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番鸭成活率的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孔桂慧[1](2021)在《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原性初步探究》文中指出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病是由鸭新型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引起的一种鸭禽传染病,其典型病变特征为肝脏肿大出血、脾脏坏死、鸭只体重减轻。2017年11月,菏泽地区商品鸭场的10日龄樱桃谷鸭出现以肝脏肿大出血、脾脏坏死为特征的传染病,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本研究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内容包括:1.NDRV的分离鉴定无菌取菏泽地区10日龄商品代樱桃谷肉鸭的肝脏、脾脏并研磨,将病料过滤后分别接种SPF鸡胚、SPF鸭胚、鸭胚成纤维细胞(DEF细胞)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培养3~5 d后,收集死亡胚体尿囊液和病变细胞上清液使用NDRVσC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NDRV,命名为NDRV017株,该分离株与NCBI上9株NDRV参考毒株的相似性在95.3~99%之间。2.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将病毒液接种到Vero细胞,待细胞病变程度达80%时,使用3‰甲醛灭活36h,制备NDRV油乳剂灭活疫苗。3.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探究将种鸭二免后28 d的种蛋孵化出的1日龄雏鸭作为试验鸭,同时设同批次未免疫种鸭的后代作为阴性对照,人工感染用NDRV株为NDRV017E3株。阴性对照组腿肌接种灭菌PBS 0.8 m L,其余三组分别腿肌接种等体积8个ELD50的NDRV017E3株(病毒含量为4.50×105/羽),攻毒10 d后处死动物并采集脾脏组织。以脾脏是否坏死作为判断指标,发现母源抗体对雏鸭的保护率为53.3%,卵黄抗体对雏鸭的保护率为40%,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母源抗体可有效降低雏鸭感染NDRV风险(P<0.05),对雏鸭具有较好地保护作用;统计各组体重的增重情况,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雏鸭体重降低16%(P<0.05),母源抗体组、卵黄抗体组分别降低4.57%(P>0.05)、9.43%(P>0.05)。结果表明,樱桃谷种鸭免疫该疫苗28 d后,50%以上的后代雏鸭可通过携带的母源抗体获得保护,优于市场上商品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郭顺[2](2021)在《笼养模式对番鸭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鸭最早生活在热带地区,耐热不耐寒,人工饲养以后,仍旧需要10℃以上的生存温度,所以在我国南方饲养比较多。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通过平养/笼养等养殖模式,克服番鸭畏寒、就巢等生理习性,在我国北方饲养番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了研究平养/笼养模式对番鸭繁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对比分析了平养/笼养模式下番鸭的产蛋性能及同一栋舍不同笼层之间的产蛋差异;探讨了笼养模式下番鸭软蛋发生的比例及解决办法;人工授精番鸭精液品质的检测;获得如下结果:1.笼养对番鸭产蛋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择黑/白羽番鸭共12000羽(黑/白羽各6000羽),研究平养/笼养模式下的产蛋率及笼养模式下不同笼层之间产蛋的差异。(1)白羽番鸭:笼养番鸭第一个产蛋期的产蛋时间(23周)极显着高于平养(17周);笼养番鸭达70%以上周产蛋率的维持时间(10周)极显着高于平养(2周),且笼养番鸭最高的周产蛋率(84.69%)极显着高于平养(74.61%)。笼养番鸭第二个产蛋期的产蛋时间(20周)显着高于平养(17周);笼养番鸭达70%以上周产蛋率的维持时间(6周)极显着高于平养(4周),且笼养番鸭最高的周产蛋率(80.51%)极显着高于平养(75.51%)(P<0.05)。(2)黑羽番鸭:笼养黑羽番鸭第一个产蛋期产蛋时间(19周)显着高于平养(16周);笼养番鸭达70%以上周产蛋率的维持时间(3周)显着高于平养(2周),且笼养番鸭最高的周产蛋率(79.48%)极显着高于平养(73.05%)。笼养番鸭第二个产蛋期的产蛋时间(19周)显着高于平养(16周);笼养番鸭达70%以上周产蛋率的维持时间(5周)极显着高于平养(2周),且笼养番鸭最高的周产蛋率(77.84%)极显着高于平养(71.09%)(P<0.05)。(3)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同批次黑/白羽番鸭高层组产蛋数明显高于中层组和低层组,而中层组与低层组之间产蛋数差异不显着。2.笼养模式下软蛋发生比例及解决办法:本试验选择黑/白羽番鸭共计6480羽,分别记录第一个产蛋期和第二个产蛋期内的产蛋数、软蛋数,计算软蛋发生率;同时解剖产软蛋的番鸭,查看连续产软蛋的番鸭子宫部变化。(1)番鸭软蛋发生比例结果显示:番鸭笼养后,白羽番鸭第一个产蛋期软蛋率显着低于黑羽番鸭(1.02%,1.49%),且随着日龄的增加,产软蛋的比例也上升,在第二个产蛋期,黑/白羽番鸭的软蛋率分别为2.40%和2.22%。总体而言,黑羽番鸭的软蛋率显着高于白羽番鸭,第二个产蛋期软蛋率高于第一个产蛋期。(2)番鸭子宫部:解剖连续产软蛋番鸭的生殖系统,发现产软蛋番鸭的子宫部显着增厚,弹性降低,且出现炎症现象。为了解决番鸭笼养产软蛋的问题,本试验挑选了367羽产软蛋的番鸭,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以期解决番鸭产软蛋问题。结果显示:更换饲养模式、药物治疗番鸭产软蛋现象改善不明显;人工强制换羽能使97.23%的产软蛋的番鸭恢复正常产蛋。3.番鸭精液品质研究:为有效解决实习基地番鸭受精率低的问题,本试验通过采集番鸭精液,用生理盐水按照1:100稀释后,分别在3-5℃、18-20℃条件下,保存0、20、40、60、90分钟,检测精液品质。结果表明番鸭精液稀释后,在18-20℃下,保存40分钟,黑羽番鸭精液活率为63.54%、有效精子数为5.44亿,白羽番鸭精液活率为64.87%、有效精子数为5.47亿,基本能满足配种需要(活率为60%)。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笼养模式能够延长番鸭的产蛋期及产蛋高峰期,提高产蛋率;笼养黑羽番鸭产软蛋比例显着高于白羽番鸭,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产软蛋比例也明显上升;笼养番鸭精液在18-20℃下保存40分钟,精液品质能满足配种需要(活率在60%以上)。以上试验结果可为一线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指导生产实践,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
孙鎏国,颜军,蒋锁俊,王洪兴[3](2018)在《天露白羽番鸭上网下发床饲养模式初探》文中认为通过对上网下发酵床的建设和发酵床网上饲养管理技术的探索,为天露白羽番鸭在淮安地区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研究并推广这一技术,能进一步提高番鸭生产规模和生产性能,减轻番鸭养殖业给农村生活环境带来的压力,对于实现农民增收和养鸭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佩良,邵坤,孙鎏国,顾勇,沈伟,薛茂军[4](2017)在《不同粪污处理模式对番鸭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番鸭养殖业近年来在盱眙县发展较快,尤其是广东温氏集团到盱眙县投资以后,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迅猛,目前已有养户165户,其中发酵床网上养殖43户,普通网上养殖122户,年出栏肉鸭220万羽。番鸭发酵床养殖技术是基于鸭排泄物管理而发展的一种新型养殖技术,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发酵床网上平养较普通网上平养,肉鸭成活率提高了0.33个百分点,料肉比降低了5.66%。研究并推广这一技术,能进一步提高番鸭生产规模和生产性能,减轻番鸭养殖业给农村生活环境带来的压力,对于实现农民增收和养鸭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锦秀[5](2014)在《黄芪多糖对MDRV感染番鸭免疫调节及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在临床上以肝脏和脾脏出现白色坏死点为特征,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它能导致免疫抑制,给番鸭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对于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中药多糖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生物学功能,并且具有低毒性,低耐药等特点,对于番鸭呼肠孤病毒的防治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本试验选用黄芪多糖(APS)分别进行了体外、体内抗病毒作用研究及免疫试验,初步揭示了黄芪多糖的抗病毒机理,结果表明黄芪多糖预防用药能延迟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出现症状的时间,减轻其引起的病理变化,显着降低死亡率,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黄芪多糖、猴头菇多糖、“芪苓散”超微粉用药浓度的筛选将1日龄雏番鸭165羽随机分成11组,每组15羽,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同居感染对照组,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预防组,猴头菇多糖低、中、高剂量预防组,“芪苍散”超微粉低、中、高剂量预防组。从1日龄开始,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低、中、高剂量预防组分别以浓度O.1g/L、0.2g/L、0.4g/L饮水给药;“芪苓散”超微粉低、中、高剂量预防组分别以浓度2.5g/kg、5g/kg、10g/kg拌料给药;5日龄时用建立的同居感染模型进行同居感染,试验周期为25d。结果表明添加中药各预防组的同居感染番鸭的死亡率均显着降低,其中同居感染对照组死亡率53.30%,黄芪多糖高剂量预防组的死亡率为6.67%,猴头菇多糖中剂量预防组未见死亡,“芪苓散”超微粉中剂量预防组的死亡率为13.30%。同居感染对照组的同居感染番鸭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为6日龄,黄芪多糖高剂量预防组、猴头菇中剂量预防组、“芪苓散”超微粉中剂量预防组的同居感染番鸭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比同居感染对照组有所延迟,分别为10日龄、8日龄、8日龄。各用药组番鸭体重与同居感染对照组的体重差异均不显着。研究结果显示黄芪多糖(APS)以0.4g/L浓度自由饮水对MDRV感染的番鸭防治效果较好。试验二、黄芪多糖用药时间和疗程确定 将1日龄雏番鸭165羽随机分成11组,每组15羽,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同居感染对照组、1日龄开始用药3组、同居感染当天开始用药3组、同居感染番鸭出现症状开始用药3组,每个用药时间分为用药1周、用药2周、全程用药三个疗程,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4g/L黄蔑多糖。研究结果显示1日龄开始用药的同居感染番鸭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比同居感染当天开始用药和同居感染番鸭出现症状的时间晚。从1日龄开始全程用药组的番鸭死亡率为6.67%,显着低于同居感染对照组的死亡率26.67%。结果表明1日龄开始全程用药能推迟MDRV感染番鸭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并且能显着降低MDRV感染番鸭的死亡率。试验三、黄芪多糖对MDRV感染番鸭血清细胞因子、神经介质和激素的影响 将1日龄雏番鸭分成空白组(BCG)、黄芪多糖对照组(ACG)、同居感染对照组(CICG)、黄芪多糖预防组(APG),每组3个重复,用建立的自然感染发病模型进行试验,分别在同居感染前、同居感染后3d、9d、17d采取血清并剖检观察病变。用ELISA方法检测实验番鸭血清中IL-1、IL-2、IL-4、IL-6、TNF-α、GC、GH、β-EP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临床剖检发现,在同居感染早期使用黄芪多糖能延迟同居感染番鸭出现病理变化的时间;在同居感染中期使用黄芪多糖能减轻番鸭感染MDRV后引起的病理变化;在同居感染后期,各试验组感染MDRV番鸭的病理变化均有减轻趋势。(2)番鸭呼肠孤病毒在感染前期对番鸭血清中IL-1、IL-2、IL-4、IL-6、TNF-α、GC、GH、β-EP的含量无显着影响,在感染中期能影响机体IL-1、IL-2、IL-6、TNF-α的分泌,抑制机体IL-4的分泌,在感染后期抑制机体分泌GH,在整个感染过程中能促进机体β-EP的分泌。(3)空白对照组、黄芪多糖对照组、黄芪多糖预防组这3组番鸭血清中IL-1、IL-2、IL-4、IL-6、TNF-α、GC、GH、β-EP含量在同居感染前,同居感染后3d、9d、17d均无显着差异,表明黄芪多糖对机体的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黄芪多糖不仅能维持MDRV感染的雏番鸭血清IL-1、IL-2、IL-4、IL-6、TNF-α、GC、GH、β-EP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也能使健康雏番鸭血清IL-1、IL-2、IL-4、IL-6、TNF-α、GC、GH、β-EP含量处于动态平衡。试验四、黄芪多糖在体外对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影响研究 在黄芪多糖安全浓度范围内,设置了高中低(1mg/mL、0.5mg/mL、0.25mg/mL)三种剂量黄芪多糖,设计了黄芪多糖先于MDRV加入CEF(鸡胚成纤维细胞)、黄芪多糖与MDRV同时加入CEF、CEF先接种MDRV后加入黄芪多糖这3种加药方式,观察细胞病变,计算TCID50以评价黄芪多糖对MDRV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1mg/mL、0.5mg/mL、0.25mg/mL 黄芪多糖先于 MDRV 加入 CEF,分别使 MDRV 的 TCID50从10-4.12/0.1mL降为10-225/0.1mL、10-2.88/0.1mL、10-3.15/0.1mL。1mg/mL、0.5mg/mL、0.25mg/mL黄芪多糖与MDRV同时加入CEF或CEF先接种MDRV后加入1mg/mL、0.5mg/mL、0.25mg/mL黄芪多糖这两种加药方式对MDRV的TCID50几乎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安全浓度范围内,黄芪多糖仅先于病毒之前加入时对MDRV-YB4有抑制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提示临床用药以预防用药效果最好。试验五、黄芪多糖临床应用试验 1日龄番鸭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BCG),黄芪多糖用药疗程2周组(ACG-2),黄芪多糖用药疗程3周组(ACG-3),黄芪多糖用药疗程6周组(ACG-6)。ACG-2、ACG-3、ACG-6组番鸭从1日龄开始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浓度为0.4g/L,每日记录饲料消耗和死亡情况,分别在14、21、28、35、42日龄时称量体重,并在42日龄时每组随机采血分离血清用于检测血清中 IL-1、IL-2、IL-4、IL-6、TNF-α、GC、GH、β-EP 含量。研究结果显示黄芪多糖用药2周、用药3周和用药6周均对42日龄番鸭的料重比和体重无明显影响,但黄芪多糖用药3周组、黄芪多糖用药6周组番鸭的成活率100.00%比空白对照组和黄芪多糖用药2周组的成活率97.50%提高了 2.50%。在42日龄时,黄芪多糖用药疗程2周、3周、6周组的番鸭血清中IL-1、IL-2、IL-4、IL-6、TNF-α、GH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进一步验证了使用黄芪多糖能维持健康雏番鸭群血清中IL-1、IL-2、IL-4、IL-6、TNF-α、GC、GH、β-E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
武防杰[6](2010)在《半番鸭生产性能及其遗传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番鸭与家鸭杂交的五个杂交组合后代半番鸭为研究材料,对五个组合的半番鸭0-8周生长性能、8周龄肉用性能、综合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筛选出了较优的杂交组合;并对肌肉品质、肌纤维组织学特性及其两者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分析肌纤维组织学特性与肌肉品质间的相关性;同时,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技术,对与肌肉生长发育相关的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MST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a,PPARα)三个基因在半番鸭和樱桃谷鸭的胸肌、腿肌、心脏及肝脏四个组织中表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遗传的角度探讨基因表达量对肌肉品质、肌纤维组织学特性等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探讨了影响番鸭与家鸭人工授精效率的影响因素,采取了相关措施并排除了番鸭与绍兴鸭、连城白鸭因体型悬殊而影响受精,提高了番鸭与家鸭人工授精的受精率,为有效地生产半番鸭提供了技术支持。2.五个杂交组合半番鸭和樱桃谷鸭的前期生长速度较快,在第5周时达到体增重峰值;3-8周樱桃谷鸭的平均体重均大于各杂交组合半番鸭(P<0.05);第Ⅲ组(1.87kg)、第V组(1.89kg)半番鸭8周龄体重均显着高于其余三个杂交组合(P<0.05),而第Ⅲ组的饲料报酬(36.29%)高于第V组(31.05%)及其它组合。3.五个杂交组合半番鸭及樱桃谷鸭8周龄的屠宰率和全净膛率均高于80%和60%,产肉性能良好;第Ⅲ组半番鸭的屠宰率(91.0%)、全净膛率(76.7%)均高于各杂交组合半番鸭,虽然差异不显着。另外,第Ⅲ组半番鸭的胸肌和腿肌的水分含量、滴水损失、pH值、肉色、熟肉率等性能与其它杂交组合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且部分肌肉品质指标优于樱桃谷鸭。结合综合经济效益分析,初步确定第Ⅲ组为生产性能较优的交组合(福建番鸭(?)×(丽佳鸭(?)×连城白鸭♀)♀)。4.比较分析了半番鸭与樱桃谷鸭的胸肌、腿肌肌纤维组织学指标,半番鸭的胸肌肌纤维直径(16.45μm(?),13.05μm♀)、腿肌肌纤维直径(34.05μm(?),28.75μm♀)均小于樱桃谷鸭(17.40μm(?),14.95μm♀;36.85μm(?),29.85μm♀);胸肌肌纤维直径小于腿肌肌纤维直径;母鸭的肌纤维直径小于公鸭的。半番公鸭与樱桃谷公鸭的肌纤维间距(14.34μm,13.82μm)极显着地高于半番母鸭与樱桃谷母鸭(8.17 gm,5.96μm)的(P<0.01)。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8周龄半番鸭与樱桃谷鸭胸肌、腿肌、心脏及肝脏4个组织中MSTN、IGF-1和PPARa基因的表达差异,IGF-1基因、PPARa基因在肝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而在腿肌、胸肌中少量表达;MSTN基因在腿肌、胸肌中的表达量对较高,半番鸭中的表达量高于樱桃谷鸭。进一步分析初步认为MSTN基因表达量与肌纤维直径呈负相关,IGF-I、PPARa基因表达量与胸肌及腿肌的pH值正相关,可能影响肌肉品质和肌纤维组织学特征。
侯水生[7](2010)在《2009年度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工作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重点任务取得的研究进展(一)水禽新品种选育(二)水禽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三)水禽肉蛋类加工、冷藏和保鲜技术的研究(四)水禽疾病检测、疫苗研制及免疫程序的研究(五)技术培训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二、基础性工作取得的研究进展(一)水禽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二)水禽经济性状相关遗传参数数据库研究(三)水禽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技术的研究(四)水禽营养需要量研究
王金花[8](2009)在《提高雏嘉积鸭成活率的措施》文中认为分析了影响雏嘉积鸭成活率的因素,探讨了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
李慧芳,潘文笔,蔡乐火[9](2006)在《永春白番鸭的特性和开发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番鸭分为白番鸭和黑番鸭,主要产地在福建省闽南地区,因而大部分被称为闽南番鸭,永春白番鸭是闽南番鸭的一个亚型。番鸭原产地为热带的中、南美洲,280多年前由台湾省传入本市,在永春特定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继代繁殖和人工选择,逐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地方水禽品种,已完全适合于当地的生态条件和消费特点,是我国珍贵的禽类遗传资源。
伍清林,金兰梅,王明海,范亦刚,殷久祥[10](2006)在《番鸭在南京地区适应性的观察》文中认为番鸭在南京地区进行冬、夏两批饲养,均有较强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冬、夏两批饲养的番鸭只平均重量(P>0.05)差异不显着,夏季比冬季多增重198g。夏季与冬季的料重比分别为1: 2.62和1:3.07,冬季饲养的鸭子饲料利用率低,料重比大于夏季。冬季在塑料大棚中饲养番鸭精饲料减少1/3,添加青粗饲料能达到同样的增重效果。温度与增重无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番鸭的增重呈负相关,(P<0.01)差异极显着。鸭舍内平均温度在11.05℃-30.93℃之间,相对湿度在76.28%以下,番鸭能正常生长发育。环境温度在9.8℃以下,番鸭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相对湿度在77%以上,其增重受到影响。特别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中,严重地影响番鸭的生长。在相同的饲养期内,周平均温度9.8℃,平均相对湿度91%,番鸭周平均增重22g,周平均温度27.42℃,平均相对湿度71.29%,番鸭周平均增重355g,相差333g,(P<0.01)差异极显着。
二、提高番鸭成活率的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番鸭成活率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原性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呼肠孤病毒发展 |
1.2 DRV的病原学特点 |
1.2.1 形态和结构 |
1.2.2 宿主 |
1.2.3 理化特性及血凝性 |
1.3 DRV的致病性 |
1.3.1 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症状 |
1.3.2 病理变化 |
1.4 DRV的诊断 |
1.4.1 分离与鉴定 |
1.4.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1.4.3 血清学诊断 |
1.5 呼肠孤病毒病防控的研究进展 |
1.5.1 弱毒疫苗 |
1.5.2 灭活疫苗 |
1.5.3 其他生物制品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料背景 |
2.1.2 试验用胚、试验动物 |
2.1.3 试验毒株 |
2.1.4 主要仪器 |
2.1.5 主要试剂 |
2.1.6 试验相关溶液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引物的合成 |
2.2.2 分离与鉴定 |
2.2.3 RT-PCR检测及测序分析 |
2.2.4 生物学及理化特性研究 |
2.2.5 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
2.2.6 灭活疫苗的研制 |
2.2.7 灭活疫苗的检验 |
2.2.8 灭活疫苗免疫父母代种鸭后抗体水平检测 |
2.2.9 母源抗体对商品代雏鸭的被动保护试验 |
2.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NDRV的分离与鉴定 |
3.1.1 病毒的分离与传代 |
3.1.2 RT-PCR鉴定结果 |
3.1.3 测序结果与分析 |
3.1.4 生物学及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
3.1.5 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
3.2 灭活疫苗的研制 |
3.2.1 病毒液的制备 |
3.2.2 病毒液的纯净性检验 |
3.2.3 病毒含量(TCID_(50))的测定 |
3.2.4 疫苗的制备 |
3.2.5 灭活疫苗的检验 |
3.3 疫苗的免疫原性探究 |
3.3.1 灭活疫苗免疫父母代种鸭后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3.3.2 母源抗体对商品代雏鸭的被动保护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NDRV的分离与鉴定 |
4.2 灭活疫苗的制备 |
4.3 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探究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笼养模式对番鸭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番鸭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
1.1 番鸭 |
1.1.1 白羽番鸭 |
1.1.2 黑羽番鸭 |
1.2 番鸭笼养技术 |
1.2.1 层叠式笼养 |
1.2.2 阶梯式笼养 |
1.2.3 笼养模式下动物福利研究 |
1.3 番鸭人工授精技术 |
1.3.1 种公番鸭的培育 |
1.3.2 番鸭精液品质的控制 |
1.3.3 精液保存和输入 |
1.3.4 输精间隔时间 |
1.4 强制换羽 |
1.5 番鸭笼养蛋品质变化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养殖模式对番鸭产蛋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饲养管理 |
2.1.3 试验仪器试剂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白羽番鸭第一个产蛋期 |
2.2.2 黑羽番鸭第一个产蛋期 |
2.2.3 白羽番鸭第二个产蛋期 |
2.2.4 黑羽番鸭第二个产蛋期 |
2.2.5 不同层次笼养番鸭产蛋率的比例 |
2.3 讨论 |
2.3.1 平养/笼养模式对黑/白羽番鸭产蛋性能的影响 |
2.3.2 笼养模式下,不同笼层对黑/白羽番鸭产蛋性能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笼养对番鸭产软蛋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饲养管理 |
3.1.3 试验仪器试剂 |
3.1.4 试验方法 |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软蛋发生率 |
3.2.2 产软蛋番鸭子宫变化 |
3.2.3 饲养模式对番鸭产软蛋的影响 |
3.2.4 强制换羽对番鸭产软蛋的影响 |
3.2.5 药物治疗对番鸭产软蛋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笼养模式对黑/白羽番鸭产软蛋的影响 |
3.3.2 更换饲养模式对产软蛋番鸭的影响 |
3.3.3 人工强制换羽对产软蛋番鸭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番鸭精液品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饲养管理 |
4.1.3 试验仪器试剂 |
4.1.4 采精 |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最佳输精时间 |
4.2.2 精液最佳存放温度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天露白羽番鸭上网下发床饲养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上网下发酵床的制作与管理 |
1.1 发酵床制作 |
1.2 垫料 |
1.3 菌种 |
1.4 发酵床的日常维护要点 |
1.4.1 水分控制 |
1.4.2 翻耙 |
1.4.3 菌种补充 |
1.4.4 通风换气 |
2 番鸭进舍前后的日常管理 |
2.1 进苗前后的消毒工作 |
2.1.1 进苗前后的消毒 |
2.1.2 进苗后消毒 |
2.2 进苗前准备 |
2.2.1 鸭舍安全检修 |
2.2.2 物料准备 |
2.2.3 用具准备 |
2.2.4 保温棚搭建 |
2.2.5 试温与升温 |
3 雏鸭的饲养管理 |
3.1 雏鸭的生理特点 |
3.2 育雏方式 |
3.3 环境条件的控制 |
3.3.1 温度 |
3.3.2 湿度 |
3.3.3 密度 |
3.3.4 光照 |
3.3.5 通风 |
3.4 雏鸭饲养管理要点 |
3.4.1 潮水 |
3.4.2 分群 |
3.4.3 初饮与开食 |
3.4.4 饲喂次数 |
3.4.5 保健与免疫 |
3.4.6 扩栏 |
3.4.7 安全生产 |
3.4.8 卫生消毒 |
3.4.9 适当淘汰 |
3.4.1 0 断喙 |
4 中大鸭的饲养管理 |
4.1 过渡期的饲养 |
4.1.1 饲料过渡 |
4.1.2 调节温度 |
4.1.3 转舍 |
4.2 饲养管理要点 |
4.2.1 日常检查 |
4.2.2 采食和饮水 |
4.2.3 环境卫生 |
4.2.4 饲养密度 |
4.2.5 分群饲养 |
4.2.6 预防腿病 |
4.2.7 砂砾 |
4.2.8 防暑降温 |
5 小结 |
(4)不同粪污处理模式对番鸭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发酵床的制作与管理 |
1.1 发酵床制作 |
1.2 垫料 |
1.3 菌种 |
1.4 日常管理 |
1.4.1 水分控制 |
1.4.2 翻耙 |
1.4.3 菌种补充 |
1.4.4 通风换气 |
2 对比试验 |
2.1 试验组和对照组 |
2.2 试验日粮配方 |
2.3 免疫程序 |
2.4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5)黄芪多糖对MDRV感染番鸭免疫调节及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番鸭呼肠孤病毒概述 |
1.1 病毒的分类地位 |
1.2 病毒的形态及理化特性 |
1.3 病毒的培养特性 |
1.4 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5 番鸭呼肠孤病毒对番鸭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1.6 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防治 |
2 家禽免疫系统概述 |
2.1 免疫器官概述 |
2.2 免疫细胞概述 |
3 部分细胞因子对免疫的调节研究 |
3.1 白细胞介素1的免疫调节作用 |
3.2 白细胞介素2的免疫调节作用 |
3.3 白细胞介素4的免疫调节作用 |
3.4 白细胞介素6的免疫调节作用 |
3.5 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免疫调节作用 |
4 禽类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 |
4.1 糖皮质激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
4.2 生长激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
4.3 β-内啡肽的免疫调节作用 |
5 抗病毒感染中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答 |
6 中药多糖对免疫的影响 |
6.1 中药多糖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6.2 中药多糖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
6.3 中药多糖对细胞因子的作用 |
6.4 中药多糖对免疫分子的作用 |
7 中药多糖抗病毒作用 |
7.1 中药多糖在体外条件下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
7.2 中药多糖在动物机体内的抗病毒研究 |
8 本项目的立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黄芪多糖、猴头菇多糖、“芪苓散”超微粉用药浓度筛选试验 |
1 材料 |
1.1 试验毒株 |
1.2 实验番鸭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 |
2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 |
3 用建立的MDRV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确定中药饮水用药浓度 |
3.1 实验番鸭分组 |
3.2 番鸭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观察 |
3.3 中药的选择及浓度的确定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各组实验番鸭临床症状、死亡分布情况 |
4.2 各组实验番鸭体重和死亡率分析 |
4.3 试验各组剖检结果及分析 |
5 讨论 |
5.1 试验设计的依据 |
5.2 黄芪多糖、猴头菇多糖、“芪苓散”超微粉的用药浓度筛选 |
第三章 黄芪多糖用药时间和疗程的确定 |
1 材料 |
1.1 试验毒株 |
1.2 实验番鸭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 |
2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 |
3 用建立的MDRV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确定黄芪多糖饮水用药时间和用药疗程 |
3.1 实验番鸭分组 |
3.2 番鸭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观察 |
3.3 黄芪多糖用药时间和疗程的确定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各组实验番鸭临床症状、死亡分布情况 |
4.2 各组实验番鸭体重和死亡率分析 |
4.3 各组死亡实验番鸭剖检结果与分析 |
5 讨论 |
5.1 黄芪多糖对人工攻毒感染番鸭的治疗作用 |
5.2 黄芪多糖的用药时间和疗程的确定 |
第四章 黄芪多糖对MDRV感染番鸭血清细胞因子、神经介质和激素的影响 |
1 材料 |
1.1 试验毒株 |
1.2 实验番鸭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 |
2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 |
3 黄芪多糖用药浓度、用药时间、疗程的确定重复试验 |
3.1 实验番鸭分组 |
3.2 血清标本采集 |
3.3 剖检观察 |
3.4 血清指标检测 |
3.5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各采样时间各组实验番鸭剖检变化 |
4.2 各血清指标结果分析 |
5 讨论 |
5.1 黄芪多糖对MDRV同居感染番鸭剖检变化的影响 |
5.2 黄芪多糖对健康番鸭(无MDRV感染的番鸭)血清部分细胞因子、神经介质和激素的影响 |
5.3 雏番鸭感染MDRV后对番鸭血清部分细胞因子、神经介质和激素的影响 |
5.4 黄芪多糖对MDRV感染的雏番鸭血清部分细胞因子、神经介质和激素的影响 |
第五章 黄芪多糖在体外对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2 试验内容和方法 |
2.1 黄芪多糖在体外CEF中最大安全浓度(无毒浓度)的测定 |
2.2 MDRV-YB_4分离株细胞毒的扩繁及PCR鉴定 |
2.3 先加入黄芪多糖对MDRV-YB_4分离株TCID_(50)的影响 |
2.4 病毒与黄芪多糖同时加入到单层细胞中对MDRV-YB_4分离株TCID_(50)的影响 |
2.5 先接种病毒后加黄芪多糖对MDRV-YB_4分离株TCID_(50)的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APS在CEF上的安全浓度测定 |
3.2 MDRV-YB_4分离株细胞毒的PCR鉴定结果 |
3.3 先加入黄芪多糖后接种病毒对MDRV-YB_4分离株TCID_(50)的影响 |
3.4 病毒与黄芪多糖同时加入到单层细胞中对MDRV-YB_4分离株TCID_(50)的影响 |
3.5 先接种病毒后加黄芪多糖对MDRV-YB_4分离株TCID_(50)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黄芪多糖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安全浓度讨论 |
4.2 黄芪多糖的3种加药方式对MDRV-YB_4分离株TCID_(50)的影响 |
第六章 黄芪多糖临床应用试验 |
1 材料 |
1.1 实验番鸭和场地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2.1 实验番鸭分组 |
2.2 临床观察与饲料消耗记录 |
2.3 体重称取 |
2.4 血清样品的采集 |
2.5 血清指标检测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体重结果与分析 |
3.2 成活率与料重比结果与分析 |
3.3 各血清指标结果分析 |
4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1 本研究结论 |
2 本研究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芪苓散”超微粉配方 |
附录2 鸡胚成纤维细胞制作方法 |
附录3 细胞/组织RNA提取 |
附录4 ELIS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
附录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附录6 主要中英文缩略表 |
致谢 |
(6)半番鸭生产性能及其遗传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品种简介 |
1.2.1 番鸭 |
1.2.2 樱桃谷鸭 |
1.2.3 丽佳鸭 |
1.2.4 连城白鸭 |
1.2.5 绍兴鸭 |
1.2.6 半番鸭 |
1.3 鸭的人工授精 |
1.3.1 种鸭的饲养管理 |
1.3.2 采精与输精 |
1.4 鸭的生长性能研究 |
1.5 鸭的屠宰性能研究 |
1.5.1 影响屠宰性能的因素 |
1.5.2 屠体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1.6 肌纤维组织学研究 |
1.6.1 肌纤维组织结构 |
1.6.2 肌肉组织学特性与肉质 |
1.7 肌肉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状况 |
1.7.1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研究进展 |
1.7.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Ⅰ)研究进展 |
1.7.3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研究进展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材料和方法 |
3.1 材料 |
3.1.1 种鸭 |
3.1.2 组织及cDNA样准备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
3.1.5 主要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和数据统计分析软件 |
3.2 主要方法和技术 |
3.2.1 试验组设计及人工授精 |
3.2.2 饲养管理 |
3.2.3 屠宰性能和肉质性能测定 |
3.2.4 组织切片制备及相关指标检测 |
3.2.5 组织RNA的提取、纯化及检测 |
3.2.6 基因MSTN、IGF-Ⅰ及PPARα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番鸭与不同品种家鸭的人工授精效果的比较分析 |
4.2 五个杂交组合半番鸭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比较分析 |
4.2.1 五个杂交组合半番鸭体重的比较分析 |
4.2.2 五个杂交组合半番鸭的每周增重的比较分析 |
4.2.3 五个杂交组合半番鸭饲料报酬的比较分析 |
4.2.4 五个杂交组合半番鸭成活率的比较分析 |
4.3 五个杂交组合半番鸭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分析比较 |
4.3.1 屠宰性能的比较分析 |
4.3.2 半番鸭内脏器官大小的比较分析 |
4.3.3 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
4.3.4 各组半番鸭经济效益分析 |
4.4 肌肉肌纤维特性的比较分析 |
4.4.1 胸肌肌纤维的比较分析 |
4.4.2 腿肌肌纤维的比较分析 |
4.5 MSTN、IGF-Ⅰ、PPARA基因表达规律的分析 |
4.5.1 RNA质量的检测 |
4.5.2 半番鸭和樱桃谷鸭不同组织中MSTN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
4.5.3 半番鸭和樱桃谷鸭不同组织中IGF-Ⅰ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
4.5.4 半番鸭和樱桃谷鸭不同组织中PPARα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
5 讨论 |
5.1 关于较优杂交组合的筛选 |
5.2 关于肌肉组织学特性与肌肉品质的关系 |
5.3 关于基因表达与肉用性能的影响 |
6 小结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本研究进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已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四、提高番鸭成活率的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原性初步探究[D]. 孔桂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笼养模式对番鸭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D]. 郭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天露白羽番鸭上网下发床饲养模式初探[J]. 孙鎏国,颜军,蒋锁俊,王洪兴. 中国畜禽种业, 2018(10)
- [4]不同粪污处理模式对番鸭生产性能的影响[J]. 王佩良,邵坤,孙鎏国,顾勇,沈伟,薛茂军. 当代畜牧, 2017(30)
- [5]黄芪多糖对MDRV感染番鸭免疫调节及临床应用效果研究[D]. 江锦秀.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6]半番鸭生产性能及其遗传影响因素的研究[D]. 武防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8)
- [7]2009年度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工作进展[A]. 侯水生. 2010中国鸭业发展峰会会刊——把脉 谋变 破局, 2010
- [8]提高雏嘉积鸭成活率的措施[J]. 王金花. 农技服务, 2009(02)
- [9]永春白番鸭的特性和开发利用[J]. 李慧芳,潘文笔,蔡乐火. 中国家禽, 2006(21)
- [10]番鸭在南京地区适应性的观察[A]. 伍清林,金兰梅,王明海,范亦刚,殷久祥. 良好农业规范与畜牧业健康发展——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