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路基表面骨料碎石的孔隙率检测

浅谈路基表面骨料碎石的孔隙率检测

一、浅谈基床表层组配碎石孔隙率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宋宏芳[1](2020)在《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深季节冻土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猛,而季节性的冻胀是制约线路工程建设的主要技术障碍,经济合理的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对于高速铁路在深季节冻土区可持续发展、保证高速列车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2014G003-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281、51208320)为依托,采用现场监测、室内试验、数值仿真等研究手段,结合理论分析方法,总结了深季节冻土区路基冻胀变形的演化规律和有效的冻胀防控措施;展开了保温强化层材料和基床表层抗冻胀填料工程性能的室内试验;利用有限元验证了不同结构形式的保温效果;计算了防冻胀路基结构的层间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路基服役寿命和结构层厚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优化的防冻胀路基结构形式。研究成果可为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防冻胀基床结构的选型提供技术参考。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基于哈齐高铁建设周期内路基断面的地温和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将哈齐高铁路基冻胀变形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初始冻胀阶段、快速冻胀阶段、冻胀稳定阶段、最大冻胀阶段、融沉回落阶段。(2)基于掺加纤维的泡沫混凝土材料的物理特性、力学参数和工程性能等室内试验的测试数据,得到玄武岩纤维泡沫混凝土既能满足高铁路基结构层的强度要求,又具有更为优良的保温性能,是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保温强化层的优选材料。(3)基于级配碎石掺水泥填料的强度、冻胀变形和抗冻融耐久性的室内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将去除粒径0.25 mm以下颗粒并掺加3%~5%水泥的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作为深季节性冻土区高铁路基基床表层的抗冻胀填料,能够形成兼顾强度和抗冻胀性的基床表层。(4)基于哈齐高铁路基断面参数和现场监测数据,建立了路基结构轨下基础的热力耦合仿真分析模型,在验证模型可靠的基础上计算防冻胀基床的保温效果,得到纤维泡沫混凝土保温强化层的铺设可将路基的冻结深度减小39%~50%;基床表层水泥稳定碎石的填筑将路基的冻胀变形减小16%~42%。因此,纤维泡沫混凝土保温强化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表层具有良好的防冻胀特性。(5)建立了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结构的热力耦合模型,在计算结构层间受力的基础上讨论填料的适用性和服役性。控制路基变形和层间受力相协调,确定了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基床以下路堤的刚度分别为220 MPa/m、160 MPa/m、120 MPa/m;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表层作为决定路基服役寿命的关键,厚度取为60 cm,配合10cm厚的保温强化层,可确保冻结深度的2/3发生在基床表层范围内,满足路基主体工程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图82幅,表64个,参考文献198篇。

宋国壮[2](2019)在《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复合注浆强化理论与路基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南等地区岩溶发育广泛,地下水长期作用使下卧基岩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极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甚至坍陷,严重威胁高速铁路上部结构的施工与运营安全。因此,对岩溶地基进行强化加固与变形控制显得至关重要。注浆技术既可以封堵地下水又能对破碎岩体进行充填加固,在地下工程灾害治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受限于注浆工程的隐蔽性与被注岩土介质的各向异性,针对复杂岩溶发育地基的注浆材料、加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仍不够完善,相关注浆设计和施工方案亟需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为满足列车运行的高标准,对于岩溶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结构的动力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新建黔张常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强化注浆关键技术为研究背景,针对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工程稳定性及其对注浆加固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对新型高聚物-水泥基复合材料(Modified Polymers-Cement,MPC)展开了研发与性能控制试验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探究了地下水作用下水泥复合浆液岩溶裂隙注浆扩散规律与堵水机理。结合注浆治理现场试验,提出了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复合注浆强化加固关键技术。最后,分别对路堤填筑荷载和列车动力荷载作用下岩溶地基变形特征与路基稳定性进行了数值分析,构建了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变形控制与路基稳定性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开展了新型高聚物-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Modified Polymers-Cement,MPC)研发与性能控制试验研究,确定了适用于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强化加固的不同可泵期材料最佳组分及掺量。MPC浆液具有泵送性能可控、体积稳定性与后期强度高于传统注浆材料等方面的性能优越性。从硬化浆体流变-水化进程、孔隙结构等角度深入探究并揭示了聚合外加剂对水泥基注浆材料的物理-化学效应和性能调控机理。28d龄期下硬化MPC浆体孔径分布特征与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相一致,揭示了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组构间存在着本质关联。(2)建立了基于广义宾汉流体的黏度时变性MPC浆液岩溶裂隙注浆扩散理论模型,对地下水作用、浆液性能、裂隙发育特征以及注浆参数等因素影响下浆液扩散特征进行了数值分析,并揭示了水泥基复合浆液对岩溶导水裂隙的分区(留核沉积区、分层沉积区、动水绕流区)扩散封堵机理。(3)通过开展黔张常铁路岩溶地基强化注浆现场试验,提出了群孔多序帷幕注浆钻孔设计、多种注浆材料复合应用、托底-渗透复合注浆模式、复合注浆监测与效果检验的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复合注浆强化加固关键技术体系。注浆强化后浅层富水裂隙与深部溶洞得到有效充填,岩溶地基整体性和稳定性显着增强。(4)结合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路堤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覆盖型岩溶地基数值分析模型。基于强度折减原理,对路堤填筑高度、覆盖层工程特性、溶洞发育特征等显着性因素影响下覆盖型岩溶地基变形特征与稳定性展开了系统研究。以地基变形系数K(地基最大侧向变形与竖向沉降比值)和稳定安全系数Fs作为控制性参数,构建了路堤荷载作用下兼顾工程稳定性与变形限制的覆盖型岩溶地基强化加固双参数控制体系,并提出了应用与验证该体系的“加筋支挡结构+注浆充填”联合加固措施。(5)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手段(ABAQUS)建立了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岩溶路基空间一体化耦合动力学模型。开展了列车运行速度、地基岩溶化程度、溶洞发育特征和注浆强化加固措施等显着性因素对高速铁路岩溶路基动力特性与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林武星[3](2016)在《刚性聚丙烯纤维改性透水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透水混凝土作为路面铺装材料要求即要有足够的强度,又要有良好的透水性,但其疏松多孔的性质决定了同时获得以上两特性的矛盾性。在实际工程中极限承载性能差、粗骨料之间粘结力弱、抗冻融性能低、易开裂并且难修复以及孔穴堵塞等问题较为常见。为此曾有研究采纳掺加钢纤维或柔性聚丙烯纤维来加强多孔混凝土基体性能,但在现实应用中解决不了因钢纤维产生锈蚀而导致的耐久性下降,以及柔性纤维使透水混凝土透水性降低的弊端。刚性聚丙烯纤维具有钢纤维高弹模的特点,可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但不会锈蚀,同时具有柔性聚丙烯纤维轻质、高强、价廉的优点。如今我国对多孔混凝土的研究主要是材料与力学性能研究,对于透水混凝土作为路面铺装的试验研究有所欠缺。本项目将刚性聚丙烯纤维改性透水混凝土用作路面面层,进行模型路段加载试验。由于混凝土作为路段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与耐久性,故在进行模型路段试验的同时,进行刚性聚丙烯纤维改性透水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选取刚性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分别0%,0.3%,0.6%,1%制作改性透水混凝土试件,完成冻融循环试验。体积掺量为0%的透水混凝土最大冻融循环次数为50次,对应的质量损失率为4.64%。体积掺量为0.3%的试件最大循环次数为75次,对应的质量损失率为5.73%。体积掺量为0.6%的试件最大冻融循环次数为100次,对应的质量损失率为7.56%。体积掺量为1%的试件最大冻融循环次数为125次,对应的质量损失率值为8.64%。掺入刚性聚丙烯纤维有效提高了透水混凝土的抗冻机能。(2)根据课题前期研究确定体积掺量为1%的改性聚丙烯纤维改性透水混凝土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将刚性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1%的透水混凝土与普通透水混凝土进行抗硫酸盐干湿循环对比试验。经过60个硫酸盐干湿循环,刚性聚丙烯纤维改性透水混凝土的耐蚀系数为60.5%,普通透水混凝土的耐蚀系数为58.05%。刚性聚丙烯纤维的掺入有效提高透水混凝土抗硫酸盐干湿循环性能。(3)将刚性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1%的透水混凝土与普通透水混凝土进行早期收缩试验。经过45d,刚性聚丙烯纤维透水混凝土的收缩值为-5.41×10-4mm,普通透水混凝土的收缩值为-3.91×10-4mm。刚性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可以有效减少透水混凝土在水化反应时的收缩量,减少内部裂缝的产生。(4)将刚性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1%的透水混凝土与普通透水混凝土进行材料剪切性能试验。纤维透水混凝土的抗剪强度C值大小为2.022MPa,内摩擦角为15.85°。普通透水混凝土的抗剪强度C值大小为1.855MPa,内摩擦角为14.95°。刚性聚丙烯纤维的掺入有效增强了透水混凝土材料的抗剪性能。(5)将最佳纤维配比的刚性聚丙烯纤维透水混凝土作为面层材料,进行模拟干燥状态和强降雨饱水状态下模型路段的整体承载力和弯沉值等性能试验。刚性聚丙烯纤维模型路段在干燥土基状态下的最大承载力与弯沉值分别为98kN与8.97mm,模型路段加载破坏时未出现明显裂缝,整体性能良好。普通模型路段的最大承载力与弯沉变形值分别为66kN与5.99mm,加载破坏时路段在短边中点处出现贯穿型裂缝。刚性聚丙烯纤维路段在湿润土基状态下的最大承载力与弯沉变形值分别为86kN与11.67mm,模型破坏时未出现明显裂缝,整体性能良好。普通路段的最大承载力与弯沉变形为53kN与8.79mm,加载破坏时路段在短边中点处出现贯穿裂缝,具有明显的局部翘曲现象。在同种状态的土基上加载,纤维模型路段较普通模型路段有更强的承载能力与抗弯沉变形能力。刚性聚丙烯纤维路段具有更佳的整体性能。(6)在模拟路段的土基中埋设土压力计,通过土压力计的示数变化得到加载时的土压力变化曲线以及应力扩散路径。干燥土基状态下加载,荷载值为65kN,刚性聚丙烯纤维模型路段当量圆正下方土压力计示数为5.591kN,普通模型路段土压力示数为5.51kN。强降雨饱水状态下,荷载为52kN,刚性聚丙烯纤维模型路段土压力示数为5.54kN,普通路段土压力示数为5.51kN。无论干燥土基还是强降雨饱水状态下,纤维路段面层较普通路段有更强的荷载传递能力。

辜永超[4](2015)在《路基沉降条件下无砟轨道整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无砟轨道在服役过程中受各类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伤损病害,劣化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降低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本文针对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病害,结合资料收集与现场经验,归纳总结了路基沉降机理、常用整治措施及相关控制标准;并以武广客运专线K1711+365-+396段路基沉降病害为研究对象,通过沉降特征分析及地质条件调查,初步确定了合理可行的整治措施与变形监测手段。初步确定路基沉降成因,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整治措施与变形监测手段,同时对整治效果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首先,基于资料收集与理论分析等手段,初步提出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机理,并依据现场经验,归纳总结了常用的路基沉降预防及整治措施。其次,通过研究路基沉降标准与线路维修技术、工程建设费用等因素间的关系,整理归纳了适用于国内高速铁路的路基沉降控制标准。然后,针对武广客运专线K1711+365-+396段路基不均沉降病害,结合路基沉降特征与地质条件,初步确定路基不均匀沉降成因,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整治方案与措施。最后,根据现场常用的变形监测手段,初步确定适用于本路基沉降整治工程的监测手段与要求,并对整治效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周云[5](2013)在《高速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施工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高铁路基与桥涵连接处的沉降差是影响线路稳定、平顺以及列车高速行驶的重要因素。文章重点研究了级配碎石生产质量的控制、级配碎(砂砾)石和A、B类土加土工格栅两种过渡段结构的填筑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研究成果对过渡段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升传[6](2009)在《既有线重载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变形与加强措施研究》文中提出客运高速、货运重载是当今世界各国铁路发展的两大趋势,而货运重载化已经成为大多数铁路大国货物运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重载铁路由于轴重增大,速度提高,加剧了列车/线路系统的动力相互作用,也使路基的变形和动力响应加剧。路桥过渡段在这种动力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给行车安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并且沉降差还会使列车高速通过时对线路产生较大的附加动力作用,又加剧沉降差发展,加速路基破坏。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既有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设计标准较低,路基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将轮轨系统与路基系统放到整个系统中去考察,建立合理的分析模型,进行多方面的计算分析,总结重载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变形与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研究既有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轨道结构的加强措施,对维持线路几何形态、保证列车运营安全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科研项目“运营线路路桥过渡段路基及轨道加强研究”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数值计算等手段,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重载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在静、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动力响应特性,深入分析了路桥过渡段纵向二维和三维模型的动力响应规律,并对路基质量检验及加强措施作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介绍了朔黄铁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概况,并结合现场测试数据详细分析了路桥过渡段路基的几何尺寸和质量检验结果,得到了路桥过渡段的基本参数,为进一步分析路桥过渡段路基变形和动力响应提供了依据;(2)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静力作用下路桥过渡段路基的变形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总结了路桥过渡段二维静力变形规律,研究了参数变化对路基变形的影响;(3)建立了两种路桥过渡段列车-轨道-路基垂向振动系统动力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列车荷载下模型的二维动力响应规律,给出了ANSYS中路基面上动应力的表示形式;(4)分别对动荷载作用下过渡段路基横向二维模型的动力响应和移动荷载作用下过渡段路基纵向二维模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重点分析,总结了重载条件下过渡段路基横向和纵向动力响应规律,研究了基床表层刚度、过渡段填料刚度及密度对动力响应的影响和路基内竖向动应力的变化规律;深入分析了不同轴重、不同列车速度、不同路基填土模量等因素对过渡段路基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5)为研究朔黄铁路现场试验段双线线路条件下路桥过渡段路基的动力响应,对列车上桥、下桥和两列列车相向而行时路桥过渡段路基的动力响应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系统地总结了列车荷载上桥、下桥及两列车荷载相向而行三种情况下路桥过渡段路基的纵向和横向三维动力响应规律;(6)研究了路桥过渡段路基加强范围的确定与加强措施,在综合分析现场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计算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了过渡段需要加强的范围,进而提出了过渡段路基的加强措施。

夏明晓[7](2006)在《黏性土路基加固改良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黏性土当其含水量比较小时呈坚硬状态或半固态,当含水量增大时力学强度就会急剧下降。依据我国《铁路路基施工规范》,大部分黏性土都被化入C、D类路基填料。本论文针对洛湛铁路(岑溪段),通过试验论证了C、D类的黏性土经石灰或水泥改良后作为铁路路基基床底层的可行性。本课题主要以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为主并结合现场的调查。现场调查主要是试验段样本的采集及粗略的分类。根据改良研究的需要,对素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室内实验并据其按照规范对土样进行工程分类,选出需要改良的土样。根据预改良土性质确定其用石狄改良还是用水泥改良。改良土样采用正常养护和浸水养护两种养护方法,养护龄期分别取1天、3天、7天和28天,分别对其抗剪强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测试。对水泥改良土,水泥含量取3%、5%、8%。对石灰改良土,石灰含量取8%、10%、15%。最后再选取两组典型的改良土样进行振动三轴试验,以研究土在振动荷载下力学性质变化情况。对试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根据铁路规范对铁路路基填料物理力学性质的要求,判断这些土在通过一定的改良措施后是否能达到路基填料的要求,并确定符合路基填料的改良土中土与固化剂的最经济的配比。从本次实验研究的结果来看,石灰掺量在10%时,其强度指标相对其它掺量都要高,其它指标也能够满足要求。所以通过本次试验研究,认为石灰改良土的石灰最佳掺量应该是10%。而对于水泥土,其主要指标—强度随着掺量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大,但掺量的过大又会引起其脆性的增大,甚至完工后发生开裂,单从本次对于铁路路基填料改良来说,5%掺量已经完全可以满足路基设计要求,所以通过本次改良试验研究,决定水泥改良土的水泥掺量为5%。以上所选的改良土配比是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本条线路而言能够达到良好的改良效果。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对于C、D类的黏性土通过选取适当的改良剂和合理的掺灰比进行改良,可以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基床及路堤部分填料要求。这为洛湛铁路路基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广泛分布C、D类黏性土的地区修筑高速铁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数据。

汤平[8](2006)在《高等级铁路路基基床表层的设计与级配碎石的施工》文中研究指明基床表层是路基直接承受列车荷载的部分,常被称为路基的承载层或持力层,因此,基床表层的设计与施工是高铁路基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都对基床表层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也在秦沈客专上首次采用了级配碎石。本文结合级配碎石在浙赣电化改造工程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高铁路基基床表层的设计与级配碎石的施工。

王栋梁[9](2006)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柔性基层(沥青稳定碎石)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半刚性基层路面具有高强的承载能力、良好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等优点,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常采用的道路结构形式。但是,随着这种路面结构在高等级公路中的应用以及对其认识的深入,它的一些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反射裂缝就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路面设计中引入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它不同于我国传统使用的半刚性基层,属于柔性基层的范畴,研究发现它具有较高强度、刚度和优良的抗疲劳特性,能够有效抑制和减少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有着良好的路用性能。沥青稳定基层在国外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国内很少使用,相关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要求,并研究采用GTM试验方法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最佳油石比的确定,并用大马歇尔方法验证其效果。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力学性能、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疲劳性能等路用性能。并且通过试验工程进行了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设计和最佳油石比确定,以及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现场检验,实践证明GTM法是一种比较接近实际使用状态的混合料成型方法,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最后,研究了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施工工艺,提出了施工控制要求与质量保证措施。

刘金升[10](2005)在《高速铁路高路堤稳定性分析及工后沉降预测》文中认为高速铁路高路堤的工后沉降研究,一直是工程界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高速铁路高路堤沉降计算,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方法对高速铁路高路堤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分析。 在有限元分析中,对高速铁路高路堤按照《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中双线路堤进行实体建模,并对高速铁路路堤的实际荷载情况进行模拟,使之能够更好的反映高速铁路路堤的实际状态,应用有限元法借助ANSYS软件采用变路堤土体弹性模量的方法计算出该路堤沉降量与应力分布,得到较好路堤沉降结果。证明运用ANSYS软件对高速铁路路堤的沉降计算是一种实用计算沉降方法。 对高速铁路高路堤工后沉降量预测,对先期测量沉降量的时间间隔是非等间隔的情况,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方法对有前期沉降数据的高速铁路高路堤采用非等间隔序列GM(1,1)模型或不等时距灰色Verhulst模型对该路堤的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得到较好预测工后沉降结果。 高路堤稳定性是通过对路堤边坡稳定分析计算出路堤边坡稳定系数及稳定系数与边坡坡度、路堤填土C,f值、路堤高度的关系对影响高路堤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用ANSYS软件计算高速铁路高路堤的沉降量和用灰色理论预测所得出的高速铁路高路堤工后沉降,对工程实际有指导意义。

二、浅谈基床表层组配碎石孔隙率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基床表层组配碎石孔隙率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的冻融循环和冻胀融沉特性
        1.2.2 防冻胀路基结构研究
        1.2.3 保温强化层材料研究
        1.2.4 基床表层抗冻胀填料研究
        1.2.5 路基结构设计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深季节冻土区高铁路基冻胀特征及防冻胀措施研究
    2.1 东北地区季节冻害及特征分析
        2.1.1 哈尔滨局辖区季节冻害
        2.1.2 沈阳局辖区季节冻害
    2.2 哈齐高铁路基冻胀变形特征分析
        2.2.1 哈齐高铁沿线地质环境及路基概况
        2.2.2 筏板结构路基温度及冻胀变形
        2.2.3 过渡段路基温度及冻胀变形
        2.2.4 防冻胀试验段路基冻胀变形
    2.3 哈大高铁路基冻胀特征及防冻胀措施分析
        2.3.1 沿线地质环境特点
        2.3.2 冻胀变形特征及变形量统计
        2.3.3 不同路基结构防冻胀设计及效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保温强化层材料的工程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及过程控制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样
        3.1.3 试验设备及过程控制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聚丙烯纤维泡沫混凝土
        3.2.2 玄武岩纤维泡沫混凝土
        3.2.3 结果比选
    3.3 本章小结
4 基床表层抗冻胀填料的工程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及方案设计
    4.2 试验过程控制
        4.2.1 强度特性试验
        4.2.2 冻胀特性试验
        4.2.3 冻融耐久性试验
    4.3 强度特性研究
        4.3.1 试样组
        4.3.2 试验结果
    4.4 冻胀变形研究
        4.4.1 试样组
        4.4.2 冻深和变形特征分析
        4.4.3 冻胀率分析
    4.5 冻融耐久性研究
        4.5.1 试样组
        4.5.2 试验结果
        4.5.3 冻融循环后强度推测
    4.6 本章小结
5 防冻胀基床结构保温特性研究
    5.1 计算理论
        5.1.1 温度场基本方程
        5.1.2 应力和变形基本方程
        5.1.3 耦合联系方程
    5.2 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
        5.2.1 热物理参数
        5.2.2 力学参数
    5.3 轨下基础热力耦合计算
        5.3.1 模型计算方案
        5.3.2 模型建立及验证
        5.3.3 防冻胀基床结构型式及抗冻胀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防冻胀路基结构层刚度匹配和服役寿命计算
    6.1 路基结构层间受力计算
        6.1.1 多层弹性层状体系静力计算理论
        6.1.2 计算方案
        6.1.3 模型建立及验证
        6.1.4 列车荷载作用下结构层间力学特性计算
    6.2 路基层间刚度匹配的计算
        6.2.1 路基刚度
        6.2.2 基床以下路堤部分刚度影响分析
        6.2.3 基床底层刚度影响分析
        6.2.4 基床表层刚度影响分析
        6.2.5 保温强化层刚度影响分析
    6.3 防冻胀基床结构服役寿命和结构层厚度的计算
        6.3.1 计算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解决
        6.3.2 防冻胀基床结构服役寿命的计算
        6.3.3 防冻胀基床结构层合理厚度的计算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复合注浆强化理论与路基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浆材料研究
        1.2.2 注浆理论研究
        1.2.3 岩溶地基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1.2.4 工程荷载作用下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1.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新型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研发与性能控制试验研究
    2.1 新型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研发试验设计思路
        2.1.1 性能控制目标
        2.1.2 聚合物外加剂体系组分选取
    2.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2.1 试验原材料
        2.2.2 试样制备
        2.2.3 新拌浆液性能测试方法
        2.2.4 硬化结石体性能测试方法
    2.3 聚合外加剂对新拌水泥浆液泵送性能的影响研究
        2.3.1 初凝时间
        2.3.2 流动性
        2.3.3 泌水性
    2.4 高聚物-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性能控制结果研究
        2.4.1 泵送性能可控
        2.4.2 体积稳定性
        2.4.3 后期力学性能
    2.5 高聚物-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性能调控机理分析
        2.5.1 新拌MPC浆液流变演化机理研究
        2.5.2 新拌MPC浆液水化进程研究
        2.5.3 硬化MPC浆体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2.5.4 硬化MPC浆体力学性能与孔隙特征的关联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地下水作用下水泥基复合浆液裂隙注浆扩散机理研究
    3.1 水泥基复合浆液流变特性研究
        3.1.1 流变参数测试
        3.1.2 试验结果分析
        3.1.3 水泥基注浆材料流变特性对比分析
    3.2 基于广义宾汉流体的MPC浆液流变方程
        3.2.1 黏度时变函数拟合
        3.2.2 黏度时变性MPC浆液流变方程的建立
    3.3 地下水作用下MPC浆液裂隙注浆扩散模型
        3.3.1 基本假设与理论模型
        3.3.2 浆液黏度空间分布
        3.3.3 浆液扩散运动方程
        3.3.4 扩散半径的推导
        3.3.5 适用范围
    3.4 静水条件下浆液裂隙注浆扩散规律研究
        3.4.1 数值分析原理
        3.4.2 计算模型与参数
        3.4.3 浆液性能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
        3.4.4 裂隙发育特征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
        3.4.5 注浆设计参数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
    3.5 动水作用下水泥基复合浆液注浆堵水机理分析
        3.5.1 计算模型及参数
        3.5.2 计算结果分析
        3.5.3 分区扩散堵水机理
        3.5.4 注浆设计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复合注浆强化加固现场试验研究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简介
        4.1.2 地质特性
        4.1.3 水文特征
        4.1.4 岩溶发育特征
    4.2 复合注浆强化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4.2.1 设计原则与技术要求
        4.2.2 分区注浆加固方案
        4.2.3 帷幕注浆钻孔设计
        4.2.4 注浆材料复合应用
        4.2.5 复合注浆模式分析
        4.2.6 注浆关键参数设计
    4.3 注浆过程动态监测研究
        4.3.1 孔内摄像监测
        4.3.2 注浆全过程P-Q-t曲线分析
    4.4 复合注浆强化加固效果分析
        4.4.1 检查孔压水试验
        4.4.2 钻孔取芯
        4.4.3 地质雷达探测
    4.5 本章小结
5 路堤荷载作用下覆盖型岩溶地基稳定性与变形控制研究
    5.1 覆盖型岩溶地基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5.1.1 覆盖型岩溶发育基本特征
        5.1.2 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
    5.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2.1 计算模型
        5.2.2 计算参数与材料属性
    5.3 路堤荷载作用下覆盖型岩溶地基变形特性研究
        5.3.1 路堤填筑高度的影响
        5.3.2 软弱覆盖层工程特征的影响
        5.3.3 溶洞发育特征的影响
        5.3.4 基岩岩溶化程度的影响
    5.4 路堤荷载作用下覆盖型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5.4.1 数值分析原理
        5.4.2 路堤填筑高度的影响
        5.4.3 覆盖层厚度的影响
        5.4.4 溶洞发育特征的影响
        5.4.5 路堤荷载作用下覆盖型岩溶地基失稳破坏模式
    5.5 覆盖型岩溶地基强化加固双参数控制体系研究
        5.5.1 失稳状态下覆盖型岩溶地基变形特征
        5.5.2 地基变形系数的提出
        5.5.3 地基变形系数与稳定安全系数的关联研究
        5.5.4 双参数控制体系的建立
    5.6 基于双参数体系的覆盖型岩溶地基强化加固措施研究
        5.6.1 强化加固处理原则
        5.6.2 联合强化加固措施的提出
        5.6.3 强化加固效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列车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岩溶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
    6.1 引言
    6.2 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岩溶路基系统动力学模型
        6.2.1 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6.2.2 动力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6.2.3 计算参数与材料属性
        6.2.4 动力边界条件
        6.2.5 模型可靠性验证
    6.3 高速铁路岩溶路基振动响应特征研究
        6.3.1 路基动应力分布特征
        6.3.2 路基振动加速度分布特征
        6.3.3 路基动位移分布特征
    6.4 高速铁路岩溶路基动力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6.4.1 列车运行速度
        6.4.2 路堤高度
        6.4.3 地基岩溶化程度
        6.4.4 溶洞发育特征
        6.4.5 注浆强化措施
    6.5 高速铁路岩溶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
        6.5.1 基于动强度控制的基床换填厚度
        6.5.2 列车长期荷载作用下岩溶路基累积变形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刚性聚丙烯纤维改性透水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透水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2 材料性能试验
    2.1 原材料
    2.2 试件制备成型与养护方法
    2.3 透水混凝土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2.3.1 冻融循环试验
        2.3.2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2.3.3 早期收缩试验
        2.3.4 剪切强度试验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冻融循环特性
        2.4.2 抗硫酸盐干湿循环特性
        2.4.3 早期收缩特性
        2.4.4 材料剪切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模型路段的设计与试验方法
    3.1 模型结构的设计
    3.2 透水混凝土模型路段制作
        3.2.1 土基的制作
        3.2.2 砂垫层的制作
        3.2.3 碎石基层的制作
        3.2.4 面层的制作
    3.3 透水混凝土路用性能测定
        3.3.1 透水混凝结构层渗透性能
        3.3.2 透水混凝土面层加载试验
        3.3.3 路段加载时的应力扩散规律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降雨条件下路段性能试验研究
    4.1 透水混凝土作为路面使用时的渗水性能
    4.2 路段加载数据分析
        4.2.1 干燥状态下模型路段承载能力
        4.2.2 强降雨状态下模型路段承载力能力
    4.3 加载过程中应力传递分析
        4.3.1 干燥状态下模型路段加载时的应力扩散
        4.3.2 强降雨状态下模型路段加载时的应力扩散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路基沉降条件下无砟轨道整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1.2.2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路基沉降变形机理及相应预防整治措施
    2.1 路基工后沉降机理
        2.1.1 基床表面累积变形
        2.1.2 路基本体压实变形
        2.1.3 地基沉降变形
    2.2 路基沉降预防整治措施
        2.2.1 沉降预防措施
        2.2.2 路基工后沉降整治措施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控制技术
    3.1 路基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3.2 路基填料设计要求
        3.2.1 基床表层填料要求
        3.2.2 基床底层填料要求
        3.2.3 基床以下路堤填料要求
    3.3 路基填料压实标准
        3.3.1 基床压实标准
        3.3.2 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压实标准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点路基沉降特征及整治措施
    4.1 工点沉降变形特征
        4.1.1 工点概括
        4.1.2 路基沉降特点与分析
    4.2 整治方案与措施
        4.2.1 整治方案研究
        4.2.2 微型桩联合压力注浆整治方案
        4.2.3 主要整治措施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点沉降变形监测及整治效果分析
    5.1 沉降整治变形监测
        5.1.1 沉降水准监测
        5.1.2 安柏格小车精测
        5.1.3 动车轨检
    5.2 整治效果分析
        5.2.1 微型桩施工期变形分析
        5.2.2 注浆施工期变形分析
        5.2.3 综合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技术简历

(5)高速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施工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级配碎石料源质量的控制
2 级配碎 (砂砾) 石过渡段结构填筑工艺
    2.1 级配碎石的生产与拌制
        2.1.1 过渡段填料的选择
        2.1.2 组配碎石试验配比
        2.1.3 熟料生产
    2.2 施工控制及工艺流程
        2.2.1 后挖台阶法
        2.2.2 放样控制
        2.2.3 填筑工艺
        2.2.4 整平碾压
    2.3 质量检测
    2.4 注意事项
3 结论

(6)既有线重载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变形与加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桥过渡段结构特点及过渡段问题
        1.2.2 路桥过渡段相关理论与试验研究现状
        1.2.3 动荷载下路基变形与动力响应特性研究现状
        1.2.4 路基填筑压实质量检验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路桥(涵)过渡段处理措施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既有线重载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现场试验研究
    2.1 朔黄铁路工程地质概况
    2.2 现场测试内容与方法
        2.2.1 轨道形位及参数
        2.2.2 地质雷达测试
        2.2.3 平板载荷试验测试
        2.2.4 轻型动力触探
    2.3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2.3.1 轨道几何形位与参数
        2.3.2 地质雷达试验结果分析
        2.3.3 基床地基系数承载板试验
        2.3.4 轻型动力触探测试结果分析
        2.3.5 室内实验结果与相关性分析
        2.3.6 路基土性参数综合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静力作用下路桥过渡段路基变形特性研究
    3.1 有限单元法原理与ANSYS有限元软件综述
    3.2 路桥过渡段路基横向二维模型静力变形特性分析
    3.3 路桥过渡段路基纵向二维模型静力变形特性分析
        3.3.1 计算模型及参数
        3.3.2 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列车荷载作用下路轨系统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4.1 列车荷载的模拟
    4.2 轨道模型
    4.3 动力分析有限元理论
        4.3.1 结构动力学的有限元解法
        4.3.2 Newmark积分方法
    4.4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1 模型的基本假设
        4.4.2 ANSYS分析模型的建立
    4.5 ANSYS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5.1 路桥过渡段纵向模型(离散道床)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4.5.2 考虑道床横向阻尼时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4.5.3 路桥过渡段路基表面动应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荷载作用下路桥过渡段路基动力响应二维有限元分析
    5.1 路桥过渡段路基横向二维模型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5.1.1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5.1.2 计算参数
        5.1.3 计算荷载及时间步长
        5.1.4 计算结果分析
        5.1.5 小结
    5.2 路桥过渡段路基纵向二维模型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5.2.1 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
        5.2.2 移动单向脉冲荷载下模型动力响应分析
        5.2.3 移动单向脉冲面力下模型动力响应分析
        5.2.4 小结
第6章 动荷载作用下路桥过渡段路基动力响应三维有限元分析
    6.1 模型的建立
    6.2 列车上桥时过渡段路基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6.3 列车下桥时过渡段路基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6.4 两车相向移动时过渡段路基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6.4.1 动应力纵向变化规律分析
        6.4.2 动位移纵向变化规律分析
        6.4.3 动位移横向变化规律分析
        6.4.4 加速度纵向变化规律分析
        6.4.5 加速度横向变化规律分析
        6.4.6 不同荷载不同作用面积时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既有线重载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加强措施研究
    7.1 路桥过渡段加强范围综合分析
        7.1.1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7.1.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2 朔黄铁路路桥过渡段加强措施研究
        7.2.1 主要技术指标
        7.2.2 路桥过渡段轨道架空方案
        7.2.3 路桥过渡段路基加强处理方案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黏性土路基加固改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综述
    1.2 洛湛铁路的自然地理概况
        1.2.1 设计概况
        1.2.2 地质条件概况
        1.2.3 特殊地质问题
    1.3 国内外铁路路基填料分类标准
        1.3.1 我国铁路路基填料分类标准
        1.3.2 国外铁路路基填料的分类标准
    1.4 国内外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及压实标准
        1.4.1 国外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及压实标准
        1.4.2 国内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及压实标准
    1.5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5.1 国外改良土的发展和应用
        1.5.2 我国改良土的发展和应用
        1.5.3 我国铁路部门改良土的发展和应用
    1.6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1 课题的研究目标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的研究
        1.7.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7.2 拟采取的试验方案
        1.7.3 课题的可行性
    1.8 课题的创新性
第2章 黏性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2.1 土的工程分类
        2.1.1 《土的分类标准》(GBJ 145-90) 中上的分类
        2.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地基土分类
        2.1.2.1 碎石土的分类
        2.1.2.2 砂土的分类
        2.1.2.3 粉土的分类
        2.1.2.4 黏性土的分类
    2.2 黏性土的物理特征
        2.2.1 黏性土的界限含水量
        2.2.2 黏性土的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
        2.2.3 黏性土的活动数
        2.2.4 黏性土的灵敏度
    2.3 黏性土的压实性
        2.3.1 击实试验及黏性土的压实特性
        2.3.2 影响压实效果的因素
    2.4 黏性土的工程特性
        2.4.1 黏性土的塑性
        2.4.2 黏性土的胀缩性
        2.4.3 黏性土的强度特性
        2.4.4 黏性土的流变形
第3章 改良土物理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素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3.1.1 素土的物理、化学性质试验
        3.1.2 素土的力学性质试验
    3.2 石灰改良土
        3.2.1 石灰土强度形成机理
        3.2.2 石灰改良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3.2.3 石灰改良土的力学性质试验
        3.2.4 影响石灰土强度的因素
        3.2.5 石灰土的优缺点
    3.3 水泥改良土
        3.3.1 水泥土强度形成机理
        3.3.2 水泥改良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3.3.3 水泥改良土的力学性质试验
        3.3.4 影响水泥土强度的因素
        3.3.5 水泥土的优缺点
第4章 改良土的动力特征研究
    4.1 概述
    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3 动三轴试验原理简介
    4.4 试验方案
        4.4.1 试验设备和工作原理
        4.4.2 试验参数选择
        4.4.3 试验方法
    4.5 改良土中石灰和水泥掺量的选择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本文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9)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柔性基层(沥青稳定碎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1-1 概述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结构性能与路用性能要求
    §2-1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组成结构与强度理论
        2-1-1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结构的现代理论
        2-1-2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类型
        2-1-3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强度形成机理
        2-1-4 影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强度的主要因素
    §2-2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要求
        2-2-1 高温稳定性
        2-2-2 低温抗裂性
        2-2-3 强度和刚度
        2-2-4 耐久性
        2-2-5 施工和易性
第三章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组成设计与路用性能检验
    §3-1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矿料级配组成设计研究
        3-1-1 概述
        3-1-2 矿料级配设计理论
        3-1-3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矿料级配组成设计研究
    §3-2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成型方法研究
        3-2-1 沥青混合料的主要设计方法
        3-2-2 沥青混合料成型方法的选择
    §3-3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组成设计
        3-3-1 GTM 法简介
        3-3-2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3-3-3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3-3-4 马歇尔法确定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
    §3-4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3-4-1 强度
        3-4-2 刚度
        3-4-3 高温稳定性
        3-4-4 低温抗裂性
        3-4-5 水稳定性
        3-4-6 疲劳特性
    §3-5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级配设计与试验综述
第四章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试验路工程
    §4-1 试验路工程概况
        4-1-1 工程概述
        4-1-2 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4-2 生产配合比设计
        4-2-1 原材料试验
        4-2-2 集料的筛分与级配合成
        4-2-3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4-3 生产配合比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检验
        4-3-1 强度和刚度
        4-3-2 高温稳定性
        4-3-3 低温抗裂性
        4-3-4 水稳定性
        4-3-5 疲劳特性
    §4-4 试验工程的应用效果评价
        4-4-1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拌和与施工
        4-4-2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使用效果评价
第五章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施工工艺研究
    §5-1 沥青稳定碎石的施工控制要求
        5-1-1 压实层厚的确定
        5-1-2 压实机械与压实工艺
        5-1-3 压实标准
        5-1-4 施工温度
        5-1-5 离析与预防
    §5-2 试验路状况
    §5-3 施工质量的保证
        5-3-1 质量保证体系
        5-3-2 质量保证措施
        5-3-3 工期保证措施
        5-3-4 雨季施工措施
        5-3-5 安全施工保证
        5-3-6 文明施工
        5-3-7 环境保护措施
        5-3-8工程施工情况总体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速铁路高路堤稳定性分析及工后沉降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路基在高速铁路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高速铁路路基的特点
    1.3 路基工程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意义
第2章 高路堤稳定性分析
    2.1 路基土体的强度与稳定性
    2.2 高速铁路路堤边坡与容许高度
    2.3 路基边坡稳定性
    2.4 滑动面为平面的稳定性检算
    2.5 滑动面为圆弧面的稳定性检算
    2.6 小结
第3章 灰色理论预测高速铁路高路堤工后沉降
    3.1 预测高速铁路高路堤工后沉降的意义
    3.2 灰色系统及灰色模型的概念
    3.3 灰色预测的概念
    3.4 非等间隔序列的数列预测
    3.5 灰色Verhulst模型
    3.6 计算实例及分析
    3.7 小结
第4章 有限元法计算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
    4.1 有限元法简介
    4.2 ANSYS有限元法分析软件
    4.3 运营阶段行车引起的基床累积下沉
    4.4 路基填土的压密下沉
    4.5 高速铁路基床以下路堤填料要求
    4.6 运用ANSYS软件计算高速铁路路堤沉降
    4.7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浅谈基床表层组配碎石孔隙率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D]. 宋宏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2]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复合注浆强化理论与路基稳定性研究[D]. 宋国壮.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刚性聚丙烯纤维改性透水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 林武星. 武汉轻工大学, 2016(06)
  • [4]路基沉降条件下无砟轨道整治措施研究[D]. 辜永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5]高速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施工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J]. 周云. 安徽建筑, 2013(02)
  • [6]既有线重载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变形与加强措施研究[D]. 刘升传.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2)
  • [7]黏性土路基加固改良实验研究[D]. 夏明晓.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 [8]高等级铁路路基基床表层的设计与级配碎石的施工[A]. 汤平. 浙江省铁道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6
  • [9]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柔性基层(沥青稳定碎石)的应用研究[D]. 王栋梁.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6)
  • [10]高速铁路高路堤稳定性分析及工后沉降预测[D]. 刘金升.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9)

标签:;  ;  ;  ;  

浅谈路基表面骨料碎石的孔隙率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