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注浆加固微机数学分析方法

地基注浆加固微机数学分析方法

一、地基灌浆加固微机数理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舅槐[1](2019)在《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广州市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兴建于二十世纪70年代,高度61.3m,是早期较为典型的以浆砌石为材料建成的中高重力坝。黄龙带水库浆砌石坝的安全性一直受到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长期的监测,开展了二次安全鉴定。本文以自身工作中承担的该大坝安全分析及鉴定任务为研究内容,对大坝的坝基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扬压力偏高及渗漏原因等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包括现场调研、资料收集、扬压力统计分析、大坝渗漏规律及原因分析、有限元计算分析、加固处理分析等,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关于扬压力变化规律:建立了坝基扬压力的统计模型,得到了监控指标并进行转异判别,sy7测点扬压力属于异常状态,与该测点扬压力偏高超过规范值的实际表现特征相符,扬压水位滞后于上游库水位14天;综合工程地质、排水孔析出物等分析得出扬压力偏高异常的主要原因为坝基局部存在强透水裂隙,且灌浆止水和排水孔排水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2)关于大坝渗漏规律及原因:渗漏量主要取决于库水位,年渗漏量与当年最高库水位呈指数强相关;坝体渗漏原因为浆砌石坝体局部密实度低及空隙大,坝基渗漏的主要原因为两岸坝肩166170m高程的基岩浅部存在强透水裂隙,该裂隙经过固结灌浆仍存在渗漏通道。但是,大坝的渗漏量总体不大,坝体和坝基的防渗处于正常范围内。(3)关于防渗帷幕的防渗效果:对于黄龙带水库大坝,当防渗帷幕深度达到20m以上、且帷幕渗透系数小于5.0×10-7cm/s时,帷幕能起到较良好的防渗作用,与工程实际相符。(4)关于多次加固处理效果的评价:工程在运行中陆续采取了增设扬压力排水孔、局部补强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的加固处理措施,对降低扬压力和减少渗漏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加固后的渗漏量随年份的变化仍为随机性的上下波动,并没有明显的随年份降低的现象,所采取的灌浆、排水等措施,在减少渗漏方面效果不显着。今后,应重点关注166-170m高程区域的渗漏情况,必要时予以专门的加固处理。

陈志超[2](2018)在《袖阀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黄土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黄土地基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导致上部建筑及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因此需要对薄弱黄土地基进行加固。注浆法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地基处理方式被广泛的应用,为更好的实现对黄土地基的劈裂注浆加固,引入袖阀管注浆施工工艺,并通过对袖阀管注浆过程中套壳料配比的研究及优化选择,使袖阀管劈裂注浆在黄土中有更强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对袖阀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确定控制参数,分析力学行为,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袖阀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的有效性以及对黄土地基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所谓套壳料的好坏是袖阀管注浆成功的关键,为保证对黄土地基进行袖阀管注浆加固的实现,对袖阀管注浆所用套壳料的各项性能进行分析。首先,在工程配合比的基础上对套壳料所用基础材料进行简单的试验研究,确定套壳料基础材料类型,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不足,合理选择掺入外加剂,调整配合比,改善性能。采用正交试验的方式研究不同配合比下套壳料的粘度、2h析水率、强度、干缩率等性能,分析各成份对套壳料各项性能的影响,最终选择出袖阀管注浆加固黄土地基时的最适宜套壳料配合比,在此配比下套壳料在袖阀管注浆加固黄土地基中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保证袖阀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的实现。(2)对袖阀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进行模拟试验研究,通过制作试验模拟箱,在其中填入黄土,模拟真实的袖阀管注浆加固黄土地基情况;通过控制黄土的含水率以及夯实次数模拟多种工况。根据袖阀管能够多次注浆的特性,将试验分为两大块,单次袖阀管劈裂注浆和多次袖阀管劈裂注浆,分别从注浆压力、吸浆量、结石体以及浆脉状态、土体性质变化等多个角度分析袖阀管注浆加固黄土地基的加固机理及对黄土的作用,分析不同次数注浆特性,总结规律,确定不同类型土体中的注浆参数,便于实际应用中袖阀管注浆加固黄土地基的控制。同时,试验中表现出的多方面特性及规律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3)在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试验现象,对袖阀管注浆加固黄土地基的力学行为以及对黄土地基的加固的作用方式进行理论研究。以单次注浆的力学行为研究为主,根据注浆过程中作用对象的变化,将袖阀管注浆过程分为两步,浆液作用下套壳料的开裂以及浆液对黄土的劈裂。在此基础上根据试验现象对每一步中的力学行为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并选用恰当的力学模型推导出套壳料的开裂压力计算公式和对黄土的劈裂行为各项参数的计算公式,引入水力劈裂的概念对袖阀管注浆加固黄土地基的劈裂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根据试验现象,多次注浆与多次注浆在行为上具有很大重复性,因此在对单次注浆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对多次注浆的力学行为进行简要的研究,并根据多次注浆后的结石体状态,分析袖阀管注浆对黄土地基加固后的复合土体性能,建立恰当的简化模型分析注浆复合土体的承载,推导出注浆加固后复合土体的变形量计算公式,并分析多孔注浆后土体的承载。(4)在试验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实际工程中利用袖阀管注浆加固黄土地基,分析场地具体地质情况,采用合理的注浆参数,设计注浆方案,采用开挖探孔及沉降观测的方式验证袖阀管注浆加固黄土地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事实证明袖阀管注浆对黄土地基的加固是很有效的,对基础沉降得到有效的遏制。并通过对注浆后基础沉降速率的计算,得出袖阀管注浆对黄土地基的影响情况。

石明生[3](2011)在《高聚物注桨材料特性与堤坝定向劈裂注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我国堤坝防渗加固工程的迫切需要和高聚物注浆技术的发展,以非水反应类双组份发泡聚氨酯为浆材,在对材料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堤坝防渗加固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非水反应类双组份发泡聚氨酯材料的特点,研制了材料压缩、弯曲、拉伸试验所需的试样注浆成型模具及膨胀力、材料抗水渗透性能试验装置,对双组份发泡聚氨酯注浆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试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材料特性试验成果;建立了材料密度与最大膨胀力、材料密度与起始渗水压力及材料密度与抗压强度、弯曲强度、拉伸强度的关系曲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双组份发泡聚氨酯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堤坝防渗加固注浆材料。(2)通过大量的高聚物现场注浆试验,对双组份发泡聚氨酯高聚物注浆材料在土体中的扩散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高聚物浆液在土体中主要以片状浆脉的方式扩散;具有自膨胀性的高聚物浆液对浆脉周围的土体还有挤密和渗透胶结作用。(3)根据高聚物注浆材料在土体中的扩散特征及高聚物注浆技术的特点,首次提出了堤坝防渗加固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法,建立了定向劈裂缝扩展压力及开裂长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利用自行研制的定向劈裂钻具,采用定向劈裂注浆方法能定向构筑厚度为2~3 cIll左右的堤坝高聚物超薄防渗墙,墙体本身具有良好的力学和防渗性能,并能与墙体周围土体紧密结合,形成复合防渗体。(4)以流变学、断裂力学及岩土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非线性有限元粘结元模型,采用粘结元方法对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出了不同注浆量时定向劈裂缝的扩展长度及开度,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为堤坝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案的设计提出了一种有效方法。(5)在均质土坝上进行了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原型试验,现场注浆试验开挖结果表明,采用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技术在土体中形成的防渗体的厚度,扩展方向、扩展范围及搭接效果均达到预期效果,验证了堤坝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理论的正确性及方法的可行性。

邹力[4](2010)在《后注浆群桩基础沉降性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桩基后注浆包括桩端压力注浆和桩侧压力注浆。该项技术是土体加固技术和桩基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既克服了灌注桩成孔工艺的固有缺陷,又加固了桩端和桩侧附近的土体,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单桩承载力。大量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具有承载力高、适用范围广、施工方法灵活、效益显着和便于普及的特点,是一项提高桩基竖向承载力和减小不均匀沉降的有效技术。本文依托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大课题(2008G032-3):《京沪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后注浆技术试验研究》开展研究。京沪高速铁路沿线大部为软土地区,表层第四系土层厚度20~75m,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如何控制桩基的工后沉降量及沉降特性,保证桩基的承载力成为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控制因素。因此,进行桩基后注浆技术来减小桩基础沉降量以及缩短沉降稳定时间的研究非常必要。由于桩基后注浆技术的机理仍不明朗,尤其是关于注浆减小群桩沉降方面的研究更为鲜见。因此,进行桩基后注浆技术来减小群桩基础沉降量以及缩短沉降稳定时间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故本文针对后注浆群桩基础沉降性状这一课题展开相关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相关结论如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桥梁长大群桩后注浆现场试验,积累了丰富的实测数据资料,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桩侧注浆与桩端注浆对群桩基础的沉降均起到明显的减小和控制作用,对于缩短固结沉降的时间方面,桩端压力注浆的效果更为稳定;基于现场试验数据,探讨了后注浆对群桩沉降性状的影响机理,运用Vesic理论,探讨了深厚软土层中后注浆桩的浆液对土体产生的影响,提出在深厚软土层中,桩侧注浆对桩周土体的影响较小,桩端注浆能更有效地加固桩周土体,对于长大群桩基础,桩端注浆控制沉降效果良好,甚至可以优于桩侧注浆;结合现场试验,提出了利用注浆后的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反推土的参数,然后运用剪切变形传递法计算注浆后群桩基础的沉降量这一方法,并结合当前规范进行了验证;使用FLAC3D程序,开展了后注浆群桩基础三维数值模拟静载试验研究,研究了深厚软土层中注浆后的群桩基础在设计荷载作用内的荷载-沉降规律,以及由注浆引起的桩侧与桩端条件的改变对群桩基础沉降量的影响,得出对于位于深厚软土层中的长大群桩基础,桩侧注浆与桩端注浆均可减小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沉降量,桩端注浆效果更佳的结论;桩端注浆引起的群桩沉降量减小缘于桩端形成的注浆加固体有效地加固了桩端下卧层,同时由于高压浆液沿桩侧桩-土界面上涌,改善了桩端以上一定范围的桩侧界面条件,以及对桩侧土起到了一定的固化作用;采用非参数时间序列模型和多维核函数估计法对深厚软土层中的后注浆与未注浆群桩基础的沉降-时间数据进行了建模与沉降预测,并对时间序列模型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非参数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效果良好,与传统参数时间序列模型相比,更具工程实用性。

徐蒙[5](2010)在《新型智能灌浆、压水检测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随着地下工程建设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型水利工程的不断兴起,灌浆技术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灌浆工程属于隐蔽工程,使得灌浆技术的发展至今为止还不很成熟,在灌浆工程实践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情况,灌浆过程参数的自动检测程度更是直接影响灌浆技术进步。传统的灌浆工艺在现代电子技术、光纤通讯技术、数字化进程的影响下,越来越朝着检测智能化,控制数字化方向发展。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归纳总结,设计制造,并结合室内试验等分析研究手段,研究开发了新型智能灌浆、压水检测系统,确保灌浆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搭建了新型智能灌浆、压水检测系统主体框架,并对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模型分别展开了设计研究。成功研制了高压胶套式油水隔离器,从根本上解决了浆液直接接触压力传感器膜片而造成压力传感器腐蚀破坏的致命问题。归纳总结吕荣法压水存在的弊端:①压水试验5米段平均渗透率,并不能明确表征在这段钻孔中包含着裂隙的数量和宽度及其形状如何。实际上渗流只发生在岩体裂隙内,裂隙宽度较大但数量较少的试段,与裂隙宽度较窄但数量较多的试段,可能有相同的吕荣值。②由于岩体浆径与水径迥然不同,其结果是试段透水率和灌浆量这二者之间的规律、相关性很差,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提出微分压水检测装置的设计方案,详细研究动量矩运动微分方程,设计涡轮流速仪,利用灌浆、压水室内模拟试验台,进行微分压水室内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微分压水检测装置能很准确的找出渗漏点、段的具体位置和渗漏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压水试验段,用吕荣法压水和微分压水法得到透水率相差甚远。分析地层抬动作用机理以及灌浆压力与地层抬动关系。首次将光栅技术应用于灌浆过程地层抬动参数的检测,研制了灌浆抬动传感器,该传感器与新型智能灌浆、压水检测系统相结合,实现抬动测量的自动化。它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结构简单、测量元件不易磨损,更主要的是测量精度高和连续性测量,克服当前这些测量装置存在的不能准确地、连续地反映地层抬动变化的缺陷,有利于促进灌浆全面自动设计系统输入输出通道接口电路,包括打印机接口线路、显示接口线路、键盘接口线路、模拟信号输入接口线路,给出了相应控制部分软件流程图。针对过去热敏打印机资料不易保存、打印贴片磨损快的缺点,改选用24针微型针式打印机与系统配套,同时解决利用单片机的汇编语言来控制打印曲线的关键技术。针对灌浆工程施工现场灰尘多、湿度大等特点,单独设计打印机的安装箱。根据灌浆现场电磁干扰的种类和特点,先后研制出变压器耦合式隔离器和光电耦合式隔离器,隔离器将电路的输入方和输出方在电气上完全隔离的电路,对消除现场强磁电的干扰和噪声,及消除通道之间的干扰,避免干扰混入输出信号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使有用信号畅通无阻。隔离器不仅保证模拟信号的精确传输,而且可以保护单片机的A/D口不被烧掉。实验比较了变压器耦合式隔离器和光电耦合式隔离器隔离效果,结果表明在输入4-20mA直流电流为标准信号的情况下,信号经过光电耦合式信号隔离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明显高于原变压器耦合式信号隔离器。首次将光纤传输技术应用于灌浆检测过程模拟信号的传输,探讨光纤传输几何光学法,光纤传输的波动理论以及光纤传输特性。在传统传输模式的基础上,对光纤传输方案进行设计和比较,结合灌浆传输实际情况,研制电压频率转换、电光转换、光电转换的光纤传输系统。该传输方式不仅提高了模拟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而且彻底解决了人为改变传统传输线的电阻值大小,从而对灌浆实时采集的数据弄虚作假问题,确保模拟信号传输的中间过程更真实、准确。实验证明当输入2mV-5V的电压信号时,系统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与理论分析的性能指标基本吻合,这说明该光纤传输系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新型智能灌浆、压水检测系统能同时在线检测流量、压力、水灰比、地层抬动四个参数,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宏观吕荣法压水和微分压水两种方法检测地层渗透性,在国内灌浆、压水参数过程检测中尚属首创。

陈骏峰[6](2008)在《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共同作用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建好的人防洞室等地下建筑上建造高层建筑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传统的刚性基础假定已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如不考虑上下部相互作用,计算成果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上部结构、基础与地下洞室地基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上部结构、基础和洞室地基的共同作用已成为许多重大工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科学问题,对其开展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实际工程项目—湖北省人防通讯大楼为背景,进行了现场监测和试验分析,并基于ANSYS建立了有效的宏观分析模型,对地表建筑与人防洞室群相互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理及洞室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介绍了工程概况和人防洞室群的基本情况,并通过现场勘察和原位测试,了解了建筑物范围内土体的工程性质,取得了后续计算分析所需的参数。2、分析了基坑的基本特征,并进行了支护方案比选及设计,得出了适合本基坑的支护方案。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了监测和三维数值模拟。3、阐明了防空洞与基坑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弹性半空间的Mindlin应力解,导出了基坑开挖条件下防空洞回弹变形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数值计算对有、无洞室等两种情况下基坑的变形值进行了计算,探讨了地下洞室的存在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4、开展了人防地下洞室群与地表建筑相互作用的三维数值计算,分析了人防洞室群地基在不同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揭示了人防地下洞室群与地表建筑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发现:在人防洞室群上直接建高层,洞室群局部的稳定性不能得到满足,且随着建筑楼层的加高,地下洞室群由稳定状态逐渐向不稳定状态发展,将影响到洞室和上部建筑的正常使用。5、结合工程实践,进行了方案比选,得出了符合本工程实际的人防洞室加固方案。对加固后的人防洞室及地表建筑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地表建筑荷载作用下加固后的人防洞室群的变形规律和洞室群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经加固后的人防洞室群,在地表建筑荷载作用下,变形大为减小,洞室群处于安全状态。6、对基础埋深对地下洞室稳定性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随着基础埋深变大人防洞室稳定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建筑基础与地下洞室的最小安全厚度减小,人防洞室有向不稳定发展的趋势。给出了依托工程地表建筑基础与地下洞室的最小安全厚度。

陈清通[7](2008)在《采空区注浆加固治理浆液流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注浆加固采空区注浆孔间距的布置主要是以工程试验及经验参数确定为主,往往因孔距太大或太小而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或投资上的浪费,缺乏注浆过程中浆液流动规律的理论指导。论文主要以渗流力学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室内注浆实验、数值模拟研究水泥粉煤灰浆浆液的流动规律。首先对采空区地基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和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沉陷作了预测;运用均匀设计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六组注浆模拟实验,揭示了水泥粉煤灰浆浆液的流动规律,用MATLAB软件回归出浆液扩散半径、注浆量与水灰比、地层特征、注浆压力等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了影响注浆效果的各因素和注浆加固机理和水泥粉煤灰浆液的流变性;并推导了宾汉姆流体柱形扩散规律;最后用COMSOL软件数值模拟工程中水泥粉煤灰浆液的渗透扩散;并将室内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应用于注浆加固采空区现场施工中,取得较好效果。这些研究成果对提高注浆加固采空区地基治理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丰富注浆理论有重要意义。

陈伟[8](2008)在《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及其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目前地下工程建设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起,灌浆技术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灌浆工程属于隐蔽工程,使得灌浆技术的发展至今为止还不很成熟,在灌浆工程实践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灌浆施工参数测控技术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情况,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对灌浆效果影响的研究还不成熟,灌浆压力反馈稳定性控制有待研究就是其中之一。本论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研究了灌浆压力对灌浆效果的影响及其确定方法,通过数学建模,设计制造等研发了GYPC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系统,并结合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等方法对该系统的基本性能、作用机理和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笔者分析研究了灌浆压力偏大造成的裂隙岩体劈裂效应和扩缝效应的作用机理和数学模型,给出了两者对灌浆效果的影响,并在灌浆压力理论计算法中分析了压力偏小造成灌浆失败的原因。灌浆压力的确定至今没有统一的方法,笔者分别研究总结了灌浆压力的经验选取法、理论计算法、灌浆试验法和综合选取法等,其中理论计算法主要研究了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反推计算法和水力劈裂理论计算法;灌浆试验法主要为常规压水试验、现场灌浆试验、水力阶撑试验等。影响灌浆压力稳定性的因素很复杂,笔者从管路系统的液动特性出发,具体分析了影响灌浆压力稳定性的因素:灌浆孔地层的阻尼特性,调节阀的运行状况和灌浆泵的泵量液动特性等。详细研究了灌浆管路系统内流体流动的静态平衡方程和动态分析计算方法,根据水泥浆液的纳维-斯托克斯(N-S)方程,采用特征线法建立了灌浆压力稳定性的数学模型,其中包括划分网格,差分格式的收敛条件,惯性因子的计算,单管混合问题的特征线差分法等,整个灌浆管路可以转化为一系列描述管道,设备,灌浆孔和调节阀的非线性代数方程组,笔者采用牛顿迭代法进行求解。建立的流体力学模型为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软件的编制提供了流体力学理论基础和具体的设计思路。分析研究了灌浆管路系统中各个管道元件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为调节灌浆压力稳定性计算提供量化的计控制量,其中包括:①研究粘性浆液在灌浆管路中存在的沿程阻力(或称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及其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②裂隙灌浆中孔壁为粗糙的可灌浆的有岩缝的岩层,研究浆液分别按照纯牛顿流体,粘度随时间变化的牛顿流体,纯宾汉流体和粘度随时间变化的宾汉流体等流体形式在裂隙中的流动规律;③研究三缸单作用往复泵(灌浆泵)的瞬间流量脉动变化规律及P-Q特性;④从调节阀的静态与动态特性出发,研究了其线性特性、等百分比特性及抛物线特性等流量特性,并给出了每种特性下压力与流量的关系。运用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将模糊控制算法和常规PID控制算法结合起来使用,构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智能特点算法。研制了基于Fuzzy-PID复合控制算法和流体力学数学模型的GYPC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系统,其中上位系统采用WINCC6.0+STEP7软件开发,下位系统采用SIEMENS S7-500系列PLC,上位系统包括工艺流程,参数设置,信号模拟,历史趋势曲线和历史数据查询,数据打印等基本功能。GYPC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系统创新点是:压力稳定性的控制原理是建立在管网流体力学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通过GYPC控制系统使压力波动在5-12秒之内稳定在设置压力值0.15MPa以内,这个指标在国内是领先的,远远优越于人工调节,满足现场应用的需要。本项目建立的室内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模拟试验台是国内首创的,可以很好地对灌浆技术管路中的流体流动特性进行多种试验。完成了灌浆泵和调节阀的流量特性试验,在模拟灌浆孔不稳定及其他因素造成灌浆压力波动的情况下,采用GYPC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系统进行了使压力值稳定在要求范围内的试验研究:首次应用系统的观点,把灌浆管路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灌浆施工的方法,提高了试验研究仿真性。GYPC控制系统在裂隙岩体帷幕灌浆工程应用的结果表明,系统的控制原理正确,方法可行,效果优良,填补了国内空白,可推广应用到工程实际当中。同时采用大循环灌浆方式,灌浆时还应根据工程现场地质实际情况进行控制和调节灌浆压力,来获得最佳灌浆效果。

刘高飞[9](2007)在《渝怀铁路隧道岩溶治理技术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铁路、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在岩溶地区修建隧道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西部山区铁路建设中,常常会遇到石灰岩溶地区的大断面隧道工程建设,不同程度的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并且严重影响了隧道的施工和运营安全。本文以渝怀铁路几十座隧道为研究背景,以干溪沟隧道为主要工程实例,采用室内试验、数值计算与现场试验相结合及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岩溶发育地区隧道修建新技术进行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地质资料分析,应用水平声波剖面法(HSP)对掌子面前方50~100m内的地质状况进行了准确预报,对隧道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的选择,对确保隧道的安全、快速施工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建立了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结构选型的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对备选的多种方案进行比选,十分方便地进行了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方案的选择。(3)从复合地基理论现状出发,将旋喷桩、钢管桩等复合地基新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隧底充填型岩溶软基治理,可以在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大力推广的实用性工程技术。(4)总结出了石灰岩地区的岩溶形成机理及其危害,并全面阐述了岩溶治理方案的制定原则和不同情况下的岩溶治理工艺及方法。这些工艺及方法经济实用,在隧道岩溶治理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具有进一步推广价值和意义。

贲能慧[10](2007)在《复杂多滑动面重力坝坝基抗滑稳定分析和加固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力坝作为我国水利枢纽建设的主要坝型之一,其坝基的抗滑稳定安全性一直是工程设计最关键和最受关注的问题。随着水电事业的发展,水利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坝址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具有复杂多滑面的重力坝抗滑稳定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地质条件复杂的土卡河水电站重力坝,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具有复杂多滑动面的重力坝坝基稳定问题,研究成果已成为评价土卡河水电站重力坝抗滑稳定的重要参考。 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重力坝在抗滑稳定分析方面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安全评价准则,然后,以FLAC3D软件为计算核心,强度储备法为分析方法对土卡河水电站重力坝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坝基的位移场、应力场以及软弱央层的塑性区开展情况,发现该表孔坝段的稳定性处于一种临界状态。因此,考虑三种加固措施——锚索加固、尾岩加固、综合加固。分别对这三种加固方案进行计算分析比较,成果表明,综合加固方案对坝基的加固效果最好。其中,对锚索加固方案进行重点讨论,阐述其加固机理及作用方式,分别采用集中力模拟和锚索单元模拟两种方式来模拟锚索,并对被加固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复核,结果表明,考虑坝基的稳定采用集中力模拟锚索是可行的,而且被加固围岩的稳定性是能够保证的。 本文立足于工程实际,对具有复杂多滑动面的重力坝抗滑稳定问题及其加固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地基灌浆加固微机数理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基灌浆加固微机数理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浆砌石重力坝的发展
    1.3 浆砌石重力坝的渗漏与扬压力过高危害
    1.4 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与渗漏研究现状
        1.4.1 扬压力计算的规范方法
        1.4.2 重力坝扬压力与渗漏的研究
        1.4.3 渗流监控指标及转异判别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基本情况及运行情况
    2.1 工程概况
    2.2 枢纽工程建设过程
    2.3 大坝工程地质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4 大坝设计、施工
        2.4.1 大坝结构及断面
        2.4.2 坝体砌筑施工及建筑材料情况
        2.4.3 大坝防渗措施
        2.4.4 大坝排水措施
        2.4.5 大坝基础处理
    2.5 大坝的渗漏与处理
第3章 扬压力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
    3.1 扬压力监测布置
    3.2 扬压力规律分析
        3.2.1 环境量监测变化过程分析
        3.2.2 扬压力变化过程
        3.2.3 扬压水头与库水位的相关关系图
        3.2.4 扬压力折减系数
        3.2.5 sy7 与相邻测点的对比分析
    3.3 扬压力统计模型分析
        3.3.1 回归方程
        3.3.2 回归分析几个定义
        3.3.3 回归方程建立步骤
        3.3.4 统计模型建立
        3.3.5 影响因子分析
    3.4 sy7 测点监控指标及转异判别
    3.5 sy7 测点扬压力偏高原因分析
        3.5.1 地质原因分析
        3.5.2 排水孔堵塞的可能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坝渗漏规律及原因分析
    4.1 以往关于大坝渗漏的认识
    4.2 渗漏量监测布置
    4.3 渗漏量变化过程
    4.4 渗漏特征值分析
    4.5 渗漏量变化规律分析
        4.5.1 渗漏量时程变化规律
        4.5.2 日最大渗漏量与库水位的相关关系
        4.5.3 年渗漏量与最高库水位的相关分析
        4.5.4 渗漏规律总结
    4.6 大坝渗漏原因分析
        4.6.1 渗漏拐点分析
        4.6.2 坝体渗漏原因
        4.6.3 坝基渗漏原因
        4.6.4 渗漏原因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坝基防渗帷幕数值模拟分析
    5.1 防渗帷幕深度的影响
    5.2 防渗帷幕渗透系数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固处理及效果分析
    6.1 扬压力偏高处理措施
    6.2 渗漏处理措施
    6.3 加固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袖阀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劈裂注浆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劈裂注浆施工工艺国内研究及应用
        1.2.3 袖阀管劈裂注浆国内研究及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袖阀管注浆套壳料配合比试验研究
    2.1 引言
        2.1.1 粘度及测定
        2.1.2 2h析水率及测定
        2.1.3 强度及测定
        2.1.4 体积收缩率及测定
        2.1.5 比重及测定
    2.2 套壳料基材及外加剂的选择
        2.2.1 基于工程配比的套壳料性能试验研究
        2.2.2 套壳料基材的选择
        2.2.3 套壳料外加剂的选择
    2.3 套壳料配合比试验研究
        2.3.1 套壳料配合比试验及分析方法
        2.3.2 试验设计
        2.3.3 试验过程及要求
    2.4 套壳料配合比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配合比正交试验结果
        2.4.2 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2.4.3 各项性能同水平分析
        2.4.4 配合比的优化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袖阀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袖阀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模拟试验设计
        3.2.1 袖阀管劈裂注浆模拟试验目的
        3.2.2 模拟试验设计
    3.3 单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3.3.1 单次劈裂注浆试验的压力变化及研究
        3.3.2 单次劈裂注浆完成后土体性能研究
        3.3.3 单次劈裂注浆完成后结石体状态分析
    3.4 多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3.4.1 两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3.4.2 三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3.4.3 四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3.4.4 多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对黄土性质的影响
    3.5 袖阀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注浆参数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模拟试验的袖阀管劈裂注浆力学行为研究
    4.1 袖阀管注浆加固黄土地基的力学行为
    4.2 单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力学行为研究
        4.2.1 单次注浆过程中套壳料开裂力学行为研究
        4.2.2 注浆过程中浆液对黄土的劈裂行为研究
    4.3 多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力学行为研究
        4.3.1 多次注浆过程力学行为研究
        4.3.2 多次注浆套壳料开裂力学行为研究
    4.4 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承载研究
        4.4.1 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承载模型
        4.4.2 劈裂注浆后黄土地基承载行为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袖阀管劈裂注浆工程应用及分析
    5.1 工程背景及现状
        5.1.1 工程背景
        5.1.2 工程现状
    5.2 工程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案设计
        5.2.1 工程现状分析
        5.2.2 加固方案设计
    5.3 加固方案施工
    5.4 袖阀管注浆加固效果评价
        5.4.1 劈裂填充效果观测
        5.4.2 劈裂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5.4.3 劈裂注浆对黄土地基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高聚物注桨材料特性与堤坝定向劈裂注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化学灌浆材料及灌浆技术的发展
    1.2 聚氨酯类高聚物灌浆材料综合分析
        1.2.1 聚氨酯材料概述
        1.2.2 水反应类聚氨酯材料
        1.2.3 非水反应类聚氨酯材料
    1.3 我国堤坝安全现状
    1.4 我国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现状
        1.4.1 灌浆防渗加固技术
        1.4.2 防渗墙防渗加固技术
        1.4.3 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现状分析
    1.5 选题背景和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高聚物注浆材料特性试验研究
    2.1 环境影响分析
        2.1.1 检测试验实施细则
        2.1.2 检测项目及方法
        2.1.3 检测结果与分析
    2.2 耐化学腐蚀性试验
        2.2.1 试验目的与方法
        2.2.2 试验结果
        2.2.3 试验结果分析
    2.3 耐老化性测试
        2.3.1 高分子材料老化试验方法
        2.3.2 高分子材料寿命现行预测方法
        2.3.3 高聚物注浆材料掩埋测试
        2.3.4 测试结果分析
    2.4 抗水渗透性能试验
        2.4.1 试验目的与意义
        2.4.2 试验方法与试样
        2.4.3 试验设备与试验过程
        2.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膨胀力试验研究
        2.5.1 试验目的与意义
        2.5.2 试验装置设计
        2.5.3 试验过程
        2.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6 抗压强度实验研究
        2.6.1 研究意义及试验目的
        2.6.2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
        2.6.3 试样规格尺寸及制作方法
        2.6.4 试验过程
        2.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2.7 抗拉强度实验研究
        2.7.1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法
        2.7.2 试样形状尺寸及制备方法
        2.7.3 试验设备
        2.7.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8 弯曲特性实验研究
        2.8.1 研究意义与试验目的
        2.8.2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备
        2.8.3 试件规格及制作方法
        2.8.4 破坏过程与变形形态
        2.8.5 试验结果及分析
    2.9 本章小结
3 高聚物在土体中的扩散机理研究
    3.1 化学灌浆理论研究现状
        3.1.1 化学浆液的流变特性研究
        3.1.2 化学浆液扩散机理研究
        3.1.3 化学注浆理论研究的现状
    3.2 高聚物浆液在土体中的扩散方式分析
        3.2.1 高聚物注浆技术原理
        3.2.2 高聚物注浆材料
        3.2.3 高聚物浆液在土中的扩散方式
    3.3 高聚物在土体中的扩散机理试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法研究
    4.1 堤坝劈裂灌浆基本原理
    4.2 堤坝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法
        4.2.1 定向劈裂注浆方法基本原理
        4.2.2 定向劈裂探头研制
        4.2.3 定向劈裂缝扩展压力计算
        4.2.4 定向劈裂注浆过程中浆液的膨胀力
        4.2.5 定向劈裂缝的开裂长度计算
    4.3 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试验
        4.3.1 试验目的
        4.3.2 场地工程地质资料
        4.3.3 注浆试验方案及过程
        4.3.4 注浆开挖效果与分析
    4.4 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方法的特点
    4.5 本章小结
5 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数值模拟
    5.1 概述
    5.2 堤坝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有限元模拟原理
        5.2.1 粘结准则
        5.2.2 粘结破坏区流体的扩散
        5.2.3 断裂准则
        5.2.4 有限元实现
    5.3 定向劈裂的有限元模拟
        5.3.1 模型建立
        5.3.2 参数设计
        5.3.3 裂纹扩展模拟
        5.3.4 裂纹扩展计算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聚物定向劈裂注浆实体工程试验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场地概况
    6.3 试验方案
    6.4 注浆过程
    6.5 注浆开挖效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展望
论文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后注浆群桩基础沉降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桩基
        1.1.1 桩基的定义
        1.1.2 桩和桩基的作用
        1.1.3 桩基的分类
    1.2 本文的选题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桩基后注浆技术研究现状
        1.3.2 群桩沉降研究现状
        1.3.3 后注浆群桩沉降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群桩后注浆现场试验
    2.1 工程背景
    2.2 试验场地概述
    2.3 试验段工程概况
    2.4 桩基后注浆方案
        2.4.1 单桩后注浆
        2.4.2 群桩后注浆
    2.5 后注浆施工
    2.6 单桩静载试验
    2.7 群桩基础沉降观测
    2.8 静力触探试验
    2.9 试验结果
        2.9.1 单桩静载试验
        2.9.2 群桩基础总沉降量
        2.9.3 群桩基础荷载-沉降-时间曲线
        2.9.4 静力触探试验结果
第3章 深厚软土层中后注浆桩性状的理论研究
    3.1 球形和圆柱形孔扩张问题基本解
    3.2 深厚软土层中后注浆桩性状研究
        3.2.1 深厚软土层中后注浆桩浆液对土体的影响研究
        3.2.2 后注浆对群桩沉降性状影响机理的探讨
第4章 后注浆群桩总沉降量计算方法研究
    4.1 不注浆桩单桩的剪切变形传递法
    4.2 不注浆桩群桩的剪切变形传递法
    4.3 桩周土参数的确定方法介绍
        4.3.1 通过静载试验反算方法
        4.3.2 室内土工试验方法
        4.3.3 关于两种方法的讨论
    4.4 后注浆群桩总沉降量计算
        4.4.1 计算方法
        4.4.2 算例
        4.4.3 计算结果分析
        4.4.4 小结
第5章 后注浆群桩三维数值模拟静载试验研究
    5.1 FLAC简介
        5.1.1 FLAC的计算原理
        5.1.2 FLAC的本构模型
        5.1.3 FLAC~(3D)中接触面的基本理论
    5.2 计算模型
        5.2.1 模型参数
        5.2.2 材料参数
        5.2.3 计算模型的验证
    5.3 计算内容与结果分析
        5.3.1 未注浆群桩基础静载试验模拟
        5.3.2 桩侧注浆群桩基础静载试验模拟
        5.3.3 桩端注浆群桩基础静载试验模拟
        5.3.4 小结
第6章 群桩沉降的时间序列建模与预测
    6.1 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
        6.1.1 概述
        6.1.2 时间序列建模与预测
    6.2 试验段群桩基础沉降的时间序列建模与预测
        6.2.1 模型适用性分析
        6.2.2 非参数时间序列建模与预测
        6.2.3 核函数设计
        6.2.4 群桩基础沉降预测结果与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5)新型智能灌浆、压水检测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灌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2.1 国外灌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2.2 国内灌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3 灌浆过程参数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灌浆、压水参数过程检测存在的问题
        1.4.1 吕荣法压水的检测
        1.4.2 地层抬动参数的检测
        1.4.3 压力传感器的油浆隔离
        1.4.4 灌浆检测过程模拟信号传输模式
        1.4.5 系统的抗干扰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糯扎渡水电站简介
    2.2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2.3 系统功能特点
    2.4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2.5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2.6 传感器的选型和分析
        2.6.1 流量传感器的选型
        2.6.2 压力传感器的选型
        2.6.3 密度传感器的选型
    2.7 油浆隔离结构的设计
        2.7.1 技术特点和工作原理
        2.7.2 结构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分压水检测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3.1 吕荣法压水试验发展的现状
    3.2 吕荣法压水试验工艺
    3.3 吕荣法压水试验存在的缺陷
        3.3.1 压水试验与岩体透水性关系
        3.3.2 吕荣值与注灰量的关系
    3.4 微分压水检测装置方案设计
        3.4.1 微分压水检测装置设计意义
        3.4.2 微分压水检测装置设计原则
        3.4.3 微分压水检测装置设计思路
    3.5 涡轮流速仪的研制
        3.5.1 涡轮的结构设计
        3.5.2 涡轮流速仪的技术特点和工作原理
    3.6 微分压水的软件设计
    3.7 微分压水连检测系统室内实验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层抬动检测装置的研制
    4.1 地层抬动的产生
        4.1.1 地层抬动机理分析
        4.1.2 灌浆压力与地层抬动关系
    4.2 地层抬动的监测
        4.2.1 地层抬动处理及监测现状
        4.2.2 地层抬动监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3 光栅地层抬动传感器的设计
        4.3.1 光栅的工作原理
        4.3.2 地层抬动传感器的电路设计
    4.4 抬动变形试验及结果分析
        4.4.1 地层抬动变形观测
        4.4.2 帷幕灌浆抬动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信号输入输出通道接口设计与实现
    5.1 微型打印机与单片机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5.2 显示接口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5.3 键盘输入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5.4 传感器与单片机接口线路的设计与实现
    5.5 光电耦合式信号隔离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软件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和实现
    6.1 软件系统模型概述
    6.2 系统设置模块
        6.2.1 参数设置
        6.2.2 传感器参数的标定
    6.3 压水试验模块
        6.3.1 压水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意义
        6.3.2 压水试验的软件设计和实现
    6.4 普通灌浆法模块
        6.4.1 普通灌浆法概述
        6.4.2 普通法灌浆的软件设计和实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灌浆检测过程模拟信号光纤传输的研究
    7.1 光纤传输技术应用在灌浆检测过程意义
    7.2 灌浆检测过程模拟信号光纤传输研究
        7.2.1 光纤应用在灌浆检测过程模拟信号传输优势
        7.2.2 光纤的结构和类型
        7.2.3 光纤的传输原理
        7.2.4 光纤的传输特性
    7.3 模拟信号光纤传输方案设计
        7.3.1 传输系统V/F变换器的设计
        7.3.2 传输系统电光转换设计
        7.3.3 传输系统光电转换的设计
        7.3.4 传输系统电路原理图的设计
        7.3.5 实验结果及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共同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有限单元法及ANSYS软件
    2.1 概述
    2.2 有限元基本方程
    2.3 平面三节点及四节点有限元分析方法
    2.4 空间问题有限元
    2.5 数值方法的收敛性
    2.6 ANSYS软件
    2.7 ANSYS有限元程序
    2.8 本章小结
3 工程概况与场地基本特征
    3.1 工程概况
    3.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 地下洞室群概况
    3.4 本章小结
4 深基坑稳定性分析
    4.1 基坑特点分析
    4.2 基坑支护方案比选与设计
    4.3 基坑变形监测
    4.4 基坑变形的数值模拟
    4.5 开挖条件下地下洞室稳定性及既有洞室上方基坑稳定性的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群共同作用分析
    5.1 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
    5.2 计算方法
    5.3 计算方案与参数
    5.4 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群共同作用分析
    5.5 小结
6 基于共同作用分析地下洞室群加固
    6.1 加固方案比选
    6.2 加固效果检验
    6.3 加固条件下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群共同作用分析
    6.4 基础埋深对地下洞室稳定性影响
    6.5 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比较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采空区注浆加固治理浆液流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采空区注浆加固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采空区探测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研究现状
        1.2.3 注浆技术研究现状
        1.2.4 渗流理论的发展史和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采空区探测及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
    2.1 采空区探测
        2.1.1 采空区勘察目的
        2.1.2 勘察方法
        2.1.3 勘察结果
    2.2 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
        2.2.1 采空区的“活化”
        2.2.2 采空区地基稳定性分析
    2.3 地表残余沉陷预计
        2.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2.3.2 计算参数选择
        2.3.3 地表残余沉陷预计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注浆加固治理室内注浆模拟实验
    3.1 室内注浆模拟原理
    3.2 实验准备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材料
    3.3 室内注浆模拟实验
        3.3.1 实验方案
        3.3.2 实验步骤
    3.4 实验模拟结果
        3.4.1 地层孔隙率计算结果
        3.4.2 室内注浆模拟实验结果
    3.5 浆液流动规律研究
        3.5.1 试验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
        3.5.2 浆液扩散半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5.3 注浆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5.4 浆液流动规律
        3.5.5 计算现场浆液扩散半径
    3.6 本章小结
4 影响注浆效果因素及注浆加固理论研究
    4.1 影响注浆效果的主要因素
        4.1.1 采空区岩体结构面特征
        4.1.2 水泥类浆材性能
        4.1.3 注浆参数
    4.2 采空区注浆加固机理
    4.3 注浆加固理论
        4.3.1 浆液流变性
        4.3.2 渗流基本规律
        4.3.3 渗透注浆理论分析
        4.3.4 宾汉姆流体柱形扩散规律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浆液流动规律数值模拟
    5.1 注浆数学模型的建立
    5.2 COMSOL 软件中的实现
        5.2.1 COMSOL 软件简要介绍
        5.2.2 建立几何模型和定义物理场
        5.2.3 模型求解
    5.3 本章小结
6 现场应用
    6.1 采空区注浆处理的工程概况
        6.1.1 注浆处理目的
        6.1.2 注浆处理的要求
    6.2 注浆参数设计
        6.2.1 注浆钻孔的布置
        6.2.2 注浆工艺
    6.3 采空区注浆加固治理的效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创新性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8)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及其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灌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2.1 国外灌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2.2 国内灌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3 裂隙岩体灌浆理论的研究现状
        1.3.1 岩体结构理论的研究现状
        1.3.2 灌浆渗流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灌浆加固体强度理论及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1.4 灌浆过程参数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1.5 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的重要性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对灌浆效果影响的研究
    2.1 灌浆压力的影响及选用原则
    2.2 裂隙岩体水力劈裂效应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2.1 水力劈裂效应
        2.2.2 水力劈裂模型
        2.2.3 裂隙岩体水力劈裂效应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3 裂隙岩体扩缝效应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3.1 扩缝效应
        2.3.2 岩体中裂纹扩展机理
        2.3.3 裂隙岩体扩缝效应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4 裂隙岩体压力挤密效应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5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确定方法研究
        2.5.1 裂隙岩体灌浆总压力的计算方法
        2.5.2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的经验选取法
        2.5.3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的理论计算法
        2.5.4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的试验确定法
        2.5.5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的综合确定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灌浆压力稳定性流体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1 安装电动调节阀的灌浆管路系统的构成
    3.2 灌浆压力稳定性因素分析
        3.2.1 灌浆孔地层的阻尼特性
        3.2.2 调节阀的运行状况
        3.2.3 灌浆泵的泵量液动特性
    3.3 管路系统平衡控制静态方程
    3.4 管道路系统动态瞬变分析
        3.4.1 管道动态流动的流体运动方程
        3.4.2 管道动态流动的流体连续性方程
        3.4.3 特征线法
        3.4.4 划分网格
        3.4.5 差分格式的收敛条件
        3.4.6 惯性因子的意义以及计算
        3.4.7 单管混合问题的特征线差分方法
        3.4.8 接点连接条件
        3.4.9 牛顿迭代法
    3.5 压力稳定性的控制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灌浆管路系统参数的分析与研究
    4.1 液路系统中管件的阻尼系数的计算
        4.1.1 直管中摩擦损失的计算公式
        4.1.2 局部阻力损失
    4.2 灌浆孔内的基本情况
        4.2.1 裂隙岩体中浆液单向流的研究
        4.2.2 裂隙岩体中浆液辐向流的研究
        4.2.3 裂隙岩体中灌浆扩散的研究
    4.3 灌浆泵的压力流量特性研究
        4.3.1 单作用往复泵
        4.3.2 双作用往复泵
        4.3.3 往复泵排浆量脉动特性的研究
        4.3.4 三缸单作用泵瞬间流量的研究
    4.4 调节阀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研究
        4.4.1 调节阀的静态特性研究
        4.4.2 调节阀的动态特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压力稳定性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5.1 数字PID控制的研究
        5.1.1 P调节
        5.1.2 I调节
        5.1.3 D调节
        5.1.4 数字PID调节器
    5.2 数字PID调节器参数的整定
        5.2.1 试验经验法
        5.2.2 扩充临界比例度法
        5.2.3 扩充阶跃响应曲线法
        5.2.4 PID归一参数整定法
    5.3 模糊控制的研究
        5.3.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5.3.2 模糊化
        5.3.3 模糊推理
        5.3.4 去模糊化
        5.3.5 模糊控制器设计步骤
        5.3.6 模糊控制的优缺点
    5.4 Fuzzy-PID复合式控制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4.1 知识库
        5.4.2 推理机构
        5.4.3 仿真和应用研究
        5.4.4 灌浆施工过程中相关参数控制
    5.5 GYPC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5.6 GYPC控制软件设计的基本思想
    5.7 GYPC控制系统的上位系统的基本功能介绍
        5.7.1 工艺流程
        5.7.2 参数设置
        5.7.3 趋势图形设置
        5.7.4 信号模拟
        5.7.5 报警记录
        5.7.6 历史趋势曲线和历史数据查询
        5.7.7 打印功能
    5.8 GYPC控制系统的下位系统的基本功能介绍
        5.8.1 硬件组成
        5.8.2 STEP 7软件简介
        5.8.3 软件编程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灌浆压力稳定性的室内试验与工程应用研究
    6.1 室内灌浆试验装置及其设备
        6.1.1 模拟灌浆试验台的设计与制造
        6.1.2 模拟试验台设备介绍
    6.2 试验结果与讨论
        6.2.1 灌浆模拟试验台灌浆泵的试验结果
        6.2.2 灌浆模拟试验台阀门测试结果
        6.2.3 灌浆压力波动的调节控制
    6.3 工程应用研究
        6.3.1 工程概况
        6.3.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6.3.3 灌浆压力的分析研究与确定
        6.3.4 其他参数的设计
        6.3.5 灌浆施工工艺流程
        6.3.6 GYPC灌浆压力控制系统的应用
        6.3.7 帷幕灌浆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渝怀铁路隧道岩溶治理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隧道岩溶的危害及课题的工程背景
        1.1.1 隧道岩溶的危害
        1.1.2 课题的工程背景
    1.2 隧道岩溶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研究意义
        1.3.2 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的研究意义
        1.3.4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 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在隧道岩溶治理中的应用
    2.1 地质资料分析及地质描述
        2.1.1 地质描述的目的和意义
        2.1.2 地质描述的内容
        2.1.3 地质描述的工作程序
        2.1.4 隧道岩溶分布情况分析
    2.2 地质超前预报的原理
        2.2.1 无溶洞的完整岩体中波的传播特征
        2.2.2 溶洞岩体中波的传播特征
    2.3 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实施
        2.3.1 工程概况
        2.3.2 水平声波剖面法测试原理
        2.3.3 测试仪器
        2.3.4 现场测试方法
        2.3.5 现场测试布置
        2.3.6 探测结果分析
        2.3.7 实测与预报结果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选型系统与工程应用
    3.1 引言
    3.2 模糊数学评价模型的建立
        3.2.1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选型中的模糊性
        3.2.2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选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3 最优方案算例分析
        3.3.1 充填型岩溶软基加固结构选型模糊综合评判分析的步骤
        3.3.2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岩溶地基加固新技术的工艺研究
    4.1 旋喷桩加固岩溶技术工艺研究
        4.1.1 施工设备
        4.1.2 施工工艺
        4.1.3 高压旋喷注浆材料
        4.1.4 高压旋喷参数的确定
        4.1.5 隧底岩溶加固实例
        4.1.6 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
        4.1.7 旋喷桩地基承载力及控制沉降的确定
        4.1.8 施工技术小结
    4.2 钢花管桩加固岩溶技术工艺研究
        4.2.1 加固方案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4.2.2 设备配备
        4.2.3 施工工艺
        4.2.4 注意事项
        4.2.5 检测效果
        4.2.6 施工技术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旋喷桩治理岩溶效果数值分析
    5.1 数值分析方法的确定
    5.2 充填型岩溶软基处治技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5.2.1 有限元的基本思想及分析方法
        5.2.2 岩土体非线性问题的基本解法
        5.2.3 岩土体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2.4 过渡单元有限元分析
    5.3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充填型岩溶治理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5.3.1 计算模型及参数
        5.3.2 三维有限元网格
        5.3.3 接触面单元
        5.3.4 边界条件处理
        5.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6 处治效果的综合分析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隧道岩溶治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两座长隧道的地质及岩溶发育情况
        6.2.1 水文地质情况
        6.2.2 岩溶发育及分布情况
        6.2.3 岩溶形成条件及地质灾害
    6.3 岩溶隧道施工步骤及方案确定
        6.3.1 岩溶隧道施工步骤
        6.3.2 岩溶治理方案的确定
    6.4 岩溶治理施工技术应用
        6.4.1 径向注浆
        6.4.2 局部注浆
        6.4.3 全断面注浆封堵方法
    6.5 岩溶治理具体实施方案
        6.5.1 干溪沟隧道岩溶治理方案
        6.5.2 万家山、姚地隧道岩溶治理方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发展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发展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复杂多滑动面重力坝坝基抗滑稳定分析和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重力坝抗滑稳定问题的特点
    1.3 重力坝抗滑稳定理论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岩体弹塑性分析理论和 FLAC数值模拟方法
    2.1 非线性计算理论
    2.2 弹塑性计算原理
    2.3 FLAC~(3D)数值模拟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稳定分析方法及安全评价准则研究
    3.1 刚体极限平衡法
    3.2 强度储备法
    3.3 应力校核法
    3.4 分项系数法
    3.5 失稳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土卡河重力坝应力和稳定计算
    4.1 工程概况
    4.2 计算模型和计算条件
    4.3 应力变形分析
    4.4 稳定分析
    4.5 安全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固措施的优化选择
    5.1 前言
    5.2 锚索加固的效果研究
    5.3 尾岩加固的效果研究
    5.4 组合加固的效果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地基灌浆加固微机数理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研究[D]. 吴舅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袖阀管劈裂注浆加固黄土地基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D]. 陈志超.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3]高聚物注桨材料特性与堤坝定向劈裂注桨机理研究[D]. 石明生.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5)
  • [4]后注浆群桩基础沉降性状研究[D]. 邹力.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9)
  • [5]新型智能灌浆、压水检测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 徐蒙. 中南大学, 2010(11)
  • [6]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共同作用分析[D]. 陈骏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7]采空区注浆加固治理浆液流动规律研究[D]. 陈清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8(S2)
  • [8]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及其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D]. 陈伟. 中南大学, 2008(12)
  • [9]渝怀铁路隧道岩溶治理技术方法研究[D]. 刘高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8)
  • [10]复杂多滑动面重力坝坝基抗滑稳定分析和加固措施研究[D]. 贲能慧. 河海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地基注浆加固微机数学分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