别对不同楼层数的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在地震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建造的最大层数(高度),并得到在该楼层下结构的薄弱层;3、通过建立普通扁梁框架、普通混凝土框架,与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在弹性地震作用下进行对比,主要对比参数有自振周期、侧向位移、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等;4、通过推覆分析,对比三种模型在罕遇地震及倒塌时的结构反应,探讨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的抗震性能。主要结论: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具有一般框架结构的基本性质,但其抗震性能与普通混凝土框架还是有一定差距。它适合建造在低烈度地震区,在7度(0.15g)最大建造层数10层(层高4.2米),并不适合建造在高烈度地震区。

王方斌[5](2012)在《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边节点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扁梁节点截面尺寸特殊,其宽度不仅大于高度,而且超出柱截面宽度;另外,受预应力作用的扁梁相当于楼板的支撑构件,楼板对其也产生约束作用。因此,扁梁节点受力性能较一般梁柱节点更为复杂,需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应力混凝土宽扁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项目编号:50968013)为依托,考虑预应力筋位置的变化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3个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边节点和1个普通钢筋混凝土扁梁框架边节点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并借助ANSYS软件对试验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主要结论及建议如下:(1)施加预应力与否以及施加预应力位置的变化对试件耗能能力影响不大;(2)试验过程中,斜压杆机理和桁架机理共同参与工作;(3)预应力筋穿柱与否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不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考虑预应力筋不穿过柱节点的施工方法。

苏健[6](2012)在《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梁力学性能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在一些有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认识和研究结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认识,直接影响着预应力结构的设计理念和应用技术,有必要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细致研究。因此,本文对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主要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国内外学者对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所持的不同观点,对两种预应力梁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对比研究。通过试验,定量地描述了两种预应力梁在承载力、延性与耗能等方面的差异。在耗能和承载力方面,有粘结情况优于无粘结情况,等效粘滞系数平均高出29.2%,承载力高出7.4%;而在延性和变形恢复能力方面有粘结情况不如无粘结情况,延性系数平均降低8.8%;2.针对国内外学者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自振频率与张拉力关系的不同研究结论,通过动力特性试验和数值模拟,对自振频率与张拉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证实了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受结构参数影响,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的结论都是不全面的,即使是同一试件在不同张拉力下亦可能存在正负相关关系的拐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自振频率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预应力识别方法;3.深入探讨了两组试件的孔道摩阻损失规律,比较了两组试件张拉反拱值的差异,在分析研究了张拉伸长值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张拉伸长值的简化测量与计算方法,简化算法可以有效准确地计算张拉伸长值;4.就有粘结预应力情况进行了灌浆试验。研究了灌浆材料及灌浆工艺对灌浆质量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灌浆质量对预应力混凝土梁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不同灌浆质量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在耗能、延性、承载力等方面的差异。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陈元豹[7](2011)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一个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节点和一个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节点的拟静力试验,本文对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延性等抗震性能进行初步研究。

程浩德,房贞政[8](2008)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一榀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和一榀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所进行的拟动力抗震性能试验,分析比较了它们的破坏形态、动力反应、滞回曲线、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可以满足抗震要求.此外,还应用有限元分析程序,对预应力扁梁框架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结果证明是可行有效的.

程浩德,房贞政[9](2008)在《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一榀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和一榀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所进行的拟动力抗震性能试验,分析比较了它们的破坏形态、动力反应、滞回曲线、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的各种反应没有显着的差异。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应当可以满足抗震要求。

黄均田,邹银生,唐昭青,段林,张微伟[10](2007)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节点性能影响分析》文中提出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节点的受力性能,对预应力筋与轴压比对节点的影响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提供了一些计算极限抗剪强度的公式。

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梁的研究现状
        1.2.2 扁梁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试验概况
    2.1 材料的性能指标
        2.1.1 试验材料
        2.1.2 混凝土配合比及基本力学性能
    2.2 试验梁的设计
    2.3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2.4 试验方案
        2.4.1 加载装置及制度
        2.4.2 测试的内容
3 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现象
        3.1.1 轻骨料混凝土扁梁破坏现象
        3.1.2 塑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破坏现象
        3.1.3 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破坏现象
        3.1.4 破坏现象总结与分析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混凝土应变分析
        3.2.2 钢筋应变分析
        3.2.3 弯矩挠度曲线分析
        3.2.4 短期刚度分析
        3.2.5 承载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短期刚度研究
    4.1 塑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短期刚度计算
        4.1.1 有效惯性矩法
        4.1.2 解析刚度法
    4.2 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刚度验算
    4.3 本章小结
5 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研究
    5.1 塑钢纤维轻骨料扁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1.1 基本假定
        5.1.2 塑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等效矩形应力图形
        5.1.3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5.2 钢纤维轻骨料扁梁正截面承载力验算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循环荷载下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非弹性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循环加载试验
    2.1 引言
        2.1.1 试验要求
        2.1.2 试验内容
    2.2 试验梁设计与制作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件制作
        2.2.3 应变片布置
        2.2.4 传感器制作
    2.3 试验过程
        2.3.1 试验装置
        2.3.2 预应力筋张拉
        2.3.3 试验加载方案
    2.4 试验现象与分析
        2.4.1 LLA试件
        2.4.2 LLB试件
        2.4.3 LLC试件
        2.4.4 LLAY试件
        2.4.5 LLBY试件
        2.4.6 LLCY试件
        2.4.7 试验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弹性变形能力与能量延性
    3.1 引言
    3.2 荷载与挠度关系
    3.3 极限承载力
    3.4 变形能力
    3.5 延性
        3.5.1 基本概念
        3.5.2 定义
        3.5.3 延性指标
    3.6 曲率延性
        3.6.1 曲率延性系数
        3.6.2 曲率延性限值
    3.7 能量延性
        3.7.1 能量延性系数
        3.7.2 影响因素
    3.8 延性对比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粘结筋摩擦耗能
    4.1 引言
    4.2 耗能能力
    4.3 粘滞阻尼系数
    4.4 预应力筋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粘结筋应力演化
    5.1 引言
    5.2 无粘结筋应力演化
        5.2.1 无粘结筋应力演化与外荷载的关系
        5.2.2 无粘结筋应力演化与变形的关系
    5.3 无粘结筋应力增量计算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恢复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1.3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
        1.3.1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应用范围
        1.3.2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形式的选用
        1.3.3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限制条件
    1.4 已有的恢复力模型
        1.4.1 钢筋混凝土恢复力模型
        1.4.2 预应力混凝土恢复力模型
    1.5 研究恢复力模型的重点与难点
    1.6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2章 对称配无粘结筋梁恢复力模型的构建
    2.1 引言
    2.2 对称配无粘结筋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及其滞回特征
    2.3 对称配无粘结筋梁截面弯矩—曲率骨架曲线的确定
        2.3.1 对称配无粘结筋梁截面骨架曲线的定义
        2.3.2 对称配无粘结筋梁简化骨架曲线控制点的计算
    2.4 对称配无粘结筋梁截面滞回曲线模型的组建
        2.4.1 截面滞回规则中正反向定点的确定
        2.4.2 截面滞回规则中捏拢点的确定
        2.4.3 截面滞回路径的确定
        2.4.4 截面滞回环规则归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称配无粘结筋梁滞回曲线非线性分析
    3.1 对称配无粘结筋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3.2 基于模型的 MATLAB 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
        3.2.1 恢复力模型特征点参数的取值
        3.2.2 共轭法求对称配无粘结筋梁跨中弯矩—挠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底部配无粘结筋梁滞回曲线非线性分析
    4.1 引言
    4.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4.3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基于恢复力模型的程序模拟
        4.3.1 程序编制原理
        4.3.2 框架梁综合弯矩求解及框架梁的曲率分布假定
        4.3.3 恢复力模型特征参数的取值
        4.3.4 框架梁荷载—挠度全过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部分源程序)

(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扁梁框架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1.2 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结构的特点及应用
    1.2 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状况与成果
        1.2.2 国外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本文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模型的建立
    2.1 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模型设计
        2.1.1 设计资料
        2.1.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配筋计算
    2.2 普通扁梁框架结构与普通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弹性地震反应算例分析
    3.1 地震作用及抗震设计简介
        3.1.1 地震作用及地震反应
        3.1.2 抗震设防标准及我国抗震设防要求
        3.1.3 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分析方法
    3.2 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3.2.1 动力特性分析
        3.2.2 无粘结预应力扁梁框架楼层高度的影响
        3.2.3 三种模型侧向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3.2.4 水平地震剪力及剪重比对比分析
        3.2.5 弹性等效侧向刚度及层刚度比对比分析
        3.2.6 弹性时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4.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发展简介
        4.1.1 Pushover分析方法的两个假定及基本原理
        4.1.2 Pushover方法的分析步骤
        4.1.3 结构抗震能力评估
    4.2 模型分析
        4.2.1 不同楼层数的预应力扁梁框架对比分析
        4.2.2 三种模型对比分析
        4.2.3 预应力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边节点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简史
        1.1.2 预应力混凝土的新理论
        1.1.3 几个与预应力相关的概念
        1.1.4 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
    1.2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理论研究
        1.2.1 框架节点的定义与分类
        1.2.2 框架节点核心区的受力机理
        1.2.3 框架边节点的受力分析
        1.2.4 框架边节点内力的传递方式
        1.2.5 框架边节点的受力机理分析
    1.3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边节点的试验研究
    2.1 试验目的
    2.2 试件设计
        2.2.1 试件设计原则
        2.2.2 试件的边界条件
        2.2.3 试件模型尺寸及配筋
        2.2.4 试件制作
        2.2.5 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
    2.3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2.3.1 试验装置
        2.3.2 加载制度
    2.4 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结果分析
    3.1 试验过程及节点破坏形态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梁端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分析
        3.2.2 耗能能力分析
        3.2.3 延性分析
        3.2.4 非预应力钢筋应变分析
        3.2.5 试验节点的破坏机理
        3.2.6 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边节点的构造建议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边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法简介
    4.2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介绍
    4.3 钢筋混凝土的单元介绍
        4.3.1 SOLID65 单元理论
        4.3.2 Link8 单元理论
    4.4 ANSYS中预应力的模拟方法
    4.5 本文的建模方法
        4.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2 材料属性
        4.5.3 荷载和边界条件
    4.6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6.1 等效应力分析
        4.6.2 荷载─位移曲线模拟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1 发表论文:
    2 科研活动:
致谢

(6)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梁力学性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预应力混凝土概述
    1.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评定
        1.3.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定
        1.3.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动力特性评定
    1.4 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1 国外预应力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2 国内预应力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3 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的争论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节
第2章 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梁抗震性能比较试验设计
    2.1 试件设计及制作
        2.1.1 试件的设计
        2.1.2 试件的制作
    2.2 试件材料性能参数测试
    2.3 实验方法
        2.3.1 拟静力试验方法
        2.3.2 动力特性试验方法
    2.4 试验加载技术及设备
        2.4.1 液压加载技术
        2.4.2 冲击力加载技术
        2.4.3 加载辅助设备
    2.5 试验量测技术
        2.5.1 应变的测量方法
        2.5.2 力的测量方法
        2.5.3 位移的测量方法
        2.5.4 裂缝的测量方法
        2.5.5 数据采集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梁抗震性能比较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试验概况
    3.3 试验现象描述
        3.3.1 试件HY的试验现象
        3.3.2 试件HW的试验现象
        3.3.3 试件HY与试件HW试验现象比较分析
    3.4 试验数据结果分析
        3.4.1 滞回曲线比较
        3.4.2 极限荷载比较
        3.4.3 耗能能力比较
        3.4.4 延性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梁动力特性比较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试验介绍
        4.2.1 试件设计
        4.2.2 加载设计
        4.2.3 测点布置
        4.2.4 数据采集系统
    4.3 动力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4.3.1 不同张拉力下无粘结试件的动力特性结果分析
        4.3.2 相同张拉力下无粘结与有粘结试件动力特性比较分析
    4.4 动力特性试验的数值模拟分析
        4.4.1 ANSYS计算过程
        4.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 基于动力特性与神经网络方法的预应力识别
        4.5.1 神经网络方法
        4.5.2 实验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粘结和无粘结试验梁张拉试验比较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介绍
        5.2.1 试件设计
        5.2.2 张拉试验设计
        5.2.3 测点布置
        5.2.4 数据采集系统
    5.3 张拉应力损失试验研究
        5.3.1 理论计算
        5.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张拉反拱试验研究
    5.5 张拉伸长值试验研究
        5.5.1 试验方法及实测结果
        5.5.2 公式分析及简化
        5.5.3 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灌浆质量对预应力砼梁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6.1 试验目的
    6.2 灌浆材料对灌浆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6.2.1 试验设计
        6.2.2 试验结果分析
    6.3 灌浆速度对灌浆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6.3.1 试验简述
        6.3.2 试验结果分析
    6.4 不同灌浆质量的预应力砼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6.4.1 试验设计
        6.4.2 试验现象比较分析
        6.4.3 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7)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试验概况
    2.1 试件设计
    2.2 试验加载装置
    2.3 加载方案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件的开裂情况和破坏形态 (如图4所示)
        3.1.1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节点
        3.1.2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节点
    3.2 试件的滞回特征
4 结论

(9)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试验概况
    2.1 试件设计
    2.2 试验装置
    2.3 测量方案
    2.4 试验方案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试验现象
    3.2 结构刚度
    3.3 结构阻尼比
    3.4 加速度反应
    3.5 位移反应
    3.6 恢复力特性
    3.7 骨架曲线
4 结论

(10)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节点性能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影响[2]
2轴压比的影响[7]
3节点核心区抗剪分析[9]
4 结 论

四、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扁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 杨溪原.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2]循环荷载下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非弹性性能试验研究[D]. 周益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恢复力模型研究[D]. 李云. 湖南大学, 2013(05)
  • [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邵川.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5]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边节点的试验研究[D]. 王方斌. 南昌航空大学, 2012(01)
  • [6]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梁力学性能比较研究[D]. 苏健.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8)
  • [7]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陈元豹. 福建建设科技, 2011(03)
  • [8]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J]. 程浩德,房贞政.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9]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J]. 程浩德,房贞政. 建筑结构, 2008(06)
  • [10]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节点性能影响分析[J]. 黄均田,邹银生,唐昭青,段林,张微伟. 四川建筑, 2007(01)

标签:;  ;  ;  ;  ;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平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