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襞干酵母工厂化培养技术

腕襞干酵母工厂化培养技术

一、褶皱臂尾轮虫的干酵母工厂化培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肖佳华,李茹梦,邵力,宋小平,张凯雷,杨家新[1](2020)在《温度调控下枯草芽孢杆菌配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温度调控及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配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增长的影响,以射阳轮虫养殖池塘实地采集的褶皱臂尾轮虫品系为试验对象,以活酵母为轮虫基础培养食物,选取20、25、30℃这3个温度梯度,设置枯草芽孢杆菌的浓度梯度为0(对照组)、100、200、300、500、800 mg/L,连续观察10 d,对轮虫数量、种群增长率以及种群密度等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以酵母为基础饵料的情况下,20、25、30℃条件下,处理组轮虫最大种群密度分别较对照组上升24%、153%、74%(P<0.05)。研究表明,在以酵母为轮虫基础培养食物,添加一定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有利于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繁殖,可以明显提高轮虫的种群数量,而设置高温可以加快轮虫繁殖,有效控制轮虫高峰期。

肖佳华[2](2020)在《枯草芽孢杆菌对褶皱臂尾轮虫生长和种群动态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革兰氏阳性菌,典型需氧。革兰氏染色为紫色且着色均匀,单个菌体细胞呈杆状,具有调控改良水质、促进水生动物生长、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其为水产养殖中常用益生菌,是我国农业部批准的16种饲料级益生菌之一。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隶属于单巢纲轮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为沿海蟹苗育种产业中大规模培育的生物饵料。本品系为江苏射阳育苗产业轮虫基地内最常见的海水轮虫品系之一,主要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为食,分布广泛、耐受性强并且产量高,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曲线测定及其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枯草芽孢杆菌摇床震荡培养,转速220 r/min,控温37±1℃,于0、1、3、5、7、10、12、15、20、24及28h时间点抽取样本,接种固体培养基,温度37±1℃,培养24h进行菌落计数。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符合指数型生长,历经迟缓期(0~4h)、对数期(4~10h)、稳定期(10~24h)和衰退期(24h后)四个生长时期。初始菌密度为3×105cfu/m L,在15h左右达到最大密度1.14×1010 cfu/m L。藻类生长对比实验,光照强度4000lx,昼长比(L:D)16:8,温度25±1℃。设置对照组、活菌组和破碎细胞组,小球藻起始密度1.0×105cells/m L。活菌组为小球藻培养液中加入活菌,破碎组为小球藻培养液中加入菌体细胞破碎液。实验第2天,活菌组藻密度高于其他两组,第5天后活菌对藻类生长轻微抑制作用出现,藻密度低于其他两组。实验周期内,菌体细胞破碎组藻密度始终高于对照组。总体而言,枯草芽孢杆活菌前期具促藻作用,后期密度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指数增长,后期抑制增速作用来源于活菌繁殖产生的过量胞外分泌物和水体缺氧。菌体细胞破碎物具有促藻作用,营养作用明显无抑制作用。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本章证实小球藻在枯草芽孢杆菌影响下依然可维持指数型增长,无交差副作用显现,枯草芽孢杆菌可作为轮虫基础饵料小球藻的微生态添加剂。2、温度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期对褶皱臂尾轮虫个体繁殖和寿命的影响设置20℃,25℃和30℃三个实验温度,光强设为4000lx,昼长比L:D=16:8。轮虫培养液中分别添加活化时间为1h、5h、10h和24h枯草芽孢杆菌母液,设置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以及对照组五个实验组,每组6个平行。进行单个体培养,数据统计记录轮虫寿命、生殖前期和后代个体数。实验结果显示高温可缩短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前期,增加后代数。低温可显着延长轮虫寿命。枯草芽孢杆菌作用随温度的提升对轮虫个体影响逐渐增大。而同温度下,对数期枯草芽孢杆菌与对照组相比可缩短轮虫生殖前期,具有增加后代数以及延长寿命作用,生殖前期最大缩短时间达到6.5h,轮虫后代数可平均增加2个(P<0.05),寿命最大延长可达到21h。在稳定期间,轮虫繁殖和寿命指标相对对数期下降,与对照组的差异性逐渐减小。衰退期各项指标显着下降,显着低于对照组,对轮虫个体寿命、生殖前期和后代个体数具有较大负面影响。实验结果得出,各温度下,生产上枯草芽孢杆菌最适宜活化添加时间控制在5h左右。3、温度调控下枯草芽孢杆菌联合小球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实验温度设置20℃,25℃和30℃,光照4000lx、昼长比(L:D)16:8,使用对数期枯草芽孢杆菌配制轮虫培养液,小球藻密度3×106 cell/m L。根据预实验,配制菌浓度为0(对照组)、50mg/L、100mg/L、200mg/L、300mg/L和500mg/L实验溶液,对轮虫进行群体培养,每组6个平行。实验统计种群总数、种群增长率和种群密度。实验结果显示,在以小球藻为基础饵料的情况下,20℃、25℃和30℃浓度处理组轮虫最大密度可达到26.53±1.57、39.50±4.80和42.23±5.69ind./m L,较对照组分别上升91%、30%和23%。且在各温度下,浓度组种群增长率在前7天始终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章实验结论得出以小球藻为基础饵料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轮虫最大密度显着升高。同温度下随着菌浓度升高,轮虫生长呈先促进后抑制趋势。小球藻中最佳添加菌浓度为100mg/L。4、温度调控下枯草芽孢杆菌联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光照4000lx,昼长比L:D=16:8,20℃,25℃和30℃三个温度处理,轮虫培养液酵母浓度6×106cell/m L,使用对数期枯草芽孢杆菌,根据预实验,配制实验浓度为0(对照组)、100mg/L、200mg/L、300mg/L、500mg/L和800mg/L,群体培养,每组6个平行。实验统计种群总数、种群增长率和种群密度。实验结果显示,在以酵母为基础饵料的情况下,20℃、25℃和30℃浓度处理组轮虫最大密度可达到13.4±1.24、28.1±2.44和19.5±1.01 ind./m L,较对照组分别上升24%、152%和74%。本章实验结论得出在以酵母为基础饵料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繁殖最快,30℃时可获得最大种群增长率0.63。由于高温优势菌和溶氧限制,25℃下加浓度为500 mg/L可获得最大容纳量。

罗强[3](2019)在《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研究》文中认为浮游动物是指营浮游生活的水生动物,既可作为许多经济鱼虾类的优质天然饵料,同时又可作为消费者调控浮游微藻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的分布和变动与池塘水质和系统内的物流、能流密切相关,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对虾的生长和系统的生产性能。然而在不同养殖模式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在同种养殖模式中,相同管理条件下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但目前关于对虾养殖中浮游动物的研究多集中于池塘养殖模式与高位池养殖模式,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未见研究报道。本文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群落演替及其与水质、弧菌和浮游微藻等方面的关系,并从调查结果中选取了一种优势种: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研究了其在不同温、盐度条件下对水质的影响和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品质的影响。主要的结果如下:1、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为了掌握对虾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浮游动物的变动规律,有效管理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8年8月17日11月3日,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演替规律及其与养殖水体弧菌、浮游微藻和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实验塘鉴定出21种浮游动物,隶属于四大类,种类最多的为原生动物,共13种,占总数的61.9%;其次为轮虫和桡足类,皆为3种,占总数的14.3%;枝角类最少,占总数的5%。整个养殖期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约为0.71×103 ind./L,平均生物量约为11.72 mg/L。养殖过程中优势种由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物种逐渐演变成单一的原生动物物种。实验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0.521.64之间波动,前期先降低后升高,后期有所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浮游动物数量和浮游微藻数量显着负相关(P<0.05),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温度、pH、营养盐等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演替的重要因素。2、褶皱臂尾轮虫在不同温、盐度条件下对水质的影响以褶皱臂尾轮虫为研究对象,设计了4个盐度梯度和4个温度梯度,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在不同温、盐度条件下对水质的影响。褶皱臂尾轮虫在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下的耗氧率1.0102.158μg/(mg·h),平均为1.696μg/(mg·h);氨氮排泄率在0.0690.251μg/(mg·h),平均值为0.166μg/(mg·h);磷排泄率0.0020.118μg/(mg·h),平均为0.055μg/(mg·h)。统计分析显示,在同一盐度条件下,耗氧率、氨氮排泄率、磷排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同一温度条件下,耗氧率和磷排泄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升高;而氨氮排泄率在同一温度条件下,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和盐度对耗氧率和氨氮、磷排泄率都有极为显着的影响(P<0.01),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对耗氧率有显着作用(P<0.05),对氨氮、磷排泄率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3、褶皱臂尾轮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品质的影响以凡纳滨对虾为试验对象,初始体重(0.5±0.03)g,实验设置6个密度梯度(0 ind./mL、5 ind./mL、10 ind./mL、20 ind./mL、40 ind./mL、80ind./mL)向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质指标、水体弧菌数量、对虾生长性能、对虾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变化,分析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褶皱臂尾轮虫会引起养殖水体氨氮、亚硝氮、活性磷浓度的显着升高,且随轮虫密度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它们的最高浓度都出现在80 ind./mL组,分别在第13天、第23天、第10天,达到5.84 mg/L、10.62 mg/L、2.61 mg/L。水体弧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第3天的40 ind./mL组到达1.2×104 cfu/mL,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会引起相关水体营养盐和水体弧菌数量一定程度的升高。养殖水体中10 ind./mL、20 ind./mL、40ind./mL三组成活率较高但不显着,40 ind./mL组增重率最高,显着高于0 ind./mL、5 ind./mL、10 ind./mL三组,20 ind./mL、40 ind./mL、80ind./mL三组增重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会引起凡纳滨对虾增重率升高,可能会引起成活率上升。养殖水体中添加轮虫对虾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5 ind./mL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其他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会引起凡纳滨对虾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酶活性的升高。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实验组和对照组凡纳滨对虾肌肉不饱和脂肪酸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褶皱臂尾轮虫不会引起凡纳滨对虾肌肉不饱和脂肪酸的升高。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建议凡纳滨对虾养成阶段褶皱臂尾轮虫适宜添加密度1020 ind./mL为宜。

傅荣兵,章霞,徐志进,邱豪军,蒋霞敏[4](2016)在《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究海洋红酵母和浓缩小球藻作为轮虫培育饵料的可行性,采用3种不同饵料(小球藻、浓缩小球藻、海洋红酵母)单独或混合对轮虫进行投喂,并测定这3种饵料以及不同试验组轮虫的氨基酸、脂肪酸两项指标来比较评价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3种饵料的小球藻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显着高于其他两种饵料(P<0.05),浓缩小球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3种饵料中小球藻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种生物饵料(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量以海洋红酵母为最高,海洋红酵母的顺式油酸含量是小球藻和浓缩小球藻的14.1倍,顺式亚油酸是小球藻和浓缩小球藻的7.11和6.96倍。不同饵料投喂轮虫的氨基酸、脂肪酸比较结果表明,红酵母搭配2种藻类投喂轮虫相比单一饵料投喂轮虫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有明显提高,但对提高轮虫脂肪酸含量效果欠佳。可见海洋红酵母和浓缩小球藻可以作为优良的轮虫培育饵料,这也将为轮虫的营养优化和大规模养殖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聂琴,杨凡,易建华,胡骏鹏,李彪[5](2015)在《酵母源生物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就近年来酵母源生物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市场上的各类酵母产品及其用途。

邓平,喻运珍,艾桃山,张生元[6](2014)在《轮虫的培育条件和饵料基础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温度、pH、光照周期、氨氮、溶氧及盐度6个方面探讨了作为渔业生产开口饵料的轮虫的培育条件的优化,从单胞藻、酵母、有机碎屑和细菌等方面探讨了轮虫各种饵料的优缺点,并对轮虫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刘忠优[7](2014)在《饵料强化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性及脂肪酸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用面包酵母培养的轮虫(Rotifer)缺少海水鱼苗所需的高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无节幼体也缺少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导致海水鱼苗存活率低。本文研究浓缩小球藻、鱼肝油、深海鱼油三种强化剂对轮虫、卤虫的体成分与脂肪酸的影响,也探讨了卤虫的强化时间与强化剂量,同时也研究了三种强化饵料对珍珠龙趸育苗的存活率、体成分、消化酶以及脂肪酸的影响;旨在筛选出合适的强化剂来提高鱼苗存活率,并得出强化时间与强化剂量,可以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3部分进行,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传统体成分分析方法测定了强化后的轮虫与卤虫体成分,同时用气相色谱测定轮虫与卤虫的脂肪酸。结果显示,轮虫与卤虫对照组的水分含量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三种强化剂对生物饵料的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鱼肝油与深海鱼油组粗脂肪含量显着比对照组与小球藻组高(P<0.05);强化组的饱和脂肪酸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强化剂组的轮虫单不饱和脂肪酸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其顺序为:深海鱼油组=小球藻组>鱼肝油组>对照组,强化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其顺序为深海鱼油组>鱼肝油组=小球藻组>对照组;三种强化剂对卤虫的饱和脂肪酸差异不显着(P>0.05),鱼肝油强化的卤虫其单不饱和脂肪酸显着比其他组低(P<0.05),三个强化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极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其顺序为:深海鱼油组>浓缩小球藻组>鱼肝油组;小球藻强化时间对卤虫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没有显着影响(P>0.05),强化6h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显着比对照组含量高(P<0.05);深海鱼油强化时间对卤虫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差异不显着(P>0.05),强化12 h以上差异显着(P<0.05);鱼肝油强化时间对卤虫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差异不显着(P>0.05),强化时间在12 h以上差异显着(P<0.05)。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强化剂可以降低轮虫与卤虫的水分含量,鱼肝油与深海鱼油可以提高轮虫与卤虫的粗脂肪含量,三种强化剂对轮虫与卤虫的粗蛋白含量没有影响。三种强化剂可以提高轮虫与卤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但对饱和脂肪酸没有显着提高,对轮虫与卤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没有线性影响。浓缩小球藻强化时间应在6 h以上,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应在12 h以上。2.采用常规体成分测定方法,测定了珍珠龙趸体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分析了鱼体脂肪酸,并统计了珍珠龙趸的全长、体重、存活率。结果显示,强化组的鱼苗存活率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强化组的水分含量显着比试验组的低(P<0.05),各组之间的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小球藻组的粗蛋白显着比其他组高(P<0.05);试验组的存活率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的全长、体重显着比对照组高(P<0.05),各组间肥满度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鱼苗的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差异不显着(P>0.05),深海鱼油、鱼肝油组显着比对照组、小球藻组含量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强化剂可以提高珍珠龙趸存活率、全长、体重,但对鱼苗的肥满度、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没有显着影响。3.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珍珠龙趸的消化酶,分析3种强化剂对鱼苗消化酶的影响,同时也对一些消化酶进行了条件探讨;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的肠淀粉酶差异不显着(P>0.05),小球藻组的肠蛋白酶活力与胃蛋白酶活力显着比其他组高(P<0.05),深海鱼油组与鱼肝油组的肠脂肪酶活力显着比对照组与小球藻组的高(P<0.05)。胃蛋白酶、肠蛋白酶、肠淀粉酶与肠脂肪酶在40℃时的活力显着比其他组温度高(P<0.05);胃蛋白酶在底物浓度为0.5%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温度组高(P<0.05),肠淀粉酶在底物浓度为0.5%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温度组高(P<0.05);胃蛋白酶在p H为2.6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温度组高(P<0.05),肠蛋白酶在9.3512.32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组高(P<0.05),肠淀粉酶在p H为8.0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组高(P<0.05),肠脂肪酶在p H为7.4时,其活力显着比其他组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3种强化剂可以提高珍珠龙趸育苗存活率,增加全长与体重。强化剂对鱼苗的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没有影响,对单不饱和脂肪酸没有线性影响。3种强化剂对肠淀粉酶活性没有影响,浓缩小球藻可以提高胃蛋白酶活力与肠蛋白酶活力,鱼肝油与深海鱼油可以提高肠脂肪酶活力。

陆建学,林听听,黄艳青,高露姣,夏连军,周凯,龚洋洋[8](2012)在《南极大磷虾粉对褶皱臂尾轮虫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文中认为以活性干酵母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为对照,并以南极大磷虾粉对轮虫进行强化,设定轮虫培养液中南极大磷虾粉质量浓度分别为30、50和70 mg/L。分别测定强化12 h和18 h时轮虫的密度、带卵率以及强化后6 h、12 h、18 h轮虫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12 h和18 h时,50 mg/L组的轮虫密度急剧升高,并显着高于其他3组,依次表现为50 mg/L组>30 mg/L组>对照组>70 mg/L组。带卵率方面:第12小时和18小时带卵率由高到低依次为50 mg/L组、30 mg/L组、70 mg/L组、对照组(P<0.05)。脂肪酸方面:6 h时,除了70 mg/L组的ARA与对照组、50 mg/L组和70 mg/L组的ω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ω6-PUFA)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外,其余强化组的ARA、EPA、DHA、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ω3-PUFA)和∑ω6-PUFA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50 mg/L组的DHA和∑ω3-PUFA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强化组和对照组(P<0.05),含量几乎达到对照组的10倍。12 h和18 h时,所有强化组的ARA、EPA、DHA、∑ω3-PUFA含量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50 mg/L组的上述脂肪酸含量都是最高的,或者与30 mg/L组和70 mg/L组并列第一。3个强化组的DHA/EPA比值、EPA/ARA比值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为,南极大磷虾粉的强化剂量以50 mg/L为优,强化时间则以12 h和18 h为宜,南极大磷虾粉对褶皱臂尾轮虫具较好的营养强化效果。

吴学军,杨家新,姜爱兰[9](2009)在《六株海洋微藻强化的酵母轮虫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影响》文中提出实验用6株海洋微藻来强化用酵母预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并将强化后的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的溞状幼体,以研究使用经不同食物强化后的轮虫投喂溞状幼体对溞状幼体变态时间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及变态时间均优于其他海洋微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海水蒜头藻与海水小球藻次之,酵母轮虫最差。

贺诗水[10](2009)在《轮虫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近年来轮虫培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轮虫培养饵料选择、最佳培养条件的摸索、轮虫高密度培养、休眠卵利用、轮虫营养强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褶皱臂尾轮虫的干酵母工厂化培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褶皱臂尾轮虫的干酵母工厂化培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温度调控下枯草芽孢杆菌配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的准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枯草芽孢杆菌活菌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
        1.2.2 轮虫种群动态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曲线测定
    2.2 20 ℃下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联合酵母对轮虫种群的影响
        2.2.1 20 ℃条件下轮虫种群动态
        2.2.2 20 ℃条件下轮虫种群增长率
        2.2.3 20 ℃条件下轮虫种群密度
    2.3 25 ℃条件下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联合酵母对轮虫种群的影响
        2.3.1 25 ℃条件下轮虫种群动态
        2.3.2 25 ℃条件下轮虫种群增长率
        2.3.3 25 ℃条件下轮虫种群密度
    2.4 30 ℃时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联合酵母对轮虫密度的影响
        2.4.1 30 ℃条件下轮虫种群动态
        2.4.2 30 ℃条件下轮虫种群增长率
        2.4.3 30 ℃条件下轮虫种群密度
3 讨论
    3.1 枯草芽孢杆菌浓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3.2 温度调控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4 问题与展望

(2)枯草芽孢杆菌对褶皱臂尾轮虫生长和种群动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枯草芽孢杆菌与运用
        1.1.1 微生态制剂的运用
        1.1.2 枯草芽孢杆菌简介
        1.1.3 水产养殖中枯草芽孢杆菌作用及研究进展
    1.2 轮虫与营养强化
        1.2.1 轮虫简介
        1.2.2 轮虫营养强化简介
        1.2.3 轮虫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1.2.4 细菌在轮虫营养强化中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曲线测定及其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设计
        2.1.4 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枯草芽孢杆菌密度变化及生长曲线
        2.2.2 枯草芽孢杆菌对藻类生长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温度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期对褶皱臂尾轮虫个体繁殖和寿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设计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生殖和寿命的影响
        3.2.2 枯草芽孢杆菌对褶皱臂尾轮虫生殖和寿命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温度调控下枯草芽孢杆菌联合小球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设计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20℃时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联合小球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4.2.2 25℃时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联合小球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4.2.3 30℃时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联合小球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温度调控下枯草芽孢杆菌联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设计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20℃时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联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5.2.2 25℃时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联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5.2.3 30℃时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联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5.3 讨论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对虾工厂化养殖
    2 浮游动物
        2.1 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2.2 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
    3 褶皱臂尾轮虫
        3.1 褶皱臂尾轮虫的生物学特性
        3.2 褶皱臂尾轮虫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4.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与养殖情况
        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虾池基本情况和理化因子状况
        2.2 虾池养殖水体中的浮游微藻及弧菌的变化规律
        2.3 虾池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4 虾池浮游动物浮游微藻和弧菌的关系
        2.5 虾池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CCA分析。
    3 讨论
        3.1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池的水质特征
        3.2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3.3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与浮游微藻的关系。
        3.4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与弧菌的关系。
        3.5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优势种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 小结
第三章 褶皱臂尾轮虫在不同温、盐度条件下对水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褶皱臂尾轮虫耗氧率
        2.2 褶皱臂尾轮虫氨氮排泄率
        2.3 褶皱臂尾轮虫磷排泄率
    3 讨论
        3.1 温度、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耗氧率的影响
        3.2 温度、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氨氮排泄率和磷排泄率的影响
        3.3 温度、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磷排泄率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褶皱臂尾轮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分组和管理
        1.3 样品采集及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及弧菌数量的影响
        2.2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3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的影响
        2.4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2.5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的影响
    3 讨论
        3.1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及弧菌数量的影响
        3.2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3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酶活的影响
        3.4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酶活的影响
        3.5 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密度轮虫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3种饵料的氨基酸组成比较
    2.2 3种微生物饵料的脂肪酸组成比较
    2.3 不同饵料投喂对轮虫的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4 不同饵料投喂对轮虫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3.1 浓缩小球藻在轮虫培育上的应用价值
    3.2 海洋红酵母在轮虫培育上的应用前景

(5)酵母源生物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饲料酵母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2酵母水解物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3酵母细胞壁多糖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4酵母硒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5活性干酵母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6小结

(6)轮虫的培育条件和饵料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培育条件的优化
    1.1温度
    1.2 p H
    1.3 光照周期
    1.4 氨氮
    1.5 溶氧
    1.6 盐度
2 饵料的筛选
    2.1 单胞藻
    2.2 酵母
    2.3 有机碎屑
    2.4 细菌
3 问题与展望

(7)饵料强化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性及脂肪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石斑鱼的育苗研究
        1.1.1 石斑鱼
        1.1.2 珍珠龙趸研究
        1.1.3 石斑鱼育苗研究
    1.2 生物饵料的研究
    1.3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试验设计
        1.5.1 卤虫的强化时间与浓度的探讨
        1.5.2 轮虫、卤虫的强化
        1.5.3 鱼苗的强化
2 三种强化剂对轮虫和卤虫的体成分及脂肪酸的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0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1.1 粗蛋白测定的仪器、试剂与配制
        2.1.1.2 粗脂肪测定的仪器、试剂
        2.1.1.3 脂肪酸的成分测定仪器与试剂
        2.1.2 生物饵料的养殖
        2.1.2.1 轮虫的养殖
        2.1.2.2 卤虫的孵化
        2.1.3 生物饵料的强化
        2.1.3.1 卤虫强化时间的探讨
        2.1.3.2 卤虫强化剂含量的探讨
        2.1.4 生物饵料体成分测定
        2.1.4.1 水分的测定
        2.1.4.2 索氏提取法测定粗脂肪含量
        2.1.4.3 粗蛋白的测定
        2.1.4.4 脂肪酸的测定
    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卤虫强化时间的探讨
        2.3.2 卤虫强化剂含量的探讨
        2.3.3 强化轮虫脂肪酸分析
        2.3.4 强化卤虫脂肪酸分析
        2.3.5 强化轮虫体成分分析
        2.3.6 强化卤虫体成分分析
    2.4 讨论
        2.4.1 卤虫强化时间对卤虫脂肪酸的影响
        2.4.2 卤虫强化浓度对卤虫脂肪酸的影响
        2.4.3 强化剂对轮虫、卤虫体成分的影响
    2.5 小结
3 饵料强化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生长、存活率及脂肪酸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受精卵孵化
        3.1.2 生物饵料培养与强化方法
        3.1.3 试验设计
        3.1.4 养殖管理
        3.1.5 采样与样品前处理
        3.1.6 体成分分析
        3.1.7 存活率、肥满度的计算公式
        3.1.8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强化剂对轮虫、卤虫体成分的影响
        3.2.2 不同强化剂对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生长、存活率、肥满度的影响
        3.2.3 强化剂对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体成分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强化剂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的存活率与生长的影响
        3.3.2 强化剂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的体成分影响
        3.3.3 强化剂对珍珠龙趸仔稚鱼脂肪酸的影响
    3.4 小结
4 强化剂及理化因子对珍珠龙趸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仪器
        4.1.1.1 淀粉酶试剂配制
        4.1.1.2 蛋白酶试剂配制
        4.1.1.3 脂肪酶试剂配制
        4.1.1.4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曲线试剂配制
        4.1.2 生物饵料的养殖与强化
        4.1.3 生物饵料的强化
        4.1.4 珍珠龙趸育苗
        4.1.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1.6 消化酶测定方法
        4.1.6.1 淀粉酶活性测定
        4.1.6.2 蛋白酶活性测定
        4.1.6.3 脂肪酶活性测定
        4.1.7 理化因子条件探讨
        4.1.7.1 温度对消化酶活性的探讨
        4.1.7.2 pH对消化酶活性的探讨
        4.1.7.3 底物浓度对消化酶活性的探讨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理化因子对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3.1.1 温度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3.1.2 温度对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3.1.3 温度对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4.3.1.4 底物浓度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3.1.5 底物浓度对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3.1.6 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3.1.7 pH对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3.1.8 pH对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3.1.9 pH对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4.3.2 强化剂对珍珠龙趸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理化因子对消化酶的影响
        4.4.1.1 温度对珍珠龙趸消化酶的影响
        4.4.1.2 底物浓度对珍珠龙趸消化酶的影响
        4.4.1.3 pH对珍珠龙趸消化酶的影响
        4.4.2 强化剂对珍珠龙趸幼鱼消化酶的影响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南极大磷虾粉对褶皱臂尾轮虫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轮虫养殖和营养强化
    1.3 密度、带卵率及脂肪酸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南极大磷虾粉对轮虫密度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南极大磷虾粉对轮虫带卵率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南极大磷虾粉对轮虫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浓度南极大磷虾粉和不同强化时间对轮虫密度和带卵率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南极大磷虾粉和不同强化时间对轮虫体脂肪酸的影响
4 结论

(9)六株海洋微藻强化的酵母轮虫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藻种
    1.2 藻种培养
    1.3 酵母
    1.4 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
    1.5 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
    1.6 实验方法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强化轮虫投喂状幼体对不同时期状幼体成活率的影响
    2.2 各组强化轮虫投喂状幼体对状幼体变态时间的影响
3 讨论
    3.1 强化轮虫对状幼体成活率的影响
    3.2 强化轮虫对状幼体变态时间的影响

(10)轮虫培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育苗中常用的轮虫种类
2 轮虫的培养方法
3 轮虫培养技术的研究热点
    3.1 轮虫培养饵料的选择
    3.2 最佳培养条件的研究
    3.3 轮虫高密度培养方法和培养装置的研究
    3.4 轮虫休眠卵的研究
    3.5 轮虫营养强化技术的研究

四、褶皱臂尾轮虫的干酵母工厂化培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度调控下枯草芽孢杆菌配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J]. 肖佳华,李茹梦,邵力,宋小平,张凯雷,杨家新.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9)
  • [2]枯草芽孢杆菌对褶皱臂尾轮虫生长和种群动态影响[D]. 肖佳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 [3]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研究[D]. 罗强.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 傅荣兵,章霞,徐志进,邱豪军,蒋霞敏.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5]酵母源生物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聂琴,杨凡,易建华,胡骏鹏,李彪. 中国饲料, 2015(15)
  • [6]轮虫的培育条件和饵料基础研究进展[J]. 邓平,喻运珍,艾桃山,张生元.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6)
  • [7]饵料强化对珍珠龙趸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性及脂肪酸的影响[D]. 刘忠优. 广东海洋大学, 2014(01)
  • [8]南极大磷虾粉对褶皱臂尾轮虫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 陆建学,林听听,黄艳青,高露姣,夏连军,周凯,龚洋洋. 中国水产科学, 2012(06)
  • [9]六株海洋微藻强化的酵母轮虫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影响[J]. 吴学军,杨家新,姜爱兰. 水产养殖, 2009(10)
  • [10]轮虫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贺诗水. 江西农业学报, 2009(06)

标签:;  ;  ;  ;  ;  

腕襞干酵母工厂化培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